目送的阅读心得体会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目送的阅读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目送的阅读心得体会1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的阅读心得体会2
这几天读了一本书,其实反反复复看过好多遍了。每一次看都会有新的感触,这本书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目送》。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被誉为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笔。34岁第一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至今未毕业。龙应台“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这堂“人生课”的三本“作业”。
《目送》写的应该是人生长河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其中作者和孩子、和父母、和朋友之间那种令人思考、感动的亲情、友情。
作者宋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她看着孩子一步步走进校园,有不舍、有欣慰。她有一双温柔的眼睛,慈爱地注视着孩子,陪着孩子慢慢长大。而当华安16岁,准备坐飞机到美国做交换生时,她送他到机场,是多么希望她的安安能回头看她一次,可是一次都没有。看到这里,一阵伤感,每一个做母亲的都会经历这种时刻吧。看着孩子的背影,那种落寞、孤独的心情,孩子渐渐长大,只能选择放弃,放手。
对于父母,她细致入微的照料。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的陪伴他们,爱他们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理当好好照顾,来回报父母的恩情。
作者在其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的阅读心得体会3
《目送》中的龙应台在步入了中年之后,追求到了她所想要的之后才发现原先身边的人和事都已变了样。正如书名,她一路目送着儿子不复以往对自己的依靠,她目送着父亲的逝去,她目送着母亲渐渐老去,而自己已经无法去改变什么。她目送着时间慢慢流去,最终只剩遗憾和后悔。看完整本书,始终被书中淡淡的语句和始终消散不去的苦涩味纠缠,我们何尝不是又一个龙应台。而很多个我们和她不同的是,我们还有时间能够也就应让我们做不让我们后悔遗憾的事。
对于这一点,我想,和我一样刚刚踏入大学校园没多久的人是同样感触良多的。我们中的大多数几乎没怎样离开过父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父母操办,而当我们进入这样一个脱离了他们怀抱的环境中,就会发现,扫地拖地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不是每个人都对你百般包容;你跌倒了要学会自己爬起来而不是伸手等人扶……但似乎人都有这样的劣根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不知珍惜,失去之后才明白在那之前自己拥有多宝贵的财富。越是真心的人,我们越是会不在意地去伤害。
所以能够在还年轻的时候珍惜眼前人,在双方有限的时间里无限大地真爱对方,不要目送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上前几步,牵起他们的手,用最大的耐心和爱去陪伴他们。
勿目送自己所爱之人背影,去珍惜,去珍爱,不留遗憾。
目送的阅读心得体会4
在淡绿色的封皮下,藏着平凡世界中行行色色的人和事。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一个伟大的母亲,望着自己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题记
她的笔划过三代走过的人生轨迹,划过幽静的市井深处,划过红尘间都市的繁华,划过盎然春色,划过刺骨寒风;她一枝笔划过人生,看尽人间悲喜,从灰白的老照片到缤纷的彩照,她总是能用笔将定格的那一瞬轻轻点醒,诠释那一个个目光中流出的情感。
她,就是龙应台。
本以为,《目送》只是一本屡见不鲜的平常散文集,但翻开品读后,她犀利的笔触,刹那点亮了我的心灵,唤醒了我的灵魂。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没有人不被这样的话语打动。漫漫人生旅途中,又有多少人理解这句话呢?亲情不需要浮夸的幸福,不需要无端的享受,而仅仅是不断用充满爱与期望的眼神目送他渐行渐远。这是人生之法。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途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她仅用这句就点醒了无数人之间相信与不相信的争论。她的语言不偏爱任何一方,只是用一种朴实的笔触告诉人们,人生的漫漫长途,就是在不断地相信与不相信之间行走,年龄的增长意味着你正在相信或正在不相信。这是人生之道。
只有尝尽了人生甘苦,才能深刻理解法与道。这本不厚的小书就奇迹般道尽了人生,有惊喜,有悲哀,有感触,有深度。至少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相似的故事。
一朵花瓣落在书上,是春要来了吗?
目送的阅读心得体会5
以前只知道《目送》里的“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然后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此类的句子
近日,把《目送》整本书都看了一遍,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里面给我更多的感受是学会珍惜,学会相处,学会接受!
珍惜父女之情,珍惜母女之情,珍惜兄弟姐妹之情,珍惜一切与亲人相聚的时时刻刻!她说,兄弟姐妹与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一样,我们不像朋友,不像恋人,不像知己,我们都有彼此的空间和世界,我们相约往往也不是为了想念对方,而是为了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在彼此的眼里看见曾经的自己,我们就像两株雨树,即使相隔30米远,但是我们同树同根,是当有一天爸妈突然不在的时候,他们留给你世上最后的礼物!学会与人温柔的相处,以一颗包含热情的心去对待生命中出现的所有人,学会接受,接受自己不在年轻的皮肤,不再散发光芒的容颜,接受父母越来越迟钝的模样,学会接受坦然自若……
人生本来就是一段旅程,爸爸请慢慢走……看到这一段,我真的忍不住泪目了,突然想起那句,究竟是野马奔腾引起了尘埃,还是野马本身就是尘埃?我究竟是因为感性而流泪还是眼泪本身就是为了感性?我不曾知晓,也不想明白,只是读到这一段,我突然想起了我的父亲我的母亲,虽然我知道,很多事情我们都无法改变,我只祈求时光是慢一些再慢一些,我只愿在父母康健姊妹安乐的日子里,我们能够永远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