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物理学的研究对于实现能源的清洁和可再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可持续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练习使用电流表
2、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切身体验,使学生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会科学态度与协作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流表的使用和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难点:用电流表测电流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电流组、小灯泡、开关、电流表、导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引入
[幻灯片]
1、电流表的使用应注意哪些问题?
电流表的使用说明:
(1)要把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
(2)要使用电流从正接线柱流进,从负接线柱流出
(3)要使被测电流不超过量程
(4)不准把电流表的.两接线柱直接连接到电源两极上
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有什么关系?
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即Ⅰ=Ⅰ1=Ⅰ2=……Ⅰn
在并联电路中,电流有多条路径,并有干路和支路之分,那么,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支路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一节,我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并联电路中的干路和支路电流间有什么关系?
二、进行新课
1、提出问题
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支路支流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
(先提问后归纳出有用的猜想,提醒学生尽量使用猜想与假设有根有据)
(1)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大于支路电流
(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3)……
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1)实验电路图
(2)实验表格
电流表位置L1支路电流I1L2支路电流I2干路电流I
电流表示数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幻灯片]
注意事项
(1)连接电路时开关断开
(2)导线沿顺时针方向缠绕在接线柱上
(3)先接并联电路,试触通电无误后,再接入电流表
(4)不能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接在电源两极上
(5)电流表接法要正确,量程适当
(6)每次改搠电流表,都要断开开关
(7)每次读数,必须保证灯都发光
(8)读取电流表示数,要实事求是
[幻灯片]
实验步骤
(1)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2)用电流表分别测量L1支路,L2支路和干路电流并把读数记入表格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新的问题,要求学生边实验,边记录数据
5、分析论证:
(先提问,后归纳)
[幻灯片]
实验结果说明:(1)干路电流大于支路电流
(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结论:
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即:Ⅰ=Ⅰ1+Ⅰ2+……+Ⅰn
6、交流与合作
各小组和实验数据与结论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有没有异常现象发生,若相差较大,共同研究其原因。
7、评估
练习
[幻灯片]
如图所示,合上开关后,电流表A1示数为1.4A,电流表A2的示数为0.5A,则通过灯L1的电流为____A
三、
本节课通过科学探究过程,练习了电流表的使用,得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支路电流的关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精选篇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电学部分的第一次探究,为后两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奠定了基础。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
2、会动手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会画简单的串联、并联的电路图。
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交流学会区分串并联电路。
2、通过动手实验,实际操作,分析归纳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认识串并联电路的兴趣,体会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找出串并联的特点和区分办法,体会学习的成就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教学难点:规范画出串并联电路、动手连接串并联电路。
五、教学环境要求
1、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资源:两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电源、开关、导线若干。
3、其他:
六、教学策略选择
教法选择:讨论法、谈话法、总结归纳法、实验法
学法指导: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实验法
七、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Ppt课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实物投影,学生动手连接电路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
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
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
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
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
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
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
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
A、设疑—播放—讲解;
B、设疑—播放—讨论;
C、讲解—播放—概括;
D、讲解—播放—举例;
E、播放—提问—讲解;
F、播放—讨论—总结;
G、边播放、边讲解;
H、边播放、边议论;
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
j、自定义。
八、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5分钟)
师展示一个小灯泡,提问:
“你能画出一个电路图并连接电路,让这个小灯泡亮起来吗?”分成四人学习小组,画出电路图开始连接基本电路。让学生学习基本电路的设计和连接,为后面连接串并联电路做准备。
二、初识串并联(8分钟)
1、师提问,让学生设计电路图:“如果想让两个小灯泡同时亮,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吗?”
2、展示学生所画的电路图,请学生充分思考,将电路图进行修正。
3、请学生讨论,对所有电路图进行分类。
4、小结:
引导学生从“连接特点”、“电流路径”两方面区分串并联电路。
1、以组为单位设计电路,画在白纸上。
2、反思如何正确规范地画出电路图。
3、小组讨论,交流,区分串并联电路。
4、自己总结出串并联的“连接特点”、“电流路径”两方面的`区别。画在白纸上便于展示,而且不需要切换投影,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实际效率。
展示后让学生评价,可充分暴露学生问题,同时又可加深印象。
让学生学会从基本形式上区分串并联电路。
初步认识串并联电路的区别,为后续学习奠基。
三、探究串并联特点(20分钟)
1、连接串并联:
组织学生分别连接串并联电路。
2、引导探究:
提问:“在你所连接的电路中,你想探究些什么呢?”
3、开关的作用:
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新问题,师可以提问:“在你们小组的电路中,把开关的位置换几下,你发现了什么?它的作用还一样吗?”
4、用电器之间:
提问:“在你们所连接的电路中,试着取下其中一个灯泡,你发现了什么?”
5、交流和评价:
师组织学生交换实验探究报告,对两种电路的区别加以强调,对学生提出了质疑的地方,可让学生再次进行交换探究。对于学生发现的新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
6、总结:
提问:“在‘开关作用’和‘用电器之间关系’上,串并联电路有什么区别?”
1、选择串并联电路进行连接;
2、学生讨论,思考想要探究的问题;
3、针对所选择的电路中开关的特点进行探究,总结开关的特点,并记录。
4、通过观察,总结用电器间的相互影响作用。
5、不同探究小组的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串联和并联的区别。并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交换探究。
6、学生自己总结出实验探究的结论。从“开关作用”和“用电器之间关系”两方面再次认识两种电路。分成不同的探究小组进行研究,可以节省课堂时间,
开放课堂内容,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可加深印象。
交流中培养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合作中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精神。
让学生学习总结和归纳。
四、总结对比(2分钟)
展示串并联电路区别表格,让学生整理思路,记录笔记。
通过填写表格,再次总结本课的内容,对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进行再次强化。
五、物理与生活(5分钟)
结合生活,引导学生判别串并联电路。
利用串并联电路特点设计简单电路。
思考,讨论,完成必要的练习。
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反馈,试学生问题的充分暴露,便于及时评价纠正。
九、板书设计
第三节串联和并联
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1、定义:
2、电路图:
3、特点:
4、应用:
十、教学反思
从内容上看,本节内容是学生们首次接触大型的电路实验,是对前面的电路图进行巩固的作用。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实验都已经分别进行了分组实验,培养了学生兴趣,观察实验现象,初步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将尝试教学理论应用到物理教学中有利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活动课的相互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知识领域、发展个性、培养创造能力;有利于增强参与竞争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精选篇3)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2)正确使用变阻器,会根据电流变化的要求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来改变电流;
(3)了解变阻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体会变阻器设计与改进,感知创新设计的一般方法;
(2)学习利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电流.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及良好的合作意识;
(2)通过设计变阻器的过程,体验发明和创造带来的科学情趣和成就感.
2、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创设如何改变灯泡的亮度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和设计,解决创新、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孩子始终处于自我学习状态.既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又培养了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 变阻器的原理及使用;(2)科学设计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要求正确连接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电流.
4、教学资源
教师演示器材:接线板、演示用电流表、干电池组、开关、导线若干、小灯泡、长短粗细相同的铁丝及铜丝各一段、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电位器、调光台灯等、热敏电阻、光声控开关、电吹风、手电筒.
学生探究器材:电源、削好的铅笔芯、开关、电流表、电灯、变阻器、镍铬合金丝、铜丝.
5、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提出:教师展示器材(如图1),如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灯泡的亮度(教师提供部分材料:镍铬合金丝、铜丝、铅笔芯等)
学生猜想、讨论,然后进行实验活动,多种方法使灯泡亮度发生变化.
生交流使电灯亮度发生变化的方法:
方法一:AB间接入材料:镍铬合金丝、铜丝、铅笔芯等.
方法二:改变电池的节数.
点评从问题出发,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从熟悉的实验开始,既回顾了导体的导电性,打开学生的思维,又为后面的变阻作了铺垫.
师生交流、小结,引入新课:上述实验中灯泡的亮度发生了变化、日常生活中的调光台灯,也可以进行明暗调节.方法二中改变电池的节数,可以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日常生活中电风扇的调速装置就是通过改变电压从而改变转速的.方法一中改变接入电路中的材料是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本节课共同学习、设计可以改变电阻的器件――变阻器.
二、新课教学
(一)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师问:如何改变电路中电阻呢?
生:换电阻.
师问:从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电阻?
生:可以改变电阻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以及温度等.如在AB之间换不同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的电阻.
点评用上一节所学的知识作为本节课学习、探究的出发点.后面的学生探究活动都是紧紧围绕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并以此寻求改变的思路.
教师:日常生活中有改变电阻的温度从而改变电阻的热敏电阻.
学生观察、思考.
演示活动一:在AB中接入热敏电阻,用电吹风稍稍加热,改变温度,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教师补充:热敏电阻在空调、冰箱、过热保护、恒温、火灾报警和温度补偿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点评热敏电阻、光敏电阻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广泛应用,通过教师演示、介绍,花的时间不多,却又能让获取最新的知识、信息.
演示活动二:在AB中接入光敏电阻,用手电筒照射光敏电阻,当光线改变时,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教师补充:光敏电阻的主要应用:光声控开关,路灯自动开关以及各种光控玩具,光控灯饰,灯具等光自动开关控制领域,可以有光敏电阻调光电路等.
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补充说明:当电阻所处环境变化(如光、热),电阻会改变――但这不是所有的电阻都有如此显著变化.除此以外,改变酒精浓度(交警测酒精浓度的仪器)、改变溶液浓度等,都可以改变电阻大小,从而改变电路中电流.
点评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改变电阻,不局限于教材,可拓展学生视野.此处设计又能更好的巩固前节所学影响电阻的因素.
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地改变导体的电阻呢?
生:改变长度.
师:学生两人小组合作探究“用铅笔芯改变小灯泡的亮度”,教师巡视指导.每组学生提供了铅笔芯,并且用曲别针与铅笔芯相连,方便学生连接.
学生活动二:两人小组合作探究“用铅笔芯改变小灯泡的亮度”.
用铅笔芯接入AB间,学生实验,改变接入电路中导线的长度,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观察灯泡的亮度发生的变化.
点评实验较为简单,但学生自己动手,非常积极主动.此处教师给每组学生提供了铅笔芯,并且用曲别针与铅笔芯相连,既方便了学生改变接入电路的长度,又为后面学生对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作用有更好的理解.
教师:铅笔芯易折断,改用镍铬合金丝行不行?
学生活动三:两人小组合作探究“用镍铬合金丝改变小灯泡的亮度”.
改变长度以后灯泡的亮度几乎没有变化.
点评这一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与前面实验对比,也让学生体会并不是改变了长度电阻就能明显变化的,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量.
教师:铅笔芯长度改变可以改变灯泡的亮度,而改变镍铬合金丝的长度灯泡亮度几乎没有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学生讨论、交流:
生:镍铬合金丝的电阻比较小,因而改变较小长度时电阻变化比较小.
生:解决方案:(1)用较长的镍铬合金丝;(2)换用其他电阻较大的材料,只要改变较小长度,就能使电阻有较大的改变.
教师巡视、指导.
点评此处突破了教材预设,并且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电位器的设计思想.
PPT展示学习思考题:
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电阻丝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要将电阻丝绕在绝缘瓷管上?电阻丝外面为什么要涂绝缘层?铭牌“50 Ω 1.5 A”的含义是什么?滑动变阻器相比我们的铅笔芯变阻器有哪些优点?
学生对照滑动变阻器,了解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电路符号并思考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
生1: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程度.
生2:绕制在瓷管上, 变阻器是达到移动较小距离可以实现较大电阻的变化的目的.将电阻线绕在绝缘管上,并使各线圈间互不接触.
生3:铭牌上的含义:这个变阻器的变化范围是0~50 Ω,1.5 A为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点评通过观察滑动变阻器的构造,思考其优点,既降低了思维的难度(不至于出现许多时候我们教师努力想让学生“设计”,但往往启而不发)又符合现代人学习的特点――通过学习别人设计思想,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教师小结:变阻器的基本原理:变阻器是通过改变导体接入电路中导体的长度来改变其电阻的.
教师:实际生活中的电位器基本原理也类似于滑动变阻器,无论是常用的有机实芯电位器还是线绕电位器,基本原理都是改变接入电路中的长度,但所选的电阻可变范围要比实验室的滑动变阻器的可变范围要大得多(可以实现从几十欧到几千欧甚至到几兆欧的变化)
教师展示电位器.
教师演示活动三:电位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将电位器接入AB之间,观察电路中灯泡的亮度随电位器滑片的变化而变化.
学生观察、讨论后、交流:
电位器和实验室的滑动变阻器相比体积更小,但电阻的变化范围更大,同时因为可变范围大,所以往往精度不高.
点评电位器在课本上只作简单介绍.其实电位器的原理和滑动变阻器是基本一致的,可以加深对变阻器原理的理解,以及更多地了解变阻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追问:是否能做到电阻既有较大的变化范围,又能做到有较高的精度调节吗?
生:可以用两个变化范围和精度不同的变阻器(电位器)串联的方法,先粗调、后微调.
教师肯定学生的设计,并介绍许多收音机就是采用先粗调(调节变化范围大、精度低的电位器)后微调(调节变化范围小、精度高的电位器)的方式进行选台的.
点评此处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超出了老师想象.
(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教师:既然已经有了滑动变阻器,那就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吧.练习使用后汇报观察到当变阻器的滑片左右移动时灯泡亮度变化的情况.
教师提示:滑动变阻器有4个接线柱,将其中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
学生活动四:练习使用活动变阻器.
学生交流: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左右移动滑动变阻器大致有四种现象:
(1)灯泡无论滑片如何移动,都不发光.
(2)灯泡无论滑片如何移动,都发光,但亮度不变.
(3)灯泡在滑片移动时,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向左移动时变亮.
(4)灯泡在滑片移动时,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向右移动时变亮.
巡视、指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反复尝试,找出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的方法.
点评此处没有进行安排讨论,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先充分动手,没有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讨论――既可以节省学生讨论的时间,又能保护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开始时不同学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不一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真正的达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
教师在学生充分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结:
(1)变阻器采用一上一下接法;
(2)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应将它串联接入电路中;
(3)变阻器的滑片在开关合上前应使连入电路中电阻最大(接在A处,停在B处;接在B处,停在A处),这样可以保护电路元件.
学生小结:(1)滑动变阻器的正确连接方式;(2)讨论:在连接电路前,应将金属片放在怎样的位置才有利于保护电路.
教师:滑动变阻器与小灯泡串联,以下接法中分别是哪一部分电阻丝接入电路?P向左活动时,连入电路中电阻是变大还是变小?灯泡是变亮还是变暗?
学生回答:(1)分别为PA段、PB段接入电路;(2)分别为变小、变大;(3)分别为变亮、变暗.
学生可以用手边的器材进行验证.
教师:介绍其他形式的变阻器,电阻箱.展示其内部结构图,认识变阻箱原理及其读数方法
点评学生通过自主反复尝试,能加深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作用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
正确分析电路图中接入电路中的那段电阻,正确分析滑片移动时引起电路中电流的变化情况,以及根据电流变化的需要正确调节滑动变阻器.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介绍欧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格教育。
教学重点:
欧姆定律的定义
教学难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找学生回答第一节实验得到的两个结论.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加在导体两端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有一个电阻,在它两端加上4v电压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2a,如果将电压变为10v,通过电阻的电流变为多少?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为5a,因为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3.在一个10的电阻两端加上某一电压u时,通过它的电流为2a,如果把这个电压加在20的电阻两端,电流应为多大?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20电阻的电流为1a,因为在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大小成反比,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呢?
启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复述,指出这个结论就叫欧姆定律。
(一)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此定律正是第一节两个实验结果的综合,电流、电压、电阻的这种关系首先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得出,所以叫做欧姆定律,它是电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
2.介绍《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文,
3.欧姆定律中的电流是通过导体的电流,电压是指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电阻是指这段导体所具有的电阻值。
如果用字母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字母r表示导体的电阻,字母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那么欧姆定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呢?
(二)欧姆定律公式
教师强调
(l)公式中的i、u、r必须针对同一段电路.
(2)单位要统一i的单位是安(a)u的单位是伏(v)r的单位是欧()
(三)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例1】一盏白炽电灯,其电阻为807,接在220v的电源上,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指导
(1)要求学生读题.
(2)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3)找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电路图.
(4)大家讨论补充,最后的简明电路图如下图
(5)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巩固练习
练习1:有一种指示灯,其电阻为6.3,通过的电流为0.45a时才能正常发光,要使这种指示灯正常发光,应加多大的电压?
练习2:用电压表测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v,用电流表测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4a,求这段导体的电阻?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精选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掌握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3.理解掌握用欧姆定律分析实际问题,解释实际问题。
4.学会用伏安法测量导体电阻的方法。
5.进一步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
6.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
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电源,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5欧、10欧、20欧、40欧各一只)。
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导线,例题投影片。
三、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3课时(其中1课时为学生实验)。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问:
1、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2、导体的电阻对电流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析:在电路中,电压是形成电流的条件,而导体的电阻又要对电流起阻碍作用,电阻越大,电流越小。那么,在一段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量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欧姆定律。(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今天我们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
设问: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提出的研究方法,利用我们所学过的仪器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请同学们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实验电路图,分别介绍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作用。
1、电阻R不变,电流与电压有什么关系
演示:按图接好电路,保持R=10欧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R上的电压,请两位同学读出每次实验的电压值和包流值,记人表1中:
分析: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电阻只保持不变时,随着电阻R上的电压的增大,通过电阻R的电流也增大,且电压与电流是同倍数增加,这种关系在数学上叫成正比关系。
结论:在电阻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根据数学规律,我们可以对欧姆定律公式I=U/R进行变形,得到U=IR或R=U/I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同一导体中的两个量,来求出第三个量。
2、欧姆定律来计算有关问题
例:已知电烙铁的电阻是1210欧姆,如果电烙铁两端的电压是220伏,求通过电烙铁的电流?
教师根据板书小结,突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强调欧姆定律中的“这段导体”四个字。
(三)巩固练习:课本第90页第1、3题。
(四)作业布置:作业本第53页(一)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