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传统节日心得范文十篇

冰倩0分享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2年中国传统节日心得范文十篇,希望大家喜欢!

2022年中国传统节日心得范文十篇

中国传统节日心得范文1

目前,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除了这四个大家熟知的节日以外还有很多节日,比如有:七夕、元宵、重阳……而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即将到来的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说端午是太阳的节日,中国还有一个是月亮的节日,就是中秋。端午节是在中午过,是驱邪的节日。太阳可以驱邪嘛。其实在屈原投江前就有了这个节日,这是一种战斗的图腾,是向邪恶进军的,艾草代替的是剑。中国有很多端午的故事,比如水漫金山,白娘子喝雄黄酒。这是一个很悠远的民族的节日。屈原选择在端午节殉国,把端午节的人文精神提升了。本来这是一个伸张正义的节日,表现的是对龙的图腾崇拜,是出于人们对自然的恐惧;而屈原,赋予了这个节日新的意义,《离骚》是千秋绝妙词,“若无泽畔行吟苦,哪得千秋绝妙词”。这个古老的民族的习惯,因为屈原,得到了新的意义。拿今天来说,现在讲究和谐社会,所以每个战斗都是为了和谐。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这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希望大家牢记在心!

中国传统节日心得范文2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中国传统节日心得范文3

如今相对开放的国际环境,使得各种地域文化交汇融合,过各种洋节日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这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渐渐地不被重视。现今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肩负着的使命。

中国的传统和文明需要传承。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存和发展的产物。现在的中国人,未来的中国人,若是无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发展,轻视这些传统和文明,那么这样的中国人也就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特色。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品性的紧密联系,也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容被西化。中秋节寄托了游子对家的思念;端午节展现了耕作的劳动人民对丰收的喜悦;清明节表达了亲人对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则体现了人民向往和平快乐生活的朴素愿望。这些节日背后所存在的意义,是任何一个洋节日无法替代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保护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从原来没有节假日变成了休假一天,电视媒体也日益加大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在这个受到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的21世纪,我们太多地关注于西方万圣节的南瓜;情人节的玫瑰;圣诞节的白胡子老人。从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饼,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本土文化的丢失,没有了这些文化和传统,我们也将丢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处于现今社会的我们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国的传统和特色往往不适合拥有古老历史的中国。就像君主立宪制不适用于中国;刀叉无法成为中国人吃饭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说话方式无法改变中国人的婉转一样,洋节日也不应该成为中国人的节日。

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长期积淀和凝聚之后又经后人总结和实践而成的,从种种节日风俗里,后世的人们可以清晰地体验到先民生活的历史文化图景。当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节日不再受重视,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被遗忘,中国“文明古国”的盛誉也将不复存在。

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与弘扬,从自身做起,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心得范文4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对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和元宵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不仅知道了它们的来历,还知道了它们的习俗。如:端午节传说是因为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吃了屈原的尸体,就把糯米包成粽子,扔到江里。后来为了纪念屈原,每到这一天,人们就吃起粽子,于是就有了端午节。每年的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这天的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圆圆的月饼,观赏着皎洁的明月,是多么愉快啊!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是人们纪念祖先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要踏青、扫墓、烧纸,祭奠自己的先人。前不久,我们刚刚度过了中国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春节。春节期间,我和家人共同体验了一系列的春节传统习俗。大年夜的早上,我们一家人欢欢喜喜去超市购买年货。买了各种好吃的食物,还精心挑选了春联和窗花。一回到家,我就帮着爸妈打扫房间,贴春联,贴福字。妈妈告诉我这可以让我们家在新的一年里充满幸福。紧张忙碌过后,我们终于迎来了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守岁。我们一边吃着美味的饭菜,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房间。大年初二,爸妈带着我到娘娘家拜年,一进门,我就说了一串吉祥话,惹得娘娘高兴得不得了,连忙给了我一个大大的红包。在姑父的指导下,我还学习了包饺子,虽然包得还不太像样,但我还是很开心。

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盛!作为祖国的花朵,我们有责任继承传统,让它们在我们这一代继续发扬光的!

中国传统节日心得范文5

传统节日是国人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近些年,所谓洋节冲击下本土节日的危机,已经成为中国公共话语的一部分。面对节日的传承,经常浮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往往是两种声音,占主流的,是大声疾呼,保卫某某节,对节俗的流失痛心疾首,指导人们去如何生活。还有一种声音,是辩说每个人都有权按自己愿意的方式过自己的节日,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喜欢宁静,有人玩传统,有人闹新潮,这是生活的自由。笔者认为,在我们面对传统节日时,不能为捍卫传统而捍卫传统,比如有些本来已经废弃的民俗事象没有必要再去做翻案文章,但同时,面对我们自身的心理需求,也应该去适当的表述一份“节日理想”,让人们去理解和认可。

节日习俗知识只是一种载体。通过它们,实际上是在弘扬一种情感和精神。比如,春节让我们感念家庭的和睦与温暖,清明让我们去怀念亲人,端午让我们去关爱生命、热爱国家,七夕让我们欣赏爱情,重阳让我们尊重老人,甚至西方的节日圣诞节也会给我们个体狂欢的机会,并懂得去尊重他者的文化。节日都是一个提示,提示我们去热爱生活,善意的对待自己和他人。

节日是一个社会重申自己的价值的时刻。这种重申,不仅仅是国家意义上的,不是政府办一个文化节之类,就可以是继承传统了。它更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当你通过这个节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价值,这个节日也就变成了你自己的了。这样,这才是你的节日,而不是你的假日。

真正伟大的传统,是人的传统,是具有开放精神的传统。人类千百年来的努力,不过是建立一种关乎人类幸福与自由的人的传统。因此,我们既要敢于面对过去、不遗余力地打捞历史记忆,又要敢于面向未来,倾情打造一个生龙活虎的社会。我们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和弘扬,一方面要通过遗产化、博物馆化保存集体记忆,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于节日中价值观的传递。通过节日去表达每个人的人生理想,使社会大众在特定的时空中能够更充分地拥抱生活,感念生活,认真生活!

中国传统节日心得范文6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敬天信神,感恩知报,使人们在节日中感受传统道德的力量,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境界得以升华。

传统节日是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生活之间的,是由一系列信仰和习俗形成的,都与祭祀、神话或佛、道信仰有关。节日形式多样,而最主要的有新年、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此外还有浴佛节、盂兰盆会、七夕等,连接起来就是一幅丰富的历史文化长卷。古人谈论节俗,总关乎伦理道德,无不强调其教化方面之重要性,以达弃恶扬善,激浊扬清,如西汉贾山在《至言》中说:“风行俗成,万事之奠定。”各种传统节日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厚重而多彩,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传统节日所蕴涵的信仰

中国古人对天有着无限的崇敬,相信人是神造的,文化的起源是仰望上天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缩影,上溯到源头多起源于四时易转处的祀典,又关联到天象历法、物候农时。例如《尚书·尧典》记载尧“乃命曦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敬授人时。”古时人们生产与生活都要顺应天道,人们追逐着日月星辰的轨迹和四季更替,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设置的农历与自然规律完全协调一致。四时节俗都是以农历为时间界定的,从时序安排上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

中国古人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人生智慧是“天人感应”。传统节日是“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除了体现人与自然协调外,更主要的是“天人合德”——即“观天道以应人道”,与天合德,正如《易书》中所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种理念一直影响着历代人们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节日中,人们希望通过祭拜天地和神明等各种仪典达到与神明沟通的美好愿望,希望尽人事以法天德,做人要像天那样刚健、胸怀博大;像地那样厚德载物。

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时年头岁末的祭神祭祖活动。据《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就有新春扫尘,除陈布新,祭拜天地等过年风俗。这一天有“三元”之殊(日之元、月之元和岁之元),人们获得一年丰收的喜悦后,首先要感谢上天的恩赐,准备迎接新春的来临。新年各种庆祝活动一般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历代的天子都会在元日里祭天和祭祖;民间也有着一系列祭祀活动。在辞旧迎新的时刻,人们也不会忘记有功于人间的诸多神明,以各种不同的祭祀回报他们。古诗中描述了“敬神”礼俗的代代传承和各种庆祝场面。如描写祭灶风俗的有:“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范成大《祭灶诗》)。描写扫尘风俗的有:“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蔡云《吴歈》),清理环境,更荡涤心灵的灰尘,才能和神明沟通,与天地同在。描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描写正月初一的庆贺场面和礼仪:“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孔尚任《甲午元旦》),细致的描述了待第一声鸡啼响起,街上鞭炮齐鸣,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拜天地、敬神佛,再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然后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相传元宵节起源于道家祭神礼仪,据《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燃灯庆贺。秦末时亦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汉明帝时,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令正月十五夜“燃灯敬佛”,以示对神佛的尊敬和虔诚。此后,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道文化的影响扩大而成为历朝历代的一大盛事。如唐代卢照邻在《十五夜观灯》中写道:“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描绘出元宵灯彩与昊昊天穹连成一片,与星月交相辉映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中秋成为节日,是由仲秋时节的月神祭祀发展而来,《礼记·祭法》中记载:“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夜明,祭月也”,因此被列入祭祀对象。上古时代即有“华夏祭月”,在周代时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等活动。到了唐代,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祭月拜月渐成规模,各种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后来这个节日一直盛行。八月十五,此时月色皎洁,月象既圆且亮,正如唐代刘禹锡描写的“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其它节日亦是如此,在自然节气重要转换时节,都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及人事伦理活动,表达人们敬神祈福等美好愿望。

二、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感恩

华夏礼仪极重祭祀,祭祀最初源于人们对于天地的敬畏、感恩和诚敬。《礼记•祭统》记载:“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传统祭祀文化重视祭祀的教化功能,视其为人伦教化的根本办法,说祭祀是“教之本”、“教之至也”。可见社会教化随祭祀仪式的完成而完成。这也成为中华文明在民间的主要传承形式之一,不仅在于其对经典文明的代代传承;更在于其能够渗透到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人们修身正心,走出迷惘困顿。

《礼记•郊特性》记载:“万物本乎于天,人本乎于祖,郊之祭也,本反始也。”司马迁也说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古来敬天祭祖实质提示人们:敬天,人之本也,要敬奉上帝,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祭祖,人之源也,要不忘祖先,做人要知本知源,才能生生不息。

祭神、祭祖、拜年是人神关系、人伦关系的确证,这些仪式也是文化开端的象征。而年节的本质意义在于开端,因此从除夕开始,也是一种感恩的开始,一种庆祝的开始,感念天地化育,感念风调雨顺。《礼记˙月令》记载,天子在元日要举行祭天大典,还要举行“祈谷于上帝”和农神后稷的活动。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由此建立起人神关系,获得神明的庇护,在神圣的祭祀中使人感受到自我存在与天地的息息相关。

新年祭祖、清明扫墓,都体现着对人伦的重视,体现礼敬祖先,重视孝道,寄托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对往昔的尊重,缅怀先人的道德风范,实现先人的理想追求等。《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舜帝在元日到祖庙祭祀祖先。“仁义”与“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在祭奠与追思中,孕育着后人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论语•学而》记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讲到祭礼对民风民德的重要影响。

华夏祭礼的要义在于“诚”与“敬”,关键是祭拜的人是否在内心真正具有诚意和敬意。行事之时,要严肃、隆重、恭敬、诚挚。古代祭祀内容极为丰富,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还有先贤名人,包括忠臣良将、清官廉吏和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也曾是祭祀的对象。

三、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蕴涵着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节日具有较强的伦理道德价值,承担着道德教化的任务,其中包含的各种礼仪,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约束,而这些约束又会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伦理道德的一部份。所有的人都要遵循此种伦理关系,遵守其内涵的道德要求。行事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生命的关怀。同时,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诚、信、礼、义”等价值理念充分体现在传统节日的诸种表现形态之中。

强调和合,追求圆满至善,传统节日成为维系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纽带。除夕、新年、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无不体现着人们对亲人团圆、敬老爱幼的美好愿望。按除夕习俗,家人外出,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也要在除夕前兼程返乡,合家团圆。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漂泊在外、客居他乡不能回家与亲友团聚的游子,思亲怀乡,写下了“一年将近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平实的诗句,道出了除夕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新年是人们表达心愿的时机,有拜年的习俗。宋代后亦常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承放飞帖,上写“接福”。元宵节人们也是团圆相聚,“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有燃灯、观潮、歌舞等活动。

在“银波千顷照神州,此夕人间别是秋”的中秋节,人们与亲朋好友相聚,望月怀远。唐代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展现出一幅明月升起,光照天涯,反映出人们彼此互相关爱、互相祈福的和谐景象。宋代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写的“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则表达出人们对澄澈、光明之境的追求。

传统节日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感,背后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有的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国忠臣介子推“忠”和“孝”,端午节纪念楚国屈原的忧国忧民,坚守节操。很多的节俗活动,都是倡导惩恶扬善,弘扬正义,其中又常常包含着人们对趋吉避凶、吉祥平安等方面的愿望。

四、传统节日所蕴涵的祈禳意识

祈,求福;禳,除祸,祈禳意即向神祈祷以降福免灾。新年有很多祈福驱邪等节俗活动。如除夕守岁,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新年时拜天地、祭神明,祈祷带来福祉和吉祥。元宵节人们燃放灯火,歌舞笙乐,表达驱邪迎祥、祈许光明之意。

新年时,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不绝于耳。古时人们燃放爆竹的目的是驱除邪魔鬼怪,迎神,喜庆等。唐代来鹄在《早春》中写道:“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范成大在《爆竹行》中描述了除夕夜燃放爆竹时人们的内心祈祷:“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新年时,人们还要贴春联、年画、福字等,即将大红春联贴于门的两边,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人们“新年吉庆、驱邪迎祥”。传统春联有:“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等。年画多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如《福禄寿三星图》、《八仙过海》、《岳飞大破金兀术》,不仅营造喜庆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借助于画中故事,将德行操守、忠孝仁义等一系列伦理道德标准潜移默化的根植人心。贴“福”字使人感受到“迎春接福”的浓厚气息。祈福盼福,是人们的共同愿望,特别是在遇到危难之时,希望得到神明庇佑,增加福运,化险为夷。但须知做事要符合天道,才能得到神助,古语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祸由恶作,福由德生”。因此幸福与真诚、善良、无私为伍,它总是出现在有德行的人身边,它与虚伪、_诈、阴险、狠毒水火不容。倡导人要修德向善,才会有福德和福报。

新年还有视天占年的习俗,如唐代孟浩然在《田家元日》中写道:“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年候,共说此年丰。”表达了人们祈求丰年的愿望。宋代宋伯仁在《岁旦》中写道:“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穰。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描写出在新年欢快的气氛中一种淡泊宁静的愉悦。

还有些节日也有辟邪驱瘟的内容,如清明节的插柳戴柳,《岁时记》记载:“五代时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认为插柳能顺阳气,迎吉祥,辟邪祟。端午节时值农历五月,天气正是仲夏疫疠流行的季节,人们在门口悬挂菖蒲、蒿草、艾叶,喝雄黄酒等以“祛除”毒气和辟邪驱瘴。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等。唐代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出遥想亲人重阳节登高而“遍插茱萸”之时,一定会记起他这远在异乡的游子,表达了对家乡亲友的思念。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看到,古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无不以“天”为尊,以其为观察行事的基点。于是,才有了“天人合一”的完整理论出现,有了敬天礼神的一系列仪式。从节日的派定和习俗看,古人是多么重视天、重视天象、重视天意!而_却破坏传统信仰和人们的正信,传统节日也被斥为“迷信”而被抹去了内涵,将传统文化的庄严神圣感破坏殆尽,强制给人们灌输无神论和斗争哲学,使道德沦丧,妄想把人们带向堕落的深渊,遭天谴已是必然。

中国传统节日心得范文7

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资料:有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我最喜欢传统节日了,因为节日是亲人团聚的时候。

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重阳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人们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就会拿出礼花放。到了晚上8点春节连欢晚会开始了,人们坐在电视前收看。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还会到公园里观灯。重阳节,是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重九节”。这一天,人们赏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窗联,穿新衣吃饺子,然后爷爷奶奶还要给我发小红包,我家还会把我写的春联贴在门外。记得有一次过年的时候爸爸买来了烟花,在我家楼下放了起来。只听“呯呯”几声,一束束烟花飞上天真美呀!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在空中摇头摆尾,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天空,还有的像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春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下面我就给你们说说吧!

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

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避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的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心得范文8

随着社会的变革,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们很多传统节日都被冷落了,诚然,圣诞节、复活节等“洋节”的到来带给了我们新鲜活跃的西方文化,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见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似乎对“洋节”过分偏爱从而忽视了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这个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转化的时代,传统节日仪式上的淡化虽难以避免,但节日若是被人们淡忘,甚至寻觅不到一息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那将是危险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不尊重不善待传统文化,难免逐渐丧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坚守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重视的课题。

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在中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寓意,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都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里面所蕴含的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智慧的结晶。当下,只要我们记住传统节日内涵,牢记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刻韵味,改变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未尝不可。

当然,坚守传统文化内涵意在守住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这并不意味着墨守陈规或固步自封,而应是呼应时代、顺应发展要求、创新形式和突破。

中国传统节日心得范文9

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首先要思考目标是什么。适宜的传统节日活动目标,应重在体验节日活动的情感内涵。

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不应是以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为根本取向,而应是让幼儿通过生活中的多元化传统节日活动,感受其丰富多彩,重在体验其情感内涵,分享其乐趣,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逐步将传统节日活动中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以培育初步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在课程实施上,传统文化教育并非是对现有课程的“增容”,而是以崭新视角进行重构,重构的幼儿园课程应该是和谐的,课程的和谐应首先是幼儿发展的和谐。教育目标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可能性转化成为现实性是一个整合—分解—整合的过程,是层次性和整合性的和谐统一;不仅是单一领域的目标细化和分解,而且是多领域的、有机的、整体的层层推进;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更应关注传统文化对于幼儿情感态度发展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目标除了强调幼儿发展的适宜性和协调性,还应关注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教育目标应呈现不同年龄层次的发展“阶梯”,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提出合理的期望。因此,小班可侧重于节日氛围和典型活动的参与,中班可侧重于节日活动的情感体验与理解,大班可侧重于幼儿对节日的展现与表达,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和节日文化内涵体验。

这样,课程目标层层递进,不仅能让幼儿了解有关传统节日的基本知识、掌握参与节日活动的简单技能与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剖析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引导幼儿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体验传统文化情感,培育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其次要思考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适宜的传统节日活动内容,应重在感受节日活动的丰富多彩。

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应该是适宜儿童发展的,幼教工作者应当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现有水平、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因时、因地、因班、因人制宜,对传统节日活动进行充分挖掘与整理,广采博集,考量其成为课程资源的可能性和可行性,适者取之,择善从之,采撷精华,去除糟粕,选择或创造适合本园实际、本班实际、本活动实际的方法、形式及手段,将传统节日活动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和科学整合,做到全面兼顾、平衡有序、相互渗透,凸显其民族性、启蒙性、童趣性、科学性。

传统节日活动的组织可以各节日代表性的典型习俗为切入点,分析传统节日活动元素,既考虑年龄适宜性,又能将各年龄班活动有机融合,体现各年龄班活动内容的阶梯性、连续性与整体性。

例如,端午节有佩艾采药、凭吊屈原、裹粽竞渡、斗草送扇、佩囊戴线等活动,小班可进行“吃粽子”主题活动,通过认识粽子、包粽子、吃粽子系列活动,感受端午节的饮食文化;中班可以“香包”为题进行系列活动,初步感知中医中药和各式香包,了解香包的药用价值、装饰功能以及装饰图案的美好寓意,并通过多种方式设计、制作香包,感受香包绣制之美;大班可通过“赛龙舟”主题活动,让幼儿从观赏龙舟赛、认识龙舟,到创新性地制作龙舟、赛龙舟,并着重引导幼儿体验理解屈原爱国情怀、“中国龙”民族精神和团结协作的民族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组织节日活动时,应注意各年龄班之间要具有互动、共享性,使得幼儿能够整体感受传统节日氛围。同时,每个班级的节日活动内容应兼顾五大领域,使得五大领域活动内容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充分发挥集体教学活动、区角游戏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整体性、全面性发展。

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注重幼儿经验的连续性,依据幼儿的发展需求自然生成活动,使得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自然延伸。此外,还应充分挖掘家庭、社区资源,建构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传统节日活动生态体系,营造良好的传统节日氛围,引导每一个幼儿、每一个家庭都能获得传统节日活动的快乐体验。

一个儿童,就是一颗希望的种子。童年是人生之“源”,童年生活是儿童心智、个性的培养基。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通过传统节日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童年生活,使其潜移默化为幼儿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无论对于人的个体成长、群体塑造、社会发展,还是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心得范文10

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这是很多人过年的感受。甚至有人评论说,中国传统节日只是存留于父辈记忆里的尤物,已经成为国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压岁钱水涨船高,变成了负担失去了原来祈福去灾的本意;群发短信拜年,平均给每个人的情感又有多少?很多人认为这一现象是传统节日的“异化”、“空洞化”、“物化”等原因造成的。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提高全民的文化自觉,让传统在现代社会得到很好的延续。

式微的不只是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的也在日益淡化,这是不争的事实。要究其原因,很多专家都归咎于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挤兑。但是我认为,这都是表面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文化在“异化”和“物化”。陶立璠教授曾说过“节日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当灵魂越来越缺乏依附的载体,节日就会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比如,春节文化是一个典型的教育,敬神、祭祖、尊老爱幼,通过一系列仪式来完成的。而现在几乎没有人在敬神、祭祖,由于无法团聚的人越来越多,尊老爱幼也成了“隔空对话”,春节还有什么文化味道啊?取而代之的是,春节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热闹,但越来越没有文化。

传统节日值得我们缅怀,但对传统节日的式微我们也无可奈何,究其原因是因为社会在发展,原来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在是人们的必须,那么传统节日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原来的传统节日节气、时令、祭祀、祈祷、敬仰等民俗事项关联在一起,有着缅怀、祝愿、庆贺、祈愿、敬祭等种种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节日所承载的内涵和文化都在发生变化。现在的节日,几乎都没有祈祷和敬祭等内容,失去了庄严的文化氛围。而且,人们对一些不接地气的节日越来越淡化,相反对产生于国外的又接地气的节日情有独钟。当传统节日越来越没有文化味道,自然就会式微。

尽管传统节日式微是文化在“物化”的结果,但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很多传统节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保护的,是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予以传承的。我们可以结合时代的发展,在传统的节日上加上新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不贴近现实生活或不被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所认可的不合时宜的传统内容可以适当的替代,比如说美国的华人年夜饭、守岁、压岁钱和拜年问候的声音,这些华人甚至连中文都不会说,也许只是一时兴起大家跟风而起。或许韩国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和保护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通过产业开发来促进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两者并不对立,保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的,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韩国非常重视推动旅游观光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艺术以及相关产业与传统节日文化的融合与开发,巧妙地将自身的传统文化和现代产业有机结合,促进传统节日文化从“国民之享有”走向“产业化”和“世界化”。成功的案例如“大长今”。我们也可以学习把中国的传统节日走向世界化,以此来消除他国的节日对我们的影响,甚至起到“反影响”他国。


2022年中国传统节日心得范文十篇相关文章:

2022年清明节活动心得体会范文十篇

2022年最新教师节心得体会范文十篇

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心得观后感范文6篇

2022年清明节个人心得感悟范文五篇

2022年清明节祭祀的个人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2022清明节祭奠先烈活动心得范文7篇

2022年元宵节个人心得感悟10篇

2022年清明节活动个人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2022年清明节活动个人心得感悟范文五篇

2022春晚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7篇

    328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