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课件怎么写
五年级数学的课件怎么写教案的作用有很多,作为新的老师教案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 随着教案的完成,对于教材和知识点的把握更有力度,更有利于将来的讲课。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五年级数学课件怎么写,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课件怎么写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83-84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看图找关系的方法。能根据给定的事件或行为从图表中选取相关的信息,进行有根有据地思考与分析;能根据图表中呈现的信息进行合理想像,想到图背后的事件或行为。
2.感受图表简洁、直观的特点,感受数学课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
1.掌握看图找关系的方法。
2.能够根据需要选取相关信息,进行有根有据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看图
师:同学们,找相同游戏好玩吗?
生:好玩。
师:如果给你四幅图,让你找相同,还会吗?
生:会
师:那就开始吧。
生1:它们都是折线统计图。
师:没错,我们就用折线统计图的眼光来看看它们。还有什么相同?
生2:我看到都有横轴和纵轴
师:眼力不错,看出都有两条轴。(画出两条轴)还有吗?
生3:我看到都有时间和速度。
师:的确,它们都有两个量。(贴出卡片:速度、时间。呈现如下板书:)还有吗?
生4:它们都有向上的或向下的线。
师:你真会观察。这样吧,先给你所说的这些线起个名字——折线。四幅图都有折线。(板书:折线)还有别的相同吗?
生:没有了。
师(指着图问):看看这两个量,应该摆在什么位置上?(指名操作,学生将板书修正如下:)
师:瞧,他这么一摆,又摆出了一处相同,横轴都表示什么?(生齐:时间。)纵轴呢?(生齐:速度。)
师:看来,找相同难不倒大家,我们换个游戏——找不同。
生1:它们的折线都不相同。
师:真厉害!一眼就看出折线不同。大家想一想,在这些图中,折线都表示出了谁和谁的关系?
生齐: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意图】将本课的生长点立于折线统计图,并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游戏拉开本课的序幕,让学生一下子以饱满的情绪投入了看图方法的探索中,既复习了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经历“看什么——怎么看——看到了什么”的过程,从而形成技能。
二、找关系
㈠创设情境
师:讲到速度与时间,我想起了一件事情,昨天,我乘车从“久久厝边超市”来到我们晋江三实小。这段时间,汽车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呢,想知道吗?
生:想。
师:不告诉你们。给段声音,看谁能听出来。(播放汽车行驶的声音)
师:听出来了?
生1:我听到汽车一开始是越来越快。然后就越来越慢。
师:听力不错。你说的越来越快,我们如果称它为速度增加,那么越来越慢就称为——
生1:速度减小。
师:聪明。只是,速度增加后马上就减小吗?
生2:不是,中间的一段速度是保持不变的。
师:很好,就用你的这个词——保持不变。
师:原来,汽车的速度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过程:先是——(生:速度增加),接着——(生:保持不变),然后——(生:速度减小)。
师:想一想,刚才的四幅图,哪一幅能表示出汽车的速度变化情况?
生1:图三。
师:都选图三吗?
生2:图四。
师:瞧,
师:商量商量,是让我把答案告诉你们,还是自己研究?
生:自己研究。
师:有志气,我就喜欢这样的孩子!现在请大家拿出抽屉里的探究单,选一幅自图进行研究,你可以选图三,也可以选四图四。开始吧。
㈡自主探究
㈢反馈交流图三
1.交流第一题
(1)体会函数一一对应的思想,渗透动态过程
(指名汇报第一题表中的数据)
师:有谁和他填的不一样的吗?
生:没有。
师:看来,每个时间点只有一个速度和它相对应。
【教学意图】本节课上,学生答案都一致。其实,我更希望学生出现不同的答案。如果不同的答案,则可根据生成引导学生比较,谁对谁错?怎么看出来?这样既复习了用数对知识看点的方法,还可使函数一一对应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得更深刻。正因为每个时间点都对应着的速度,因此可将这无数个点汇集成折线,才表示出了汽车的行驶速度变化情况。
(2)完善图中的信息。
师:看着你们填的数据,我注意到第一个空格是的速度是0,最后一个空格的速度也是0。那么这两个0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1:第一个0是第0分的速度,最后一个0是第四分的速度。
师:时间不同。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从表上看出来的。
师:图上看得出来吗?
生1:图上也看得出来。
师:还有不同吗?
生2:第一个0是汽车起动时速度为0,第二个0是汽车停止时的速度为0。
师:真了不起,他联系了生活实际,想到汽车的运动状态。还有不同吗?
生3:第一个0,汽车在“久久厝边超市”,第二个0,汽车在三实小。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那我把这两条信息填到图中。(在探究单上补上两个地点的词语)
这么一交流,我们发现,原来表格中藏着这么多知识!同学们,交流快乐吗?(生:快乐)。让我们继续交流第二题。
2.交流第二题
(指名学生交流)
(1)师生互动
师:我们来看看他填写的第一句话。“从第0分到第1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从横轴看出来的。
师:哦,横看看,看出了时间的变化。(板书:横看)那么速度从0增加到400米/分又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生2:从纵轴上看出来的。
师:竖看看,看出了速度的变化。(板书:竖看)
师:结合横看、竖看得到的信息想一想(板书:想一想):时间在变,速度在(生:增加),所以这段折线表示速度增加。
师:我们这么一交流,不仅知道了这一段为什么表示出速度增加,还知道了看图的方法。
(2)生生互动
师:我们就像这样继续交流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好吗?
生齐:好。
师:那么下面的交流活动就交给同桌进行了,开始交流吧。
3.描述汽车的行驶情况。
师:汽车的行驶情况现在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谁能完整地描述一下汽车这段时间的速度变化情况?
生:(略)
师:说得怎样?
生(齐):很好!
师:那就把掌声送给他。现在,你们对汽车的行驶情况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了。
4.数__想
师:我有个问题,想请大家回答:从第一分到第三分,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米?
生1:1200米。
生2:800米。
师:你怎么知道是800的?
生2,从第一分到第三分,时间是两分钟,每分钟速度是400米,所以路程是800米。
师:你怎么却说是1200米呢?
生1:我把时间看成了三分钟。
师:你也是横看,看出时间,竖看,看出速度后算出来的吧?
生2点点头。
师:原来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得用到看图找关系的方法。现在,你们会看图找关系了吗?
㈣反馈交流图四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图四(在黑板上用小棒摆出图四的图),刚才谁是研究图四的?现在你还认为它能表示出速度的变化情况吗?
生:不能。因为汽车不可能一下子把速度从0增加到400米/分。
师:你说的一下子是指它的时间——(生:很短),从图上来看,边很短的时间都没变,都在0分这一时刻。这样的话,就会出现什么问题?
生:没有时间,速度是不可能变化的。
师:说得多好啊,那么你认为第一段的折线要怎么摆放才合适?(指名上台调整第一段折线)
师:这样可以了吗?
生1:不行,第三段不对,要这样摆。(学生上台操作)
师:这么一摆,不就是图三了吗?
三、拓展延伸
㈠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图
师:同学们,我们用看图找关系的方法排除了错误的图,留下了正确的图。你们觉得这样的学习好玩吗?
生(齐)好玩
师:还想不想看看别的图?
生(齐):想
师:瞧,图来了。
师:这两幅图中有一幅表示的是林老师出门散步,走到读报栏,在那儿看了一会儿报纸后回家。请问:是哪幅?说说你的理由。
生答略
师:如果是图A,林老师的散步情况又是怎样的?
生答略。
师:看来,简单的看图找关系已经难不倒大家了。我想请来一幅难度很大的图,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生(齐):有。
师:好的,一起来看看。
师:这幅图描述的是谁和谁的关系?
生1:是足球场的音量和时间的关系。
师:是的,这是我看过的一场足球比赛,从音量和时间的关系来看,你觉得精彩吗?
生:精彩。
师:精彩的球赛还需要有精彩的解说员。现在我们就开展优秀解说员评比活动。谁能解说得精彩就评他为“优秀解说员”。
师:同学们,要当好优秀解说员,解说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1:要说清楚时间的变化和音量的变化。
师:也就是说要用上这节课学到的本领——看图找关系。这个要求很重要。还有补充吗?
生2:要关注场上的变化,说清楚比赛的情况。
师:也就是要根据图想像赛场的情况。这个建议不错。还有吗?
生3:要说的大声些,要有感染力,能带动观众。
师:这是个高标准,我觉得能做到这两点就已经很不错了。
师:解说标准制定好了,我们就开始PK吧,
(指名同学解说,其余学生点评,教师给学生颁发“优秀解说员”证。过程略)
【设计意图】出示足球场的音量变化图时,课已进入尾声。这幅图如果只让学生看图说出时间与音量的关系,显然肤浅了;如果只让学生进行数学计算,说出上下半场各用时多少,中场休息用时多少,显然片面了;如果要完成以上所有任务,时间不允许,且有重复教学的嫌疑。此时,应如何延续本节课的坡度与梯度?如何将学生的思维标杆立于点?我想到了评选优秀解说员的数学活动,因为PK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PK前约定评比标准,使学生明确看图的要求:既要看出音量与时间的关系,还要合理地想像图背后隐藏的故事。PK过程与学生的评价,使学生提升看图找关系的能力,也感受到本课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课的乐趣。
五年级数学课件怎么写篇2
教学内容:
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课本第61页的例题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得有关信息,体会图表的直观性。
2、结合实际问题的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图表描述事件行为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现象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学习主题
同学们,在报纸、杂志上,你们是否看到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电脑显示情境图。怎样从图中看数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看图找关系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发现
下图是小明画的1路公共汽车从解放路站到商场站之间行驶的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图。
1.请同学们观察图表,从图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⑴图表中的纵轴表示什么?横轴表示什么?
⑵公共汽车从解放路站到商场站之间共行驶了多少分?
⑶在第1分内,汽车的速度从0提高到每分多少米?
⑷哪一时间段内汽车行驶的速度增长最快?
⑸哪一时间段内汽车行驶的速度减少最快?
⑹哪一时间段内汽车行驶的速度保持不变?是多少?
3.打开课本第61页,完成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4.从图表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之间存在关系吗?
三、深化练习,提高应用能力
1.课本第62页第1~3题
⑴电脑显示第1题图。
观察图说一说图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之间存在关系吗?
淘气看图编出了这么个故事,呈现课本62页第1题说一说他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⑵电脑显示第2题图。
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之间存在关系吗?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看课本62页第2题说一说他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⑶电脑显示第3题。
请你根据这幅图,编一个故事。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实践与应用
学生独立思考
五年级数学课件怎么写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体会图表的直观性;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图表描述事件或行为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确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直观、简明的确特点,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与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图表,并能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怎样看图,如何用语言去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互动游戏、揭示课题
1、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两个小小的游戏:
游戏一:考听力(出示幻灯二)请你用语言把你听到的描述一下。
游戏二:考眼力(出示幻灯三)请你用语言把你看到的描述一下。
2、刚才,同学们分别利用听觉和视觉描述了公交车的运动过程,表现得很好。不过,在数学上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更简洁直观的方法来表示公交车的运动过程,通过预习,你知道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吗?(图表)(出示幻灯四:观察)
3、这张图表示哪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时间和速度)
你是从图上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点幻灯四:介绍横轴、纵轴和折线)
4、观察这张图,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呈怎样的变化。(板书:看图找关系)
二、读懂图表,获取信息
1、学生看图找信息,自由发表,教师适时插问,如“你从哪里看出汽车的速度在上升、在下降或汽车速度不变?线往上画往下画分别表示什么?”“纵轴上的400表示什么意思?”“横轴上的3表示什么意思?”“速度最快达到多少?”“为什么图的上面是平的?”“第4分钟时,速度降为0表示什么意思?”等。
2、大家从图上发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其实是时间和速度存在着的联系,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二者的关系。(板书:关系
(1)、现在谁来比较完整地对着这张图来说一说时间和速度间的变化关系?(请学生回答)
(2)、大家来看一下老师是怎样用语言来叙述这张图所表示的事件:公共汽车从解放路车站到商场站共行了4分钟,从0分到1分,汽车的速度从0提高到400米/分,1到3分,汽车的速度保持400米/分不变,3到4分,汽车的速度在下降,第4分钟,汽车的速度降到0,汽车在商场站停下。
(3)、让学生观察图表和文字叙述表达的是同一事件,但图表更直观、简明。图表叙述则显得抽象、繁杂。从中感受到用图表来描述的好处——直观、简明。
3、现在请同学们利用了解到的信息,完成书本61面的的填空。(点幻灯五:我会填)
(1)公共汽车从解放路站到商场站之间共行驶了___分。
(2)在第1分钟内,汽车行驶速度从0提高到____米/分。
(3)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在增加。
(4)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在减少。
(5)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保持不变,是____米/分。
4、深化理解:一般情况下,公共汽车从解放路站到商场站只要4分钟的时间,但事实上,并不是每天的交通都这么顺畅,比如今天早上……(出示幻灯六:我来说),哪位小司机来介绍一下这次公共汽车的运行情况呢?
(1)从0到第一分钟,汽车从解放路车站出发,速度从0提高到400米/分,从第1分钟到第2分钟汽车以400米/分的速度前进,从第二分钟到二分半钟汽车的速度从400米/分下降到0,第3分钟又开始行使,到第4分钟汽车从0又提高到400米/分,第4到第5分钟汽车以400米/分的速度前进,第5到第6分钟汽车速度减少到0,第6分钟汽车到达商场站,停下来。
(2)、为什么会中途停车?可能是遇到红灯,教师顺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三、结合情境,学会分析
1、提供信息:小明的父母一起出门散步,走到读报栏后,小明的母亲独自返回家中。小明的父亲看了一会儿报后回家。下面的两幅图,哪幅图描述的是小明父亲的行为,哪幅图描述的是小明母亲的行为,说说你的理由。(出示幻灯七:试一试1)
在观察图时,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两张图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间的变化关系。(离家的距离和时间的变化关系)
第一副图,离家的距离变远,再变近,符合小明母亲到读报栏后直接回家的行为。
第二副图,中间有一段时间离家的距离是不变的,这和父亲在中途读报的行为相一致。
2、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
3、适当拓展:
(1)、仔细看图,(出示幻灯八:
老师对刚才反映父亲和母亲行为的两副图做了些修改。大家仔细观察,两副图有哪些区别?说明了什么?(父亲回家的线段图坡度放缓了,是因为父亲回家用的时间比母亲长。)
(2)、大家再看图,现在请同学来分别说说父亲和母亲离家的距离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3)、小结:所以我们在观察图表是一定要认真,仔细。要能看到图表的细微差别。
四、练习巩固,思维训练
1、阅读书62面试一试2,独立思考:学校教学楼有四层。五(1)班的同学第一节课到三楼上数学课,第二节课到二楼上美术课,第三节课到四楼上音乐课,第四节课回到三楼上语文课,中午到一楼食堂吃饭。下面哪一幅图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这一过程?(出示幻灯九:试一试2)
集体反馈,说说排除另外两幅图的理由。
为了看起来方便,老师可以给这张图加些辅助线。这样,可以更直观的反映楼层的变化。
五、实践应用,总结评价
1、(出示幻灯十一:实践应用):
(1)登山活动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2)登到山顶一共用了多少时间?中途休息了几分?
(3)下山用了多少时间?
2、在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事件或行为可以用图表来表述?
3、总结评价: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觉得用图表来描述事情有什么好处?(简洁、直观)生活中有很多用图表描述的情况,只要用你的慧眼去观察,你会发现很多图表的美,数学的美。
五年级数学课件怎么写篇4
第一课时
课题:轴对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1、课内练习一-----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5.课内练习:
2.第6页2题。
3.第9页4题、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欣赏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五年级数学课件怎么写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而的一定是()。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
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新课标第一网
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2、5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是2、5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①说出20的全部因数。
②说出5个8的倍数。
③26的最小因数是几?因数是几?最小的倍数是几?
2、按要求在集合圈里填上数。
二、学习新课:
(一)2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练习2)右边集合圈里的数与左边圈里的数是什么关系?
教师:请观察右边圈里的数,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
(个位上是0,2,4,6,8。)
教师:请再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
学生随口举例。
教师: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口答练习:(投影片)请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圈内(是2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学生口答完后,老师介绍:奇数和偶数的定义
板书:上面两个集合圈上补写出“偶数”,“奇数”。
教师:上面两个集合圈里该不该打省略号?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说明:
在本题所列的有限个数里,奇数、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所以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
教师:奇数、偶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吗?习惯上称它们为什么数?(单数、双数。)
3、练习:(先分小组小说,再全班统一回答。)
①说出5个2的倍数。(要求:两位数。)
②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
③说出15~35以内的偶数。
④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奇数有多少个?
(二)5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集合圈,然后提出要求: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自己动手填数、观察、讨论。老师巡视过程中选一位同学板书填空。
教师: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请举几个多位数验证。
教师:再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练习:
①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50以内5的倍数。
②(投影片)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③(投影片)从下面的数中挑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12,25,40,80,275,320,694,720,886,3100,3125,3004。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个位数字是0。
④教师随口说出数,请立即说出这个数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或者同时是2和5的倍数,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三、巩固反馈:
1、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个,5的倍数数有()个。
2、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3、个位是()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用0,7,4,5,9五个数字组成2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课件怎么写篇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3-3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合情推理能力量。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
4.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5.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并从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
教具学具:剪刀、长方体盒子、尺、硬纸板、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想把它送给这节课最爱动脑筋,最爱发言的同学,老师觉得这件礼物的盒子不够精美,你们能不能给老师出出主意?(学生说到给礼物盒子包上包装纸,教师说你的想法和我一样。)
想知道这张包装纸的大小吗?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
二、自主探索
分组操作,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并建立它们的联系。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利用桌面上的长方体、剪刀,看看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展开是什么形状的呢?
请在展开图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
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小组合作操作。
三、各小组学生交流汇报结果。(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并汇报探索思维过程)可能有以下几种:
汇报一:
把长方体纸盒6个面剪开,并把相对的面摆放在一起组成三大部分。
要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只要把这三部分面积相加,第一部分面积为"长×宽×2",第二部分面积分为"宽×高×2",第三部分面积为"长×高×2",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学生汇报后,演示这一种推导思维的全过程。
板书:长x宽×2+宽×高×2+长×高×2。
汇报二:
把长方体纸盒剪成面积相等的两大部分。
只要把这两大部分的面积相加,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第一大部分面积为
"长×宽+长×高+宽×高",而第二大部分面积与第一大部分面积相等,只要把第一大部分面积乘2,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师:同学们的这种方法真不错,请大家看屏幕演示。(演示这一种方法推导思维的全过程)板书:(长×宽+长×高+宽×高)×2。
汇报三:
把长方体纸盒的六个面剪成上下面和四周两大部分。
只要把这两大部分相加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第一大部分面积为(长×2+宽×2)×高+长×宽×2,并说明"长×2+宽×2"可以表示这个长方体的底面周长。师:这种方法也很好,请同学看演示。(演示这一推导思维的全过程)
板书:(长×2+宽×2)底面周长×高+长×宽×2
师: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四、实践运用
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说明"至少"的意思。
独立计算,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给出课前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的数据,让学生计算包装这个盒子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3、一个正方体礼品盒,棱长1.2分米,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想一想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呢?
4、选择题。1.下图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①(6×3+3×15)×2
②(6×15+3×15)×2
③(6×15+3×15+6×3)×2
单位:厘米
2.一种长方体硬纸盒,底面是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高4分米,现在要在外面全部涂上油漆,油漆面积有多大?
①(2×4+2×4+2×2)×2
②2×2×4+2×4×2
③2×2×2+2×4×4
五、拓展创新
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两个火柴盒,现在要将这两个火柴盒包装起来,请大家给它设计一个包装方案,并在小组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包装?学生通过操作、合作、讨论设计出许多包装方案,并说出自己设计包装方案的想法。有的小组同学把面积的两个面重叠起来,有的认为这样包装纸装用得最少,而有的则认为有时不单要考虑包装纸的大小,也要考虑包装是否美观、大方,也有的--------
六、评价体验今天你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学习上有什么收获?你感受最深是什么?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七、作业:
1、看书
2、实际测量
长方体是一种很常见的物体,在我们的周围随时都可以看到长方体,同学们在教室内找一个长方体并求出它的表面积。学生交流测量和计算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六
教学目标:复习长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表面积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长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2、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表面积?
二、基本练习:
1、正方体的棱长是8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分米,表面积是()。
2、一个长方体长2米,宽4分米,高4厘米,这个长方体棱长之和是()分米,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3、一个长方体的纸包装箱,长30厘米,宽和高都是20厘米。做10个这样的包装箱,需要纸板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你想怎样做这道题?(先计算出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再求出10个的表面积,最后要换算单位。)独立做。
4、有一个长方体的铁罩,长6分米,宽4.5分米,高4分米。做一个这样的铁罩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
铁罩有几个面?计算做一个这样的铁罩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也就是计算几个面的总面积?(计算出五个面的总面积)
哪五个面?独立计算,小组交流方法。
方法一:直接计算前后、左右、上面的面积和
方法二:计算六个面的表面积减去下面
师:计算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般需要计算六个面的总面积,但像这样有时要跟据实际需要计算它的表面积。
三、解决实际问题:(注意审题和方法的多样性)
1、刷油漆的面积一共有多少平方分米?(计算出四个面的总面积)
2、一个长方体的大衣柜,长0.9米,宽0.5米,高1.8米,在它的正面和左右两面刷油漆,刷油漆的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米?(三个面的面积)
3、一个长方体罐头盒,长12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在它的四周贴上商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有多少平方厘米?
4、一个游泳池,长50米,宽40米,平均深1.5米.在池底和四壁抹上一层水泥,抹水泥的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用水泥4.5千克,共需要水泥多少千克?(先求五个面的面积和,再求水泥的重量。)
5、装修一间居室,长和宽都是3.6米,高是2.5米,门窗面积10平方米。在居室四壁和顶棚都贴壁布,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居室是什么形状?求几个面的总面积?)
四、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收获吗?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