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教育 > 小学教育 > 五年级 >

读《伤仲永》有感

2020-01-29 09:07:12
|巧绵2

  仲永的非凡天资,处处让人称奇,但他父亲贪利而“不使学”,使仲永才能衰竭,终成普通人。

  读《伤仲永》有感

  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教育与自身学习有关。方仲永是金溪地区的一位神童,有着先天过人的才能,却被他父亲荒废。

  我想,方仲永的定不光是父亲的责任,不止他父亲一人贪图才赋,视方仲永为摇钱树,也有社会及其自身原因。

  社会。

  想在现实生活,中国有九年义务教育,不可能没有机会读书。不过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当时并没有人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方仲永的身边的人,由于没有学习,导致自身的素质不是很高,也不懂学习,使方仲永无法得到好的教育。假设仲永的父亲依旧带领他“环谒于邑人”,等到到一家比较有学问的人家里时,如果那家人有提出让仲永学习,不然会荒废他的才艺,那么仲永的父亲会不会因此而改变,让仲永去学习呢?所以,社会,是影响仲永才赋荒废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仲永自身。

  仲永若真是天才,即使他父亲“环谒于邑人”,仲永坚决不让父亲泯灭自己的前途,若父亲依旧“不使学”,仲永可以离家出走,像范仲淹一样在寺院里苦学成为一代才子,而方仲永却没这样做。可能是尚在幼年不懂事吧,也许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罢。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朋友,拿取你的画笔,画出一片属于你自己的一片美丽的天空吧!

  莫把青春付流水啊!

  读《伤仲永》有感

  我上幼儿园时,记忆特别强:老师讲述的故事,我都能原样讲给爸爸。妈妈听;背诵的唐诗少说也有二三十首吧。如今我念小学三年级了,成绩当然也是名列前茅了。因为这,我的爸爸。

  妈妈寄于我很大的希望,常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名牌大学。别学伤仲永,自以为聪明,放松学习。长大了还比不上平常人。”他们讲的这些话,我不知听了多少遍,尤其是我跟伙伴出去玩时,他们总是不厌其烦的说着。不久前,我找来了宋代王安石写的经典文章《伤仲永》。

  刚开始读时,觉得爸。妈的话有理。可后来,我就不认同了。伤仲永五岁时能写诗,确实很了不起。后来跟着爸爸四处拜访乡里人,荒废了学业,这是事实。但这能怪他吗?他为什么哭着要学具?那是他很想读书的呀!因为他家“世隶耕”,贫穷得很,父亲不得不带他在拜访乡里人时,写些诗,换些钱度日。由于社会的原因,当朝宰相王安石,也不能让仲永免费读私熟。所以我觉得,仲永才华消失的原因,最主要还是他的家庭贫穷造成的,是那个落后的社会造成的,他家贫穷读不起书呀!跟仲永相比,我现在幸运多了,不但吃穿不用愁,而且从小学一年级起,我就享受9年义务教育权利,可免费上学了。到了二年级还搬进新教室上课,那可是刚盖起来的窗明几净的教学楼,可漂亮了,有的教室里还配上了电脑。多媒体等等,功能可齐全了。我想,如果仲永真的有在天之灵,那他一定是羡慕不已啊!每想到此,我就从心底里感谢敬爱的共产党,感谢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农村。

  我希望爸爸。妈妈今后不要再对仲永持偏见了。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有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有了这样好的学习条件;我怎么还会“泯然与众”呢?

  读《伤仲永》有感

  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曾写过一篇文章,名叫《伤仲永》,讲述了他小时候同乡一个“神童”的故事。这个“神童”名叫方仲永,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长到五岁也没见过书写工具。有一天他却哭着索要书写工具,并立马写出四句诗来。他的父亲目光短浅,将他当成了一件赚钱的工具,每天带着他拜访同乡,不让他学习。长大以后仲永的天赋渐渐消失,成了一个普通的人。

  读完文章,我不禁为这位天才少年的陨落惋惜不已。方仲永原有那样好的天赋,假以时间,定能成为名动天下的卿相。但他却因为没有得到教育和学习,渐渐化为路人,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其实,方仲永的没落,又岂止因为缺之学习?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所处的环境。他的父亲没有为他的学业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只知道整天带着儿子到处显摆赚钱。同乡们也没有阻止父亲的行为,还有人用钱去买仲永的诗,想要等仲永成名后赚钱,这种行为更刺激父亲的贪欲。如此下来,仲永怎么可能不堕落?

  同时,鹊起的名声也是使方仲永不务正业,停滞不前的一大原因。方仲永突然成为了乡里有名的小神童,这样突如其来的名气和荣耀,会让三观都在构建时期的他心志扭曲,变得不思进取。这种悲剧在现代社会也不断上演,昔日家喻户晓的童星,成年后吸毒、赌博,骄奢淫逸,曾经感动中国的抗震救灾小英雄,沦为诈骗犯和阶下囚,对于心智不成熟的儿童来说,过早的成名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反观王安石,他幼时并没有什么过人天赋,但胜在后天努力,随同父亲四处游历,增长见识。所以当仲永的才能耗尽,默默成为路人甲的时候,与他同岁的王安石却已准备踏入仕途,大展手脚了。因为王安石的才学,他被宋神宗任用,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人生是一次漫长的征途,无论起跑线多么领先,并不意味着超越平凡,收获幸福。天赋有时候是上天的恩赐,有时候又是诅咒。所以,要创造美好的人生,必须勤勉好学,奋斗不息。

  读《伤仲永》有感

  我翻开今天所学的《伤仲永》,看着阅读提示里写着: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但事实是这样么?

  曾经看到过一本书,书上有这样一篇报道:一位中国记者调查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出结论:美国学生在课堂上大吵大闹,上课随意走动,起床几乎在上午八点钟之后,而放学又在下午三点钟以前。而且美国学生中音、体、美,上课了还与老师顶嘴,所以,美国将来出的名人一定不多;而中国学生不同,中国学生是最勤劳的学生,老师上课时,他们从来都是规规矩矩的,在上学路上,他们几乎都是边吃早餐边走路的,而且上课时极端认真的听老师讲课!所以中国将来出的名人一定很多。与此同时,一位美国记者也亲自调查两国学生读书,情况一模一样。然而在十年后,事情的结果与两位记者所预料的大不相同。美国比中国所出的名人要多得多!以上事例能证明什么呢?

  还有:书本上说,仲永天资聪慧,因父亲没让他受后天教育而才能衰退,最终泯然众人矣。那么父母天天都逼你学习呢?那样就能成为所谓的天才吗?

  让我们来做一个假设:如果也有一个天资聪慧的人,他的父母不像方仲永的父亲那样贪得无厌,而是让他天天呆在家里面对这一张张试卷,一本本奥数……根据《伤仲永》的阅读提示里面看,应该他不但会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而且他会才华出众。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找他这样成天到晚都是学习难道他会不厌倦学习吗?然后随着他的越来越厌倦学习,最终不也和仲永一样“泯然众人矣”吗?即使他成为了天才,那也只是高分低能的家伙!

  还有一事例:生长在英国的牛顿因为有一天他在苹果树下看书而被一个苹果砸了一下头,得出了“万有引力”对于这件事有人评论说:“如果牛顿生在中国,那他一定不会发现这个道理!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学生一放假就是作业,那有什么时间去苹果树下消遣啊!”这可真是幽默啊!但大家是否能从这幽默中读出一丝讽刺呢?这难道不是在讽刺咱们中国的古板老套的教育方法吗?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不要学习。如果我们不学习就不会有前进。但我们不要整天抱着一本书,不要一放假就是作业,不要让我们的假期还没有开始就结束!这样会让我们成为一个“书呆子”。不是有这样一个报道吗:一名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在小学初中时都是由妈妈照理的,他连袜子都不会洗。到了大学,他妈妈觉得他应该自己的事自己做了,所以不在什么事情都照顾着他。他就这样“自理”的过了一个学期后,认为一个人实在是太难了,所以他选择了自杀!

  如今,在中国,许多老师认为:作业当然越多越好,加强复习巩固吗!况且我们这是为了孩子们好!家长认为:做点课外练习是有必要的,我们这是为了孩子好啊!电视里,经常说要孩子参加课外活动以加强孩子的活动能力,事实上我们几乎没有什么课外活动,每天都被作业占据着。在他们左一个为孩子好,右一个为孩子好中,是我们无法呼吸那新鲜的空气!更无法张展我们自由的翅膀!

  啊!什么时候,在中国才会真正有开明的教育方法。不再是古板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老数条。让我们学的轻松,学的快乐,学的更有创意吧!

  ……

  今天,由方仲永我想到了很多……

  读《伤仲永》有感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着作,虽是古文,但读起来会令人回味无穷。

  这篇课文写方仲永长不到5岁时,就闹着要墨、纸、砚,他当即写四句诗,并题上了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了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人们让他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都能立即写好,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花钱让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可利图,就每天让他给同县人作诗,不再让他学习。过了几年,由于不能学习的仲永,作出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几年,他作出的诗已平平谈谈了,完全和普通人一样了。

  这篇课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方仲永从小就懂事,会作诗,是有天赋的。有天赋的人,比起一般有才能的人就好得多了。但他最终却成了普通人,主要是因为他父亲贪图眼前小利,把孩子的未来不当成一回事,不让孩子接受后天的教育。从而倒致孩子从天才论为变成了平庸之辈。然而,那些没有天赋的,本来就是普通人的,但他们接受了后天的教育,并努力学习,从而就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了一个伟大人物。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伟大科学家爱迪生胡一句话:“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告诉我们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读了《伤仲永》这篇课文,我感悟到了:后天学习对于人成才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400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