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有哪些方面的发展
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天文学有着怎样的发展。
近代天文的发展史
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近代天文学的开端。清代刊行的《西洋新法历书》以第谷天文学说为基础,同时也介绍了托勒密、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及古西腊和中世纪的一些重要的天文学家。但是,当时哥白尼的学说是作为错误的理论加以介绍的,直至18世纪中叶,传教士蒋友仁才肯定哥白尼学说。总的说来,明末和清代的中国学者学习、研究的西方天文学主要是第谷体系。
中国学者真正了解近代天文学,是在1859年李善兰与英人伟烈亚力合译《谈天》以后。《谈天》原名《天文学纲要》,是英国天文学家J F赫歇耳的一本通俗名著,全书不仅对太阳系的结构和运动有比较详细的叙述,而且介绍了有关恒星系统的一些内容。
但是,天文学的发展需要精密的仪器和昂贵的设备。这些基本的物质条件,非一般学者个人所能置备。而作为皇家官僚机构的钦天监,其目的是为皇家的统治服务,并非科学研究。所以,当天学在王权和政治运作中变得无关紧要之后,一方面,它不再成为皇家禁脔,另一方面,官方也无意引进新技术。望远镜在明末已传入中国,但清代所制的众多天文仪器,无一装备望远镜,因为这些仪器本质上更像中国古代传统的'礼器',而不是被作为科学仪器。
最早在中国建立近代天文机构的是帝国主义列强。1873年,法国天主教会在上海建立徐家汇天文台,开展天文、气象和地球物理等综合性观测和研究工作,同时为各国海运和中外商界提供气象和时间等服务。1900年建立佘山天文台,配置了当时亚洲最大的40厘米折射望远镜,开展星团、星云、双星、新星、太阳和彗星等的观测研究工作。1894年,日本侵占台湾,在台北建立测侯所。1900年德国在青岛设立气象天测所,1911年改名为青岛观象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占领,1922年,随着青岛主权的回归,被北洋政府接管。二战时又被日本侵占,1945年为国民政府接管。青岛观象台先后从事过实用天文、方位天文、编历、太阳、小行星、星团、恒星、星云、宇宙构造等观测和研究工作。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于1912年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但保持了传统特色,以中华民国纪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将钦天监更名为中央观象台,其工作只是编日历和《观象岁书》(即天文年历)。紫金山天文台建成后,中央观象台改为天文陈列馆。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科学和民主思潮的发展,中国天文学界开始活跃起来。1922年10月30日,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随后创立《中国天文学会会报》。1924年中国政府接管了青岛气象天测所,改名为青岛观象台。1926年广州中山大学数学系扩充为数学天文系,于1929年建立天文台,1947年成立天文系。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成立'时政委员会'以编制、颁布国民历。1927年7月,成立观象台筹备委员会。1928年成立天文研究所,首任所长高鲁选择紫金山作为天文台台址。先后建成子午仪、赤道仪、变星仪等天文观测仪器。1934年紫金山天文台正式建成。抗日战争开始后,于1938年迁往昆明,在凤凰山建立观测站。根据1936年天文研究所的章程规定,其工作主要有下列各项:观测天体方位,以从事理论天文学研究;观测天体形态、光度、光谱,以从事天体物理学之研究;编历授时;测量经纬度及子午线;编撰天文学图书;答复政府及社会对于天文问题之咨询。
上述天文机构积极参与国际联合观测,同时进行资料交换。严格说来,青岛观象台和徐家汇、佘山天文台的工作都不能归入中国天文学之列,只有紫金山天文台是第一个真正由中国人独立创建起来的天文台。应特别指出的是,中国近代天文学事业的发展,与留学归国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高鲁、秦汾、朱文鑫、余青松、王士魁、李珩、吴大猷、沈睿、周培源、张云、张钰哲、程茂兰、潘璞、戴文赛、赵讲义、赵却民等。他们引进西方现代天文学,使天文彻底洗脱了在中国古代被赋予的官方性、政治性和神秘性,成为现代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建立起中国自己的天文研究机构,为中国现代天文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大学设立天文系等天文教育机构,开展天文教育工作,使中国天文学事业后继有人;创办天文学学术刊物和普及性刊物,建立学术团体,扩大了中国天文学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提高了中国天文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接管了原有的各天文机构,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将佘山天文台和徐家汇天文台先划归紫金山天文台领导,后合并为独立的上海天文台;将昆明凤凰山观测站划归紫金山天文台领导。1958年开始,在北京建立了以天体物理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天文台──北京天文台。1966年起,建立了以时间频率及其应用研究为主的陕西天文台;1975年起,把昆明凤凰山观测站扩建成大型综合性的云南天文台。1958年在南京建立了南京天文仪器厂。
天文学的前言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天文学的历史异常久远,完全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精密科学。从其产生的背景考察,天文学的萌生和发展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古代社会判断方向、观象授时、制定历法等非常现实的需要,二是先人关于星象与人事神秘关系的占星术。在这一时期,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人、埃及人、印度人和中国人占据了历史的舞台,并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整个世界。他们取得的成就。对于以后天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古希腊时代,天文学从主要以经验为主发展成为了一门科学。古希腊人的演绎推理方法和对事物的追根究底态度使他们对宇宙有了深刻而精密的认识,这种认识被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全盘接受。
从16世纪中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在这之前,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受到宗教神学的严重束缚。哥白尼的学说使天文学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并在嗣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第谷、开普勒、伽利略、胡克、惠更斯、牛顿、哈雷等人做出了尤为杰出的贡献。
其中。1609年伽利略利用自己制造的天文望远镜观测天体,标志着天文学从此开始摆脱自身感官的限制。迈入了用望远镜等各种先进的仪器观测、研究天象的新时代。而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智慧的头脑之一,则以他的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经典力学时代。随后的18、19世纪。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
同时,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的广泛应用,天文学开始朝着深入研究天体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发展,诞生了天体物理学。20世纪现代物理学和技术高度发展,并在天文学观测研究中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使天体物理学成为天文学中的主流学科,同时促使经典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及宇宙中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宇宙何时诞生?又何时毁灭?生命起源于何时?何处?地球是否是宇宙中的一艘生命孤舟?如果答案为否,那么何时才能发现我们的邻居?所有这些问题,都将在未来的天文学发展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至于能否找到让我们满意的答案,现在下任何定论尚为时过早。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