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物理梳理课件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教案无论是哪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教师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物理优秀教学课件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高二上物理梳理课件篇1
物理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激光和激光的特性.
2、了解激光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从不同的媒体中学习有关激光的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事业,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学,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安排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激光的科技电影片,发动学生收集相关材料,组织阅读、参观等均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以下两点:
1、激光与自然光的`区别
激光与自然光比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普通光源发出的是混合光,激光的频率单一.因此激光相干性非常好,颜色特别纯,
(2)激光束的平行度和方向性非常好.
(3)激光的强度特别大,亮度很高.
2、激光的重要应用
激光的应用非常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目前的重要应用有:光纤通信、精确测距、目标跟踪、激光光盘、激光致热切割、激光核聚变等等.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本节内容,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自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究竟什么是激光呢?
2、激光是如何产生的?
3、激光都有那些特性和用途呢?
通过有关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激光的了解(可以参考媒体资料),物理教案-激光,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激光》。
探究活动
查阅有关激光的资料(激光器的种类,应用等)
物理教案-激光
高二上物理梳理课件篇2
关于物理教案设计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高二上物理梳理课件篇3
物理相互作用教案设计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2受力分析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掌握受力分析的步骤,养成良好的受力分析习惯,并能正确的规范的画出受力分析图。
【自主学习】
一、摩擦力
1.定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发生 时,在接触面处产生的阻碍 的力.
2.产生条件:两物体 .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两物体间有弹力是这两物体间有摩擦力的必要条件(没有弹力不可能有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大小:滑动摩擦力;其 中FN是压力,μ为动摩擦因数 ,无单位.
说明:⑴在接触力中,必须先分析弹力,再分析摩擦力.
⑵只有滑动摩擦力才能用公式F=μFN,其中的FN表示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G.
例1.如图所示,用跟水平方向成α角的推力F推重量为G的木块沿天花板向右运动,木块和天花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木块所受
的摩擦力大小.
解:由竖直方向合力为零可得FN=Fsinα-G,
因此有:f =μ(Fsinα-G)
4.静摩擦力大小
⑴必须明确,静摩擦力大小不能用滑动摩擦定律Ff=μFN计算,只有当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时,其最大值一般可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即Fm=μFN
⑵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是一种 力,与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有关.求解静摩擦力的方法是用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即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共同确定,其可能的取值范围是 0<Ff≤Fm
例2.如图所示,A、B为两个相同木块,A、B间最大静摩擦力Fm=5N,水平面光滑.拉力F至少多大,A、B才会相对滑动?
解:A、B间刚好发生相对滑动时,A、B间的相对运动状态处于一个临界状态,既可以认为发生了相对滑动,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其大小等于最大静摩擦力5N,也可以认为还没有发生相对滑动,因此A、B的加速度仍然相等。分别以A和整体为对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拉力大小至少为F=10N
(研究物理问题经常会遇到临界状态.物体处于临界状态时,可以认为同时具有两个状态下的所有性质)
5.摩擦力方向
⑴摩擦力方向和物体间 的方向相反.
⑵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成任意角度.通常情况下摩擦力方向可能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作为动力),可能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作为阻力),可能和物体速度方向垂直(作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在特殊情况下,可能成任意角度.
例3.小车向右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质量为m的物体恰好沿车后壁匀速下滑.求物体下滑过程中所受摩擦力和弹力的大小,并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速度方向的关系.
解:竖直方向:f=mg;水平方向:N=ma
物体受的滑动摩擦力始终和小车的后壁平行,方向竖直向上,而物体的运动轨迹为抛物线,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方向不断改变(竖直分速度大小保持不变,水平分速度逐渐增大),所以摩擦力方向和运动方向间的夹角可能取90°和180°间的任意值.
由例2和例3的分析可知:无明显形变的弹力和静摩擦力都是被动力.就是说:弹力、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无法由公式直接计算得出,而是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共同决定的.
6.作用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对物体来说,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7.发生范围:
①滑动摩擦力发生在两个相对运动的物体间,但静止的物体也可以受滑动摩擦力;
②静摩擦力发生在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但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受静摩擦力.
8.规律方法总结
(1)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①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会发生相对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原来的静止是有运动趋势的静止.且假设接触面光滑后物体发生的相对运动方向即为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从而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
②根据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应用力学规律判断.
如图所示物块A和B在外力F作用下一起沿水平面向右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若A的质量为m,则很容易确定A所受的静摩擦力大小为ma,方向水平向右.
③在分析静摩擦力方向时,应注意整体法和隔离法相结合.
如图所示,在力F作用下,A、B两物体皆静止,试分析A所受的静摩擦力.
(2)摩擦力大小计算
①分清摩擦力的种类: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
②滑动摩擦力由Ff=μFN公式计算.最关键的是对相互挤压力FN的分析,它跟研究物体在垂直于接触面方向的力密切相关,也跟研究物体在该方向上的运动状态有关.特别是后者,最容易被人所忽视.注意FN变,则Ff也变的动态关系.
③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是物体将发生相对运动这一临界状态时的摩擦力,它只在这一状态下才表现出来.它的数值跟正压力成正比,一般可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都跟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密切相关,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无直接关系.因而静摩擦力具有大小、方向的可变性,即静摩擦力是一种被动力,与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有关.求解静摩擦力的方法是用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即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共同确定,其可能的取值范围是 0<Ff≤Fm
二、物体受力分析
1.明确研究对象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若干个物体。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研究对象确定以后,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予研究对象的.力(既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
2.按顺序找力
必须是先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后接触力;接触力中必须先弹力,后摩擦力(只有在有弹力的接触面之间才可能有摩擦力).
3.只画性质力,不画效果力
画受力图时,只能按力的性质分类画力,不能按作用效果(拉力、压力、向心力等)画力,否则将出现重复.
4.需要合成或分解时,必须画出相应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
在解同一个问题时,分析了合力就不能再分析分力;分析了分力就不能再分析合力,千万不可重复.
【典型例题】
例1.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A、B、C的受力示意图(已知物体A、B、C均静止).
例2、A、B、C三物块质量分别为M、m和m0,作如图所示的联结。绳子不可伸长,且绳子和滑轮的质量、滑轮的摩擦均可不计。若B随A一起沿水平桌面作匀速运动,则可以断定(A )
(A)物块A与桌面之间有摩擦力,大小为m0g
(B)物块A与B之间有摩擦力,大小为m0g
(C)桌面对A,B对A,都有摩擦力,两者方向相同,合力为m0g
(D)桌面对A,B对A,都有摩擦力,两者方向相反,合力为m0g
例3、如图所示,位于斜面上的物块M在沿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则斜面作用于物块的静摩擦力的( ABCD )
(A)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上(B)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下
(C)大小可能等于零(D)大小可能等于F
例4、如图19-8所示,C 是水平地面,A、B是两个长方形物块,F是作用在物块B上沿水平方向的力,物体A和B以相同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A、B间的滑动摩擦系数μ1和B、C间的滑动摩擦系数μ2有可能是(BD )。
(A)μ1=0,μ2=0(B)μ1=0,μ2≠0
(C)μ1≠0,μ2=0(D)μ1≠0,μ2≠0
【针对训练】
1.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前进(设驱动轮在后),则(D)
A.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均向后
B.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均向前
C.前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前,而后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后
D.前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后,而后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前
2.分析物体A在以下四种情况下所受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①物体A静止于斜面,如图甲所示.
②物体A受到水平拉力F的作用,仍静止在水平面上,如图乙所示.
③物体A放在车上,当车在刹车过程中,如图丙所示.
④物体A在水平转台上,随转台一起匀速转动,如图丁所示.
3.如图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面上,在水平方向施加外力F1=10 N,F2= 2 N,木块处于静止状态.若撤去外力F1,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2 N,方向 水平向右 .
4.如图所示,三个物体叠放着,当作用在B物体上的水平力F=2N时,
三个物体均静止,则物体A与B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0 N,B与C之间
的摩擦力大小为 2 N,C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2 N.
5.如图所示,质量为m,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物块ABC,
<bca=α,ab边靠在竖直墙面上,f是垂直于斜面bc的推力.现物块< p="">
静止不动,则摩擦力的大小为 mg+Fcosα .
6.如图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竖直木板之间,有质量均为m的4块相同的砖,用两个大小均为F的水平力压木板,使砖静止不动,则第2块砖对第3块砖的摩擦力大小为(A)
A.0 B.mg
C. D.2mg
7.如图所示,粗糙的长木板上放一质量为m的物块,当木板绕其一端由水平位置缓慢转动到竖直位置的过程中,试分析物块所受摩擦力大小的变化情况.
(先增大后减小) 8.把一重为G的物体,用一水平推力F=kt(k为恒量,t为时间)压在竖直的足够高的平整墙上(如图所示),从t=0开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f随t的变化关系是下图中的哪一个?(B)
高二上物理梳理课件篇4
《探索物理》教案设计
目的:(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2)通过观察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4)用STS的观点理解物理学的巨大作用;
(5)初步掌握一点学习物理的方法,《探索物理》。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具:教材中图0.1―1至0.1―4及0.1―9、0.1―10的实验装置,
三棱镜一付,小石子一枚,开水和带盖的空矿泉水瓶。
教程:
一、导入语:(衔接式、启发式)
1、上节我们对大家学习物理做了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们说物理是非常有用的,非常有趣的。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会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2、不过大家可要大胆回答问题,踊跃做实验哟!咱们看谁做得最好了!
二、关于“有趣有用的物理”的引导性学习:
1、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声、光、热、电、力现象。
2、教师演示实验:
(1)、“冷水使热水沸腾”实验;
指导:我们将在热现象、力学综合内容中学习。
(2)、“会跳舞的小人”实验;
将在第一章学习到: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3、想想做做学生趣味实验;
(1)“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吗?”
我们将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第三章中学到。
(2)“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实验;
我们将在三年级的力现象中学到。
4、物理是有用的:
(1)、电是怎么产生的?如何保存?
(2)、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3)、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月亮、星星和人造卫星为什么不会掉下?(牛顿的猜想性实验―三个宇宙速度)
三、怎样学习物理:
既然物理这么有趣,又这么有用,物理教案《探索物理《。那么我们如何学好物理呢?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认真的观察,多次的实验,然后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讲一个“糖醋液”的故事)
比如:①图0.1―7中变速自行车变速时的作用?
(《简单的机械》一章中我们会学到。
②冰棒冒出的“白气”是什么东西。向上还是向下?③鸡蛋在淡水中会下沉吗?在盐水中呢?
④气球为什么能把“开水烫过的杯子“吸住?
(“开水烫过的空矿泉水瓶”为什么会变瘪?)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多动脑子,凡事多问个“为什么?”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还要在细心、安全的情况下,大胆探究 我们不知道的物理规律。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物理为人类造福的。
①了解“和平间谍”的故事;
②了解“二十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塑料”
四、STS:伽利略的“摆的等时性原理”
观察―疑问―猜想―证实。
五、小结:
“科学之旅”―就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究历程。
六、作业:
1、课外做书中的或布置的实验
2、预习第一章内容,同时准备实验仪器:橡皮筋,钢尺等。
高二上物理梳理课件篇5
物理浮力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创造――发现,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能力及达到高级的思维水平准备认识基础。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参与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果的展示活动,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施教策略:
1、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打捞沿船引入新课,并利用FLASH模拟潜水艇下潜、上浮;巨轮在海上航行;飞艇在空中飞翔等现象引入到浮沉条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边学边实验,在实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FLASH制作动态的受力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用多媒体制作潜水艇、孔明灯等浮沉原理并结合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
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克服策略: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加深认识
【教学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用主体参与教学策略。具体应用:
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
2、创设问题的情境;
3、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
4、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学生控制策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与自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使学生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教学设计策略:本课的设计采用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各种学习媒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教与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从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得信息到使用信息,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并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如学生实验,课件展示等),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密度计等实验不仅仅提高了综合素质,而且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在实验中学会研究,初步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学生分组实验(2人一组):400ml烧杯,200 ml烧杯,50 ml烧杯,盐,水,酒精,鸡蛋,量筒,铅笔,铅丝
2、密度计,潜水艇模型,自制热气球(教师演示用)
3、制作POWERPOINT,利用shockwave flash object插件插入flash.exe。
【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俄罗斯和“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吗?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打开POWERPOINTRT,学生浏览有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设计理念:开头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这个情景围绕学科教学内容展开,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关联,而且稍高于学生现有的基础,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没有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或固定的答案,学生也许不可能一开始便获得对提出问题的全面认识,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也许很幼稚,作为教师,要肯定学生想法中合理的一面,进而进一步提出问题)
新授
一、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水中的浮沉情况。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学生实验,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发现过程)
结论:控制物体浮沉的途径:
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减少浮力使物体下沉
改变液体密度
改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
保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减小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上浮,增大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
(设计理念:影响物体的浮沉的因素不可能只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讲授,教师的演示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本设计中,教者想尽量用学生身边的器材如石蜡块、小药瓶、铅制牙膏皮铅笔等设计实验让学生先动手实验,再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激发自主探索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上浮或悬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
研究物体的悬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逐渐加入清水,使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改变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的位置,观察鸡蛋悬浮时的状态。
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 G物
研究物体的下沉、上浮条件
在盐水中加入 ,可使鸡蛋上浮。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上浮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时,满足:F浮 G物
在盐水中加入 ,可使鸡蛋下沉。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满足:F浮 G物
分析讨论得出物体漂浮时的条件:
分析鸡蛋漂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 G物
状态 漂浮 悬浮 沉底 上浮 下沉
力的关系 F浮=G物 F浮=G物 F浮
G物 F浮<g物< p="">
(设计理念: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并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探究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在这里,教师需精心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景,教师的功夫,主要花在设疑,导疑上,最后的释疑留给学生自己解决)
多媒体演示:解释下沉、上浮和悬浮所表示的运动过程.(由学生填入物体所受浮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出问题:产生漂浮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别吗?
启发思考:两种情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
(教学设计理念: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考虑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及教学的要求,选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现象的感性认识、到对问题的理性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对概念、规律的正确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的五种情况(“三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二过程”:上浮、下沉)有比较深的'认识。)
二、研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人类利用浮力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最初可能从抓住漂浮的树木免于灭顶之灾得到启示,而抱住或骑在 一段树干上顺水漂流。这是人类最早的航行,利用了密度小于水的木材受到的浮力。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物体浮沉的例子吗?
(由学生举例,教师利用演示文稿插入一个FLASH:大屏幕上展示万吨巨轮在大海上航行;潜水艇在水中潜行;飞艇在空中遨游等动画,色彩鲜艳,声象并茂,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对浮沉条件的应用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此时提出问题:它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工作的?)
应用一:密度计
探究密度计的原理的它的刻度特点
密度计(利用铅笔和一小段铁丝),要求:使自制密度计能竖直地漂浮在液体中
自制的密度计放入清水中,盐水中、酒精中,观察自制密度计浸入液体中的深度,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密度计是用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它是利用漂浮条件工作的。
(教学设计理念: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敢于“放”。学生习惯了老师在台上讲,在台上演示,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被动看实验的惯常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也应有所创新,把自己的三尺讲台向学生开放,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与探索未知,学生自已制作一个密度计来探究密度计的刻度特点及原理的效果,事实证明不知比教师在讲台上再次强调效果好上多少倍)
应用二、潜水艇
介绍潜水艇: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察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用舰艇。
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潜水艇下潜、悬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2、 演示:潜水艇小实验,简介装置,进行演示,使模型上浮和下沉。
多媒体演示,重点观察潜水艇的水舱及水舱中水的多少对潜水艇浮沉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结论: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教学设计理念: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教师调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地进行学习,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用三:气球和气艇:
阅读课文思考。
问:其体内充的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还是小?它为什么能够升空?
问:节日气球、热气球、飞艇能不能无限制升空?
问:若要它下降,可采取什么方法?
(这部分教学设计中,笔者把教材中原来由教师讲授的部分内容必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根据问题或纲要阅读课文,找出重点、钻研难点,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可设计实验加以解决,笔者在上这节课时,用家用垃圾袋、酒精棉球做了模拟热气球升空实验,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兴趣高涨)
应用四:打捞沉船
在沉船下部用结实的钢带将其托住,在钢带的两端固定浮筒,现在浮筒中注满水,使筒沉到船附近与钢带结合,然后排出筒中水,水的浮力就把筒和船一起推向水面。
布置作业
(1)课外小实验:浮沉子的制作
(2)课外小调查:就我国在长江中打捞中山舰的故事写出一个综合报告,并就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和“泰坦尼克号”沉船打捞问题写出建议,要求从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台的科学频道和时事频收集信息,从科学书刊、科学杂志了解浮力的知识,沉船打捞技术,过去的打捞案例等。
(设计理念:课外的学习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它们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