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

婕音0分享

教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典型事例研究分析,揭示学科相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实质和价值及明确的应用方向。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

(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 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秒 <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篇2

一、课堂教学程序各环节的思考及完成情况

1、在课堂引入环节,老师拿一个杯子,提请学生思考杯子的运动,相对于地面是运动还是静止?以人为参照物,是运动还是静止呢?然后讲了我们既可以说杯子是运动的也可以说杯子是静止的。本环节意图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引入课题《机械运动》,又提前做了知识回顾的第3题。

2、在“基本知识回顾”环节,采用了点名提问的方法,询问了十名学生。学案上的题只有5道,但是在长度的估读问题中,学生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用了诸于“mm、最小值、最小值的下面”等不规范词语。问了三个学生后,仍然获得不了我心目中的理想答案,只好将课本上的“分度值的下一位”指明了。

在辨别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时,列举了几个例子,又问了两名学生。

为了解决单位换算的格式,也为将来运用P=Fv计算做铺垫,我让一名学生演板计算过程,并出了18km/h=m/s,强调了组合单位的换算途径。

二、关于以后对于类似本节复习课的思考

1、知识勾勒方法较好,能在短时间内展现主体基础知识,节约了时间又到边到角;从授课完毕后看来,时间还是花长了一些,有些如“长度的估读”和“速度两种单位换算”可以更简洁明了以缩短时间。

2、从课后完成反馈练习上面看来,突破相对运动研究对象这个问题时,解决得不够好。当时应该举出“月亮走,我也走”等例子,联系言语情景回答问题的。

3、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没有进行,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求平均速度虽然简单,但也是要求掌握的重要知识。这个点在复习时是个缺陷,下次要补充要改正,给予学生完整的东西。

4、由三个物体之间的运动情形来判断他们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问题,没有指导他们方法。只要抓住相对于地面静止物体的描述做突破口,从题干中有诸如“看到建筑物向南”“树木向东”等语句,决定一个的运动状态后,再顺藤摸瓜得到解答。

5、没有进行小结环节。从区推广的模式来评价,要有个归纳小结环节。我在课堂的最后时间内,将时间让学生进行训练了,而没有对复习过的知识简单归纳,也算得上一个不完整之处。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篇3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教与学的方式转变与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争取在本学期物理教学能再上新台阶。

二、教学目标

1、完成本学期第六章到第十章的教学任务;

2、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

3、本学期还要积极参加教学交流活动,多从其他教师身上获得经验、学习方法,取长补短,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并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做好有关的物理制作。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5、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如本期要进行野外考察、下农村进行实验调查、到工厂去进行劳动实习等。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6、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期我在教学之余,要认真学习大学有关的物理课程,扩大自己的学识范围,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增进教学艺术。多听课,吸取他人教学之长,全期力争听课达20节以上,还要上了一堂教学观摩课。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爱国人士、唯物论者,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爱科学、爱祖国等优秀品质。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篇4

机械能及其转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滚摆实验的分析,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2) 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并解释一些有关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运用能的转化知识分析有关物理现象的转化。

(2) 培养学生从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得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

2、难点:组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滚摆实验并进行分析、归纳,领会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

滚摆,棉线,铁锁,人造卫星挂图。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2.引入新课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3.进行新课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实验1:滚摆实验。

图14.5-1,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想想做做”用铁锁做单摆。

此实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右点和最低点的位置。分析单摆实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较直观,而判断摆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比较困难,可以从摆球在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摆球运动到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突破口。

综述实验,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验2: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实验可分两步做。首先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让学生分析在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第二步实验,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然后,分析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较直观,例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瀑布流水等这些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有些事例比较复杂,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条曲线(抛物线)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呢?(板画足球轨迹,依图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足球离地面的高度的变化,这是判断足球重力势能变化的依据。很明显,在上升过程中足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接着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点时不再上升,说明它向上不能再运动。所以,足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又逐渐变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下降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4.科学世界

1.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人造地球卫星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围绕人造卫星,同学们还有许多的谜没有揭开。例如:人造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转而不落下来?在人造卫星内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只讨论卫星运行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人造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它的位置离地球有时近、有时远。(出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轨道图)现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例,它离地球最近时(此处叫近地点)离地面439公里,离地球最远时(此处叫远地点)离地面高度是2384公里,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114分钟。它在近地点时,速度,动能;此时离地面最近,重力势能最小。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向重力势能转化。直到远地点时,动能最小,重力势能。卫星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在卫星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关于人造卫星的知识,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鉴于学生的知识基础,难以使学生揭开谜底,往往由此而损伤学生的求知欲。本节课如有可能,也可通俗地介绍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行。讲法上可用想象推理的方法。

参看图1,水平地抛出一个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它会落回地面,但是抛出的物体速度越快,它飞行的距离越远。人抛物体,抛出的距离不过几十米,但汽枪子弹能飞行几百米,步枪子弹能飞行几千米,而炮弹能飞行几十公里。我们可以设想,物体的速度足够大时,它就能永远不落回地面,围绕地球旋转。这个速度大约是8公里/秒。如果速度再大些,物体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就由圆形变为椭圆形。人造卫星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发射的。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质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并且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技能要求,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质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改变

(3)了解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地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点和难点

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的概念和属性,托盘天平的使用

2、教学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法分析

为突出重点,本课以引导性提问发现法为主线,以提问拓展学生思维,用引导让学生逐渐靠近问题实质,结合比较法,最终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得出结论;为突破难点,采用多媒体演示法,以生动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用实验探究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用反馈练习法检验所学知识及巩固所学内容。

四、学法分析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所以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我的上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分类比较导入新课 讨论交流激发兴趣 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巧记妙学掌握重点 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5篇

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范文【七篇】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10篇

关于初二年级物理课程教学计划

初二物理教学计划范文7篇

八年级优秀物理教学计划范文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5篇

初中物理教学计划范文大全10篇

关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计划5篇

中职物理通用类教学计划6篇

    454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