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物理的研究既是一种理论探索,也是一种技术创新,将科学的认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供大家参考学习。
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能力目标
1.通过光线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利用物理模型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3.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
2.通过对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难点是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学习时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教材首先介绍了光源,并通过图5—1说明光源的确切含义。教材通过对生活中的光现象: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等归纳得出光的传播是直线进行的,从而引出光线的概念;然后以激光准直为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影子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材通过对影子、日食、月食的分析进一步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鉴于学生的能力教材并未对日食和月食进行过多的论述,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避免冲淡重点知识的教学。本节的最后介绍了光速,并指出在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
教法建议
1)加强演示实验
利用激光演示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再用自然光进行演示,从而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配合以录像电脑模拟加强感性认识。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解释现象。
影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影子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对学生会有较大的吸引力,可利用投影仪做出不同的影像,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日食和月食进行简单的说明。增加小孔成像的实验,并进行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
3)适当设疑 强化概念
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对此可通过设疑进行强化,并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证明。
4)进行学史教育 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对光速的教学不要紧限结果,要增加一些学史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教学难点: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
教具:
装有水的大水槽、激光演示器或激光笔、浇花用喷雾器、方木板、白纸、大头针、直尺、图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本章的引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说明光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说明人看清物体是由于有光进入眼睛引起视觉。然后简介人类很早就不仅使用自然光源,而且还研究和使用人造光源了。接着按书上图5-1简介人造光源的发展,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引入新课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行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观点的教育。
方法2:由学生活动实践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物理实际活动内容“调查光源发展史”,并要求学生上课时带来自己准备的光源,上课开始请几位同学简介光源发展(其余同学的资料课下交流展示),展示各自准备的光源,提出问题 “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我们如何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方法1:由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由于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可视性较差,学生对光在水和玻璃中沿直线传播的感性认识也较少,最好能演示给学生看看。
[演示1]用光具盘让光垂直于玻璃面射入玻璃中(并掠过光具盘),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2]用水槽,让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在水中滴入少许牛乳或红墨水),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3]用激光笔照射白墙,看到墙上有一红斑,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不可见,用喷雾器在笔和墙之间喷水物,可观察到激光的传播路径。
总结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演示4] 用水槽,让光斜射入水水中,观察光在空气中与水中的传播路线。
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均匀介质中。
介绍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因此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表明光的传播方向。
方法2: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基础较好)
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器材,如:各种光源、喷雾器、化石粉、檀香(可制造烟雾)、水槽、玻璃等,由学生设计实验,目的是观察到光传播的路径。
由学生实验及老师根据课上教学实际情况的补充实验得出结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介绍光线的概念。
2.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方法1: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采取教师设计情景或演示实验由学生来解释现象的原因。如手影的游戏,激光器的准直等,最后老师简介日食月食.
方法2: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并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来分析。
根据情况可选择补充如下两个实验并组织学生讨论:
1)小孔成像。可在课前提前布置,要求学生利用废包装桶或盒,制作一个观察器(底部开有小孔,顶部蒙一片半透明薄纸的屏),教学进行到此时,进行观察。通过小孔成像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逐步接触并理解几何光学中成像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2)准直的实验。准备三个大头针,一块方木板,一张白纸,图钉、直尺。用图钉把纸固定在方木板上,在木板上相距一段距离插上两枚大头针A,并使其与木板垂直,在某一位置观察大头针A,并演视线插上两根大头针B、C,使B刚好挡住A,C刚好挡住B,拔去大头针,用直尺把三只大头针在纸上扎的小孔连起来,可以看到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3. 光速
以教师讲述介绍为主,可以先提出光传播是否需要时间这个问题,然后简介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思考过这一问题,并想用实验测出光速。经过许多代科学家不懈的努力,随着人们物理知识的丰富,解决了许多测量上的困难,才测出了光速。再向学生介绍真空中的光速及在介质中的光速。
三、总结扩展
光是客观存在的,它在均匀介质中具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因此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光线”是抽象出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但光线不是光。运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实,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如栽树时要使其成一直行,并使我们可以解释很多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等,有助于我们破除迷信。
四、板书设计
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应用。
(2)了解虚像的概念,知道虚像是怎么形成的。
(3)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
(2)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过程,并能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现象。
教学难点:
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及“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准备:
平板玻璃一块、完全相同的蜡烛2支、平面镜一面、火柴、支架、刻度尺、大白纸一张。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观察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浇不灭的蜡烛(视频)
播放“浇不灭的蜡烛”视频,为什么蜡烛浇不灭呢?(学生大开眼界,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极力的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使学生的学习具有驱动力。同时还能体会到玻璃板替代平面镜及蜡烛燃烧成像的好处,为下一步实验设计打下基础。)
一、平面镜——表面平整光滑的镜面叫做平面镜
讲述:物理学中把表面是平的镜子称为平面镜;镜子外面的蜡烛称为“物”;镜子里面的“不灭”的蜡烛称为“像”。
观察问题:在平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并提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
1、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这节课,我们共同一起来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合作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一: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物体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当物体离平面镜越来越远(越来越近)时,物体的像的大小是如何变化的?
2、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①实验中,若即可以观察到物体所成的像,又可以较方便地确定像的位置,应选用玻璃板(选填“平面镜”或“玻璃板”)。
②实验中,为了研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对选取的两支蜡烛有什么要求?(两支蜡烛完全相同)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1)把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的中间画一条直线,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竖立在这条直线上。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固定,并记录下此蜡烛的位置。
(3)找到蜡烛的像的具体位置,并记录下蜡烛的像的位置。
(4)比较蜡烛与蜡烛的像的大小关系,将其填入位置1的相应表格中。
(5)将蜡烛向远离平面镜的方向移动2次(或是靠面镜的方向移动2次),然后重复2、3、4步的实验过程,并将其结果填入位置2、3的相应表格中。
5、分析与验证:
由以上表格所记录的内容,你可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交流与合作:
(1)实验中,我们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来做实验,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2)我们用_______方法找到像的具体位置,从而更有利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探究二:物与像的位置关系
1、猜想: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如何?像与物的连线跟平面镜什么关系?
2、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1)把蜡烛熄灭和玻璃板移开,撤出压在下面的白纸。
(2)把在纸上记下的每次蜡烛和像的位置连线,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到玻璃板(平面镜)的距离,再用量角器量一下这条线与平面镜镜面之间的夹角。将其结果记录在如下表格中。
3、分析与验证:
由以上数据我们知道,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相等”或“不相等”),像和物的连线跟平面镜______(“垂直”或“平行”)。
4、交流与合作:
(1)实验中,玻璃板(平面镜)如果不竖直放置,对实验有何影响?
(2)以上实验都是收集了3次数据,一次可不可以?简单的说说你的理由。
探究三:虚像
做一做:如何用实验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用光屏能否承接到像)
点拨:通过平面镜成的像与小孔成像、树阴下的亮斑对比,说明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能用光屏接收到的像,而平面镜是不能承接的、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是虚像;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和物体相对于平面镜是对称的。
课堂练习: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 找到像的位置 。(2)将玻璃板垂直水平桌面放置的目的是使像成在水平桌面上,便于确定 像的位置和大小 。(3)选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刻度尺与白纸的作用是在白纸上标注玻璃板、蜡烛以及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蜡烛及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便于确定 像、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 ,像物连线与镜面的关系。(5)实验中光屏的作用是通过观察像是否呈现在光屏上,从而验证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像还是实像 。(6)实验时选用薄玻璃板的原因是防止 蜡烛通过玻璃板的前后两面成两个虚像,影响实验效果。
三、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边板画边讲授,进行解疑,具体做法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平面镜成像》(沪科版)教学设计
1、在黑板上画出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提问学生:
大家知道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其实S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所以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
2、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并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
分析可知:
①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
②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S′发出的。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S′。
3、由上可知:
①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叫虚像点。
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因而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四、平面镜的作用和应用
1、不同反射面类似平面镜成像的活动展示,介绍我国古代镜子发展史(如中国古代的铜镜)
2、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梳妆镜、练功房内(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商场内(扩大视觉空间)
3、在军事上的应用:潜望镜(观察水面上的情况,可画示意图说明,同时说明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平面镜成像》(沪科版)教学设计4、多块平面镜的利用——万花筒
(一)平面镜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二)光污染
平面镜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好处,它有对我们不利的一面。若平面镜使用不当,就可能带来麻烦,甚至造成“光污染”。如:城市建筑大面积安装玻璃幕墙,有时也会损害人的视觉和身心健康,成为光污染。
课堂小结:
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1、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表面是平滑的,叫做平面镜。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对镜面是对称的。
3、虚像——能被人看见,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叫做虚像。
4、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5、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布置作业:
1、课本作业第1、3题。
2、课外小制作:
(1)利用两块平面镜制成潜望镜。
(2)利用三块平面镜制成万花筒。
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篇3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5、物体与像的大小相等;
6、物与像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制作步骤:
1、在2113纸上竖一块玻璃板作为平5261面镜,在纸上记下4102平面镜的位置;
2、把点燃的蜡烛放1653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与像重合,在纸上记录下物像的位置;
4、用直线将物像位置连起来;
5、改变位置再测几组;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扩展资料: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清晰度降低,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实验中宜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从而避免因前后两个玻璃面成的像不重合而有一定错位(重影),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玻璃板要垂直于桌面放置,这样避免使像偏上或偏下,便于使后面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像重合,从而更好地确定像的位置。可用两块三角板检验玻璃板是否与桌面垂直;
(4)在桌子上铺白纸的目的是便于记下蜡烛、玻璃板和像的位置,从而确定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关系及物、像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平面2113镜成像的实验步骤如下:
1、在纸上竖一块玻璃5261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4102下平面镜的位置。1653
2、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与像重合,在纸上记录下物像的位置。
4、用直线将物像位置连起来
5、改变位置再测几组;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拓展资料:
平面镜成像是一种物理现象。指的是太阳或者灯的光照射到人的身上,被反射到镜面上平面镜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因此我们看到了自己在平面镜中的虚像。当你照镜子时可以在镜子里看到另外一个"你",镜子里的"人"就是你的"像"(image)。在镜面成像中,你的左边你看到的还是在左边,你的右边你看到的还是在右边,但如果是两个人面对面,你的左边就是在对方的右边,你的右边就是在对方的左边。这样的效果也叫镜像。
制作步骤:
1、在纸2113上竖一块玻璃板5261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
2、把点4102燃的蜡烛1653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与像重合,在纸上记录下物像的位置;
4、用直线将物像位置连起来;
5、改变位置再测几组;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扩展资料
实验:
【仪器和器材】
蜡烛,12 cm×15 cm透明玻璃片(最好用贴有反光膜的汽车用玻璃),12 cm×10 cm普通透明玻璃片,玻璃胶。
【制作方法】
在透明玻璃12 cm边涂上适量的玻璃胶,将其固定在12 cm×10 cm普通透明玻璃片的正中间(要保证两玻璃面的垂直),并在反光面位置两侧的底座玻璃上画线。
【使用方法】
将做好的装置放在方格纸上,并让装置上的记号线与方格纸上的中线重合。
【实验技巧】
做实验时方格纸上的记号,应将物体的整个底部形状画出。
【实验方法】
本实验总方法:实验归纳法。
用未打开的蜡烛代替点燃的蜡烛的像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清晰度降低,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实验中宜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从而避免因前后两个玻璃面成的像不重合而有一定错位(重影),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玻璃板要垂直于桌面放置,这样避免使像偏上或偏下,便于使后面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像重合,从而更好地确定像的位置。可用两块三角板检验玻璃板是否与桌面垂直;
(4)在桌子上铺白纸的目的是便于记下蜡烛、玻璃板和像的位置,从而确定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关系及物、像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成像特点:
1、平面镜成正立等大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2、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4、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5、像的大小相等,但是左右相反。
6、像的上下不变,左右互换
(总结: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步骤:2113
1、仪器和器材准备。蜡5261烛,12 cm×15 cm透明玻璃片(最好用贴有4102反光膜的汽车用玻璃),12 cm×10 cm普通1653透明玻璃片,玻璃胶。
2、在透明玻璃12 cm边涂上适量的玻璃胶,将其固定在12 cm×10 cm普通透明玻璃片的正中间(要保证两玻璃面的垂直),接着在透明玻璃的两侧放置蜡烛(两根蜡烛要确保在同一直线上)
3、多次移动并测量两根蜡烛与透明玻璃之间的距离,记录下来;
4、做好实验后收拾器材,根据所得数据分析研究。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方法:
本实验总方法:实验归纳法。
用未打开的蜡烛代替点燃的蜡烛的像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扩展资料:
平面镜成像特性:
但在实验中,我们常用薄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因为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为了更清晰的看到“镜”中的像,我们要求玻璃前的物体要尽可能的亮,而环境要尽可能的暗。而玻璃后的物体不需点亮,环境要尽可能的暗。所以平面镜成像实验适合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
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但不能改变光束性质,即入射光分别是平行光束、发散光束等光束时,反射后仍分别是平行光束、发散光束。
由物体任意发射的两条光线,由平面镜反射,射入眼睛。人眼则顺着这两条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看到了两条线的交点,
即我们在平面镜中看到的像,但是平面镜后面是没有物体的,所以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虚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没有实际光线通过像点,因此称作虚像);
像距与物距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上下相同,左右相反。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实际上是前后相反,但是教科书上是左右相反)
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篇4
教学目标
学生基于亲身实验能说出光沿直线传播到平面镜平面镜后又沿直线传播出去;光照到物体的表面会改变原来的方向而返回来的现象叫反射。学生在反复尝试的基础上初步发现光的反射是有规律的,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的应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小组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基于亲身实验确认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难点
学生基于对观察实验现象的分析初步发现光的反射是有规律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提出问题
1.用激光笔从实验盒的不同角度照射,出现或水平,或垂直,或倾斜的光传播路径。提问:同学们请看,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光的直线传播,光在空气和水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设计意图:复习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如果在充满烟雾的实验盒底部放一块儿平面镜,激光笔的光遇到了平面镜会发生什么现象?请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一猜,把你猜想的结果画在记录纸上。
3.汇报:请同学展示猜想结果,并说说猜想的依据。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
二、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1.提问:激光笔的光遇到了平面镜究竟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让我们借助实验来进行观察。
2.实验方法:
①先将香点燃放到实验盒中,用激光笔从盒子的上方沿不同的角度照到盒子下方平面镜的点上,观察激光笔的光遇到了平面镜会发生什么现象;
②在盒子前面的胶片上做好记录,先画出平面镜上点的位置,然后利用描点的方法画出光线;
③实验至少做三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记录。
3.汇报:激光笔的光遇到了平面镜会发生什么现象?谁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4.总结(PPT)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而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随机介绍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
【设计意图:学生认识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为后面发现光的反射规律打基础。】
三、初步认识光的反射规律
1.展示几组学生的记录,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记录,你有没有发现光的反射现象有什么规律?
2.请小组的同学轻声交流一下。
3.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初步发现光的反射是有规律的。】
4.提问:黑板上的反射现象应该怎样补充完整?(请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光线)
【设计意图:学生对光的反射规律的初步运用。】
四、利用光的反射规律
1.我们已经发现了平面镜能反射光线,还有一定的规律,现在让我们来利用这个规律来完成一个挑战的任务,看教室四周的墙上分别放置了高低不同的三个目标,请小组的同学就近选择一组目标,将平面镜放到桌子上不动,利用激光笔分别打中三个目标,看哪个组打中的最快。
2.开始活动
3.汇报交流,说一说打中目标的窍门。
【设计意图:学生对光的反射规律进一步运用。】
五、光的反射的应用
1.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发现光遇到平面镜会发生反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呢?
2.介绍光的反射的应用
潜望镜汽车的后视镜额镜
【设计意图:认识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3页的资料,还有什么新的认识。
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知道什么是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光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小组探究,得出光的反射定律,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培养热爱科学,积极向上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光的反射定律和应用;
2.反射定律中的“三线共面”的理解和两种反射现象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能顾自行发光的物体,如:太阳、水母等,以及展示一组不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如:黑板,课桌,铅笔等,进而提问学生我们能够看到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发光的物体有光发出,那么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不自行发光的物体呢?进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本身不发光的物体,由于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总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些光线又进入人眼,就会被看到。
教师总结:这就是光的反射现象(板书标题)
教师询问:这个过程遵循什么规律?
(一)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根据画出的光路图,介绍与光的反射中的几个专业术语:
(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2)、入射点:光入射到镜面上的点。
(3)、法线: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4)、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5)、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光的反射遵循什么规律?
【假设与猜想】两角相等不相等、三线共面不共面。
【实验】教师演示:让入射光线沿着硬纸板入射,观察硬纸板上得到的反射光线,再将有反射光线的半个硬纸版向后转动,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学生分组实验:将半圆形的量角器作为光屏,垂直置于平面镜上,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做3次),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怎样改变,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规律?
【收集数据】多次实验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进行表格填写观察数据关系。
【分析论证】综合以上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及总结一下光的反射规律
【得出结论】光的反射定律,即:在反射现象中,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光的反射定律)
3.光路可逆
再次演示:让光逆着反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现光路可逆
(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师提问,同学们可以看到反光的玻璃,在上课时各个方向的同学都能够看到黑板的知识,这是为什么呢?继而引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画出其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