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导》读书个人心得体会范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们知道怎样写心得体会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劝导》读书个人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
《劝导》读书个人心得体会范文1
《劝导》是简奥斯丁的作品之一,它不如《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艾玛》那样有名,但依然承袭了奥斯丁的一贯风格:平静——如水,如蓝天上淡淡的云,文笔平实流畅,毫不张扬。细读奥斯丁的《劝导》,我感到她像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向你完整地、平静地讲述一个情故事,没有议论的笔调,没有掺杂丝毫的个人感情,甚至连景物描写也少得让人无处寻觅。我同时读的莫泊桑的《漂亮朋友》,给我的'感觉不是听故事,而像在看一部电影:有人物衣着相貌的描述,有夸张的人物动作描绘,有描写旷野森林的景色,有表面或暗地里的权力之争。总之,从头到尾都围绕着金钱和权力,颇不安宁。英国作家狄更斯写的《孤星血泪》,直接用第一人称行文,让我的心绪也随着匹普的命运和情时起时落。而奥斯丁的文章与他们不同,她的写作语言更亲切,平实,这是小说作家中极少有的。正是这一贯平静的风格,使得书中稍有感情波澜的地方,都显得弥足珍贵,让我异常激动。如男女主人公七年后相见时,再如他们重拾旧梦、倾诉衷肠时的描述。这种阅读心情就好比在一片草丛中突然发现几朵娇美的野花,抨然心动后又流连忘返。和那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小说相比,《劝导》这样的书更能带给我突然发现的喜悦。
奥斯丁是位让人好奇的作家,她可以不厌其烦地讲述一次又一次雷同的聚会及参加的人物,一次又一次的散步及谈话。她的文章,几乎总是由这两种活动构成,但我们读来,却从不感到单调乏味,这是奥斯丁最神秘、最吸引人之处。也许这一股英伦气息,对于处在欧亚大陆遥远的另一端的中国读者来说,就如东方文化在西方人眼中一样神秘。
我们好奇、探求、向往,奥斯丁的小说无疑是一座传播英国文化的桥梁,它把那个时代英国上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传达给我们,让我们感受到英伦文化深沉的内涵。这是《劝导》打动我的重要原因。
《劝导》读书个人心得体会范文2
《劝导》这本书不像《诺桑觉寺》,它能一口气舒舒坦坦地读完,干净利索,毕竟这是奥斯汀最后写成的一本小说,是她思维最严谨最成熟时诞生的杰作。个人认为其社会批判意识和文学深度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她最为著名的小说《傲慢与偏见》。
安妮是一位性情娴雅、知书达理的没落贵族后代,不同于她父亲和姐姐的骄奢淫逸趋炎附势,安妮懂得为人处事的分寸,并一直恪守着公正待人的原则。她曾听取教母的劝导拒绝了一门尚欠考虑的亲事,而八年时光匆匆过去,当年遭受拒绝负气离去的温特沃斯成了富裕阔绰人人敬仰的上校,而安妮的青春容貌却一去不返。当情人再次相见的时候,于是有了一段关于劝导、关于偏见、关于隐忍的故事。
当然,故事的最后,是安妮和温特沃斯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这其中跌宕起伏的剧情,着实让我感慨良深。
我欣赏安妮,因为她不仅纯洁朴素知足善良,而且机智灵活深谙人事,她同奥斯汀笔下机警的伊丽莎白、大方的爱玛、隐忍的埃莉诺、自卑的范妮和单纯的凯瑟琳相比,无疑是性情最完美的女性,但她却是其中幸福来临最为时长最为艰辛的一位。当看到温特沃斯上校满腹愁肠写给安妮的倾情信时,几近哭点的我不得不深感庆幸,上天给予安妮这么娴雅的性情却让她历经磨难,但还是公平地馈赠给她矜持的爱情,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幸福,一种需要挑战、需要时光雕刻的幸福?
也正是有了这份爱的劝导,才让有情人看到幸福的不易。两百年前奥斯汀时代的人们就懂得这样的道理,而今又有几人明白?
糊涂的人大可放声去哂笑安妮的寂寞隐忍,哂笑对爱情的矢志不渝,但唯有时光才能解释这其中奥秘。
坦然接受这份爱的劝导吧!
《劝导》读书个人心得体会范文3
安妮在二十七岁时出现在故事的主线中,岁月和流年给了这位女主角特别的光彩,她遇事洞察秋毫,见解直向人心,沉稳解意,倾听多于倾吐,再坏的事情经由她手都向着好的方向去发展。安妮聪慧且温和性格让人时常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她同时也拥有独立的个性和坚韧的品格,使她时常能控制好情绪,在这样完美的表象之下的她,其实是无事不多言的人。
这可能跟她失意太久有关,安妮同男主整部书一共说过五次话,思念了八年的人,见面反倒不知从何说起。第一次偶遇,两人都麻爪的状态,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说话更不是,安妮那句“她们在楼上我妹妹那里,一会就下来。”说比没说更尴尬去,重逢以来除了人前客套的寒暄,第一次私下见面,说什么话都比说我显然并不想在这里见到你强。第二次是倾慕男主那对姐妹摔伤那回,对于救人,安妮指挥现场,调度人手,提出完整的解决方案,她几乎没有对男主说话,当时她以为她们的过往随着这一摔将成为云烟。第三次是男主无法忘记她去找她,虽然简单的客套话,她却发现男主似乎对她余情未了,她开始用小心机来促成她的心愿。第四次是试探男主心意,第五次是和好之后闲聊,她和男主一旦开始聊天,都是长文长句,小心的试探,委婉的表达心意,消除当年的误会,赢得男主的理解。安妮这种无事无闲言,开口必能解决问题的样子,让人越看越爱。
安妮整部书里也就说过23次话,主角换成爱玛恐怕要憋死,尤其上卷,只有过六次对话,四次和家人,两次对男主,跟家人交谈的四次对话里,还有两次是谈及男主的。数一下这些隐藏的数字,隔着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安妮对初恋不能忘却的刻骨铭心,以及失意之下的哀伤心境,几乎完全封闭了自己,尤其是在重逢之后,她认为温特沃斯不再爱她并且准备迎娶其她女子,她选择了缄默,无声无息的回避他可能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心境。
可能是乡村度假那对姐妹摔伤,温特沃斯的表现让安妮彻底死心,她倒是开始放下心结,下卷居然活跃起来,谈话对象包括她的教母拉塞尔夫人,邻居克罗夫特先生,闺蜜史密斯太太,追求者堂兄,以及路人甲哈维尔先生,形形色色的人,使生活丰富起来。
克罗夫特先生、哈维尔先生、以及家产继承人堂兄,是安妮愿意与之交谈的三个男人。面对这三个人,安妮完全展现她心机girl体质,她接近克罗夫特先生不光是对他军人风度的由衷欣赏,也是因为这位先生是温特沃斯的姐夫。她第一次拜访,就展开谈话技能,风趣而雅相谈甚欢,第二次则直接套话套路克罗夫特先生把她心上人叫来,果然活到二十七岁盐总是多吃些,做事风格高效利落。对打酱油的哈维尔先生谈论爱情价值观,她长篇大论的每一句话,都是说给旁边假装写信实际偷听她说话的心机boy男主听的,果然男主听完马上写信对她表白心迹。
至于堂兄,其实这个人的到来对于温特沃斯的回心转意绝对起到了助攻效应,对待安妮也算真心,起初的一段时间,安妮的内心不会一点涟漪都没有,但通过安妮与他的对话,几乎全是各路八卦,她刻意的提防,可以看出不管是作为追求者还是堂兄自己,要走进安妮的内心,其实很难。
安妮身边有两个交心的挚友,对于堂兄对自己的追求,她都与她们探讨过,亦友亦长辈的拉塞尔夫人希望她能深入的与堂兄交往,她的意见是能够左右安妮的行动,毕竟有前男友前车之鉴,安妮跟她的对话直抒胸怀,委婉且坚定的表达了自己不想深交的想法。和闺蜜史密斯太太则是滔滔不绝对堂兄的过往,一起八卦了一番。所以她对堂兄的追求并非不走心,而是很谨慎的询问了两位好友的意见之后,在内心里已经彻底拒绝过他。
因为安妮说话的次数实在有限,她或长或短的言语里,读者完全可以捕捉出她的看法以及情绪。她在意温特沃斯也在意未来之婚姻,她花更多心思思考她所遇的境况,保持一颗本心,将她的想法与信任的朋友分享,她是聪明独立的,拿回属于自己的爱情。如果她是长女是继承者,于她的家庭或许帮助更多,然而她是二女儿,任她比姐妹再聪明能干也于事无补。在23个对话里,与家人的就占了9个,亲情的比重非常大,细扒下来她对家人的看法也很有趣:
她和父亲唠家常唠了五次,包括护肤保养品这类话题,但往来最多不过两个回合,有时安妮用一句反问或者肯定句就拍板结束了,父母会情不自禁的偏爱某一个孩子,显然安妮不是那一个,他父亲是不多费一句话给她的。
跟大姐对话两次,有一次是她建议姐姐减少和绿茶婊克莱太太的交往,她说:“一个人只要态度讨人喜欢,不难使对方忘却相貌上的缺失。”只这一句话,该说的都说了,听不听看你吧,再不跟你废话了。她不喜欢同大姐多说话,甚至有一种居高临心的轻蔑心里。
同小妹一次,妹夫一次,各说一句话,表达的是对妹夫家两个妹妹婚事的看法,她对这个妹妹是喜爱的,直接说了看法。
总结来说,安妮其实是个细品之下非常有味道的女子,以平常之心与人处事,以坚韧之心期待爱情,以狡黠之心留一点余地,可爱至极。
《劝导》读书个人心得体会范文4
这本书虽然很短,但看起来很闷。人物非常多,头衔和名字看得很累。
故事也非常平淡,女主角和男主角之间的感情线太过简单,没有太多的伏笔和前奏,所以高潮也没有那么惊喜,一切似乎理所应当。反而作者用了大篇幅笔墨来描写的女主角的心理活动和见地着实不能让人赞同。
但最重要的一点我不喜欢这本《劝导》的原因是,安妮这个角色塑造的太空。好像是作者把自己认为所有好的品德全部丢进大铁锅里,然后塑造了安妮。同样,为了体现自己对虚荣、势力这一类品德的摒弃,就塑造了伊丽莎白、沃尔特爵士、艾略特先生这样的角色。
但是最关键的是,没有人是完全的好或是完全的坏。不是动画片,成熟的逻辑应赋予角色思想来决定角色的行为,而不是给“完美”的主角作陪衬作用。
另外,文中也有一些不能让人忽视的漏洞,譬如史密斯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教唆安妮嫁给艾略特先生,事后却依旧被安妮认为其是值得交往的朋友;安妮认为不能从一封书信来判断写信人的品质,却一下就听信了史密斯夫人的说法;安妮对克莱太太无端的敌意等等这些,让人的阅读体验非常不好。
《劝导》读书个人心得体会范文5
有多少女人可以做到摒弃别人错误的劝导,从而正确地选择可以使自己幸福的男人呢?
艾略特因为朋友的劝导而放弃了与温特沃斯上校的婚约,使她追悔了漫长而孤寂的8年。所以“她衷心希望支持青年人的初恋,希望他们充满信心,展望未来,而不要过分忧虑和谨慎,否则会妨碍人们作出努力,违背天命。她自己年轻的时候,不得不谨小慎微;年长以后,才懂得什么是浪漫——这是畸形的开端所造成的必然后果。”
并非所有劝你离开你的爱人的劝导都是错误的,人们沉醉在恋爱的甜蜜中,很难公正的看待某些问题,家人和朋友某些出于善意的劝导,也许可以避免自己今后的不幸生活。人生本就充满了变数,谁又说得清今后会怎样呢。
到底是选择放弃,任由年华早逝,等待时间淡去一切之后再重新开始;还是选择义无反顾的在一起,相信眼前的人,一起承担起今后的幸福、争吵与纠葛,即使艰难困苦也不离不弃?
这是我看Jane Austen的第三部作品,她对人物的描写技术十分精湛,足见她内心的丰富,才华横溢。她无疑也是个十分挑剔的女人,把看在眼里的丑恶,化在纸上,对他们毫不留情的进行鞭笞。虽然我很喜欢她的作品,也不可否认的认为,小说说教的意味太重;但是,这也是Jane Austen的特点,完完全全把自己对女子高尚品德的要求灌注在她的小说中。不怎么聪明,思想也不怎么样深刻,品德也不见得高尚的女子可以得到幸福,但是,如果女子修养更高一点业更有助于婚姻的幸福,比如安妮妹夫的婚姻,“一桩更般配的婚姻本可以使他更加精神焕发”。
Jane Austen也是强调婚姻般配的,两个人必须站在同等的高度上才会幸福。这是高度不仅仅是两人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还是生活中所扮演角色上的地位平等。像克罗夫特将军夫妇一般,克罗夫特夫人不仅陪伴丈夫在海上生活,并且参与讨论、谋划两人生活中的各种事务,并不是居于从属地位的妻子。否则悲剧的发生就像《杜拉拉2》里面的孙建冬和叶美兰的婚姻,两个人没有交流,没有乐趣,常年分居两地,就这么不停的延续着沉默。
在小说中大部分内容都在叙说上克罗斯与巴思的生活,在这些生活的片段里。安妮与温特沃斯上校断断续续的相遇,彼此猜测着对方的心思,因为对方一些细小行为而内心忐忑不安、紧张、焦虑着。然而并看不清他们何时才可以再一起,才可以通达对方心灵深处的真情。但是,在安妮去找史密斯太太以后的两天高潮迭起,急着想要对拉塞尔夫人倾述自己堂兄卑劣行为的时候,却被墨斯格罗夫太太一家留住脱不了身,她与哈维尔上校的谈话也让温特沃斯上校鼓起勇气述说心中的感情。短短的两天,27页,就让分离的8年的恋人不再等待,可以尽情述说埋藏在心里多年的,不曾褪色的情感。
结局如最后一章的开始:“谁还能对事态的发展产生怀疑呢?无论哪一对年轻情侣,只要他们决议结婚,肯定会坚定不移地达到目的,哪怕他们很穷,很冒失,或者婚姻对彼此的根本幸福毫无必要。”更何况安妮与温特沃斯上校情投意合,地位和财产也说明般配。
与《曼斯菲尔德庄园》与《傲慢与偏见》一样,在男女主人公在一起之前,总是有很多对人事、生活的述说,你不会嫌他们啰嗦、拖沓,静静的看着,想象着那是恬静的乡村景象,对Jane Austen的描述心生向往,对Jane Austen对人物的嘲讽露出轻轻一笑。可是,在接近高潮的时候,为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之路而紧张万分,恨不得一目十行,却又不愿错过作者精心的描写。虽然知道结局如何,可更想看看他们到底是怎样走在一起,最终携手一生的。此时,故事很快以总结性的语句完结。最后,又不禁为书中各人的命运之路感慨万千。
这就是Jane Austen的魅力所在,每一句每一段都牵动着读者的心弦。
我有时候也认为要遇到一个两个人真心相爱,并在今后的岁月相伴一生的人事几乎不可能的事。但是经过朋友的述说,她告诉我说一定要相信有真爱,真爱总有一天会出现的。
但是,岁月匆匆,年华易逝,哪个女子又经得起。最怕的不是要经历万般苦痛,最怕的是,当遇见那个真正对的人的时候,早已嫁做人妇。
《劝导》读书个人心得体会范文6
《劝导》是一本读着非常舒服的小说;
语言上,到了这个时期的奥斯丁,操控起文字来实在已经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小说前半段夹叙夹议,轻快的描绘出了整个故事背景,节奏快而不失趣味,情节展开也非常顺利,到了小说后段,熟悉的大量对话开始恰如其分的出现,几次关键的对谈也直接推动了小说的高潮,这种“由浅入深”的处理方法实在是让这本来不厚的小说更加让人想一口气读完;
然而,更让我感触的是,作为她最后一部完整长篇,在对自己风格一路继承的同时,也着着实实的有着颠覆。
所谓继承,文内照例有着作为连续剧男二号,男配之类的绿叶,而男二狡猾且有点小阴谋,男配有着诸如意志不坚,品味平庸之类的缺点,这些也算是奥斯丁书里的 “熟面孔”了,而作为主角,对于隐藏的真相,暗线毫不知情,直到事件发生或者贵人相助才恍然的情景也不是一回两回了,这些无疑算是简奥斯丁的某种标签了。
但是有几个有意思的变化却新鲜感十足:
何曾见过奥斯丁书里出现过这样的女子?以往的女主角们,浪漫的多半脑残,聪明的多半现实,像安妮这样有鉴别力,冷静,理性的女子,却能够在最宝贵的八年时间里对于恋人矢志不渝,甚至多次在文中表白心声,今生只会爱那一个人——哪怕是丝毫不报希望的情况下。这还是奥斯丁么?确认我不是走错门到租书店里摸了一本四合一言情精编?可是安妮的专情在她该低调则低调,该果断则果断的举措得当里,丝毫不显得矫情,对比诸如爱玛之流,无怪乎要赞为奥斯丁笔下最可爱的女主角。而《劝导》全文毫不犹豫的对这段感情的正面处理,对当年因为“理性劝导”而导致的分手的明确不赞同,(特别要指出的是,这里劝导的提出人拉塞尔夫人,总的来说是书中的一个较正面人物,她针对安妮的劝导,甚至和奥斯丁早期作品中的一些指导思想毫不相悖,这尤其令人回味)无疑是对奥斯丁自己过往的一种颠覆,这个被人批为“不懂激情为何物”的女作家,却在这部书里写出了值得尊敬的对爱情的坚贞;这个强调谨慎为先的作者,末了终于在浪漫面前投下了一票;
另外一个新鲜之处是,书里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海军军官,而他们中的多数都是难得的正面形象。这些人物出现在小说中,就如同人物本身出现在故事里的英国乡村一样,分明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海上之风。而在奥斯丁写来,这些海军军官,乃至水手的形象社会地位似乎也与前大有不同。他们的处事,价值观,爱情观,包括那些出色的海军妻子,都是和已经暮气沉沉的贵族作派,乡绅圈子明显不同的,《劝导》里这种新鲜感十足的“碰撞”也确实显示了作者观念或者关注点的变化。
不过,奥斯丁就是奥斯丁,不是奥威尔,有真感情当然最重要,不过婚后有着足够的收入那就更加锦上添花了,大欢喜的结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情人终成眷属,读者皆大欢喜。
这就是为什么我那么喜欢狄更斯和奥斯丁的原因了——你可以颠覆主题,手法,思想……只要不把喜剧颠覆成悲剧就好,我照单全收——没办法,恶俗的我就喜欢这调调。
《劝导》读书个人心得体会范文7
《劝导》是简奥斯丁的作品之一,它不如《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艾玛》那样有名,但依然承袭了奥斯丁的一贯风格:平静——如水,如蓝天上淡淡的云,文笔平实流畅,毫不张扬。
细读奥斯丁的《劝导》,我感到她像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向你完整地、平静地讲述一个于情故事,没有议论的笔调,没有掺杂丝毫的个人感情,甚至连景物描写也少得让人无处寻觅。我同时读的莫泊桑的《漂亮朋友》,给我的感觉不是听故事,而像在看一部电影:有人物衣着相貌的描述,有夸张的人物动作描绘,有描写旷野森林的景色,有表面或暗地里的权力之争。总之,从头到尾都围绕着金钱和权力,颇不安宁。英国作家狄更斯写的《孤星血泪》,直接用第一人称行文,让我的心绪也随着匹普的命运和于情时起时落。而奥斯丁的文章与他们不同,她的写作语言更亲切,平实,这是小说作家中极少有的。正是这一贯平静的风格,使得书中稍有感情波澜的地方,都显得弥足珍贵,让我异常激动。如男女主人公七年后相见时,再如他们重拾旧梦、倾诉衷肠时的描述。这种阅读心情就好比在一片草丛中突然发现几朵娇美的野花,抨然心动后又流连忘返。和那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小说相比,《劝导》这样的书更能带给我突然发现的喜悦。
奥斯丁是位让人好奇的作家,她可以不厌其烦地讲述一次又一次雷同的聚会及参加的人物,一次又一次的散步及谈话。她的文章,几乎总是由这两种活动构成,但我们读来,却从不感到单调乏味,这是简•奥斯丁最神秘、最吸引人之处。也许这一股英伦气息,对于处在欧亚大陆遥远的另一端的中国读者来说,就如东方文化在西方人眼中一样神秘。
我们好奇、探求、向往,奥斯丁的小说无疑是一座传播英国文化的桥梁,它把那个时代英国上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传达给我们,让我们感受到英伦文化深沉的内涵。这是《劝导》打动我的重要原因。
《劝导》读书个人心得体会范文8
《劝导》是简奥斯丁的作品之一,它丌如《傲慢不偏见》、《理智不情 感》、《艾玛》那样有名,但依然承袭了奥斯丁的一贯风格:平静——如 水,如蓝天上淡淡的云,文笔平实流畅,毫丌张扬。
细读奥斯丁的《劝导》,我感到她像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向你完整 地、平静地讲述一个情故事,没有议论的笔调,没有掺杂丝毫的个人感情, 甚至连景物描写也少得让人无处寻觅。我同时读的莫泊桑的《漂亮朋友》, 给我的感觉丌是听故事,而像在看一部电影:有人物衣着相貌的描述,有夸 张的人物动作描绘,有描写旷野森林的景色,有表面戒暗地里的权力之争。 总之,从头到尾都围绕着金钱和权力,颇丌安宁。英国作家狄更斯写的《孤 星血泪》,直接用第一人称行文,让我的心绪也随着匹普的命运和情时起时 落。而奥斯丁的文章不他们丌同,她的写作语言更亲切,平实,这是小说作 家中极少有的。正是这一贯平静的风格,使得书中稍有感情波澜的地方,都 显得弥足珍贵,让我异常激动。
如男女主人公七年后相见时,再如他们重拾 旧梦、倾诉衷肠时的描述。这种阅读心情就好比在一片草丛中突然发现几朵 娇美的野花,抨然心动后又流连忘返。和那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小说相 比,《劝导》这样的书更能带给我突然发现的喜悦。 奥斯丁是位让人好奇的作家,她可以丌厌其烦地讲述一次又一次雷同的 聚会及参加的人物,一次又一次的散步及谈话。她的文章,几乎总是由这两 种活动构成,但我们读来,却从丌感到单调乏味,这是简奥斯丁最神秘、最 吸引人之处。也许这一股英伦气息,对于处在欧亚大陆遥远的另一端的中国 读者来说,就如东方文化在西方人眼中一样神秘。
我们好奇、探求、向往,奥斯丁的小说无疑是一座传播英国文化的桥 梁,它把那个时代英国上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传达给我们,让我们感受到英伦 文化深沉的内涵。这是《劝导》打动我的重要原因。
《劝导》读书个人心得体会范文9
阅读《劝导》的开始,我就认为安妮和温特沃思上校必定终成眷属,哪怕曾经被劝分手。虽预知结局并深信不疑,但我仍然充满着好奇继续阅读,非常想知道简·奥斯汀是如何使得两位本已分手多年的旧恋人再次唤起了心中的爱意,他和她从来就没有爱上过别人,这是无心的结果,也是完美的等待。
安妮虽有着“优雅的心灵、温柔的性格”,但却不是家中受宠的那位。虚荣势利的父亲沃尔特爵士偏爱同样虚荣的大女儿伊丽莎白,从不觉得安妮有什么可爱的地方。自私任性的小女儿玛丽嫁给了曾向安妮求过婚的查尔斯,生活平淡又安稳。伊丽莎白继承了父亲的容貌,聪明漂亮,处事果断,当家作主。不过她的生活天地“既单调又高雅,既富足又贫乏”。而沃尔特爵士家境每况愈下,不得不出租凯林奇大厦,以维持生活。
安妮与温特沃思上校八年前相遇,当时的上校是一位好后生,“聪明过人,朝气勃勃,才华横溢”。安妮也是个极其美丽的少女,“性情温柔,举止娴静,兴致高雅,感情丰富”。相识后两人便迅速陷入了深挚的爱情,可惜好景不长。沃尔特爵士认为这是一起不体面的姻缘,他决不会给女儿任何好处。而安妮的母亲早逝,母亲的好友拉塞尔夫人在她心中有着极着重要的位置,是她热爱信赖的人。拉塞尔夫人同样认为温特沃思配不上安妮,从各方面不同意这门亲事。在拉塞尔夫人的劝导下,安妮被说服了,她拒绝了温特沃思,但在她心中,从那以后,没有一个人比得过温特沃思。
戏剧化的是,安妮家中的凯林奇大厦竟然是被温特沃思上校的姐姐姐夫租下,而安妮也很快见到了阔别以久的温特沃思上校,这时的他功成名就,收入颇丰,十足的钻石王老五。相比之下,安妮容貌憔悴,不复往日风采。初见面时,可以想象安妮是多么地尴尬,她亲眼见到温特沃思上校众星捧月般地被围绕,两位默斯格罗夫小姐都对他颇有好感,他正在选择佳偶,可这当中并没有安妮。
故事迂回曲折,无法预料。当众人外出游玩时,路易莎小姐发生了意外,安妮镇定地做出了反应,唤起了温特沃思上校心中的柔情。在之后的情节发展中,我们看见温特沃思上校渐渐忘记了怨恨,重新审视安妮的可贵,而奥斯汀做了十足的铺垫,使两人的复合合情合理。本对安妮有好感的本威克中校却和大家都以为爱上上校的路易莎订了婚;准男爵埃利奥特并没有爱上伊丽莎白,而是对安妮展开攻势,最后却与沃尔特爵士和伊丽莎白的好友克莱夫人私奔,为的是稳固继承人的地位;安妮在好友史密斯夫人的帮助下,认清了准男爵的虚伪而没有付出一丝感情;而温特沃思上校终于鼓足勇气,重新向安妮求婚。
谢天谢地,安妮终于没有失去本早该属于她自己的爱情,八年的时间,对双方来说,都是个考验。“的确,他(指温特沃思上校)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他的忠诚是无意识的,或者说是无心的。”经过漫长的岁月,双方对彼此都没有失望,是极其不易的。要知道,在时光的磨砺中,面目全非的不只是外表的容颜,内心的变化更是巨大无比。温特沃思意识到安妮在他心中无人替代,他开始公正地看待她,也开始了解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妮和温特沃思上校是在相互等待着的,他和她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点。荣归故里的上校春风得意地受到人们的欢迎,而安妮只能把遗憾和不曾改变过的爱藏在心里,让自己面对上校时可以更自然些。他和她都没有想到过仍然可以走到一起,当彼此的行为都令对方感到尊敬,那深埋的爱意迸发了,那因为不足以采纳的劝导造成的恶果烟消云散了,那愿意原谅对方和表白内心的人儿重新占据了对方的心……这是完美的等待,不是吗?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劝导不管来自何人,它都有着自身的局限性,最重要的是你要清楚自己的想法,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当然,年轻人谁不被劝导过,回想起自己当年被劝导的场景,恍如昨天,如今只能一笑而过。
《劝导》读书个人心得体会范文10
一种态度,一段爱情
1806年夏天,19岁的少女安妮爱上了同样年轻的温特沃思。爱情是美丽魅惑的,可现实却总是残破无情的。安妮出身于贵族世家,而温特沃思却只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出身和地位的巨大差距让两人受到了世俗的反对。作为安妮的好友和长辈的拉塞尔夫人劝导安妮放弃这段感情,而安妮出于谨慎,竟也就此罢手,与温特沃思断绝了关系。然而,在此之后的七年里,安妮和温特沃思的心中却仍然深爱着对方,直至两人最终牵手。
这样的爱情坚贞而动人,尤其在浮躁的当下,更显得可贵。相比于安妮和温特沃思的一往情深,如今有多少人将爱情当作玩物,不屑地踩在脚下。灯红酒绿下的寂寞男女,为了排遣空虚,寻求刺激,便盲目又无度地玩着爱情游戏,一点一点地耗尽生命的热度。这是对自己的放纵,也是对真爱的亵渎。
也许我们应该学会如何更理性地对待爱情,如何去品尝纯正的美好。所以,用心去爱吧,趁着年轻,让爱情教会你如何成长,而不是让错乱的关系,锁住一颗年轻的心。忠贞地对待一段关系,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一句劝导,八年等待
安妮听从了拉塞尔夫人的劝导,放弃挚爱的人,造成了八年的等待。这八年里,陪伴她的是懊悔与痛苦,如果当初她不曾放手,或许她早就如愿。可是爱情没有如果,好在还可以补偿,所以再一次的相遇之后,安妮听从了内心的劝导,拾起了昔日的幸福时光。现在想想,如果当初安妮和温特沃思真的在一起了,就一定会长久地幸福么?我不得而知,只知道,每段关系都要经历必须经历的路,才会更加坚固。
爱情是这样,人生又何尝不是?
人生有两条路,一条是必须走的路,一条是想要走的路。只有走完必须走的路,才能走自己想走的路。这条路不好走,但是因为路上有人的搀扶,你会更加容易站起来,因为路上有人的指点,你会更加容易找到方向,但即便是这样,这条路也是自己的,始终要自己拿捏与掂量,始终要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劝导,容不得后悔。
我想我不会祈求一帆风顺,只希望自己即使在满身风雨之时也能听从内心坚定地走下去,不回头,不后退。
一种偏见,一身决然
安妮和温特沃思的相恋遭到了反对,其中安妮的父亲埃利奥特爵士更是强硬地抗拒着。埃利奥特爵士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他对人的容貌和社会地位极其看重。八年前,他不允许自己的女儿和身无分文的温特沃思在一起;然而八年后,当温特沃思以英俊潇洒的海军军官的姿态再次出现时,埃利奥特爵士却觉得这是门不错的婚事。
现实中有多少个埃利奥特爵士?他们虚荣、无知,在如此开放的时代,思想却越加狭隘,仅凭外表和财富去评断一个人,多么可笑,可悲,却又多么普遍地存在着。
庆幸的是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安妮和温特沃斯,他们充满热血,不向世俗低头,为自己争取更广阔的天地。安妮代表的正是勇于为自己而活的现代女人,她从一位不愁吃穿的贵族小姐成长为一位自食其力的中产阶级贵妇人,这期间她经历了不少痛苦,但正是由于她的坚强、独立、果敢与非凡的气度,她最终成功地蜕变。
我想,我也要这么走下去。这社会会对我有一种偏见,可是我一身决然,就这么走着我的路,坚定,傲然。
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劝导,关于爱情,关于人生。而我从现在起,抬头,微笑,怀里揣着一个希望。
《劝导》读书个人心得体会范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