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话题作文 > 国庆节作文 >

建国70周年我与新中国共成长心得体会

2023-05-18 12:39:14
|马绍2

我们的祖国迎来了70周年的生日,希望我们大家可以牢记历史,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国70周年我与新中国共成长党员心得体会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建国70周年我与新中国共成长心得体会

【篇一】

光阴似箭,转瞬已过不惑之年,虽然年龄增长,记忆不断叠加混杂,但在我的内心深处,却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我幸运的出生在一个党员之家,爷爷、爸爸、妈妈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爷爷是一名老党员,父亲是在部队加入的党组织,现党龄已超40年了,母亲因书念的少,入党申请书是煤油灯下,在父亲的指导下,一句一句满怀神圣之心写下的。那时,我和姐姐都还小,虽然稚嫩,却依然能明显感受到母亲对加入党组织的渴望!生在70年代末的我,深刻地感受到父母作为农村基层党员时刻聆听党中央的声音、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牢记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母亲生我的时候是晚上,白天她一直坚持在水利“大会战”的一线,回来后点灯时分就生下了我。而且,迎接新生命的时刻,我的父亲还在部队服役,一个为了祖国奉献着青春,一个作为军人的妻子,扛下了所有生活的重担,没有抱怨,那是两位共产党员用无言的行动对党员身份的最好诠释。

姐姐参加工作后也如愿加入了党组织,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自主创业的姐姐作为一名党员专门去献血点为灾区人民献血。从小受家庭影响怀抱报国梦想的我于1995年12月应征入伍,十年的军旅生涯,不但实现了加入党组织的愿望,还多次立功受奖。2006年为响应号召,复员回到地方工作,光荣的成为了地勘队伍中的一员,在新的环境、新的岗位中我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向组织提要求,不给单位添麻烦,服从安排、听从指挥,2010年为推动“走出去”战略号召,地勘单位组织队伍海外找矿,我也积极响应,受单位委派前往南美秘鲁工作2年多,那时的我结婚不久,出发时临近春节,孩子尚未满月,但我欣然领命,舍小家顾大家,按时出发。

月是故乡明,身为一名远在异国的游子,过往的经历,让我一辈子都难以忘怀。在那里,你很难听到中国话,工作点又地处偏远,没有信号,无法往国内打电话取得联系,再加上与国内时差的原因,那一段时间,我仿佛变成了一座孤岛,漂泊在异国他乡,无处交流。我渐渐变得寡言少语……但内心深处,却始终有一种悸动,因为我的心留在了祖国,心属华夏。2011年的春晚是同事帮忙下载后,4月份才看到的,跨越了时空的阻隔,我感受到了祖国的年味。弥足珍贵,那段视频,我至今还保留着,因为那代表着一段思念祖国的记忆。为了工作,想家我只能默默放在心里,每当想念起国家的时候,我都会很自豪的告诉当地人,I'm Chinese!我用自己严谨的工作态度获得了当地外国友人的赞许,因为我感受到一种责任:在异国,我就是世界人看中国人的一个窗口,我的言行要为我的祖国添彩。我的国家,我的中国,她养育了我,她磨砺了我,我与生俱来的中国人的情怀给予我一种强有力的信念,那就是把所有对国对家的思念,深藏内心深处,把一切的思念都转化为工作的动力。两年后我被调回到国内工作,这段异国工作的经历,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身在外,念国想家心更切……我感恩我的祖国,和家庭中每一位党员对我生命的熏陶,是它们孕育出了我对祖国母亲的一片深情,也正是这种情感让我无论身处何地,都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执着地用满腔的热血迎接未来的挑战!

回国后,我明显感受到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大好环境中,我却有过一段迷茫困惑期:报国之梦随着复员而融进生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明显差距,让我开始彷徨,曾经的信心满满,豪言壮志,曾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曾经立下干一番事业为国家做奉献的誓言,被现实敲打的渐渐有些支离破碎,若隐若现,摇摆不定。但再艰难迷茫的岁月,我都未曾忘记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身份,这个身份就意味着责任与担当。我始终做到爱岗敬业,努力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力争不拖国家后腿。我就像是一个迷失了方向的孩子,最后还是党员的身份让我选择了坚守,是党的决策给了我人生新的希望和前进的动力。

作为革命老区,党中央对江西的发展特别重视,大力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江西在经济工作上主动适应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求江西着力推动老区加快发展、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推动作风建设。就在前几天,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踏上了红土地,来到了我的家乡江西,来到了我现在工作的红土地——赣州,他的话语再次鼓舞了我奋进的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党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我也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中国人的日子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未来必将更美好!

作为一名党员,我将时刻聆听党中央的声音,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和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

作为一名地勘工作者,我们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在金属矿低迷时主动适应市场,在赣南老区崇义县勘探发现了一处特大型高岭土矿山,目前正处于开采初期,我们按照总书记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要求,严格按绿色矿山的建设规范,合理利用、充分开发资源,确保矿山可持续优质发展。

作为一名党员,我爱岗敬业工作始终在一线,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创造价值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助力,创造财富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增色添彩!

【篇二】

征程

1988年春,我奉命率队进藏开展区域化探扫面。这是江西省物化探队首次涉足地形切割严重的矿产丰富的“三江成矿带”开展地球化学工作。4月15日,南昌向塘大院。一辆满载进藏物资的大解放、40多名勘查队员乘坐队上大客车和二辆三开门北京吉普在队领导和家属、孩子道别道别声中,徐徐开动……热烈的爆竹声,送行的道别声,孩子们的哭喊声融合在一起。从南昌到武汉一路颠簸。40多名勘查队员在武昌转乘火车经过两天两夜最终到了天府之国——成都。在成都,经过三天休整,项目队在金牛区供销社招待所举行了进藏誓师大会,四川局物探队领导介绍西藏野外工作经验和相关民族风俗。从成都到康定需过天全县二郎山天险,海拔从600多米一下子提升到3000米。山高路窄弯道多,为了行车安全,我们过山规定上午上,下午下。孟春时节二郎山山下鲜花怒放,彩蝶、蜜蜂在花丛中飞舞,林中的鸟儿在欢唱,半山腰起,就是白皑皑的厚雪。翻过二郎山到泸定,跨过大渡河,就到达了西部重镇——康定。夜宿康定汽车站招待所,队员们首次“享受”了所里被子散发的独特的羊膻味。由于在二郎山见到不少散落在沟中的汽车残骸。我半夜惊醒之后直至天明也没能入睡。这一天赶在天黑前到达炉霍,到这里,进藏探险,才刚刚起步,途径甘孜、德格,抵达第一工作站——四川白玉县。停顿下来以后,部分队员出现呕吐、气闷、呼吸困难,甚至脸部浮肿等较重的高原反应症,队员刘育林、付长连、魏余山高原反应尤其严重。

遇险

进藏前,我们决定在白玉县试生产,以验证在高原艰苦条件下的体力,为编制生产进度提供依据,也为了验证一下在人烟稀少地区推行分片包干的“游击战术”的可行性。这里与西藏自治区贡觉县接壤,位于金沙江东岸。是因为海拔标高较低,有大片森林,氧气充足,非常有利于队员适应高原环境。6月5日,试生产开始,将各大组分派出去,其中廖振贵组分到到德乡金沙江边采样。原计划3—4天可以完成,也只备足了三天干粮。但到了第四天还没见人影。第五天我驱车到来德,找乡领导了解情况。乡长张德荣说:“前几天来了五位江西同志,在乡里转了介绍信后分头出发了,这几天无人返回。”“去年(1987年)长江漂流队的几位队员,就在我乡境内遇难。”听这一说,我紧绷的弦再度拧了起来。当天深夜回到县城彻夜未眠。第二天一早找县领导请求帮助找人。县长立即指示公安局协助查找,并电令乡领导火速派人到江边寻找。当天,县公安局两民警开着警车搭上我又到来德乡。一天、两天……到第七天上午10时,来德乡来电话报告,有二人回到乡政府了。我立即驱车前往,看到失散多日的战友,眼泪夺眶而出。下午其余三名也回来了。他们没有详述这几天的危难,反反复复讲述这几日在藏胞的帮助下完成任务的感人故事。他们是:廖振贵、郭金龙、曾令龙、方云贵、戴发明。六月的江西已是酷暑,在西藏海拔较高的地段却是大雪纷飞。6月25日,黄新民、徐世业驾驶大解放送赖世安组去雄松区。雄松位于金沙江边,途径秀格山。秀格山海拔5000米左右,站在秀格山顶远视四川一侧,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仿佛置身半空中一样。就在返回贡觉县城汽车爬上半山腰时,突然风卷败草尘砂铺天盖地袭击过来,乌云滚滚好似黑夜来临,一场暴风雪笼罩着整个山头,转眼间雪填满了公路,分不清天地,汽车已无法行驶。雪足足下了三四个小时,积雪有一尺多深,天也黑了。二位司机只穿一件毛衣,可当时山上温度零下2—3度。为了不让冻坏水箱,每过1小时发动一次汽车。他们就这样忍饥挨冻,彻夜未眠。好在一大早太阳出来雪就开始融化了,回到贡觉县城驻地已是中午吃饭时分了。

质量

队员们的身体渐渐适应了高原环境,生产质量问题也是让我心悬的一桩事。在这种深沟密布、人烟稀少的地形等级极差的地区开展化探采样,当时在全国是首次。采样点位、采样物质及野外记录能否达到设计要求,这是西藏区化扫面成败的关键所在。后来在人烟稀少地区推行分片包干的“游击战术”获部质检组专家的认同和赞誉,为后来我队在西藏日喀则、嘉黎地区的区化扫面提供了经验。大约是在试生产半个月以后,我们开展了质量检查活动,第一批接受检查的是中共党员组长分别是:李牛生(大队福利科副科长),彭树存(706队副队长)、吴木水(701队技术人员)。毛大发检查李牛生,刘长生检查彭树存,我检查吴木水。检查方法是随机抽取十个采样点,由作业组长带点,检查者拿地形图。我检查吴木生主要是定点,在连续发现有采样标志后,在一处海拔最高的点位处既没有采样标志,也没找到采样坑,此时,吴木水非常着急。我便安慰说,记记看,到过这里吗?到附近再找找。最后还是在一棵树下发现有方便面袋,并在附近沟里有采样坑。吴木水长吁一口气说:幸好有这个方便面袋在,要不然有口难辩!检查结果,三位党员组长采样质量优秀。我马上召集组长会议通报了这检查结果,并希望党团员组长继续起模范带头作用。这一举措为整个项目保质保量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表彰

勘查地球化学(简称化探)是一门地球化学的应用科学,中国化探从起步到发展壮大已有五十年的历史,五十年代中叶开始了全国性的地球化学普查,当时在世界上只有前苏联和中国执行大规模的区域化探计划。改革开放后,1978年由谢学锦院士发起,地矿部在全国执行了一项“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至今,区域化探全国扫面已覆盖全国700余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近十余年来地矿部门新发现的矿产80%以上是根据区域化探异常线索找到的。中国的区域化探(地球化学填图)已被公认在全世界居领先地位。藏东区化扫面项目,历经近4个月的野外工作,成果显著,获得测区39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图和亲铁、亲铜、亲石元素组合异常图及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图;发现地球化学综合异常65处,其中乙类异常27处,丙类异常38处。圈定出金、银、汞、铀、多金属找矿远景区5处,找矿靶区12个,经地质部质检组检查,项目成果报告评审为优秀级,并获得地矿部勘查成果三等奖。

40年中,我见证了化探扫面由盛到强的过程,更有幸参与其中。祝福祖国!祝福地矿!

【篇三】

新中国成立时,我17岁,就投入革命洪流。20岁那年我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1958年我调到赣西北队,从此与地勘事业结缘,一生为之执着追求,今年八十有七。这支有着60年历史的找矿队伍,其中有许多可点可赞的业绩,可歌可泣的故事,珍藏在我的记忆里。

1958年初冬,我们在城门山“美女献羞”处,掀开了她的面纱,揭穿了瓜皮铁帽的伪装,见到了50多米厚的含铜黄铁矿,铜的品位很高。不久又从与之相对应的瑞昌市武山找到了类似的大铜矿。在通江岭探明了大型非金属优质水泥石灰岩,储量超过6亿吨。在德安县找到了大型锡矿和莹石矿。相继在修水县香炉山和武宁县大湖塘,探明了两个大型白钨矿。还有一批中小型金属矿。这些惊人的发现和成果,享誉全国。不仅摘掉了九江地区矿产资源贫乏的帽子,也改变了江西省当时矿产资源赋存的格局。当时江西是南钨东铜,中西部是煤,北部九江地区是瓜皮铁帽小而含硫高,煤炭小、分散,且都呈“扁豆体。”时人说九江地区矿产资源贫乏。

由于这些成果突出,该队先后获得了由地质矿产部颁发的三个找矿一等奖和长江中下游科学进步特等奖,荣获“大庆式企业”省级荣誉,被国家人事部等部委首批授予“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

赣西北地勘健儿们,打开这些宝库,每一个的故事都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其中最典型、最为神奇的便是城门山大铜矿。

这个矿是在瓜皮铁帽下和湖区草甸、沼泽下隐伏着,山湖相依,不弃不离。地表也未露痕迹。大自然赋予它神奇宝库,亿万年不为人知,可谓神奇。矿区内有的地名寓意深远,预示宏富。如从陆路进矿区,要上“尖刀嘴”,过“铁门坎”。到此探宝的都是钢铁硬汉,有上刀山下火海的勇气。1号主矿体山顶,海拔130米的叫“竹林脑”。寓意“竹林七贤。”到此打开宝库的人们,都是有学向,有智慧的贤人。明于探索求真,善于释疑解感,勇于拼搏创新。东边山凹叫“金鸡窝”伸向湖边的叫“金鸡嘴”说是金银成窝,从嘴里吐出来了。西边的山凹名称更诱人,叫“美女献羞。”它仿佛在昭示人们,为了梦想,勇敢地去打开这沉睡已久的宝库。

这个矿床的成因也很奇特。有水成、火成、围岩蚀变之说。块状硫化物铜矿以层状成条带东西向展布;班岩铜矿成筒状集中在湖区,矽卡岩铜矿则在二者之间蚀变带。三种铜矿在一个矿床,专家们称之为“三位一体”成矿模式。这个矿床也很包容,除铜、硫外还共生有锌、钼、金、银及碲、镓、镉等有益组分。详勘结果,经国家储委审定批准的储量,其中铜金属量165.33万吨。

虽要说明的是,这个储量数是指勘探到-250米,控制深度-400米。深孔打到820米,矿层还未间灭。1号矿体水平延伸至东也未探断尽头。未来“探边摸底”还大有文章可做。

这个矿区的地层也很奇特,破碎带多,裂隙多,溶洞多。岩石硬、脆、碎,钻孔打得下去,岩矿芯取不上来,因为坍塌掉块,缩径陷埋是家常便饭。当时是大口径钻进(130mm开孔,110mm钻进)。需要大量泥浆护壁排渣。不像现在小口径钻进,护壁排渣用一点造化油或植物胶即可。那时还没有这样的先进技术和材料。含沙量少,可以造浆的粘土,要到十多公里以外去采集,先陆路后水路运至矿区粘土集散站,再由人工肩挑送至钻机傍泥浆池造浆。粘土成了深部钻进的保护神。为战胜复杂地层,提高效率,技术人员进行大量的技术改造和革新终于克服了这一奇特的难关。

在这里我们的地质工作者还要与洪水做斗争。湖区地表汇水面积970km。一遇大暴雨,湖区泡汤了,天水相连,汪洋一片,水齐腰膝,深处可及胸、肩。大家不惧血吸虫疫区威胁,发扬“哪咤闹海” 精神,下湖抢险。将不宜在水中浸泡设备材料,抢到岸畔,待洪涝过后再恢复生产。

这个矿区的湖,为季节性湖泊。汛期在夏秋,湖面水深浪高,无法钻探施工。枯水期在冬春两季,湖区草滩、沼泽、河网,均呈现开了。为加快地质勘探进度,1965年冬和1966年春,集中13台大钻(500型苏式钻机)会战湖区。湖区北临长江,无天然屏障遮蔽,冬春风雪交加,那年冬天下了几场大雪,湖区白雪苍茫,钻塔林立,水泵站,粘土站,原材料站,临时工棚,错落其间。恰似一张白纸,绘出新又美的图画。钻机轰鸣,搬迁号子声,见矿欢笑声,北风呼声,汇成有声有色交响乐曲,令人精神为之振奋不已,寂静湖区变成热闹战场。

当时,我在7号机钻机组跟班作业劳动。班长周木林绰号“周老虎”,是位生产能手。一天雪夜上零点班,满天飞雪,走出工棚,分不清哪是道路,哪为沼泽,哪是草滩,哪是泥潭。他凭借自己经验,带队走在前面,一人一根小竹杆互相牵扶,以免失足落水陷泥。风大雪猛,显得更加寒冷。为了增添欢乐气氛和热烈情绪,我们边走边即兴朗诵,“班长一声号令,钻工整装上阵。皑皑白雪为我们铺路,呼啸北风为我们送行。‘竹林脑’俯首致意,‘金鸡咀’笑脸相迎。湖区内银装起舞,林立的钻塔列队迎尖兵。探宝健儿意志坚定,一个钻孔要穿透几个矿层。”就这样,大家伙顶风冒雪,有说有笑到达现场,投入紧张繁忙的战斗中。

天道酬勤,付出终有回报。不懈拚搏奋斗,会战如期结束,探宝人圆满打开神奇宝库。

打开宝库这几年,年年风雪,我们与之结下不解之缘。它锻炼了地勘健儿的品德:洁白晶莹,乐于奉献。这座宝库打开了又整装待发,去打开别的宝库。结了缘白雪飞奔而来,和地勘健儿一起,投入大地怀抱,黙黙溶化自己,孕育万物生机,当百花盛开,她悄然离去,把幸福与财宝奉献祖国与人民。这就是打开宝库的人们,让我们向地勘健儿致以崇高的敬意!

【篇四】

我数次听父亲说起,早在1949年5月,他20岁那年就随族人在湖南湘潭参加党的地下组织,为共产党军队筹措军粮、渡船等物质。1949年8月,父亲所在乡解放并成立乡政府,他任民兵连副连长。随后几年一直在乡政府工作。因多次报名参加志愿军没被批准(家中独子和一残疾姐姐),1952年9月的一个夜晚他率五个民兵,肩担着米,步行一千多公里来到广西柳州,在地质部成立前一天参加地质工作(因未在工作档案中填写,后这段历史未被承认)。

1953年随单位调往广东;1954年调入_赣南;随后的几十年父亲一直在赣南工作,最后把骨灰留在赣南。

父亲来_赣南工作的那个年代,工作、生活环境异常艰苦,交通极为不便。我家在大余西华山、荡萍、左拔、漂塘都安过家(这些地方都建成大中型钨矿)。听妈妈说我们家住过佬表的猪栏,住过破庙,住过钨矿丢弃的破旧不堪的危房。从我记事起,家住的房子是用竹蔑子搭的,外面抹上泥巴。春天里床下生出树苗和小草,老鼠随便打洞出入;夏天雨水和蚊蝇特别多;秋天睡在床上可以看到天上星星;冬天屋内外温度几乎差不多。至于听到野兽叫喊声,看到坟堆的“鬼火”和毒蛇是家常便饭。我一个弟弟因发高烧没得到及时治疗烧成残疾,13岁就病逝。一直跟着我家的外婆因医疗条件太差,地理险峻又封闭多阻,不到60岁病逝在大余漂塘。在地质队长大的我,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随父亲工作搬迁更换过五所乡村小学,语言听不懂,饱尝赣南云雾浓烈,盘山小道五米外就看不见人,经常与蛇和野兽相遇,读小学这五年间根本没学到文化知识。

909大队成立后,在瑞金沙洲坝建设家属基地,当时吃水要到河里挑,烧柴要到山上砍,吃菜要自己种。后建起子弟学校、家属农场,职工家属才结束随工作地搬迁寄宿农家,子女结束随近到农村小学寄人篱下读书的日子。

1958年出生的我,十个月时被父亲用竹萝挑到赣南。在地质队长大的我经历过诸多往事;聆听毛泽东主席为在会昌找到大盐矿而亲笔题词;909队被授予全国首批“大庆式企业”;获全国地质战线“一面红旗”称号后,鼓红了手掌,喊哑了喉咙……

1976年我成为第二代地矿人。不满18周岁就赴远安徽参加铁矿勘探大会战,踏着数寸厚的雪战天斗地般拼命工作。我也在最基层的分队修配车间工作多年,亲身经历赣南山势的险峻和封闭,云雾多变和草木丰茂驳杂;体验过河流溪汊的浚急;见证过崖石的粗厉而坚峭。再后来我调入大队工会、宣传部工作。

这几十年间,我到过会昌周田、清溪、红山,兴国留龙,龙南足洞、寻乌河岭,于都盘古山,大余西华山、漂塘,赣县长乐等地的矿区去体验当年父辈们寻找大盐矿、钨矿、锡矿、铜矿、金矿、稀土矿取得找矿突破的原始基地,多次到首个开展“三光荣”教育活动之地去回顾当年职工热血沸腾的工作场景;见证了赣南第一口3000米科研深钻开钻,见证了地勘单位实现富民强队……

这几十年间,我用手中的笔写出了两百多万字反映地矿人生活的文学作品,写下超过一百万字的新闻、通讯、报告文学和一批各类工作研究论文。塑造出全国道德模范杨衍忠;_省劳动模范庄贤贵;_省优秀共产党员苟月明等先进事迹;塑造出宋贤达、饶明星、曾载淋、邓茂春等一批_地矿局先进标兵;塑造出赣南队女子矿权小组,兴安岭上找矿轻骑兵,科钻“姐妹花”等一批先进集体;撰写出党龄超60年的老干部张纯武、老党员任定湘;获国务院津贴的张祖廉、颜定邦;知名找矿专家王兰升、梁景时;优秀工人郭发益、优秀退休工人田发建等先进人物。

这几十年间,_地矿人用翔实数据证明了_赣州世界钨都地位,被工信部授予稀土王国称号,被国家确立为中国有色金属战略储备地;应当说有我们的一份功劳。

我女儿学的是地质调查专业。父亲知道后异常高兴。说我们家三代地矿人中终于有了从事地质找矿的技术员,他圆梦了。2006年女儿大专毕业在我局某队工作,成为第三代地矿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父亲参加革命工作70周年。遗憾的是父亲在2012年84岁高龄离开人世。

我多次问过父亲,当年你是如何做到毅然离开年过七十岁的父亲和残疾姐姐,到千里之外的地质队去工作?父亲说,当年连地质队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但他也是一名热血青年,胸中充满一腔热血,所以他敢于下决心……我真正敬佩父亲当年的果敢、坚决和勇气。父亲这一辈子虽没有卓著的找矿功勋,没有挺立纸面的光彩荣誉,也没留下杰出业绩,但他一生都在敬业工作、无私奉献。

2018年我光荣退休。作为长期从事宣传工作的第二代地矿人和文学爱好者,我每天都坚持写作,要把数代地矿人可歌可泣的故事光大人间。

女儿已有14年工龄,用敬业工作在岗位放飞她的中国梦。

新中国成立这七十年,我们一家三代同唱“以献身地矿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颂歌,用“献身地矿事业光荣”实际行动传承地矿人的优秀基因,将不忘初心,继续为祖国和_经济腾飞担当实干、贡献力量。

【篇五】

我非常感恩母亲,选了一个吉日良辰,让我在新中国成立之日来到了人间。耳旁响彻的是开国的礼炮,眼前飘扬的是五星红旗,心中跳跃的是祖国的脉搏。从此,我与新中国同呼吸、共成长,亲历了新中国七十年来由贫穷落后到富强文明的沧桑巨变。我的每个生日都沾满了新中国的喜气,在“举国同庆”的热闹非凡中度过。还是同样的原因,我曾接受过媒体的采访,上过报纸“新中国的同龄人”专栏专版,很是自鸣得意,幸福满满!

记得刚上初中时,老师布置了一道作文题:《可爱的中国》读后感。众所周知,《可爱的中国》是志敏烈士的狱中遗著。书中那用血泪写成的的文字,那为国为民献身的高尚情操,那为了新中国的解放而视死如归的坚定信仰,无不给人以心灵震撼!虽然当时我还年小,理解能力肤浅,但是如何以实际行动爰祖国?长大后要为祖国做些什么?……这些人生的大命题,也同样给了我幼稚心灵以叩问。长大了,上大学了,参加工作了,才逐渐明白,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在享受幸运的同时,就更应该为新中国的建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贡献。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自小就教导我,人要知足,要感恩。新中国把我这个平民百姓家的孩子,培养成了大学毕业生,最好的回报就是用自己所学的专长,尽心竭诚为祖国服务。虽然我学的是与地质毫不相干的医疗专业,但却与912地质队结缘近四十年,直至退休。我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留在了地质队,都献给了祖国的地质事业,此生无悔。

我分配到912队工作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大队部基地设在临川县郊外的一家废弃糖厂的旧址,离县城有五六公里。基地的各方面件条件差,生活较为艰苦。大队部的办公和住房都是老糖厂五十年代建的旧房。我婚后住的是那种半截砖、半截篱笆墙的泥瓦平房,二十平米的大小,不隔音,大声说句话隔壁都能听见。后来有了小孩,仍是那间房。儿子大了,只好在房里另铺张床,房中间拴根铁丝,拉块布帘作隔档。厨房则是另外搭建的,仅几平米的用油毡、竹片做材料的一间棚子。卫生间是外面的公共厕所,洗澡就得从锅炉房提热水去公共澡场解决。如此窘境,一过就是十几年。条件之艰苦,会让现在的年轻人难以置信。后来虽然逐渐有所改善,但是难有根本好转。

一直到了九十年代初,大队部基地由临川搬迁至鹰潭市区,才有了彻底的改观。借助矿业经济的发展,基地的面貌焕然—新了。大院不仅矗起了一栋栋漂亮的楼房,还建起了休闲广场、文化室、阅览室、健身房、篮球场、门球场、羽毛球室、游艺室……院子里“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整洁靓丽的大院,引得周边市民羡慕嫉妒恨。有的美女靓妹则以身相许,成了队上职工的媳妇。我三口之家住上了厨、卫、厅、卧俱全的百多平米面积的套房,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来我家做客,看了我的住房和周围环境后赞许说,地质队还真的不错!是的,地质队终于华丽转身,由“穷苦”走上了“富裕”。以前遭人嫌弃的“糠渣饼”嬗变成了讨人喜欢的“香饽饽”。真可谓“好风凭借力,扶摇上青云。”地质队乘的正是改革开放的好风,借的也是改革开放的伟力。

回眸自己近四十载的地质人生,虽然不在找矿一线,但是能为地质事业尽力做好一份后勤服务工作,也算是另种付出吧。每当我目睹找矿人从早年使用的罗盘、地质锤、放大镜“老三件”更新为现在使用的GPS、机算机、数码照相“新三件”时,打心眼里为地质事业的发展进步而赞佩!每当谈起912队地质人矗起的永平铜矿、冷水银矿、朱溪钨矿……丰碑的背后,也流淌有后勤服务职工的汗水时,总有一种情不自禁的高兴和自豪。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感恩父母,感恩祖国。他们使我践行了做人的基本底线:于浮躁中守一份淡定,于功利中守一份清贫,于红尘中守一份自律,于热爱中守一份真诚。唯如此,人生的路才走得踏实,无怨无愧!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弹指间我已退休十年了。祖国这十年的发展变化更是灿烂辉煌!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地矿事业与时俱进,也非同日而语。退休后虽然移居他乡,但每次回到队上,那种挥之不去割之不舍的情愫总是萦绕于心,难以释怀,回家的那种感觉,真好!每当耳闻目睹队上在地质找矿、转型发展、福祉民生、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新成绩,心中总不由窃窃欣喜。我们退休职工不仅按月足额领到退休金,而且还分享了大队发展的红利。如每年发放防寒降温费、节假日补贴、各类奖金;安排疗养、参观;成立老年人文体活动协会、开展适宜老人的多种文体活动等等,“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教,”皆缘于队上经济的发展。一种心满意足感由然而生,并为我是_地矿人而扬扬自得。

值此新中国七十华诞来临之际,欢呼、庆贺、兴奋、激动、高兴、自豪、骄傲……再多的词汇都觉贫乏,再多的语言也显苍白。我最想说的还是永藏于心的那句话:我幸福,我与新中国同龄!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111
c
id
2126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