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小学数学三年级说课稿

晓芬0分享

说课稿将引导其他教师了解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步骤,并提供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材料和工具。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小学数学三年级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2023小学数学三年级说课稿

2023小学数学三年级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71页例1、例2。

㈡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倍的认识”是第三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从这里开始教学有关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应用题。例1、例2是首先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思维方法。教材以让学生实际操作为基础,联系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内容安排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㈢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是由两个数量比较得到的。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㈣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倍”的概念,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

难点:理解“倍”的概念与除法含义的联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法: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景,寓学于情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课的开始从比较梨和苹果的个数开始,让学生看图说话比较两数之间有比多比少的关系,引出要学习新课内容——倍数关系。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通过3个梨和6个苹果的比较,圈一圈,发现6个苹果即为2个3,从而引出苹果的个数是梨的2倍。接着再逐一减少梨的个数,让学生说一说苹果与梨的倍数关系,最后比较3次的变式提出:苹果都是6个,为什么每次分的个数都不一样呢?让学生思考、讨论 ,初步感受到苹果是梨的几倍,要以梨的个数为标准,苹果有几个这样的几份,就是梨的几倍。

2、感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画一画,让学生感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再画之前,让学生思考:怎么画才能一眼看出圆形是三角形的几倍? 再通过比较上面的两题:○的个数都是△的2倍,为什么第一次画4个,第二次画8个?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得出:△的个数不同,也就是标准不一样,所以它的几倍也不一样。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几。

(三)练习提高

巩固练习,是本节课学生消化知识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加深理解倍的概念的环节。我一共设计了四道练习,习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意图打开学生的思路,更让学生在分析、解决疑难时再一次明确几个几与几倍的关系。同时设计时注重一题多用,希望能最大的发挥习题的作用。

第一题练习让学生承接上面的画一画,自己编出一道倍数关系的图,在编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把谁当做一份,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再通过展示作品,在说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对倍的认识。

第二题练习设计为选择题,让学生在对与错的辨析中,进一步明确倍的概念。

第三题练习为说一说,出示4个数字,让学生选择两个数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从形象具体的图形到抽象的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小小的飞跃,通过这样的练习能锻炼学生的数感。

第四题的练习是一道提高练习,将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拓展到三个数,需要学生更有序的进行思考。

2023小学数学三年级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把数学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购物素材,引导学生从现实情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操作,交流中充分感知、体验位数相同小数加、减法,主动建构新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立探求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例题以购物问题呈现,货币写成以“元”为单位时,百分位上表示的是分,十分位上表示的是角,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不退位)的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四)、新知识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五)、德育渗透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六)、授课内容在全册教材和某单元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等内容:

第二单元编排了“小数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这册教材第一单元刚学习完小数,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而且对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不退位)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习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第二层次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本课是学习第一层次的第一课时,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和算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是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二、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环节

课件出示情境图,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育学生多看书,看好书,同时说明有很多数学问题,值得研究。

(二)新课环节

这一环节首先引导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图片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能不能用已学过的知识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尝试计算、体验认知的过程。又通过汇报交流,初步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1)呈现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课外书的价格。

《童话故事》:6.62元《科学家的故事》:2.75元

师问学生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提问。

教师筛选(出示)问题,师:我们来解决“买这两本书一共多少元?”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课外书价格的情境,贴切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主提问,根据学生编出的问题,教师及时捕捉问题,引出小数的加减法。这样灵活地使用教材、同时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蚀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数加法:

学生比较容易就列出算式,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计算的方法

(2)自主探索,发现方法。

①自主尝试。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想想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再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做好后,可以在小组内(或与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这是个预设性的的问题,学生能通过以往的学习,来寻找不同的解答方法,如:估算,口算,笔算……引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②汇报交流。

A、估算这两本书总价是多少元?对有估算意识的学生及时表扬还要抓住机会是加强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B、6元6角2分+2元7角5分=9元3角7分

C、用竖式计算6.62+2.75=9.37(元)

多数学生会选择用竖式计算,一名学生汇报,师板书。

通过学生口述计算方法,抓住时机追问,(问:写竖式时怎样对位?为什么要这样对位?为什么把小数点对齐便可以直接相加了呢?)从而解决课的重难点,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小数点对齐了,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了,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

口述完毕一起观察整个竖式过程:再完整叙述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抓住三点:

①小数点对齐

②最低位加起

③满十向前进一

小数减法:解决问题“《童话故事》比《科学家的故事》贵多少元?”,列式后直接用竖式计算?学生立做。师巡视、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仿照加法算理进行叙述,并加以比较总结。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法计算的知识作铺垫,就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引导总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引导概括出: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

(4)看书36页读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三)拓展练习:

1.用竖式计算4.37+2.93 7.54+6.84

【设计意图】练习的目的十固算法,同时露新的认知,计算结果末尾有“0”,正确处理“0”的问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性质,正确认识和掌握计算结果末尾有“0”的时候要化简,即划掉末尾的“0”的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新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解决问题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掌握新的本领。

(四)、课堂小结:

分为两部分,先看书36页,整理所学知识;再由学生谈收获、谈体会。归纳总结是否达到知识情感的预定目标。

2023小学数学三年级说课稿(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点体会减法的意义,感受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来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学习的。由于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对于把一个两位数分解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并要将这两个数都记在头脑中,再来分步计算已经基本掌握。但上节课加法的学习对本课的口算减法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方法上的混淆。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还是要让学生通过尝试、讨论、交流、汇报、比较、反思与小结等各个环节,让学生充分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同口算方法与口算思路,引导学生择优选用、再次感受口算方法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并且通过综合练习与最后的总结与归纳,理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联系与区别,为后面的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减法式题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100以内减法式题口算方法熟练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旧知:课件呈现口算复习题。

4+53=

47+25=

24+21=

32+29=

437=

325=

5330=

6520=

指名汇报口算结果,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的。

(二)引入新课

1.师: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肯定:看来啊,同学们不仅对上节课所学的两位数加法掌握得很牢固了,对以前学习的减法也是记忆深刻啊。

2.师:今天啊,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前面所学知识,既让学生复习到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又唤醒学生对以前学习的减法知识的回顾,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和迁移的准备。同时开门见山地点明本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直接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利用所学知识,帮助某学校同学解决了购买车票的问题,全校师生都顺利地坐上开往上海世博会的大巴了,我们来看看大家在车上都谈论些什么?

1.课件动态呈现情境图: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发现的数学信息。

3.那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1)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加以引导,提醒学生注意叙述的完整性。同时教师利用课件显示出学生提出的不同数学问题。

(2)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那我们就先来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吧?

(二)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1.呈现问题:教科书P11例2的第(1)题: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1)分析解答:我们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么列式?

(2)独立计算:学生尝试独立口算,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3)交流汇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内交流每个人的算法,而后教师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完整表述出算法,可能有:

方法一,先算6550=15,再算154=11;

方法二,先算654=61,再算6150=11;

方法三:先算6560=5,再算6054=6,最后算5+6=11;

方法四:先算54=1,再算6050=10,最后算10+1=11。

学生在汇报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简单加以概括或提炼。如:方法一,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方法二,先减一位数,再减整十数;方法三,找一个整十数做中间数;方法四,相同数位相减,既列竖式计算。可能有些同学还会说出其他的算法,只要是合理、正确的,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2.比较反思:

(1)同学们真厉害,想出来这么多的口算方法。那么,这么多口算方法之中,每种方法都各有特点,你觉得哪种方法更适合你自己呢?

(2)如果再让你口算一题,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来口算?

3.重点呈现:

(1)我们来看看书上向我们介绍了哪种方法?是第一种方法。

(2)教师引领板演前第一种口算方法计算过程的思路图,再利用课件展示第二种计算方法计算过程的思路图。

(3)谁来说一说:为什么要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个数来分别减呢?因为这也是降低口算难度,同时利用转化和迁移的数学思想,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独立的去解决问题,在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汇报交流的基础之上,再引领学生比较反思,最后教师重点介绍一种主要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再次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再度探究,建构方法

1.课件呈现问题:世博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1)自主探究:学生独立分析解答,并用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计算出结果,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2)交流汇报: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3)学生汇报方法的同时,教师选择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的方法板书,并画出计算过程的思路图。

2.观察比较:

(1)本题与上一题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

①本题是有退位的.减法,上一题不用退位。

②第一题中前三种方法都能适用于第二题,但如果要用第四种方法因为5减8不够减,就得到十位去借1当十再减。所以就得用:158=7,5040=10,7+10=17。

(2)比较相同点:都是利用转化与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3.反思小结:

(1)同桌议一议:经过这两次尝试,你最喜欢哪种口算方法呢?你觉得哪种方法更适合你自己?哪种方法更合理?

(2)全班交流。

4.反馈练习:

(1)课件再次呈现前面学生提出的其他数学问题,师:你能从刚才我们提出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来解决吗?

(2)学生独立完成。

(3)反馈:请一学生汇报结果与算法,其他学生汇报自己的对错情况。对于出错的学生,师生共同帮助其分析原因。

(四)巩固练习:我是保龄球高手!

课件呈现:P11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而后集体核对,注意让学生说出口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再度探究中,通过自主选择口算方法,比较方法、反思小结以及反馈巩固等各个环节,逐步形成自己的口算方法,从而完善对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建构。】

三、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

1.接力赛:课件呈现:P13的练习二第6题:请四位学生来进行游戏。一组完成后,再换一组题目,换一组学生来比赛。

2.我会变:P13的第5题,教师可以制作类似的数条,也可以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 让学生快速说出两个数的和与差。

3.今天我当家:课件呈现情境图,让学生直接把结果填在书上。完成后,集体核对正误,教师要注意学生反馈的信息。

(二)综合应用

我是小小计分员:P413的第7题。

(1)课件呈现第7题的左边的情境图,让学生独立解决。完成后集体核对正误。

(2)再呈现右边的情境图。

①分析问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②如何列式?口算结果。

③检查正误: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基础练习为主,通过两位数的加、减法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通过多样的练习形式,促使学生自觉形成又对又快的方法,同时,由于最后一题学生容易在审题时出现问题,所以,采取教师引导的方式,以避免学生因审题不仔细造成误。】

四、总结归纳

(一)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二)归纳

1.引导学生整理,最后课件呈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两种主要方法:

①两位数加(或减)整十数再加(或减)一位数;

①两位数加(或减)一位数再加(或减)整十数。

2.小组讨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根据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归纳:

(1)两者都运用了:转化、迁移、凑整等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

(2)加法是将其中的一个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连续加,而减是将减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连续减。

4.师:当然,除了这两种方法之外,我们还有一些别的方法,但不论我们用什么方法,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方法,不能生搬硬套。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与归纳,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整理归纳的能力和灵活选择策略与方法的能力,从而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为下节课的学习在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上做足准备。】

2023小学数学三年级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乘法。

本课时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知道了乘法各部分名称、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估算这一计算技能的基础之上。本课时的内容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多位数乘法,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打好基础。

教材创设了生活中的实际情景,从解决问题入手,这也是体现了计算的实用价值。通过让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掌握算法。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算法即分步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透过两种算法寻找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另外教材安排了做一做三道有层次性的对比练习,既为了正确书写竖式,同时也进一步巩固笔算的方法。练习十六共4大题,既有对笔算方法的巩固同时又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体现了计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其中,第4大题乘加(减),使学生综合计算能力得到了训练。由于笔算乘法与笔算加、减法存在有很大差异,在计算过程中,多位数乘一位数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而是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其中计算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

二、说学习目标: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亲历“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笔算策略的探索过程。

2.通过算法提炼,帮助学生清晰理解乘法竖式的各步含义,逐步建立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3.凭借贴近生活的学习材料,使学生感受计算活动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品味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

说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三位数的笔算乘法的算理和算法。

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笔算策略的形成过程。

四、说课堂教学结构:

基于以上的分析以及对计算教学的认识,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四)总结归纳。

五、说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我通过看国庆期间文昌遭遇洪水灾害的视频为素材创设了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景。出示信息:3只冲锋艇,每只坐12人,让学生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一共能坐多少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2×3=?从而引出新知的学习。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获取新知,分以下几个层次教学:

1、让学生先试着算一算,并把算法与同桌说一说。这样设计既是对学生起点的把握,同时也能让每个学生能充分暴露自己的想法。

2、反馈算法学习新知。学生的算法可能会出现书上提及到的口算和笔算两种。我先让口算的学生说算法,要求学生说清口算每一步的算法、算理,我想这是为笔算服务。同时板书计算过程。

当学生出现笔算时,我接着学生的话引入课题。同时顾及全体学生的想法。因此教师还是有必要对笔算进行规范地书写,我想这也是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使学生明确:因数的位置按上下来书写,并且第二个因数3应与个位对齐,积写在横线的下面。虽然这些看似不重要,但是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是有帮的。然后重点探究笔算的算法,也是本堂课的重点。

然后,教师说笔算乘法从个位乘起,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12中个位上的2得6,表示6个一,把6写在个位上,接着用第二个因数3乘第一个因数12中个位上的1得3,表示3个十把30写在6的下面,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就是12×3的积。接着介绍简便写法在这里我强调2乘3得6个一,所以6写在个位上。2乘12中十位上的1得3个十,所以3在十位上。然后用两个竖式比较,从而联系到生活中我们做事情都选简单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乘法竖式的方法我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以上的讲解为了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由于,本堂课作为笔算课,所以为了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我将通过指名说计算过程、达到对笔算方法的熟练掌握。

当然,通过计算课单有语言思维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进行动作思维即大量的笔头练习。

第三层次,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作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为了让计算不枯燥在做练习时我设计了情境,也是让整节课都贯穿于文昌遭遇洪水灾害的情境中。

1.我安排先做“做一做”中的第1.2小题和练习十六的第1题。是为了巩固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同时也是和前面的情境想呼应。接着完成课本74页“做一做”第3小题。我用创设情境导入。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讲清乘的顺序、积的写法。接着比较“做一做”3道题。做后进行比较,总结出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是一致的,方法同样可以用到四位数乘一位数、五位数乘一位数等。然后总结出笔算乘法的方法: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乘起,

3、乘到哪一位上积就写在那一位上。

2、做练习十六第2题下面的3道题。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讲清乘的顺序、积的写法。

3、做练习十六第4题我用创设情境导入,接着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并提问2是哪来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活跃课堂气氛,轻轻轻松做数学。

4、判断题。让学生判断是对还是错,并说错在哪并改正。通过判断,加深学生对用竖式乘法的认识。

5、做拼图题。

全班合作把题完成。这道题我设计题的下面有天安门前美丽的景色。和前面文昌重建家圆相呼应。构成一个完整现实情境。通过全班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课堂小结

第四环节:总结归纳

让学生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在学生总结的同时,教师用规范的语言复述笔算乘法的计算的方法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乘起,

3、乘到哪一位上积就写在那一位上。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结构。

课堂是富有生命的,说课设计毕竟不是现场上课,所以面对课堂上的生成我们还需要作出灵活的应对,我想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挑战。

2023小学数学三年级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本课时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知道了乘法各部分名称、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估算这一计算技能的基础之上。本课时的内容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多位数乘法打好基础。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本课的重点是: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二、说教法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知识迁移、情境创设、比较归纳、练习巩固等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对计算教学的认识,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创设情景引出新知、旧知迁移,对比探究获取新知、巩固练习内化新知、总结归纳4个环节进行教学。

首先,我以主题图为素材创设了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景。媒体出示信息:3盒水彩笔,每盒12枝,让学生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枝水彩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2×3=?从而引出新知的学习。

算式出现后,我让学生试着算一算,并能说出算理。这样设计既是对学生起点的把握,同时也能让每个学生能充分暴露自己的想法。

学生的算法会是多样的,可能会出现书上提及到的算法。我先让口算的学生说一说,要求学生说清口算每一步的算法、算理(同时演示口算过程),我想这是为笔算服务。特别是让学生弄明白10×3的10从哪里来的?便于学生明白口算的算理。

在此基础为了进一步沟通口算与笔算之间的联系,请学生观察、比较思考老师刚才板书的竖式与学生的口算有什么联系,使学生明白笔算与口算的计算的道理即算理是一样的。

由于,本堂课作为笔算课,所以为了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我将通过让学生指名说计算过程、同桌说、再指名说的形式达到对笔算方法的熟练掌握。

当然,计算课单有语言思维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进行动作思维即大量的动笔练习。所以我先安排了类似例题的3道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其中一道是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让学生试着用列竖式方法进行计算,并板演反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练习结束后我结合小结让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与需要注意的问题,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结构。

最后,对本节课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进一步进行了小结和强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

    85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