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

嘉欣1142分享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精选),欢迎参阅呀!

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

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精选)【篇1】

教材分析:

《买电器》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中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体会算法多样化,提高口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下,运用规律熟练地进行口算。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景,提出用整十数、整百数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下面各题、

50+4020+4050-30100-80

30+5225+4227+4260+40

20+6337-2000-2578-11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内容做铺垫。使学生们知道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和整百,整十口算的方法基本是一样的。)

二、自主探索新知。

1、机灵狗买新房子了,它打算到商场买家电,同学们看大屏幕。(ppt展示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电风扇。)

提问:你想知道它们的价钱吗?请同学们猜一猜。

(1)洗衣机的价钱是一个整百数,它在400和600之间。

(2)电冰箱的价钱是由9个百6个十组成的一个数。

(3)电视机的价钱相当于8张100元人民币的价钱。

(4)电风扇的价钱是一个三位数,它的百位数是2,十位和个位数都是0。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从情境中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并自己尝试来解决一些问题。)

2、看着这些家用电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重点解决:买一台电视机和洗衣机一共多少钱?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

(3)学生们拿出自己的学习纸画一画,算一算,不要商量,自己独立解决。

(4)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a、数线法

b、利用计数器

c、其它方法。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已经有计算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探索交流,鼓励算法多样化,在交流中促使学生优化算法。)

(5)师生共同探究出列竖式法。

3、买一台洗衣机比买一台电视机少花多少元?(用同样的方法来探究。)

4、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画一画,填一填,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练一练第2题。(提示学生对比观察各组题目的特点。)

3、练一练第5题。(先让学生说出图示的意思,然后通过推理,得出横线上要填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再次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使学生学有所用。)

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设计意图:课末总结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板书设计:

买电器:

500+800=1300800—500=300

想5+8=13想8—5=3

500+800=1300800—500=300

答: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答: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

电视机一共花1300元电视机少花300元。

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精选)【篇2】

一、教材分析

《青蛙吃害虫》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4—25页。“青蛙吃害虫”使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为后面学习100以内进位加、退位加减法打下基础。首先利用“青蛙吃害虫”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电脑演示的动画中,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是探究计算方法。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不同的想法,然后,在学生交流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本节课是百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第三课时,由于有整十数加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这两节课做铺垫,再加上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太困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减。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

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建立加减的直观表象,并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感受加减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对学生渗透环保意识和爱护小动物的德育教育。

三、教法、学法的确定及依据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设想。

1、创造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环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习数学、探索知识成为学生的需要。

2、提供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不断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3、鼓励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应有的尊重。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四、教学流程设计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

(2)合作探究;

(3)巩固提高;

(4)拓展延伸;

(5) 评价体验

五、具体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和大家在一起学习、生活快一年了,我知道大家都是猜谜高手,现在老师有个谜语,大家愿意猜吗?

师:出示课件“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常在田里住,捉虫保庄稼。猜一种动物。”

师:(出示课件:画面先后蹦出两只青蛙,蹦跳三下叫道:呱呱)同学们猜对了,你们真棒!今天哪,这两只青蛙就陪我们一起走进新课,再次探索数学王国里面的奥妙)今天啊,这两只青蛙它们说有问题向你们请教,怎么样?你们有信心帮助他们解决吗?

师:好,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可爱的小青蛙们正在忙什么呢?

(设计意图:用课件以用猜谜语的形式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整节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师:(播放课件):同学们,你们一边听一边看,我们能搜集哪些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青蛙吃害虫的只数了,那么请你想一想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有以上问题的纸条)

师:同学们真棒!好,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奥秘,相信大家一定都是勇敢的小探索家。

(一)探究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师:我们先研究第一问题,谁来列式?

(指名列式引导学生计算)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找到了计算方法。(拿起计数器)如果我们用计数器来计算,该怎样操作呢?(学生有些疑惑,在下面小声讨论)现在老师就交给大家用计数器计算的方法:(出示课件演示操作过程)首先来拨56,56里有5个十和6个一,就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5个珠子,在个位上拨6个珠子,再加上30,30里有3个十,那3个十该在计数器上怎么拨?(电脑出示拨3个十的答案) 现在看看计数器是多少?

师:所以56+30=86,单位是只。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一起研究一下第2题和第3题。

(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第2题和第3题。

(学生小组学习、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在小组学习中,都很认真,都挺喜欢发言的,下面请各组派一名同学汇报以下你们学习的成果吗?

师:好,老师给同学们演示一下。(出示课件,演示),所以呀56-30=26.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通过图片中的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此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不同的想法,然后,在学生交流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思想。)

三、巩固提高

师(出示课件):我们在计算时,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计算方法,就会很快计算出结果。啄木鸟听小青蛙说大家很厉害,也想考考大家,我们分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做的即对又快。

(小组学习、交流、相互订正)

师(出示课件):为了祝贺大家的聪明智慧,38只小青蛙举办了演唱会,一曲结束后跳下去多少只青蛙准备下场节目呢?快快开动你们的小脑筋,想一想,算一算吧!

(先独立完成,同座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完成了任务,这时小青蛙班长说:“同学们,我们来个智力大比拼好不好?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课件)

(以开火车的形式完成,教师随即在电脑上完成)

(设计意图:延续“青蛙吃害虫”这一情境,设计、组织了一系列充满童趣的练习,激发学生巩固计算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对于练习题的订正是否过于细致,因而使课堂密度减小。)

四、拓展延伸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老师刚刚收到了朝阳小学老师的求助信息,朝阳小学有42名同学来我校参加献爱心活动,可我们学校会议室只有30把椅子!每人一把椅子,还有多少名小朋友没有座位?看谁能又快又准地把答案告诉老师。

师:你们都很聪明,不光是小青蛙佩服你们,老师也佩服你们了。

(设计意图:练习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渗透了“生活无处不数学”的基本理念,让学生从小培养成“学以致用”的意识。是否可结合实际情况,安排一些学生可以完成的实践活动。)

五、评价体验

师:短短的四十分钟很快就要过去了,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学习的快乐,现在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学生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现在看看这两只青蛙(出示课件),他们已经吃了很多害虫,你们看,他们的肚子胀胀的(青蛙的肚子胀两下)那青蛙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好处,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它们呢?

(学生自由回答)

师:对,青蛙可以把庄稼里的害虫吃掉,那农民就不用把农药播在庄稼里,这样对我们的环境就可以起到绿化的作用。希望同学们能遵守你们的诺言保护好自然环境,做一个有环保意识的好孩子,同学们再见!(放歌曲结束)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参与的整个学习过程做一个总结、反思。通过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让学习再次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保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意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精选)【篇3】

【教材分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例题,另一部分是做一做及练习。教材首先安排了一组有关分数单位的复习题,为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做好准备,然后通过三个例题来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例1是加法应用题,例2是减法应用题,例3是着重为说明计算结果而编排的。

做一做及练习中的1、2题是分别练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第3题进行混合练习,主要是强化计算结果的,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题目要求先计算再根据要求填方框,以加深学生对约分的认识。第4题是应用题,选择了学生喜欢的兴趣小组为内容,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教学目标】

(一)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正确的进行计算;

(二) 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三)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索,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点】

(一)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用具】课件、小黑板。

【教学设想】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我作如下的初步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用“吃蛋糕”这个现实情景引入学习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努力给学生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利用学生熟悉的吃蛋糕这个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提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经验探索计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补充、完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力求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题尽量让学生说,一些例子让学生举,一些问题让学生解答,努力使自己的角色实现转变,做一回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 边学边练,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散练习边学边练,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逐步深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过生日时高兴么?那你们过生日时是怎么过的?

(生回答)

师:同学们,今天是小红的生日,大家看爸妈为他准备了什么礼物?

(出示挂图)

师:他们是怎么吃的呢?

(出示小黑板)

[设计理念]用现实情景引入学习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来。

师提问:1/8表示什么?3/8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生回答)

师问: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1、小红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个蛋糕?

2、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个蛋糕?

3、一家三口一共吃了多少个蛋糕?

4、小红比爸爸多吃了多少个蛋糕?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好,这些问题能不能自己解决呢?

[设计理念]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按自己的意见探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从中解决一些困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放手探索,发现规律

学生自己解答以上问题,做完后小组交流。

三、收集信息,总结规律

精心设计问题:

1、求小红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蛋糕,你是怎样列式的?(3/8+1/8)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引出:整数加法的意义对于分数同样适用,都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求小红比爸爸多吃了多少个蛋糕,你是怎样列式的?(4/8-1/8)为什么用减法来计算?(引出:整数减法的意义对于分数减法同样适用,也就是求爸爸吃的再加多少等于小红吃的,小红吃的是两个数的和,爸爸吃的是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3、为什么3/8+1/8=4/8=1/2?为什么4/8-1/8=3/8?(强调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你能根据刚才做的题概括出计算方法么?(引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补充、完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从学生总结的规律中来发现学生思维的漏洞,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

4、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反馈练习

1、课本105页和106页的“做一做”。

2、解决问题

小丽计划一天练习30个毛笔字,实际上午完成了计划的7/15,下午完成了计划的11/15,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吗?

五、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精选)【篇4】

一、说教材。

《角的画法》是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和角的分类以及掌握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按给定的角的度数画角并能灵活的运用三角板中的角来拼出新的角。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用三角板拼角以及灵活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画法的知识接触很少。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这节课中,我用最直观的教学和总结的三步法让学生感悟画角的方法,同时结合三角板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拼出特殊的角。既让学生学会了画角,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课最突出的教法就是利用180°量角器直观动态的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另外还运用了各种教具让学生来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设计了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3)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

分别画出4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1)介绍三角板中的角,并让学生活动,看能组成那些角,

(2)让同学根据三角板中的角,画一些特殊的角。

(三)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精选)【篇5】

一、说内容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的一个次品。

二、说教材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迅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 马”等都运用了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化意识。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基础上,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仔细阅读教材后,发现教材的编排结构比较重视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例1安排了从5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例2安排了9个待测物品,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经历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教材这样安排,考虑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对于刚经历找次品的学生来说,为什么要找次品?5个次品是否难度过大?找次品平均分成三份是学生在观察9个待测物品的测量过程中,比较得出的,“为什么平均分成三份是方案”教材没有涉及,学生的疑惑是否会更多呢?

基于上述考虑,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

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通过观察多个待测物品时,让学生体会到化策论的成因。

三、说教法

在教材中,非常突出的一点是教材比较重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探究。确实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充,迅速达到多种策略的有效补充。但是同时存在的问题是,该教材内容偏难,如果仅通过交流,势必优秀生言之灼灼,而后进生听之糟糟。因此我在执教时选用了学生安静思考,人人动手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再视情况交流。在反馈中逐步得到提高。

四、说设计

(一)课前游戏。课前游戏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至少需要多少次的含义,为新课教学扫清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出现不必要的过多的纠缠。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美国挑战者号失事”作为引入,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同时把人文教育渗透在教学中。)

(三)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安排了3个层次)

首先安排了从3个正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来,就是从3瓶菠萝片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这样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也为下面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铺垫,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增加课前准备题三瓶中找次品,利于学生进入研究状态,也考虑照顾到中下层次学生。)

紧接着我刻意安排了4这个环节(设计意图:多了4这一环节,它的作用就是为后面研究5和9中找次品打基础,看似渺小,其实起奠基作用,让学生感悟从4个中找就要比3个中找多了1次。为接下去体现划归的数学思想做准备。也为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笔)

最后安排5个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四)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寻找方法。

首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称出从9个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发现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如果是3的倍数的数,为什么要分成3份,以及为什么而且要平均分成3份对策略的成因作出推理和解释。接着用12去验证发现的规律的正确性。最后运用规律解决27、81、243个…中去找次品。让学生感悟这里其实有规律可寻。

(五)留与悬念,课余激发探索兴趣。

这里主要探索非3倍数的策略并且完善找次品的规律,即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尽量平均分成3份,保证有两份数量相同,并且只和第三组差1个,所用的次数是最少的。这是否是的方法。

(六)学习反思:

对全课进行输理,回顾找次品的方法和策略。

五、说体会

教完以后,体会最深的就是这个难度的教材,教到什么度是合适的?对于策略的成因还有没有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相通的解释方法?教师的反馈怎么样能更有层次一些?课上下来还是觉得问题多多,但自己觉得还是在云里雾里。很希望能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帮助和指点。谢谢各位!

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精选)【篇6】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时“中位数”。

一、说教材

中位数的学习是在学生已学过“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中位数”也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况下,还能用“中位数”很方便快捷的反映出数据组的整体水平和集中趋势。

这一节主要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理解某些情况下,用中位数作一组数据代表,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合理性;二是学会计算一组数据中数据个数分别是奇数或偶数时中位数的值,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认知规以及《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例,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和特点;学会计算一组数据中位数的值;

2、能在具体的实例中,解释中位数的实际意义;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中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交流评价的能力。

基于以上目标,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和特点,会求一组数据中位数的值上,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解释中位数的实际意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我主要采用:

1、自学.展示.点拨指导教学法:此方法贯穿整节课的始终,通过让学生自学可以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展示交流可以锻炼学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点拨指导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2、合作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以教法促学法,本节课学生的学法应是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三、说教学程序

我想利用我们康平活版三段式教学模式结合教研室下发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来设计本节课。

(一)复习铺垫,谈话导入

1、复习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

多媒体出示105页例4,谈话导入,这是某校五年级一班举行掷沙包比赛时第3组的同学们制作的他们小组人员的成绩统计表,仔细想一想,用什么数表示第3组同学的掷沙包水平呢?

2、学生很可能想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时可以鼓励学生求出它的平均数。

3、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中有5个同学的成绩低于他们的平均数,请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有两个人的成绩特别优秀)

4、引导学生明确,平均数高于这组学生中大部分同学的成绩,是因为有两个人的成绩特别优秀,因此用平均数表示这组学生成绩的一般情况不合适。哪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组同学的掷沙包水平呢?

(二)自学尝试

1、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

预习提纲:

(1)认真观察统计图中的数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组同学的掷沙包水平呢?

(2)怎么能很快地找到这个数呢?

(3)谁来给这个数起个名字呢?

2、学生思考之后,可以让他们打开数105页,从书上找答案。

(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目的是指导学生如何自学,对学生的学习给与方法的指导。当学生思考之后再看书找答案,可以激发他们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展示交流

1、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首先让小组中推选出的代表到黑板上板演,找中位数的过程,然后让他们当小老师把他们的思路将给大家听。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点拨指导

重点和学生理清找中位数的方法是先把这组数从大到小排列,然后找中间的数。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五)巩固拓展

微机出示例5,五年级二班的7名同学的跳远成绩统计表,并出示问题前3个问题让学生练习。

当学生都完成作业之后,再出示第4个问题,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再次组织学生自学尝试,展示交流、点拨指导,使学生明白数据有偶数个时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作为中位数。

(六)小结

让学生总结这节课通过学习得到的结论:总结自己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的表现,来个自我评价。

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精选)【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79—81页的《公因数》,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以及其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并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公因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找公因数的方法,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难点为: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

第二方面:教法设想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高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善于表达的特点,我设计把“启发诱导”、“情景教学”、“实验操作”、“愉快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力求让学生们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索新知,意在把抽象的概念教学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同时,也让孩子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方面:学法指导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我设计了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种学法的指导意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方面:教学程序

依据教材特点、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用游戏引入,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旧知,同时也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8名学生每人都拿着一张数字卡片。听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6的因数的同学快速跑到左边集合。待全体同学确认了是否正确后,再听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2的因数的同学快速跑到右边集合。结果有一部分学生立即从左边跑到了右边。从而引发矛盾,“你们是16的因数,现在怎么却又跑到12的因数里面了呢?”从而导入课题——“因数和公因数”。

(二)第二个环节是“创设情景、抽象概念”

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首先通过铺方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然后,让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或者用学具摆一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学生们发现,可以用边长1分米的地砖铺地,也可以用边长2分米的方砖铺地,还可以用边长4分米的地砖铺地。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所以地砖的边长可以是1dm、2dm、4dm,是4dm。

学生在操作探索中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初步建立了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概念的表象。

最后,利用集合圈帮助学生抽象出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意在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概念,同时也渗透了集合思想。

对于概念的描述,课程标准虽然只要求会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但是在总结、归纳、抽象概念时,应考虑从更广泛的角度上描述。不说两个数而是说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的一个公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三)第三个环节是“自主探究、突破难点”

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这部分教学我大胆放手,为学生创设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自学探究。学生可能会找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分别找出18和27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公因数;二是先找18的因数,再从中找27的因数,进而找出它们的公因数;三是先找27的因数,再从中找出18的因数,进而找出它们的公因数。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如果有个别学生提出可以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出公因数,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一起探讨。如果时间不足,应该对发现这方法的同学特别提出表扬和鼓励,并提议其他学生课后可以根据教材第81页的“你知道吗”小知识了解一下这种方法,下节课再一起探讨。本环节中,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进行方法的化。

(四)第四个环节是“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新课程标准》要求巩固练习要体现层次性和科学性原则。

我首先安排了基础练习,练习十五第1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

其次是发展性练习。教材第81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如下规律:

①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就是这两个数中较小的数。

②1和其它非0自然数的公因数是1。

③两个连续自然数(0除外)的公因数是1。

最后是提高练习。教材第83页第7、8题。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练习的设计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拓展应用,逐层加深,意在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第五个环节是“自我评价、大胆质疑”

本课结束时,我抛出最后一个问题: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你对自己今天的学习做个评价好吗?

让学生自主回顾归纳所学知识内容,重构认知,也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扫除了障碍。

第五方面: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呈现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思路图。

公因数和公因数:

18的因数:1、2、3、6、9、18

27的因数:1、3、9、27

18的因数:1、2、3、6、9、18

27的因数:1、3、9、27

第六方面:预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力求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的探索新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以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完善,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予以批评指正。

    87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