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书心得初三作文800字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围城读书心得初三作文800字,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围城读书心得初三作文800字1
婚姻这座围城,外面的人想冲进去,里面的人想逃出来。这便是《围城》给人们的最深感觉。一般地,人们只把眼光局限在主人公的爱情中,却忽视了作者对现实的看法。也许是作者那幽默的笔法淡化了那辛辣的讽刺,那动人的故事性减轻了那不可磨免的动乱印记。
初读《围城》,便被作者的幽默所折服。如他描述鲍小姐时,借他人之“真理”,“局部的真理”,便给人以风流,时尚过头之感。原因何在,只因为真理是赤裸裸的。但鲍小姐至少也穿一两件,因而改为局部的真理。比如他描写那古稀高寿的汽车:“机器是没有脾性的,而这辆车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驯、怪癖难测的性格,有时标劲像大官僚,优势别扭想小女郎,汽车司机那些粗人休想驾驭了解。它开动之际,前头咳嗽,后头泄气。”“这车觉悟今天不是逍遥散步,可以随意流连。”如此者,不胜枚举。怪不得高中老师说:看《围城》,你要做好喷饭的准备。据传,她看的时候,吃一口吐一口,直接把她男朋友喷到了大洋彼岸另一个女人的怀里,到现在还没回来。这是钱钟书先生的罪过啊。
中国人好面子,一个外国大学文凭,有夏娃那一片树叶的功能,遮住了人类全部的羞涩,是人类向文明又迈进了一步。至于那片树叶的面积如何,没多少人在意它。方鸿渐的留洋文凭正如夏娃那早已枯黄的树叶,来得蹊跷,用的伟大。毕竟为他挽回了那“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面子。从此当他游荡世界的时候,那文凭就犹如古时皇帝出巡时的金锣,使人产生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但这皇帝生逢乱世,皇权衰败,吃一口饭还得看人家高不高兴。毕竟这夏娃的树叶也有随风吹散的时候,到那时只有求助于人了。方鸿渐正如那无权的皇帝、无树叶护身的夏娃,只能处处求人。到银行去,让八竿子打不着的岳母驱逐了;到学校去,让那圣洁的犹如教堂的领导班子挤兑跑了,还说‘光荣辞职’,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跑的时候牵了一从一生下来就泡在醋缸里的媳妇;南下,北上,又回到了故地。正如夏娃找了块树皮遮羞一样,方鸿渐找到了报社。美中不足的是树皮太硬,方鸿渐的收入跟他那砸醋缸的老婆差了三十三重天。真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鸿渐泪水流。”也不知这可怜的方鸿渐能否活到七老八十?哎,有时真想把钱钟书先生挖出来问一下,就是不知道负不负法律责任。
读完《围城》,又经过一好友透露,终的他们老师所总结的三条至圣真理,以此来结束‘我’的心得:第一,《围城》在抗战环境下,以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彷徨、无助和颓废表现了乱世中的世态炎凉。第二,在作品中,无一英雄,当然也全非狗熊(我加的),所有人都是盲目的寻梦者,被命运捉弄的失败者。“围城”的象征意义:人类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与精神的孤独感。因此,在当时的环境下,围城是走不出的“围城”。第三,作者对人物的批判,对人情世故的细致入微观察和表现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从他的讽刺、幽默、诙谐,从中可感受到钱钟书先生的极高人生智慧。
围城,围住的是那个时代的残酷,围住的是知识分子的悲哀,围住的是人类那永恒的盲目。也许今天的我们还是被困在里面,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
围城读书心得初三作文800字2
合上书本的最终一页,久久不能忘怀,满脑子都是方鸿渐与孙柔嘉吵架时的情景。那末了的句号,似乎并没有意味着终结,反而像是在向人们宣告着另一个新故事的开始。
读完《围城》后,总是感觉心中有种莫名的压抑。总是感觉有种难受的感觉,一方面是有太多的人生活在那种虚伪,软弱,优柔寡断的气氛之下,有太多的人都像围城中的方鸿渐一样。终日碌碌无为,消耗家中的钱财,浪费别人的机会,欺骗家中人的感情,可最悲哀的是他们本人却活的毫不知情,恬不知耻。太多的人活在自我封闭的区间中,躲在一边不问世事,他们只明白为了自我的饭碗而努力,却对水深火热的广大人民而无动于衷,身为读书人,作为当时中国思想最为开放理解最先进的理论学习的一部分人,他们还仅仅如此,那其他思想还处于封建中的更广大人民还有出头之日吗作为国家最优秀的人,就应当负担起自身的职责。既然连出国留学的这些人都麻木成这样,那整个中国社会就被外国的殖民统治思想所包围一样,躲在那坚固围城下的一群麻木的人。他们都是那个社会中悲哀的人。一群被困在思想之城的人。
作者在文章中两次提到过“围城”。一次是经过苏小姐说出来的:“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另一次是方鸿渐在甲板上的感慨:“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在本书中,作者所展示的围城现象主要是婚姻和职业,以此证明“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这是一种人生哲学的问题。方鸿渐就在不停地进城出城,这似乎多少说明了人总有一种盲目性,不停地奔走反复。这也带给人些许对人生的茫然人的性格是围城,人的经历也是围城……这一堵堵城墙将一个人牢牢地围住,制约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使他演绎出一幕幕的悲喜剧。也使他终究成为一个被堵在城墙之中的鳖。一个仅有生命却无思想的人。
由此,我不得不想到我自我,我是一个学生,我的那座城堡有是什么是学校吧,我是城内的人,拼命地想逃出去,城外的人呢是那些过去的记忆,他们正无比兴奋地期待着进入这座华丽的城堡,就像十几年前的我一样。这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在扣留我们十几年后才放我们出来,不,应当说出去,然后,我们再满怀期望地步入下一个城——工作。
人生,围城,我们就在这一个个城堡间,进而出,出而进,周而复始,没有止境。
围城读书心得初三作文800字3
《围城》是钱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小说内涵充盈,兼以理胜于情,是小说中的宋诗。
所谓“围城”,如书中人物所说,是脱胎于两句欧洲成语。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人的说法是:结婚犹如“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本书的主人公方鸿渐本来不知道有“围城”之说,然而,当他听人说到“围城”,并且经过后来的坎坷,便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想法。”“围城”是对一种人生情境的形象概括,也是对一种心理意态的巧妙把捉。“围城”所描绘的,乃是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破灭的永恒循环。古往今来,多少人都是从自以为天佑神助开始,而从意识到造化弄人结束。《围城》中时起时伏,处处申说的,都是理想的不断升腾和一再破灭。经常是事将成矣而毁即随之,浪抛心力而已。许多人终身处于“围城”境遇而不察,因此,“围城”完全可以作为人类身处困境、屡遭挫折的象征。钱锺书先生旁观浮生,思虑沉潜;指点世态,寄慨遥深,以形而下示形而上,使读者对人生恍然如有所知。本书风格幽默,妙譬可人,读之颇可领略汉语文字的丰赡粹美。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围城》一书是钱钟书“锱铢积累”而写成的,小说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只是一些由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的琐碎的情节。就一般而言,情节琐碎的书必然要有绝佳的言语表达才能成为一本成功的作品。钱钟书的《围城》果真是把语言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因此,读《围城》不能像读一般小说那样只注重情节而忽视语言了,如果那样的话(忽略其言语),《围城》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围城》里面的精言妙语是这部小说的最成功之处,也是最值得赏析的地方。
围城读书心得初三作文800字4
这是一本睿智的书,因为他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对人性的洞察与调。人这种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人生处境实质上的尴尬与窘迫,人对此的浑然不知、洋洋自得,或者者虽有所知却也无奈,偶尔也被它深深刺痛,作家于此有深刻的洞察,调即触到痛处又有某中宽容理解,如果读进去的话-----这太容易了,在哈哈大笑或含笑、讪笑之时,你会叹为观止,会惊异于作家何以竟能做到这一步。
小说中三闾大学的学生不好对付,方鸿渐省悟天下古往今来的这个瞧不起那个,“没有学生要瞧不起想生时那样利害”,“眼光准确的可怕”,赞美未必尽然,但毁骂“简直至公至确,等于世界末日的‘最后审判’,毫无上诉重审的余地”。
《围城》给我们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是怎样看人生,又怎样用所有作家都必得使用的文字来表述自己的“观”和“感”的。《围城》的魅力是双重的;一是生活本身被作家展现出来的,一是作家展现出自身的。
小说的魅力就在于这种既睿智超拔又亲切入人性洞察,在于对此富有个性的智慧传达。小说中的嘲弄与幽默,写人的心态与外貌,语言简洁明快,决不滥情。
围在城中的人想突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大抵如此。说到幽默,自然是这部小说的显着特色和最迷人之处。它来自洞见、智慧、学识、才华,以及一种观赏的情趣,处处禁不住那自己洞若观火的人性中的确存在的可笑之处开开玩笑。
小说前半部分的那些吃饭斗嘴、争风吃醋,调意味是最浓了;而当我们看到三闾大学,辛辣的讽刺味则突出些;小说后半,芳鸿渐回到上海,往日的朋友或冤家都以星散,他的才气也就减了,更多的是谋生艰难。
读了钱着,包括那些学术着作,尤其是读了这本《围城》,你会觉得自己周围的一切,包括自身,包括自己原来颇为热衷的一些东西,都增添了不小的戏剧色彩。
围城读书心得初三作文800字5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长篇小说,于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这是作者在困顿之中“锱铢积累”而成的,杨绛女士说 “(小说)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看来,任何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一方面,作者在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游离于当时的抗日烽火之外,虽然都是留学归来,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结果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像主人公方鸿渐、“冷若冰霜、艳若桃李”的苏文纨、庸俗贪财的学术骗子李梅亭、柔顺之下深藏心机的孙柔嘉作者以机智的幽默和温情的讽刺,剖析了这群人的个性与道德上的弱点,揭示了他们的精神困境,所以有人评论《围城》是“现代的《儒林外史》”。而另一方面,作者通过也对方鸿渐经历的叙述,传达出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
虽然小说中描写的背景是在1937至1939年,离我们现代生活较远,但通过作者的文笔,我们也看到了那个时代所谓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百态。作者用辛辣的笔法使读者忍俊不禁,笑完便会思考,思考我们现代社会中是否也有小书情节的影子,思考我们是否也有思想肮脏的一面。
整部小说中最令我难忘的还是主人公方鸿渐。他是一个优柔寡断、禁不起诱惑、无能的人,但同时,他又是小说中除唐晓芙外唯一的好人了。因为比起其他人,方鸿渐身上还有“知识分子最基本的操守”,但也正是这“最基本的操守”使得方鸿渐在三闾大学遭到排挤。
小说的最后是:“当,当,当,当,当,当”的6声钟声,这饱含深意的结尾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无法参透,但我想这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