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中考复习教案
任时光飞逝,我们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回顾一学期的物理教学工作,我们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物理中考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物理中考复习教案1
【浮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乒乓球、饮料瓶(去底)、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
学生:弹簧测力计、细线、烧杯、水、盐水
圆柱体(标有等距离空格)等体积的铁块和铝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万吨巨轮能在海面乘风破浪,平稳航行;节日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在水中轻盈地上下游动。提问:这些现象都蕴含了什么物理知识?
学生:浮力
师:对,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设计意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推进新课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谁?
(教师提示:阅读课本,结合二力平衡条件,受力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关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体的受力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浮力吗?浮力该如何测量?
演示实验:(1)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铝块,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铝块所受重力。
(2)把铝块浸没在水中,看看示数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分析实验现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同时得出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讨论得出)(1)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2)浮力的一种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3、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实验:(1)如图甲,将乒乓球放入倒置
的无底饮料瓶中,向饮料瓶中
加水,乒乓球并不浮上来。
(2)如图乙,用手堵住饮料瓶口,
乒乓球浮上来。乙
学生活动:对比两次乒乓球受到水的压力情况,结合课本上的浸在液体中的正方体受到液体的压力情况,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教师提示:根据液体内部压强知识,分析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压力情况)
(设计意图: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需要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你认为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阅读课本P51实验,并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你的猜想和依据。
学生活动:讨论、说出猜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提出猜想进行分析,剔除不合理猜想猜想总结: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④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有关
2、要验证上述猜想,应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学生:控制变量法
3、分组实验,每小组同学探究其中一个猜想
学生活动:①各小组针对本组要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步骤及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②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③各组派代表汇报实验过程及得出的结论
教师活动:①巡回指导实验操作
②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给出评价
③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对猜想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课堂小结:
1、浮力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四)当堂检测
1、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一物块,测得重为12N,将其一部分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为N.
2、将一实心铝球分别浸没在水、盐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的是()
A、水B、酒精C、盐水D、无法确定
板书:
10.1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4、产生原因: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液体的密度
2、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教学反馈:
1、课堂容量较大,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练习不够,留待课后完成,
2、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学会了称重法测浮力,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基础。
人教版物理中考复习教案2
【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实践活动】
课外小实验: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
1.测出:
(1)体重G;
(2)楼层高h;
(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2.计算:
(1)上楼所做的功;
(2)两次登楼过程的功率。
【板书】
第一节功
1.功的定义:
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2.功的计算:
功=力×距离
公式:W=Fs
单位:焦耳符号:J
3.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P=W/t
单位:W
1W=1J/s
人教版物理中考复习教案3
安全用电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安全电压
第二、用测电笔辨别火线
第三、安全用电常识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安全用电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也是作为现代公民所必需的知识,让学生掌握安全用电常识,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具有实际意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本节的内容不同于前面规律性知识的学习,注重的是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好的体现了STS精神。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安全电压
知道测电笔的构造,学习使用测电笔辨别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
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2)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用测电笔辨别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通过学习安全用电常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安全用电的原则是学生今后生产、生活中保障自身安全的准则之一,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对于触电事故的发生,无论是高压触电还是低压触电都具有不可实验与体验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例、图片,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练习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
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学过程
(一)事例引课(2')
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人体触电事故发生的视频,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1)兴趣是的老师,具体事例引课比语言引课更具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以真实的事例教育学生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导出课题。
(二)师生互动——知识的学习
1、安全电压(5')
人体也是导体,对于人体的触电现象学生较易理解。基于这一点对本知识我设计下面的师生互动过程:
(1)教师提供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对人体的影响(危害)和通常情况下人体电阻值的大小两方面数据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公式U=IR推导出一般情况下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既应用巩固了旧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2)教师向学生介绍不是每个人的电阻都一样大,而且同一个人的电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从而着重指出:一般情况下,36伏以下的电压对人体才是安全的。培养学生严谨的求知态度,感受科学的辨证关系。
2、用测电笔辨别火线(5')
先让学生将测电笔拆开(事先布置学生从家中带来测电笔),并对照教材中的图13-17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它的各部分名称,接着教师用测电笔演示教材图13-18的测电笔的正确和错误的使用方法。教师要告诉学生:在使用测电笔时,应先在有电的地方试一下,检查测电笔是否正常,防止造成误判,发生触电事故;测电笔只能在对地电压250V以下使用。不可用它碰高压带电设备。
3、安全用电常识(10')
触电事故的发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采取下面的具体做法:
(1)学生阅读课文,对触电事故有一个初步认识。
(2)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小老鼠触电的视频,使学生认识到电的危害。
(3)通过媒体展示触电的类别的图片和视频(低压触电和高压触电的发生)让学生观察、分析,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充分利用群体的思维讨论得出触电类别及其触电原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采取讨论这种学习方式也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学生有张有弛。
教师可以出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①图中哪些是低压触电?哪些是高压触电?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架线杆、标志等方面分析)
②由图中看出低压触电是接触零线还是火线造成的?低压触电发生的情况一样吗?
③由图看出高压触电是接触高压带电体造成的,还是靠近高压带电体造成的?高压触电发生的情况一样吗?
(4)引导学生小结低压触电和高压触电发生的情况及发生的原因。
(5)练习:
①家庭电路中保险丝为什么要串接在火线上?开关为什么要安装在用电器与火线之间?
②高压输电设备上为什么要有“高压危险”的示警标志?如发现高压线落在你附近,你怎样离开才比较安全?
通过以上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关系。
(三)总结归纳——得出安全用电原则(3')
通过学习低压触电和高压触电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弄湿用电器,不损坏绝缘层。从而完成本节教材的重点。
(四)达标练习(19')
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进行,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有一名主持人,有10道抢答题,和8道必答题,答对加分,答错扣分,最后总分第一的获胜。
四、作业布置(1')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结合本节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我给学生布置课题为《家庭安全用电的研究》这一研究性作业,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板书设计
安全用电
1、安全电压
低于36V的电压
2、用测电笔辨别火线
构造、使用方法
3、安全用电常识:“四部”
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不弄湿用电器,
不损坏绝缘层。
人教版物理中考复习教案4
摩擦力
一、教材的特点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了贴近学生,一上课我就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的实验,并提出问题:“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待学生回答后,我们本节就要来学习科学探究:摩擦力。
2.进行新课
(1)介绍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由于教材中不仅研究了滑动摩擦,也提到了滚动摩擦,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同时告诉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只重点研究滑动摩擦。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释这个概念时,主要强调滑动摩擦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而对于“相对运动”没作过多的解释。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a.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两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并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b.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我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c.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至于有同学问到为什么在匀速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将在第六章讨论这个问题,并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进行表扬。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我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在每个大组我抽取了两个实验小组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我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我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我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3.课堂小结
我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习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所以我在学生小节后做了适当的补充,让学生知道探索知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学习知识更重要。
人教版物理中考复习教案5
温度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温度的概念。
(2)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2)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温度的概念和温度计的使用。
难点:液体温度计的设计。
【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
教师用具: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烧杯 、水
学生用具:青霉素瓶、饮料吸管、耗尽油墨的圆珠笔芯和中性笔芯、红墨水、篮墨水、实验用温度计、三个烧杯、冷水、温水和热水、体温计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出要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自然界中这些绚丽多彩的自然现象,真可谓是千姿百态。
图片中的雪、雨水分别属于什么状态?还有什么状态?这几种状态之间能相互转化吗?
(引出我们第三章要学习的内容《物态变化》) 看图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陶冶情操。
思考、回答
提出还想了解哪些信息?
如:它是怎么形成的?
【知识点一】温度
1、温度的引入
2、温度的概念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同学们在家里看天气预报时,大家可以发现天气预报中除了预报天气状况是晴朗或是多云或是雨,还会预报什么啊?(通过图片,你能获得哪些信息?21~7℃是表示天气的哪种特征?)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本课课题“温度”。)
提问:你知道物体的冷热与温度的关系吗?
请学生根据温度与物体冷热的关系,解释温度,归纳总结: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逐步引导,让学生很容易的总结出温度的概念) 回忆在家中看天气预报时的情景,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并回答。(温度,即如今天最低温度是7摄氏度,温度是21摄氏度)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冷的时候温度低,热的时候温度高)
再开讨论,并试着总结出温度的概念。
【知识点二】温度计
1、 温度计的引入
实验:
2、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1)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2) 构造
(3)种类
3、摄氏温度
(1)0摄氏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2)100摄氏度: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3)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4、温度计的使用
(1) 使用前要看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2) 使用时:
使用方法:
①温度计的玻璃 泡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侧壁.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不能立即读数.
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不能取出来读数
5、体温计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这种感觉可靠吗?
组织学生实验
我们的感觉不可靠,要准确知道温度是多少,需要用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设计意图:由实验感知感觉不可靠,顺理成章的得出要正确的判断温度的高低,就要用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进行测量)
(多媒体展示多种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温度越高物体膨胀的越厉害。)
实验:用教师自制的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细管中水柱的变化。并分析温度计的 原 理。
总结: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
温度计的原理是靠液体的热胀冷缩,那你能不能根据这个原理自制一个简易的温度计呢?
上次布置同学们准备了小瓶和细管,我们用它来自制一个简易温度计。同座位的两人一组,比较一下谁准备的材料好一些,选用一组较好的器材来做实验。
组织学生自制温度计并用它来测辨别热水和冷水。老师巡回指导。
请同学们观察下你自制的温度计看看还有哪些缺陷呢?
针对这些缺陷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进一步的改造完善呢?
引导学生逐步完善温度计的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自制温度计的历程,使同学们在掌握温度计相关知识的同时,感受科学家们科学研 究历程的艰辛和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及获得成功的喜悦。)
观察桌上准备的实验用温度计既是完善后的温度计。
引导过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该温度计采用的是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呢?
多媒体展示:介绍摄氏温度的规定
多媒体出示小资料:自然界的一些温度/℃
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着将空白处填上。
反馈练习(附件1)
引导过渡:知道了温度计的结构、原理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呢?
多媒体出示:想一想议一议 共同探究
想一想议一议:
1、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或过低,超出 了温度计的量程,会出现什么结果?
2、观察寒暑表、体温计和实验用温度计,他们的量程和分度值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从联系实际的角度思考。
引导学生总结,在使用温度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 看清它的量程
(2) 认清它的分度值
接下来我们便用实验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自己的推测判断:
多媒体出示:判断对错
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引导学生先用手估测一个温度,再实际用温度计测量一下,并比较估测的与实际测量的温度的不同。
组织学生交流总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不但练习了温度计的使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要准确知道物体的温度,凭感觉是不可靠的,必须使用温度计测量。)
反馈练习巩固
(见附件2)
实验用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液体的温度,测量人体的温度则需要用体温计。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体温计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体温计与实 验室用的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
[2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温度计不可以,为什么?
[3]什么使用体温计先要甩甩?
教师进一步根据问题引导大家观察讨论来得出结论。
反馈练习巩固
(见附件3) 回答(可靠或不可靠)。
学生实验: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 会,把双手同时放入同一杯温水中,让学生体验两只手对“温水”的感觉(是否相同)。
由实验现象可知,感觉不可靠。
观看课件 了解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观察 回答
放入热水 水柱上升
放入冷水 水柱下降
思考分析:温度计的原理是靠液体的热胀冷缩。
(同学们准备的材料有青霉素瓶、饮料吸管、耗尽油墨的圆珠笔芯和中性笔芯、红墨水、篮墨水等。老师巡回检查,学生选择材料。)
根据手中的器材自制简易的温度计。并用它来测辨别热水和冷水。老师巡回指导。
观察并思考、回答。
1、自制温度计还没有刻度。
2、自制温度计不方便携带。
3、自制温度计的细管比较粗,变化不明显。
4、自制温度计上面没封口。等
1、 加刻度
2、 用更细的细管。
3、 上端封闭
4、 小瓶再小些
。。。。。。等
逐步完善温度计的设计。
了解各种类型的温度计
通过观看多媒体,了解0℃和100℃的规定以及1℃。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1]高压锅内沸水的温度是高于100 ℃。
[生2]人的正常体温是37 ℃。
[生3]冰箱的最低温度是-18℃。
[生4]我国最低气温为-52.3 ℃(漠河镇)
学生总结: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 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
分别读出量程和分度值。
寒暑表的量程是-35℃到50℃,分度值是1 ℃,主要是根据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常年温度范围确定的。
体温计量程是35℃到42℃,分度值是0.1 ℃,是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定的。
实验用的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为110 ℃,最低温度为-20 ℃,分度值是 1 ℃,根据实验中需要测量的范围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