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文学 > 诗词鉴赏 > 宋词大全 >

刘一止《喜迁莺·晓行》原文赏析及答案

2019-11-19 15:38:25
|美玲2

  这首《喜迁莺·晓行》是由刘一止所创作的,这首词序题“晓行”,可知是作者在旅途中拂晓上路时因怀念妻子而写的。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喜迁莺·晓行》赏析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喜迁莺·晓行》

  作者:刘一止

  晓光催角①。听宿鸟未惊,邻鸡先觉,迤逦烟村,马嘶人起,残月尚穿林薄②。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叹倦客③,悄不禁重染④,风尘京洛⑤。

  追念人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托。翠幌娇深⑥,曲屏香暖,争念岁华飘泊。怨月恨花烦恼,不是不曾经著。者情味⑦、望一成⑧消减,新来还恶。

  《喜迁莺·晓行》注释

  ①角:号角声。

  ②林薄:草木丛杂的地方。屈原《九章·涉江》:“露申辛夷,死林薄兮。”注:“丛木曰林,草木交错曰薄。”

  ③叹倦客:长期在外疲倦厌烦的客子。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此处化用其意。悄,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宗二云,犹浑也,直也。宋时口语,贺铸《柳梢青》词:“丁香露结残枝,悄未比愁肠寸结。”

  ④悄不禁:犹浑不禁,全未料到也。 悄:宋人口语,犹浑、直,简直的意思。

  ⑤风尘京洛: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⑥翠幌:绿色帘幕。 幌:布幔,此处泛指帷幔。

  ⑦者情味:这种情味。者:犹“这”。

  ⑧一成:宋时口语,犹“看看”、“渐渐”,指一段时间的推移。苏轼《洞仙歌》[咏柳]:“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喜迁莺·晓行》译文

  黎明的曙光催响了号角声。听呵夜宿的鸟儿尚未惊醒,四邻的雄鸡却早早地引颈高鸣。连绵不断的村落烟雾朦胧,马在嘶叫人已起来活动,残月不在树林的枝梢穿行,早行的我睹物忧伤怀,泪痕上白色霜花冻凝,残存的酒力已弱,难以抵抗清晨的寒冷。哀叹我‘厌倦了客旅飘零,简直不情愿重新沾染京洛的风尘迷濛。我总是追思怀念她和我离别以后,定然是心事万千重得,难寻觅一只离群孤鸿将信息为我传送。娇倚着翠绿的窗帘深居闺中,曲绕的贡屏呵熏香暖融融,怎料想我只身飘泊岁寒霜冷。怨月之圆缺,恨花之枯荣,这种烦恼,也曾在我心中涌动。这种烦恼情味,本想望消减一成,却不断新来的烦恼更苦更深。

  《喜迁莺·晓行》讲解

  《喜迁莺》,词调名,始见于由唐入蜀的韦庄词,为双片小令,四十七字,又名《鹤冲天》、《万年枝》、《喜迁莺令》、《燕归梁》。北宋蔡挺衍为长调一百零二字。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说,刘一止“尝为‘晓行’词盛传于京师,号‘刘晓行’”,可见当时人对此词的赞赏。

  晚唐温庭筠《商山早行》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以简约概括著称于世,此词则以细腻入微给人深刻的印象。

  许昂霄说“‘宿鸟’以下七句,字字真切,觉晓行情景,宛在目前,宜当时以此得名”(《词综偶评》),这评语是确当的。

  上片迤逦叙述了晨曦微露、清角哀鸣、鸡声相应、马嘶人起、残月穿林的种种情景,造成促迫而清冷的氛围,以衬托作者厌于行旅、倦于仕宦的心情。

  下片着重抒情,描写作者无从排遣的思乡怀远之情,并以嗔怨对方来强调自己飘泊羁旅的苦恼,层层转折,婉曲有致。

  《喜迁莺·晓行》赏析

  这首词序题“晓行”,可知是作者在旅途中拂晓上路时因怀念妻子而写的。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此词当时盛行京师,作者因此得名,一时竟被称为“刘晓行”,足见人们对这首词的赞赏。清代许昂霄《词综偶评》说:“‘宿鸟’以下七句,字字真切,觉晓行情景,宛在目前,宜当时以此得名。”词的上片写晓行景色。宿鸟未惊,残月穿林,足见时光之早。“泪痕”二句由景入情,与下片“倦客”、“心事”、“烦恼”、“情味”呼应。词的下片怀人。“追念”三句,从自己说,“翠幌”三句,从闺中说。“怨月”二句,从以往说,是宾。“这情味”二句,从眼前说,方是主。从全篇看,京洛风尘,一再重染,是旅途深究“倦”;怨月恨花,一再烦恼,是情怀之“倦”。故“倦”字可作一篇之骨眼。此词抒写宦情和爱情的双重失意,是封建文人中较常见的现象并无新意。但由于描写拂晓离别之景极为精彩,故为时人所欣赏。上片写清晨赶路之景,下片抒别后追思之情。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泪痕”两句写当时辛酸心情。为宦情所迫,不得不日日清晨赶路,其心之苦,可想而知,同时也暗示他为解闷御寒而饮过酒,为思念妻子而流过泪,两句词深切地反映出客观之凄寒与主体心境之清冷。

  《喜迁莺·晓行》作者介绍

  刘一止(1078~1161)字行简,号太简居士,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宣和三年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为文敏捷,博学多才,其诗为吕本中、陈与义所叹赏。有《苕溪集》五十五卷传世。事见《苕溪集》卷五四《阁学刘公行状》,《宋史》卷三七八有传。  刘一止,七岁能文,试太学,有司欲举其兼代官职,一止不就。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监秀州都酒务,迁越州教授、参知政事。高宗建炎四年(1130),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

  宋绍兴(1131~1162)初,召试馆职,宋高宗大为称赏。绍兴间,历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起居郎奏事。高宗曾不无自得地说:“朕亲擢也”,在官期间,极陈堂吏、宦官参政之弊,终为人所忌恨,以言事罢,主管台州崇道观。起知袁州,改浙东路提点刑狱。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讲,迁给事中,又以言事罢,后被罢为提举江州太平观,进敷文阁待制。一止以忤秦桧,两次奉祠,御史中丞何若奏一止迎附李光,傲迈慢上,被削职。秦桧死,召至国门,以病不能拜任,力辞,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绍兴三十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此据《行状》,《宋史》本传作八十三)。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1008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