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科普 > 文化常识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2018-06-25 16:40:20
|福萍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什么基本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所指的“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方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这里的“民间创作”专指传统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原始文化,也就古代人们对思想信息、生产生活习俗及技艺的语言的、肢体的、身体的、表情的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一、综合性。

  综合性是文化遗产本身或具体到某一个事项的主要特征。特别是文化空间,在其中的某一事项中,往往包括有古代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哲学、宗教、伦理、法律(行为规范)、社会、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等等。比如一个苗族鼓藏节事项(也是用《苗族古歌》作为祭祀词之一的事项)。他对铸柱撑天从材料选择到冶炼描述,就是古代物理化学认知的描述,他的有如“七七四十九天”等一系列象征性数据反复出现,是古代数学的传播,他对事件及天象的叙述,是天文历法的表现,蝴蝶妈妈生出人与神及动物以及对宇宙诞生的描述,就是古代关于宇宙、人、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仪式中体现出众多关于人的行为规范就是古代的法律,他描述的生产与分配方式就是古代的经济体制,他表现的战争周折就是古代的军事战术,他包含的古歌、音乐舞蹈、服饰银饰就是文学和艺术,他的活动整体就是苗族的传统的宗教信仰。哪怕一幅小小的布依族的传统蜡染,他也包含有宗教分布、信仰崇拜、哲学追求、审美情趣、工艺技巧等等。这一些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特征,在一个事项中,可以包括有无数个文化的信息。

  二、集体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每一个事项的立体内涵,都是现任的集体创造。它不像现在的电视电影、喜剧及音乐、小说诗词等,有明确的内容责任人,即创作者。它是某一事项的初始形态得到集体认同后,在传播、传承过程中逐渐丰富而形成的。上面所说的集体,有极为明确的社会性,它有可能是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一个社区、一个村落、一个人群、一个行业。集体性不单表现在创造上,还充分表现在传播与传承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事项的初始形态一旦得到集体认同后,他便在这个集体中显示出他的价值,这个集体在确立了他的价值取向后,开始进行传播,传播的过程,就是各种事项介入集体生产生活、信仰崇拜、祭祀禁忌、岁时节令、人生礼仪、游乐嬉戏等等领域的过程。这样,这些事项开始在某几个方面或一方面去规范人们的行为——包括生产劳作、社会交际、精神向往、艺术创造等等。传播中这些事项显示出了他对维护社会平衡、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体现出了及体检相互借用、互相影响的现象——才有了现代文化人类学中所说的文化圈、文化域,甚至文化社区、文化群落、文化村落这些概念。有了集体创造、集体传播、便开始有了集体传承。传承是由遗产事项的价值确定的,继而便有了集体传承的自觉性。物质遗产如遗址、物价等,它的传承(一代接一代研究、移交)是不可变异的,因为它是静态的,固定整型价值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是活态的,所以它的传承就出现了这么个自觉原则:我们把它称之为“固守主体,横生枝节”;这个主题是传统的,得到一代代集体认同的主要内容,横生的枝节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去丰富主题内容,去改造一些不适应当时形态的枝节——这就是文化人类学所说的文化遗产产生的变异性。这一切都是集体活动,所以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体性。

  三、民族性与地域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与地域性表现得及明显。其原因有:一、语言交流。古代,氏族集团为坚持自己的独立性与纯洁性,排异在争夺生存空间结仇的周边异己集团,坚持着自己的许多东西,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语言,语言使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和传承过程中保存了它的民族性;二、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例如许多游牧民族,某一个人作为信息传播载体,跟随者他的羊群“逐水草而居”,一年来他的信息可以传播百来平方公里,而南方的稻作民族,他守一窝稻子一守就是半年,这半年他的信息就一直滞留于这一窝稻子旁边。三、种族等级。在我国的各个民族中,都有自己的种族等级,最常见的是区域内的姓氏文化,再后就是阶级诞生之处形成的血缘贵贱文化……这一些非物质文化的事项,为了族间的团结,为了族内的团结,它属于一个禁忌谈论的领域,但它的确是存在的。

  正因为有了上面文化遗产的“三性”,才不至于使文化在国际的、国内的霸主文化猛烈冲击下,经历数千年被“克隆”,却仍能最大限度的保存着丰富多彩的春色生机。才有了大歌琵琶歌只能是侗族的,鼓臧文化只能是苗族的,八音古乐只能是布依族的,“撮泰吉”只能是彝族的,地戏只能是黔中屯堡人和布依族的,蜡染只能是贵州少数民族的等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十分复杂,因为许多事项的存在依赖与跨类型内容的支撑,有人把它分为口头、肢体、民俗几大类。我们主张的还是传统的分类方法:一、语言与民间文学艺术;二、生产生活习俗与技能;三、文化空间。因为后面为三大类,完全可以把口头、肢体、技艺、民俗部分溶解于其中而不混乱。

  语言是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标志,各民族的语言,从语言结构、表达方式、词汇容量都有极大的区别。民间文学,即神话、传说、故事、古歌与长诗、民谣、谚语、戏剧本等,完全靠语言口耳传承,才完全保存了它的民族个性。紧紧依赖于语言去传承的还有戏剧、歌舞、曲艺、杂耍(含传统体育)、民间工艺美术(只限于生产技艺及图幅含义,因为生产出来的作品的物质的)。

  生产习俗包括诸如二十四节气的千年总结与传承,包括民间借用许多自然现象的预测天气,包括饮食习惯与种植物种的调配等等。生产技能包括从选择、栽种、管理、收割到加工的技能,也就是代代传承,不断总结充实的生产科学;例如犁耙 、龙骨车、风簸等,工具是物质的,但工具原理、功能是非物质的。生活习俗与技能就是人们的衣食住行。衣服是物质的,但按性别、年龄、职业及身份跟审美去设计,设计是非物质的,加工习俗也是非物质的。视频是物质的,但食品的味道。色泽的加工习俗是非物质的,民居是物质的,但它按照环境选择地居、设计构架以及按照年龄、辈分、主客配置的居住、座位则是非物质的。路和桥是物质的,但是“指路碑”、“石最当”、“长命桥”的安放习俗以及出行看时日的习俗是非物质的。

  文化空间,是近年归纳总结出来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它由以下几大要素组成:一、相应固定的时间;二、相应固定的地点;三、相应固定的内容;四、相应固定的参与人群。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人生礼仪,节日庆典。以布依族为例,怀孕后接花魂(到天上接胎儿灵魂)盛大仪式,满月有满对歌仪式,十二岁有成人丁庆典,六十和八十大寿有接税粮(到天上接延续生命的口粮)仪式,死后有砍牛超度仪式。节日庆典有三十夜守鸡嘴,初一牵莫(六畜灵魂)、挑新水活动、初三送祖及中华民族通行的元宵、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重阳、冬至等等,还有许多与喜庆和宗教信仰相关的大型活动。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621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