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说课稿会提供教学活动所需的学习资源和参考资料,以便其他教师能够更好地准备和实施教学活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精选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乘法估算不是单一的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而是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估计得数大约在什么左右,还要求学生学会估计得数的范围,也就是估计得数比什么大,比什么小。乘法估算是个难点,教材的安排是:例题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牧场的情境列出算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的“大约”,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然后通过思考、交流、引导、小结,用语言表述出来,指出2种不同的估计方法,即估计得数的范围,以及得数大约在什么左右。并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巩固该学习内容。
2、教学目标
应用新课标理念,依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比什么大,比什么小,在什么左右。
②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1、在教学环境中,创设适当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应用不同的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知识,为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应用提供条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能力。
3、教学中,严格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组织教学,配合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吸引和带领学生在数学空间尽情漫游。
三、说教学过程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本课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题,教师解说,明明邀请我们去他家美丽的牧场参观,谁来替他介绍一下?其他小朋友认真听,看你能了解牧场的哪些情况?
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29×42=
这一环节是以学生感兴趣的牧场情境引入,在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打好了基础,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
二、探索方法
1、在计算之前,老师把问题分类,先请大家估计,明明家1天大约最多可挤奶多少千克?最少可挤奶多少千克?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估算的方法。
2、全班交流:
①最少可挤奶800千克[你是怎样估算的?估计29×42的得数比800多。为什么用“多”这个字?(把数字都看小,20×40=800。)]
②最多可挤奶1500千克[你是怎样估算的?估计29×42的得数比1500少。为什么用“多”这个字?(把数都看大,30×50=1500。)
3、再请学生估计出明明家一天挤奶的千克数最大约最接近多少吗?
学生交流:最接近1200千克。[你是怎样估算的?估计29×42的得数在1200左右。为什么用“左右”这个词?(把数都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30×40=1200。)
(估算方法要讲清、讲细,让学生理解清楚怎样估算)
4、计算验证:
有什么方法验证我们估算得对不对?(用竖式)请你试一试,做好的同学自己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竖式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比较交流:比较笔算与估算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第3种,最接近;第1、2种估计出了算式的范围)
5、讲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要求只是确定成绩在什么范围内,估算策略
是多样的,只要合理,都可以的。把乘数分别看作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会准确些。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本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问题指向性明确,分散了难点,把乘法的估算分成两个部分,一是估接近、一是估范围,先分散后总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三、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2题
40×2030×5060×30
47×2334×5868×35
50×3040×6070×40
(1)每组3道题,上下2道题可以口算,中间一道题要列竖式计算。请大家任选其中的一组题进行计算。
(2)独立计算。然后把这3道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3)说说自己的发现。
(中间算式的得数比上边算式的得数大,比下边算式的得数小,可以用上、下的算式来估算中间的算式)
(4)那这个算式最接近多少呢,我们也来估算一下。(学生估计,全班交流)
重点说一说第3题的中间一题,这里出现了35这样的中间数,当出现这种数的时候,我们一般看另一个乘数,看它接近哪个整十数,如果是把它看大的,那么就把35看小,如果是把它看小了,那就把35看大。
2、游戏:选一选(“想想做做”第3题)。
课前发给每个学生1800、2800、3500、4800、1000、1800、600、1200等数字卡片。
让学生进行找朋友的游戏,如果你认为你手中的数利用估算的方法能填入老师出示的括号中,请起立。
教师逐个出示
24×53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第1题可引导学生来完成,让学生理清题意,清楚第1部分是估范围;第2部分是估接近。)
37×65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28×32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76×59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让选择正确或错误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适时反馈。
小结:两个乘数分别看做比它们相近的较小的整十数和较大的整十数,可以确定积的大致范围。而把乘数分别看作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最接近。
3、书本P37第4题
师:其实估算不仅在我们数学计算时有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估算。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写作文的例子,让学生了解。
出示题目。
说说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估计这里大约有多少个字?(学生列式估计)
全班反馈。
4、“想想做做”第5题
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你认为他可能买哪种篮球?你是怎样想的?
(1)48×24≈1000(元)
(2)38×24≈800(元)
(3)28×24≈600(元)
小结:生活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估算。第2种比较合适。
本课的练习分了专项练习,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三类,练习设计有针对性、层次性、思考性。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理解的深化。
四、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介绍“你知道吗?”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精选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什么是面积》
2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从而概括出面积的含义。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知识与技能)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会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
(3)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目标)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知道比较图形大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面积与周长的区别。
二、说教法、学法
1.比较法:通过不同物体或平面图形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小的。
2.动手操作: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3.自主探究: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三、说教学程序
(一)说设计思路
1.观察比较——导入新课。
2.实践体验——形成概念。
(1)认识物体表面。
(2)认识平面图形。
(3)推导出面积的意义。
3.动手操作——初步体会比较2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比较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的大小。(不能直接观察比较出面积大小)
4.巩固应用、课后延伸。
(二)教学流程
1.动手涂色,导入新课。
2.实践体验——感受面积的概念。
(1)认识物体的面。
让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和桌面,比较数学书与桌面的大小、比较1元硬币和1角硬币的大小,通过比较面的大小。通过看、摸比较,理解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采用充分让学生说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理解面积的含义。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课件演示,揭示面积的含义,学生齐读加深理解。
3.探密游戏。
(1)学生理解了面积的含义后,比较5个图形面积,去掉面积最大与面积最小的图形,去掉圆形。
(2)剩下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没办法直接观察出面积大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寻求比较的策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体会学习经历、求知过程。
(3)体会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四、说练习安排
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内容,主要以课本练习为主。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面积的意义。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精选篇3)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说课内容是面积的认识。(出示电子课本)它是来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1-62页第五单元“面积的认识”第一课时。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进入我说课的第一个环节。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概念较多,有“面”、“物体表面”、“封闭图形”和“面积”。“面积”的前概念是“面”。本节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所以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我从“面积”的前概念“面”来展开教学,先引导学生理解“面”的含义,即物体表面,把这些面画下来就是一个封闭图形。然后在学生获得多种感性理解“面”的含义基础上,经过改造、加工、伸展,得出“面积”这个概念。
(二)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和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面积。
2、经历用不同图形做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3、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便捷与合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圆片、小正方形、小三角形等)。
学具:学生尺、硬卡纸。
二、说教学策略、方法
(1)直接引入法:
从“面”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面”?见过什么“面”?这几个问题展开教学。
(2)、动手操作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3)、合作探究法: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4)、比较法(观察比较法、重叠比较法、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比较):通过面积的比较,会选用恰当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
(5)、自学学习法:
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游戏
师: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老师,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 学生齐鼓掌。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
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生:数学书的封面大,老师的手掌面小。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我们的手掌面要大。
师:请大家摸一摸身边物体的表面积。(出示课件1)
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呢?(出示课件2)
生:黑板面大。
(二)合作探究、讲授新知
1、初步感知
师:教室中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哪一个面大呢?
生:黑板面大。
师:(指黑板面)像这里,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国旗表面的大小,就是国旗表面的面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出示课件3)
师: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呢?你们能摸一摸吗?
生: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并摸一摸)
师: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如课桌、练习本、文具盒、信封、红领巾等等。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说一说,哪个面的面积大,哪个面的面积小?
生举例说明。
师: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哪位同学能归纳出“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呢?”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师:非常好!板书“物体表面”“大小”(出示课件4)。手拿出一个信封,比如这个信封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师:(沿信封边缘描,出信封的形状)这个信封是什么形状?红领巾呢?像长方形、三角形等封闭图形有面积没有?
师:对!封闭图形也有面积。请同学们看看下面哪些图形有面积呢?(出示课件5)
生:图1和图4.
师:很好,那么什么是封闭图形的面积呢?
生: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师:非常好!前面我们提到,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现在,我们又知道,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有没有同学把这两句话概括一下,到底什么是面积?(出示课件6)
师: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并出示课件,我们一起读一遍这一句话。
师:(出示课件7)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请大家说一说两本书的面积一样吗?
生:一样。
师:很好,同一个物体无论怎样放,面积的大小不变。
2、面积大小的比较
师:面积有大有小,那么如何比较面积的大小呢?
师:刚才我们举了很多例子,比如黑板表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你们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呢?
生:我一眼就看出来了。
师:同学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很好,说明我们都是通过观察比较出来的。像这种面积相差比较大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但当面积相差不大的时候,通过观察就比较困难了。
师:在你们每个小组里都有一个信封,在信封里装有一些图形,其中有两个图形比较大,都是白色的,面积大小差不多。现在请大家一起思考,如何来比较这样两个图形的大小呢?现在分组讨论,可以将两个图形放在一起比一比。(出示课件8)
师:刚才老师在下面看了看,发现我们采用了观察比较和重叠比较的方法好像都不太容易一下就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想想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出示课件小精灵“可以选用一种图形作单位来测量”。大家听懂小精灵的话了吗?如果选用一种图形作单位,这个图形可以是什么形状?请大家把信封里面其他的图片找出来摆一摆,试一试。
师:刚才同学们在下面做了各种尝试。我们用这些图形作单位的时候,能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分别出示课件9、10、11)如果要准确的测量出某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图形作单位最合适?为什么呢?(出示课件12)
师:(正方形能铺满所测图形;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在摆放的时候不受摆放位置和方向的限制。国际上规定用正方形面积作为面积的单位。)(课件13)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现在请大家完成课后的62页的“做一做”。
师:请同学讲一讲你在做这些题时是怎样思考的呢?
(四)回顾整理,展望新知
1、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课件14)
2、师:其实关于面积还有很多知识等着我们去研究,比如说面积的度量,国际上就是规定了要用正方形作为度量面积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这些面积单位就是我们今后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精选篇4)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年月日》,这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二第26到29页上的年内容。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具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时间单位是抽象的计量单位,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认识了钟表,二年级下学期了解了时、分、秒,并且在上一节课学习了24时计时法。随着年龄增长,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因此,教材注意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了解较长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教材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天文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较长的时间观念,有利于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基础知识经验
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那么,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时分秒的知识并对年月日有一定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
2、学生的能力
心理学家表明:8到10岁的孩子处于各种能力发展的过渡期,思维由直观到抽象、想象由模仿到创造,并且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有所加强,探究能力。所以,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并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借助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比较会判断大月、小月、平年和闰年。
2、过程方法:通过探索与交流,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大月、小月的记忆。
教学难点 平年、闰年判断方法。
教具
20__和20__年的年历卡、课件。通过这些教具,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发现规律,学到知识。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一环节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工商局的人到一个食品店检查,仅通过食品上的保质期就很快判断有两种食品肯定不合格,一种是保质期到20__年9月31日,一种是保质期到20__年10月30日。
看日期,两种食品并没过期,为什么判定不合格呢?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从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年 月 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充满疑惑、好奇、兴趣的状态下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2、观察比较、探究新知
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我分四步进行教学。
(1)了解年月日的来历。学习第一个小红点“年”的知识。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进行观察,并给学生介绍第一幅图是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它们都绕着太阳转。第二幅图是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图。根据三者的运动规律,使学生知道年月日的来历。
在了解了天文现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读一读图中的数学信息,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是一年;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时56分4秒,大约是一日。
教师补充信息:月亮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月。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年月日的来历,让学生了解天文知识,将数学学习与科普教育相结合。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是一年;谁能描述一下“一年有多长?”可能有学生会说,12个月、365天,也可能会说两个学期、从今年的今天到明年的今天,去年生日那天到今天生日那天……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做出合理的评价,通过学生的交流,能感受到“年的长短”,加深了对“年”理解。
为什么一年有365天和366天不同的情况呢,引出平年、闰年,这就要了解“月”的相关知识,接下来学习第二个小红点。
(2)学习第二个小红点“月”的知识。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年历卡交流想法,在交流中让学生的想法得到完善,在交流中学会思考,然后交流汇报,板书知识点。
根据板书诠释大月和小月的含义。接着介绍记忆大小月方法。
介绍两种方法:课本27页儿歌、28页拳头记忆法。
最后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很好的吸收,我设计了“我报月,你听好,大月点头,小月击掌”游戏。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对大月小月的记忆。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3)判断平年、闰年
对于判断平年、闰年这一教学难点,我采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小组合作交流来突破的。
首先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让学生看一段小资料:课本29页知识长廊和27页的小博士的话。
地球绕太阳转一周需要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将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每过4年差不多就要多出一天来,把这1天加在2月份里,这一年就有366天,叫做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设计意图:根据这样的理论依据,说一说你对“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的理解
然后,出示了20__年到20__年二月份的天数,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讨论,自己发现四年里有三个平年和一个闰年的规律,并经过计算得出闰年的年份与4的关系,从而学会判断方法。
设计意图:这样既加深了理解、记忆,还培养观察、概括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重点说明20__年、1900年和2100年的判断方法。
不用计算,想一想:1984年是闰年,1985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呢?1986年呢?1987年、1988年呢?
1988年是闰年,再过几年还是闰年呢?你是怎么想的?
(4)绿点部分“日”的知识
相对于年月来说,日是较短的时间单位,并且学生刚学习了24时计时法,所以很容易理解体会一日的长短。在这里教材借助“卡通电脑”让学生了解还有比“年”大的时间单位“世纪”。
3、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1)填一填 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简单回顾和整理。
(2)判一判 变式练习。
(3)连一连 对平年闰年的理解巩固。
(4)猜一猜 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基础题到提升题,根据孩子的心理特征,练习的形式多样,力求照顾到所有学生,即要考察基础知识,也给学有力的学生创造继续发展的空间。
4、首尾呼应、解疑答惑
设计意图: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惑,让学生学会一种判断伪劣产品的方法,体会年月日的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育孩子不要买不合格的食品。
5、畅谈收获、升华认识
设计意图:本着“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理念,本节课的总结采取,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惜时教育。
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的眼睛,教学的灵魂,为课堂起到导航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如下:从板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本节课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
总之,本节课中创设富有生活味的数学情景,力求学生感受到年月日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充分的体现“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教育理念。但本节课的教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精选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黄河路小学的刘双利,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年月日》,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年月日》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钟表、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在课堂上虽然没有系统学过,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有很多的感性经验。本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年月日的相关知识的。因此,我根据课标要求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判断平年、闰年。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通过引导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评互评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二 、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选择与创设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有趣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采取“引导—探索—发展”的教学模式,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同时,将运用激励性语言、肢体语言等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三、说教学准备
学生:不同年份的年历卡。
教师:课件、年历等。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这一认识在导入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吗?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今天是我生日。一大早,我就吃到了香喷喷的生日蛋糕。真高兴!可是芳芳小朋友却特别难过,因为她今年已经12周岁了,可她只过了三个生日。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定会感到很奇怪:12岁不应该过12个生日吗,为什么只过了3个呢?我趁机点出:只要你认真学完了本节课《年月日》的知识,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轻松引出课题。
环节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在导入的基础上,我分四个层次来进行教学。
第一层:了解学习年月日的必要性及来历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来让学生体会学习年月日的必要性。“同学们,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也有很多值得纪念的日子,你知道下面这些有意义的日子吗?”然后出示四幅图片,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还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年月日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然后又通过“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让学生体会年月日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既然年、月、日对于我们的生活这么重要,那么你们知道年月日的来历你吗?想知道吗?”课件演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运动规律,使学生知道年月日的来历,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时间观念。
第二层:教学年月日间的关系和全年的天数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我大胆放手,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事先准备的年历,然后出示问题提示“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将收获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很容易发现:一年有12个月,1、3、5、7、8、10、12都是31天,4、6、9、11是30天;然后教师介绍:“我们习惯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 “一年有12个月,我们只研究了11个月,哪一个月份没有研究呢?”学生定会发现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而且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则是29天,教师及时总结: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大家都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和每个月的天数,那你们能算计算出一年有多少天吗?这时学生就会问:“老师计算平年还是闰年呢?”我就会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平年与闰年只相差一天,只要算出其中的一种,就会轻松的得出另一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在交流时会发现有的方法比较简便,从而学会使用合理的计算方法。
通过以上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去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并学会在小组合作中将自己的想法得到交流与完善。
第三层:学会识记大月、小月的方法
《课标》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探索识记大月、小月的方法正是在这一理念下设计的。
学生已经理解大月、小月的含义。在学生认识它们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明确:“想和12个月宝宝交朋友,首先要记住它们。你们有什么巧妙的办法?”接着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想出办法来。在让学生充分展示后,我出示“左拳记忆法”、“儿歌记忆法”等几种识记方法,并通过课件演示,指导学生学习记忆,拓宽学生思路。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可,自然的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为了让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很好的吸收,我设计了“我报月份,你听好;大月点头,小月击掌;平月来了,伸胳膊”的游戏。
第四层:平年、闰年的认识、计算和判断
对于探索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这一教学难点,我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突破。首先,创设和平年、闰年交朋友的情境,然后课件出示1993年—20__年的2月天数,引导学生观察,因为学生观察事物往往带着随意性,所以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并且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很容易探索得出“四年一闰”的规律,并通过计算、讨论等手段引导学生发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是闰年;为了教学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判断方法,我出示了这样一个练习:19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900是4的倍数应该是闰年,我随即出示1900年二月份的月历,学生定会感到很奇怪,我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最后通过一首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总结判断平、闰年的方法后,再次提起芳芳生日的问题,学生便可以轻松的找到答案并体会到了数学的奇妙。最后指出:“只要用心观察,你会发现我们身边有许多数学知识。”
环节三: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1.吃水果,做游戏
这是一道基础题,课件出示几种水果图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然后回答水果后面的填空题。
2.动动脑,来判断
课件出示判断题,学生以抢答方式进行。
环节四: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知识的扩展延伸以再现生活的形式展开,能把学生从数学课堂带到广阔的生活空间,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猜一猜我的生日。我事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例子,如:明明的生日是国庆节后第三天。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日与一年中有意义的日子有机的联系起来,再在小组内交流、猜测,在小组交流中,更加深了对年月日的理解,并且体会到了数学的趣味性。
在这一环节中,我要求学生把父母的生日在年历中圈出来,到时给父母一个惊喜。这样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有浓浓的亲情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
环节五:畅谈感受,交流收获。
本着“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理念,本节课的总结将采取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方式进行,并引导学生谈一谈应该如何对待时间,对学生进行惜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