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

云霞0分享

教案对教师来说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下面小编带来的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问题.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回答:

0.4米=( )分米 0.06米=( )毫米

4分米=( )厘米=( )毫米

0.6米=( )厘米=( )毫米

2.比较下面各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0.84和0.8402.54和25.4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教师:小数点告诉我们小数的大小会发生变化,那么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呢?小数大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教学例1.

出示例1: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板书:0.004米)

教师提问: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变成了多少米?(板书0.04米)

同桌讨论:把0.004米的小数点转化为0.04米,小数点是如何变化的?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呢?

教师让学生把0.004米和0.04米化成以毫米为单位的数.

(教师板书:0.004米=4毫米

0.04米=40毫米)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从4毫米和到40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使学生认识到: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扩大10倍.

教师提问: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得到什么样的小数?

教师让学生把这两个小数转化成为毫米为单位的数.

(板书0.4米=400毫米

4米=4000毫米)

小组讨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小数有什么变化规律?

使学生明确: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1000倍.

(2)让学生从上往下观察这四个式子,并把二、三、四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引导学生找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3)完善结论.

教师提问:在例题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教师总结概括: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4)练习.

下面的数同0.372比较,各扩大多少倍?

3.7237237.2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l)教师提问:例1中的四个式子,如果从下往上看,4米变化为0.4米,0.04米,0.004米,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原来的数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

(3)引导学生概括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4)做一做.

下面的数,同506比较,各缩小多少倍?

5.06 0.50650.6 0.0506

4.教学例2.

(1)出示例2.

(2)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并填书.

5.教学例3.

(1)出示例3.

(2)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并填书.

三、巩固发展.

1.下面的数,如果去掉小数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70.250.006 0.5062.4

2.下面的数,如果小数点都有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6.8 5.41 7.295 128.6

3.填空题.

(1)6.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是60.3,扩大( )倍.

(2)84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 ),缩小( )倍.

(3)去掉1.04的小数点,原来的数就( )( )倍.

(4)将128.6的小数点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右下角,原来的数就( )( ).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五、布置作业.

把3.54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各有什么变化?

0.354 35.40.03543540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通过体会变与不变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感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归纳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教具准备:投影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以疑激趣,导人新课口算(投影片出示)

(1)2412=

(2)2400012000=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第(2)题的结果。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它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评析:提出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与新知联系密切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

二、探索发现规律

1.观察算式,说出各部分的名称。2412=2被除数除数商2.观察算式,分类整理。学生口算下列各题(卡片):

(242)(122)=

(244)(124)=

(243)(123)=

(2410)(1210)=

(24-8)(12-8)=

(246)(126)=

(242)(122)=

(243)(122)=

(245)(125)=

思考:与2412=2相比,上面哪些算题的商没有变化?再根据商的变化情况给这些题目分类。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商不变的这组题目,再次提出问题:商不变,谁在变?(被除数、除数在变)你能根据被除数、除数的变化情况,再一次把这组题目进行分类吗?为什么这样分类?组织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分成下面两类:

第一类:(242)(122)=2

(245)(125)=2

(2410)(1210)=2

第二类:(243)(123)=2

(244)(124)=2

(246)(126)=2

教师陈述:被除数、除数都乘几,可以说被除数、除数都扩大了几倍;被除数、除数都除以几,可以说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几倍。板书:扩大缩小

3.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以2412=2为标准,分别观察上面两组题目的被除数、除数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讨论汇报:

生1:我发现被除数、除数都扩大2倍,商没有变。追问:都是什么意思?

生2:都的意思是被除数扩大2倍、除数也扩大2倍。

引导:被除数、除数都扩大2倍,可以这样说: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2倍。

生3:我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不变。

生4:我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3倍,商不变。

组织学生用完整的话说出上面的规律,并与书上的规律比较。

板书: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3)组织学生举例验证,并板书课题:商不变规律。

(4)讨论:为什么(24一8)(12一8),(242)(122),(243)(122)的商发生变化呢?在同时、相同的倍数下面画着重号,引起学生重视。

[评析:有目的地放手对一些算式进行各层次的分类,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从而概括得出商不变的规律,构思新颖、设计巧妙、步步深入、层层逼近,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讲一点而学很多的教学策略。]

三、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1.以故事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师生一起欣赏一段录像故事《猴子分桃》。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儿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让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小猴子一听,连连摇头,心想每只小猴才分到2个桃子呀,不行,太少了!太少了!小猴子喊了起来。猴王缓了口气说:那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猴子怎么样啊?小猴子得寸进尺,挠了挠头试探地说:大王请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呀?这时猴王一准桌子显出慷慨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去平均分给300只小猴子,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引导:同学们也笑了,谁的笑是聪明的笑?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2400012000等于多少?根据是什么?

2.口算。

3.根据312002600=12很快说出下列各题的结果。

31226= 3120260= 156001300= 31200026000= 15600013000=

4.抢答。

(1)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也除以5,商( )。

(2)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10,要使商不变,除数( )。

(3)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除数除以100,要使商不变,被除数( )。

5.已知4812=4,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果不对,怎样改一下就对了。

(1)(485)(125)=4( )

(2)(483)(124)=4( ).

(3)(484)(124)=4( )

(4)(486)(126)=4( )

(5)(483)(123)=4( )

(6)(484)(124)=4( )

(7)(482)(122)=4( )

(8)(482)(122)=4( )

6.填空,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1)9030=(90口)(302)

(2)(405)(20○5)=2

(3)(1200口)(40005)=3

(4)(120004)(40004)=3

(5)(12000口)(4000口)=3

7.小游戏找朋友。

方法:一位同学手执328=4的卡片,说:愿意和我做朋友的请到台上来。对手执(324)(84)的卡片反问:你怎样改动一下,我们就可以成为好朋友?还可以怎么改呢?在做过一些类似的活动后小结:祝贺你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好朋友,愿我们班成为一个团结协作的大集体。

四、课堂总结提问: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总结:同学们通过认真观察、思考、比较,在被除数、除数的变化申看到了商不变的规律,这种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会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评析:巩固练习的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效果明显,既实又活。猴王分桃的故事,寓意深而颇有情趣,给数学内容赋予了情感色彩,让学生始终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判断练习,让学生说错在哪里,怎样改一下就对了,不仅加深了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善于表达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纸片,双面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一)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无

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会有哪 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想象)

(二)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把你刚才的想法画下来。 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师:画完了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组谁的想法与众不同?(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小组展示,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学生补充不同情况)

(二)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预案: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 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

2.引导学生分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不相交两类。

3.(学生说出自己小组的分法后)师:对于他们小组的这种分法,你们有问题吗?

设想:当出现“b”情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并把直线 画得长一些,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 线全部画出。

当出现“c”的分法时,开始同“b”的做法一样,先使学生明确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

况。再使学生明确分类时要统一标准。相交的一类,快要相交的一类,不相交一类,这样分类是以相交与否为分类标准。而相交成直角是根据两条直线相交后所成角度来分类的。二者不是同一标准,所以这种分法是不正确的。从而达成分类的统一,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总之,在分类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看似两条直线不相交而事实上是相交的情况。先想象是否相交,再请一两名学生动手画一画,从而达成共识。

三、归纳认识,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一)揭示平行的概念

师:那剩下的这组直线相交了吗?(没有)想象一下,画长点,相交了吗?(没有)再长一点,相交了

吗?(没有)无限长,会不会相交?(不会)

(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师:这种情况你们知道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板书:互相平行)知道为什么要加“互相”吗?

(学生回答)谁能说说什么是互相平行?(学生试说不完整的概念)

小结:在同一平面内,画两条直线会出现几种情况?

(二)揭示垂直的概念

师: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都形成了四个角)

师:你认为在这些相交的情况中哪种最特殊?(相交形成了四个直角)

师: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而其他情况相交形成的都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

师: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了四个直角呢?(学生验证:三角板、量角器)

(板书:成直角、不成直角)

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 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互相垂直。(学生试说后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互相垂直的概念)

四、练习巩固,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1.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后教师可适当添加一两个 没想到的例子。

2.我们看看运动场上还有这样的现象吗?(出示主题图)

3.咱们看看几何图形中有没有垂直和平行的现象?(出示几何图形)

五、拓展延伸,发展空间观念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出示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

1.摆出两根红色小棒与绿色小棒平行,想象有多少条直线跟绿色小棒平行。观察发现规律。

2.摆出两根红色小棒与绿色小棒垂直,想象有多少条直线跟绿色小棒垂直。观察发现规律。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用表面积等知识,继续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被包装的实物、实物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怎样包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能节约用纸?

二、实践活动

第1题:

(1)要学生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动手操作、画图、计算、空间想象来解决包装4盒磁带的问题。

(2)亮出一盒磁带的长、宽、高,根据这个尺寸选择表面积最小的包装方案

(3)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进行讨论、交流。

(4)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总结交流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说说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学生班数自己的计算情况)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想法设计包装的方法,并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

相同的课本、包装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现在,老师要把26本数学课本用包装纸包起来,怎样保才能节约包装纸?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说一说怎样包装好。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学习新知识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和问题: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纸?

2、学生探索两盒糖叠放得方法,并根据叠放的方法列式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3、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方案。并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同样的方法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尽量减少面积的面——最节约

教学反思:

    87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