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开学第一课教案模板15篇
教材是学科专家和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适应现代社会进步的需要出发编写的一种教学资源,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四年级数学下册开学第一课教案模板15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下册开学第一课教案模板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 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创设“5.1”假期情景 ,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 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2、什么叫小数?(小数的意义)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师生小结小数的意义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习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年级数学下册开学第一课教案模板篇2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图中数据
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课题
师抓住学生将条形上的点连线,对比评价,选择优秀的作品,用多媒体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为折线统计图(描点,连线)的过程
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读折线统计图,体会特点
1. 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
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3.估计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4.预测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三、独立制图。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学生独立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
汇报评价
说说图中的信息
对比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四、运用延伸
1.出示 北京地区2003年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
(1)小玲每隔( )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
根据趋势,作出决策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五、课外拓展
下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
四年级数学下册开学第一课教案模板篇3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 )
“_” 表示( )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 )表示—--------------------------------------------
福州( )表示—--------------------------------------------
它们是以(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16°( )—16°{填>,<或=}
3、带有“+”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 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检查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 反 ){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 —9°~~~—19° )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 11°~~~~~6° )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 ,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 0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 0 +16
(3)生汇报
带有“+”的数有------------- 叫正数 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 叫负数 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四年级数学下册开学第一课教案模板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温度》(87~88页)
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温度的情境,通过冷热之间差异的比较,来帮助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温度计直观显现,就相当于一个竖直摆放的数轴,学生可比较容易的观察到零上与零下温度或正负数之间的差异。
学情分析:
学生经常从实际生活、电视中接触温度,对温度不陌生,容易掌握,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零上与零下的区别,在实际中怎样表示温度以及零下温度的比较有一些难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连一连、排一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掌握比较两个零下温度高低的方法。
3、通过小播报员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冬季我国南北方气温存在着较大差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正确读写。
教学难点:
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资源利用:
电子白板课件 温度计 温度计示意图 一杯冰水 一杯温水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首先,大家听老师描述两幅情景,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浮现这两种情景,听完后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情景一: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知了不停地在树上吵着,尽管街上的行人撑着太阳伞,尽管人们已经穿的短袖、短裤,尽管人们嘴里还吃着冰淇淋,可是额头上的汗依然不停地在冒着。
情景二:寒风呼啸、雪花漫天飞舞,人们穿上了棉袄大衣,戴上了棉帽手套,还围上了厚实的围巾,但是街上的行人依然紧缩着脖子,瑟瑟发抖。
2.指名说感受。
3.引入课题:冷和热就是温度在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温度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 温度的表示方法
1.听一段视频播报,明确要求:用彩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西安、新疆这两地的气温。
2.播报:西安8℃至13 ℃;新疆-4℃至5℃。
3.教师巡视梳理学生的表示方法。
4.展示、交流、比较几种表示方法,优化得出“+、-”。
①这个“-”在这里表示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
师引导生观察比较得出,用一个正负号就把零上和零下这两种相反
意思表达来,这就是数学所特有的简洁美!
②这里的“-”不是减号,叫负号,读作:零下1摄氏度或者负1摄氏度。那零上9摄氏度该怎么表示?(在5℃前写+号)这个+号在这里叫做正号,它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5℃ -4℃ 正号 负号
③通常的5℃前面写不写“+”?
归纳出: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但负数前面的“-”不能省略。
谈谈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温度?
(1)冰箱门温度显示 ,认识温度单位:摄氏度 ℃
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表示。它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提出来的。后人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第一个字母“C”来表示。
(2)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发热,38℃以下是低热,39℃以上是高热。39℃以上就有危险了。
认识温度计
人们是利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的呢?(温度计)
小小的温度计竟能知冷知热,简直太神奇了,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它?(想)
(1)各种温度计,让生了解不同样式的温度计。(课件出示)
(2)投影出示常用的测量室温的温度计,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温度计上都发现了什么?
(3)指名汇报
①温度的单位℃ ②红色液柱,会升高下降
③中间有个0刻度,上面是零上温度,下面是零下温度
④1小格就是1℃
⑤老师简介℉: 华氏度是1714年由德国人华伦海特制定的。华氏度和摄氏度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单位。
(二) 练习读写温度
1.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出示课件)15℃、0℃、-15℃
2.同学们会看温度计了吗?(利用屏幕幕布功能依次出现三个温度计。)
指名依次先说出并写出三个温度计上所示的温度。
随机比较这三个温度,说说谁、谁最低。
(三)感知温度
1.出示温度计示意图
(1)指名让生分别读出零上和零下的一些读数。
(2)通过闭着眼睛试着说温度计上的读数这一活动,让生初步在头脑中建立温度计模型。
(3)教师给出以下温度,以0℃为基准,让生用手比划是零上温度↑或零下温度↓。
8℃ -5℃ 15℃ -15℃ -20℃
2.测温度
(1)出示两个杯子:一杯温水,一杯冰水混合物。
(2)先估计它们的温度,再用两个温度计同时测量两杯水的温度。
3.认识0℃
(1)问一名学生:你今天带了几支钢笔?(0支)
0什么意思?(表示没有)
那么0℃表示没有温度吗?
(2)指名谈谈对0℃的认识。
(3)小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任何物体都有温度。0摄氏度只是温度中的一个值,也是天气中零上和零下的分界点,在物理中表示冰的熔点。大于0度,冰开始融化为水,小于0度,水开始结冰。
科学家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位0℃,读作: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4.用线把对应的温度连起来。(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
零上12摄氏度 零下10摄氏度 零摄氏度 零下16摄氏度
-10℃ +12℃ -16℃ 0℃
(1)先让生读出第一行的温度。
(2)指名汇报连线。
5. 读温度,使学生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大家刚才表现的都很棒,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决定带大家到哈尔滨市的冰雪节看看。(课件出示)
哇!大家都为冰雕世界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感到震撼!
(1)那一天哈尔滨市的气温是多少呢?其他城市气温又如何呢?请看屏幕。
这是老师收集到的那一天几个主要城市的温度,谁能当一下播报员,把这天的天气情况向全班同学播报出来?(国家地图)
(2)让学生当小播报员播报。(利用白板的探照灯功能)
(3)通过比较部分南方和北方城市的气温,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巩固练习
1.估一估
(1)出示我们当地几幅不同季节的图片,与合适的温度连线。使学生知道我们当地不同季节的气温情况。(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连线)
夏天短袖 毛衣外套 棉袄棉鞋(冰雪)
-8℃ 36℃ 19℃
2.比较-5℃与-20℃两个温度的高低。(出示教材88页练一练一的情境图)
指名交流汇报。
3.下表是天气预报给出的我国部分城市某日的气温。(课件出示)
(1)北京与沈阳哪个城市温度高?
(2)把这5个城市的气温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指名让学生排列)
< < < <
四、拓展延伸
指着板书:新疆气温5℃,最低气温-4℃,它的温差是多少?
(1)借助温度计示意图,让同桌讨论。(2)交流汇报。(3)归纳方法。
五、课堂小结
你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六、作业布置
1.课后查资料搜集了解一些其他物体的温度。
(如:月球表面的温度、太阳表面的温度、一些金属的熔化温度等)
2.生活中除了有的温度带有“-”号,你还见过带“-”的数吗?
搜集一些下节课交流。
四年级数学下册开学第一课教案模板篇5
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中括号,会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反馈
1.漫谈自学收获: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观看了有关中括号的视频,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
(交流要点: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计算顺序。)
2.预习单中的问题交流。
订正错题。这道题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改正?
看来同学们学得很不错。
二、疑难突破
那,在自学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引导学生提问)
师问:有了小括号,为什么还要引入中括号?也就是中括号到底用在哪儿?是否是只计算来用?
当然不是了,很多时候,咱们学习的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服务的,那这节课,咱们就来体验一下,如何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板书课题:中括号
三、合作提升
1. 出示情境:面包8元/包,蛋黄派12元/包,巧克力的单价是面包与蛋黄派单价和的2倍。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巧克力的单价是多少?)怎样列算式?(出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
小明带了80元,根据这个信息,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
(可以买多少盒巧克力?)
2. 那个问题怎样解决?请你列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将学生的做法写在小板上,贴出来。分步正确的,综合错误的,综合正确的三种)
3. 交流
谁来说说你每步求的是什么?
辨析
80÷ (8+12)×2
80÷[(8+12)×2 ]
哪一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是呀,第一种算式只套了一个小括号,这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应该先算除法,再算乘法,而我们应该先算乘再算除,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小括号了,再不能套小括号,那样就乱了,为了避免混乱,所以就用一个中括号。
是呀,在已经有了小括号的式子里,当再次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这时就需要另外一种符号,中括号就出现了。
对比:对比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哪种算式书写更简洁?(综合算式)是呀,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发明中括号了,它既能改变运算顺序,同时可以使我们的书写更加简洁。
4. 引申
你会用中括号吗?来试一试吧。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计算
交流:为什么要在这里加上一个中括号?
5. 解决问题
看来,同学们已经会运用中括号列出综合算式了,那接下来的几道问题应该都难不住大家。
(1)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4人。美术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合唱组有72人。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列综合算式解答)
(2)小明包了18个包子,小刚包的个数是小明的2倍,小洁包的比小明与小刚的和还多6个,小美包了20个包子。小洁包的个数是小美的几倍?(列综合算式解答)
6. 拓展
老师这里还有几道题,你能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吗?和同桌说一说吧。
这个对于大家都是小菜了,那咱们加大点儿难度。
象老师这样说
180÷4+2 ×3,我们可以说180与4的商加上2与3的积,和是多少?
180÷(4+2)×3,这道算式可以怎么说呢?
(180÷4+2)×3
180÷[(4+2)×3]
还是这四道算式,如果编成应用题,又可能是什么样的应用题呢?这个留作大家课后思考。
四、梳理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括号是一种运算符号,它的作用在于表明运算的顺序.小括号“( )”是17世纪荷兰数学家吉拉特开始使用的.之前法国数学家韦达使用过中括号“[ ]”。改变运算顺序的除了以前学习的小括号,今天学习的中括号,还可能有什么?大括号?同学们很善于联想。象这个就是大括号,你觉得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是的,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只要我们善于思考,敢于联想,会发现更多知识间的奥秘。
课堂检测
72÷[960÷(245-165)]
(960÷40-10)÷2
小军从家到少年宫走了14分钟。用同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多少分钟?
四年级数学下册开学第一课教案模板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归纳推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2、理解分数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你能用你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你喜欢的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
学生折纸、涂色,表示出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在你们刚才的纸上涂2份或3份又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1)学生4人小组,每人将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你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然后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向小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2)谁能上来展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多媒体演示图片。
问:你能发现他们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吗?它与四分之一有什么不同?
(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份是它的四分之三,4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几份就是四份之几,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拓展思维,认识分数名称。
(1)让学生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1、2、3……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学生画线段)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
(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几份,说出相应的分数。
(3)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出一个分数来吗?
(4)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子、分母、分数线)
3、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出示例6的一组分数,让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比较?
反馈。
用相同的方法比较第二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巩固练习。
P95页做一做1、2。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下课后,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
四年级数学下册开学第一课教案模板篇7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估计体育场看台的座位数
出示体育场的挂图,让学生先估一估这个体育场有多少个看台,并说说估计的依据。接着讨论如何估计一个看台的座位。在讨论时,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去估计,如可以分成几部分或每排取一个整数值等。
最后出示一个看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对具体的数据进行估计。
二、估计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的字数
学生可以将报纸折一折,在知道一部分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个版面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的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估计方法,然后进行交流。
三、旅游中的估计
1、出示图一,让学生说说图上从北京到广州经过哪些城市;也可以提问“如果从北京到广州需要30时,那么从北京到郑州需要几时?”
2、第二、三幅图也以估计为重点。所以应多鼓励学生说一说估算的方法,对于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说的合理,都应给以肯定。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倾听他人的方法,反思自己的方法。
世界人口
内容:P46~48
课时:2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读信息,提问题。
演示CAI—1,呈现下列几组数据:
1、 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60亿大关。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速度增长,按最近20年的人口增长速度,全世界平均每秒增加2.6人。
2、 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我国与美国的面积差不多,而美国的人口仅有2.76亿,我国人口却是美国人口的4.6倍。
3、 俄罗斯比我国人口少得多,面积却是我国的1.8倍,我国陆地国土面积是960万千米2。
读了这几组数据,你想到了哪些可以用数学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建立小数乘法竖式计算模型。
1、 板书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解决。重点研究乘法问题。
例如: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增加多少人?列式:2.6×60=
2、 如果用竖式计算,你怎样列竖式?(请几个学生板书。)
3、 讨论:如何列竖式,每一个乘数的数位怎样对齐?
4、 师演示竖式计算。
5、 学生尝试计算:3.4×21 1.24×1.7 4.47×0.72 3.5×28
6、 集体评议。
7、 总结:谈谈你这节课还有什么问题?也可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教材提供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分布的有关信息,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比较生疏,但通过这一途径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读一读有关信息,提醒学生特别要关注用红色印刷的内容.然后鼓励学生讨论"平均每秒增加2.6”是什么意思,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根据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小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学会用竖式计算数目比较大的小数乘法。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
课时2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
2、 结合具体的事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 结合事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养成节约意识。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
问题1:P47的第1题
1、 实物投影练一练的第一题。要求:
(1) 读出“世界人口统计图”上的信息。(生自由回答。)
(2) 独立解决(2)、(3)两题,集体订证。注意学生能否准确从图片中获取所需的数据信息。
(3) 集体讨论第(4)如何列式。特别注意计数单位:60亿,2.6人。
问题2、P48的第5题。
1、 生读题,了解题意。
2、 师生共同整理已知信息,并板书:
20__年人均国民收入:(1)中国是850美元
(2)世界是中国的5.4倍
(3)发达国家是中国的28.3倍
3、 从(1)、(2)两个相关的信息中你可以知道什么?生自由回答:世界人均国民收入是多少?
4、 谁能完整地把这个问题说完整。(提名回答)
5、 那么从(2)、(3)或(1)、(3)中你又能提什么问题?生自由回答。集体评议。
问题3、P48的第7题。
1、 生自由小声读题。了解问题。
2、 集体讨论怎样解决,板书出相应的算式,独立计算。
一、探索小数乘法的特征。
乘法的积一定比乘数在吗?
1、 P47的第3题,学生先在书中填一填,然后汇报交流自己填的方法。
2、 集体观察、思考并讨论:
(1) 第一列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 0.3乘什么数时比0.3大,什么时候比0.3小,什么时候等于0.3。
(3) 从这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4) 用你发现的规律验证第2列是否正确。
课后练习:P47、48的第2、4题。
教学反思: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大量确定积的位数的练习,学生进步很快。但是这样的题还是有个别同学出错。如:0.3×1.2○0.3 0.3×1.2○0.3 1.8×1○1.8还要进一步理解为什么?
四年级数学下册开学第一课教案模板篇8
《温度》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87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读写。
本课教学我努力体现了《标准》倡导的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特点:
1、力求数学知识的情境化、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便于儿童理解,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调查我国一些城市的气温;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结合切身的体验来比较两个温度的大小。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更何况现在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对教材进行了设计,在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今社会“主体回归”的意识已日渐重视,我们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支配整个课堂,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中的收获进行总结,此时,我把权力交给了学生,使他们在主动、乐意总结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的运用。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师讲的过多,还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由于时间的关系,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整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是挺高的,但主动性还不够,好多东西都需要老师提醒、点拔以后才能说出,这同时也表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待培养。
四年级数学下册开学第一课教案模板篇9
教学内容:
p、1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伐好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
(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
(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四、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2、完成第1题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说题意。
提问:要求算出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就是要算出总价,总价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数量×单价=总价)
学生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
四年级数学下册开学第一课教案模板篇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计算知识解决春游活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经济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与方法的价值,发展应用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算算老师的出差费用:
老师经常要出差,比如说这次要到南京参加一个活动,时间是3天。你们说,这3天老师会花哪些钱?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交通费用、住宿费用、伙食费、如果要游玩的话还要有门票费和游玩的具体项目的费用……
依次在每个项目下写出具体的金额,一起算出老师3天的总共费用。
指出:出门在外,带太多的钱不安全,所以一般都要有一个预算,让自己带的钱够用。
二、算算学生游玩水上乐园的费用
1、出示图,说说从图上你知道的信息,以及联想到了哪些问题?
(88个学生,45人坐一辆车,可以联想到需要2辆车;各游玩项目的定价表……)
2、回答书上的提问:
(1)如果包车的价格是每辆车220元,每人乘车要交多少元?
学生独立列式并交流。
(2)东东用10元最多可以玩哪几个项目,最少可以玩哪几个项目?
问:玩的项目多,那要选怎么的项目?(价钱便宜的)
说说你是怎么选的?……
(3)如果你到水上乐园去,准备带多少钱?这些钱可以怎样安排?
同桌想互相说一说,再交流。
三、模拟春游:
如果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你知道春游前要做哪些准备吗?
(让学生自由地说出各自想到的问题。)
(1)了解并计算出全校四年级去春游的一共有多少人。
(2)如果包乘汽车,每辆车大约可以坐多少人?
了解大客车的一般规格:30~50。根据每班人数,包50人的车更合适。
全校6个班,只要包这样的车6辆就行。
(3)了解包乘一辆汽车需要多少钱?算一算去春游的全体同学包乘汽车一共需要多少钱?
(根据目的地的远近,具体的费用是不同的,就以500元1辆的费用计算,其实还要另外出过路费、停车费、司机人工费等。)
(4)了解比较熟悉的几个游玩地方的其他费用,大致地算一算去这些地方所需要的总费用。
小结:学了数学知识,我们就可以解决像上面这样的问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开学第一课教案模板篇11
第1课时 鸡 兔 同 笼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103~105的例1和“做一做”。
内容简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例1是在古代趣题的基础上呈现了一道数据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在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呈现了猜测、列表、假设等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假设法和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用假设法的算理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1.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主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采用情境导入、巧设疑问、引导探究等教法。
2.本课以观察比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为主要学习方法。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承前启后链
复习:回顾方法的迁移和运用。
如:整数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
学习:理解鸡兔同笼问题。
如: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延学:用假设方法解决问题。
如:有2分、5分硬币共20枚,共8元4角,问2分、5分各有几枚。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导入:同学们,老师假期游玩时,在一个农家小院里,看到一个老爷爷正在考他的小孙子,老爷爷出的题很有趣,于是我近前去看,发现那个小孩非常聪明,不管老爷爷怎么变化题目,他都能经过思考,回答上来。看到这种情况,我产生了一个想法,也想考考同学们,看同学们是否能赶上那个孩子。
今天我把那些题带来了,你们有信心和那个孩子比一比吗?
1.笼子里有10只鸡, 有( )个头, 有( )只脚。
2.笼子里有8只兔,有( )个头,有( )只脚。
3.笼子里有5只鸡和4只兔,有( )个头,有( )只脚。
4.笼子里从下面数有16只鸡脚和8只兔脚。有( )只鸡,有( )只兔,有( )个头。
5.鸡和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有多少只?兔有多少只?【品析:导入部分出一些由易到难的问题,实质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智力热身活动,为鸡兔同笼问题的揭示做好了巧妙的铺垫。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鸡兔同笼趣题,知道了鸡、兔的头数与鸡、兔脚的只数之间的繁杂关系。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抓住知识上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谜语导入:
1.出示谜语卡片。
顶上红冠戴 红红眼睛白白毛
身披五彩衣 长长耳朵短尾巴
能测天亮时 身披一件白皮袄
呼得众人醒 走起路来轻轻跳
(猜一动物) (猜一动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先后在黑板上出示鸡和兔的图片。
2.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3.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鸡和兔各有什么特征。
(预设:鸡和兔各有一个头,鸡有两只脚,两只翅膀,兔有四只脚。)【品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的欲望,同时引出课题,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生活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书吗?你们都喜欢看哪一类的书呢?老师也喜欢看书,最近我在书上遇到了一个问题,没能解决,同学们愿意帮我解决吗?是这样的: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一种类型的数学问题吗?这就是大约一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古人留给大家的珍贵问题吧。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品析:这一引入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第104页例1,学生自己读题,并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 ②鸡和兔共有26只脚。
③鸡有2只脚。 ④兔有4只脚。
猜测:先猜一猜,鸡、兔各有几只?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汇报。
明确: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16只脚,而题目中是26只脚。也不可能都是兔,因为如果都是兔就会有32只脚。
小组活动:怎样才能确定我们猜测的结果对不对?请同学们分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列表法
头数 鸡 兔 脚
8 1 7 30
8 2 6 28
8 3 5 26
8 4 4 24
根据鸡兔共8只的条件,假设鸡有1只,兔有7只,脚共有30只;鸡有2只,兔有6只,脚共有28只;鸡有3只,兔有5只,脚共有26只,符合题意。小结:鸡兔的总只数不变,多一只兔子就会少一只鸡,并会增加两只脚;多一只鸡就会少一只兔子,并会少两只脚。
2.假设法
方法一 : 假设笼中全部是鸡。
8×2=16(只)
(如果把兔全当成鸡一共就有8×2=16只脚)
26-16=10(只)
(把兔看成鸡来算,每只兔就少了两只脚,10只脚是少算了兔的脚)
4-2=2(只)
(4-2=2表示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只脚)
兔:10÷2=5(只)
(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只脚呢?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鸡:8-5=3(只)
(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
方法二 : 假设笼中全部是兔。
很显然笼中共有8×4=32(只)脚,与实际脚26只不相符,多了6只脚。原因是我们把2条腿的鸡当成了兔,每只鸡看成一只兔,就比实际多了4-2=2(只)脚,那么6里面有多少个2就有多少只鸡。
列式解答:鸡的只数:(8×4-26)÷(4-2)=3(只) 兔的只数:8-3=5(只)【品析:本环节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探究用多种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刚才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比较这些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你认为哪种方法一般都能适用?
四年级数学下册开学第一课教案模板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能运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改写和化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2.用图形面积相等和推算等方法比较小数0.3和0.30的大小,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得出小数的性质。
3.引导学生初步领略解题过程中常用的转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验证的过程,培养合理的思维。
2.培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用具准备:
教具、学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
板书:三个1,判断相等吗?
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写上一个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写上两个0,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
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添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2.(1)你能把它们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0.1米= 0.10米 = 0.100米
(2) 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
3.引入新授:0添在一个数的哪里可以不改变数的大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灵活运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从中找到三个相等的数量,发现问题,从而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比较0.30与0.3的大小。
(1)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猜一猜)
(2)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证明?(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老师提供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数射线)
学生汇报:
0.3就是
, 把这个正方形看作整数1,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份,取这样的三份,就是
, 0.30就是
,把另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0份,取这样的30份,就是
,从图形上发现
=
,所以 0.3=0.30。
推算10个0.01是0.1
30个0.01是0.3
所以0.3=0.30
把0.3和0.30标在数射线上,发现0.3=0.30。
(3)从比较中中发现了什么?
(小数部分的末尾(后面)添零,它的大小不变。小数部分的末尾(后面)去掉零,它的大小不变。)
末尾和后面哪个更好?
(4)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出示课题:小数的性质)
板书: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 利用小数的性质举例。
[通过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的教学手段,用图形面积相等和推算等方法比较小数0.3和0.30的大小,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得出小数的性质。]
三、巩固练习
1. 根据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这过程就是把小数化简。
利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下面各小数:
6.0=( ) 3.500= ( ) 3.340=( )
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2. 判断:不改变小数大小,下面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
0.730 36.070 108.800 10.0
3. 有时根据需要,利用小数的性质来改写小数。
不改变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8.01= 9.8= 6=
改写小数时你想提醒同学们需要注意什么?
(1)不改变原数的大小;
(2)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3)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
4. 当小数部分的位数不同时,可以怎么比较小数的大小?
比较3.14与3.141
(把3.14改写成3.140,就可以从高位起依次比较每个数位上的数字。01 所以3.143.141)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
5.28( )5.2 0.61( )0.612 6.37( )6.375
[通过一系列练习,使学生明确了小数性质的两大运用:把小数改写和化简。]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活中你有没有用到过小数的性质?(价格标签)
四年级数学下册开学第一课教案模板篇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数。
问:这些口算题有什么特点?(都是末尾有0的乘法)
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口算?(先不看0,乘完后再数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
板书其中一题:200×43
这题的得数是多少?怎么算的?
现在请你用竖式来计算,行么?
(板书竖式,强调0先不要对齐)
看板书:200×43=8600,问:谁能根据这个算式很快地编得数也是8600的乘法题?
(2×4300,20×430)
为什么这三个算式的得数都一样呢?(先不看0,都是2×43;再添上0,两个乘数末尾合起来都是有2个0,所以都要添上2个0)
2、哪些同学昨天已经预习了数学课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
(要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例题
1、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哪几个信息?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哪个条件是多余的?算式怎么列式?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2、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指名板演,(可能出现的情况)
(1)按照原来的方法笔算
(2)0先不对齐,但在前面乘的时候,0也参与了
(3)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时候,没有把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
讲评这几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重点讲)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开始列竖式的时候0没有对齐某个数位?(先不考虑,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既然是先不考虑,所以在这两次乘的时候,0也不要考虑。(擦去多余的0)
指出:最后加完之后,这个0要补上。 ……
比较第一、二种竖式,指出: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我们可以像这样写,比较简便。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讲评。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得数。
2、第3题。
学生独立分组口算。算完后指名交流每组算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四、布置作业
第2、4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开学第一课教案模板篇14
教学目标:
1、从不同方向观察由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并能描述看到的形状。
2、能辨认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的物体得到的形状。
教学重点:
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能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正方体木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预习新课。(课件出示)
1、由两个小正方体组成以下图形,画出从前面、上面、左面所看到的图形。
第二单元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问,从这三面看到的图形的形状一样吗?也就是说从不同的方面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
引入课题,这节课学习“观察物体”。
2、课堂预习。
请同学们仔细看课本13页,请你拿出自带的4个小正方体木块,进行拼组,然后带着以下问题进行观察学习。
1、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2、在观察物体的时候,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每个面的形状一样吗?
3、请你把能观察到的面的形状画在格子图上,并注明看的位置。
4、我们分别不同的位置观察了拼成的立体图形,对于你画出的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二、自我检测。(课件出示)
1、填一填。
从前面、左面和上面观察由小正方体组成的不同的图形,结果可能( ),也可能( )。
2、连一连。
第二单元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三、预估问题。
1、观察我们摆放的组合立体图形,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一样吗?分别是什么图形?
2、同样都是用相同的4块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为什么你们从前面、上面、侧面画出的形状不同呢?
3、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怎么样?
四、预设解惑。
请同学们拿出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摆立体图形画出的格子图,我们共同交流。
1、同学们在实物图影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出示从前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图形,
2、师把同学们的作品进行总结:(课件演示)
第二单元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作品,我们是如何画出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图形呢?有什么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
(1)集体交流
(3)方法提炼
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
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
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
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五、引导小结。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你会背吗?
3、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
4、问:请你结合这首诗,再想一想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想法?
六、针对性作业。
1、课本13页做一做,练习四1至3题。
2、《配练》上的1至3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开学第一课教案模板篇15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页—第78页。
【教材分析】
学生在本学期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除法”的知识,本节课是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它是以“奥运会”为主题,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本课分两个课时,根据教材的难易度分析,我估计学生最熟悉的运动员是刘翔,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我把教材适当调整。在本课我以“刘翔夺得世界冠军”为主题作为第一课时,充分地利用有关素材,开展数学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奥运会知识,体验学习乐趣,总结学习方法,学生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全情投入,体验奥运文化内涵,发现奥运会特有的数学价值,渗透爱国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积极强身健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第28届奥运会有关的数据,110米跨栏决赛的实况录像,多媒体等。
2、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第28届奥运会比赛的数据,和有关运动员信息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特色
抓住“激情奥运”这一个主题,创设情境,以情导航,引导学生参与算一算、猜一猜、论一论等教学活动。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 “五让”的特色:
(1) 书本让学生自学; (2)问题让学生提出;
(3) 规律让学生发现; (4)疑难让学生研讨;
(5) 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五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本课是综合练习课的特点。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 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三) 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四)憧憬未来,迈向2008;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录像,教师激情引入:中国奥运健儿在世界赛场奋斗拼搏的画面。
“同学们,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五星红旗在奥运的赛场上徐徐升起,当嘹亮的国歌声在你耳边响起,作为一名中国人你们激动吗……”
引导学生围绕“奥运”充分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这里预计课堂的气氛会热烈起来。)
2、出示课本2004年雅典奥运奖牌榜(略)
让学生思考,从这个奖牌榜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再出示新中国在1984年第一次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的成绩:(略)
引导学生再观察讨论,进行对比,并让学生说出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两表成绩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开展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接着引出本课的课题:激情奥运(板书)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教师引入和放录像: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决赛的录像。)
1、综合应用,提升基础
(1) 出示书本的表格,计算: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秒?
这一练习是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学生应该不难算出。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答。然后小组互评,得出:
刘翔比特拉梅尔快:13.18-12.91=0.27(秒)
刘翔比加西亚快:13.20-12.91=0.29(秒)
特拉梅尔比加西亚快:13.20-13.18=0.02(秒)
小结:“同学们!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2) 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会再次提问学生,看谁答得又对又快(出示):“奥运110米栏的纪录是12.95秒,你们知道,刘翔破了奥运纪录吗?”“刘翔的时间比奥运纪录缩短了多少秒呢?”
因为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会很容易口算出: 12.95-12.91=0.04(秒)
(3)看谁判断最准确
出示书本第二个问题:(出示)
“下面的两幅图,哪幅是男子110米栏决赛的冲刺画面?你们有什么方法能准确判断,为什么?”
这一道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实际数据去判断。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尚浅,我估计不少学生会猜错。这时,我会引导学生把第1小题表格中的数据与两幅图联系起来,进行对比、推理和判断,我是这样引导的:
“同学们,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得知:第一名刘翔比第二名特拉梅尔快了0.27秒,而第二名比第三名只快了0.02秒,那么相差时间的多少与实际相差的距离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会展开争论,达成共识:原来相差的时间越少,相差的距离就越短;相差的时间越多,相差的距离就越长。)
依照以上的引导,学生会推导出第二幅画才是正确的冲刺画面,最后我播放刘翔在奥运会决赛的冲刺画面进行验证,并且表扬判断准确的同学,以及进行小组评价。(小组评价)
2、加深情感,巩固提高
(1)唐功红是本届奥运会的75千克以上级举重冠军。在决赛中,亚军韩国选手张美兰抓举成绩是130千克,挺举成绩是172. 5千克,张美兰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比唐功红少 2. 5千克。唐功红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是多少千克?
(130+172.5+2.5)=305(千克)(2)奥运会男子跳水3米板比赛,中国选手彭勃凭借出色的发挥摘得金牌,总成绩是787.38分。比获得铜牌的俄罗斯老将萨乌丁高了34. 11分,而萨乌丁比获得银牌的加拿大选手德斯帕蒂少了2.7分,而德斯帕蒂的总成绩是多少分?
787.38-34.11+2.7=755.97(分);
(3)在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比赛中,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分别如下:
比赛日期 赛程 成绩(秒)
8月24日 预赛 13.27
8月26日 复赛 13.26
8月27日 半决赛 13.18
8月28日 决赛 12.91
问:刘翔四次比赛的平均成绩是多少秒?(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3.27+13.26+13.18+12.91)÷4≈13.16(秒)
【设计意图】前两道题计算的难度稍为增加,分别是有关举重冠军唐功红和跳水冠军彭勃的题目,主要巩固应用小数加减法。第三道题是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既让学生了解刘翔在比赛的情况,又进行小数除法的计算练习,为深入开展本专题练习作好铺垫。在教法上,我会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练习,再进行简单的评说,对全对的同学我会及时表扬和鼓励,展开小组评价。
3、活学活用,提升能力
播放刘翔取得世界冠军时,记者访问他的片断。教师结合片断中刘翔感慨的话,再激情引导,更加激发学生对刘翔的敬爱,对学习的热情。
练习第78页的第四题的图:“已知第1栏至第10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图略)
这道题有两个意图:第一是考查学生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第二是让学生明白十个栏架之间共有几个间隔。我会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进行汇报。
正确的解答是这样的: (110-13.72-14.02)÷9=9.14(米)(板书)
我估计个别学生可能会这样出现这样的错误:【显示:(110-13.72-14.02)÷10=8.226(米)】。不少学生会认为从第一栏到第十栏有十个间隔,所以会除以十。这时,我会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一格一格地数出来。原来:第一栏到第十栏是有九个间隔距离,正确的应该除以9。
(2)为了检查学生的巩固情况,我还设计了以下的两道练习题:
A、女子1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13米,第一栏到第十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相等,第十栏到终点的距离是10.5米,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图略)
(100-13-10.5)÷9=8.5(米)
B、男子4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45米,第一栏到最后一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都是35米,最后一栏到终点的距离是40米,求400米跨栏一共设置了多少个栏架?
(400-45-40)÷35+1=10(个)
【设计意图】以上的专题练习,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会灵活运用,而且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我的教法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计算、观察、猜测、验证、交流与评价等数学活动,学得深透,练得扎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得到不同的提高。
(三)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开展小组学习,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数据,自由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例如,我估计学生可能会搜集到类似的数据:
男子双杠决赛前三名成绩
国籍 日本 乌克兰 中国
运动员 富田洋之 贡查罗夫 李小鹏
成绩 9.775分 9.787分 9.762分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在小组中解答。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憧憬未来,迈向2008
教师激情引入:“千年文明史,百世奥运情。同学们!当你们看到屏幕上闪烁的倒计时,听到这催人奋进的奥林匹克进行曲,你们有没有想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呢? … …”
出示北京奥运会倒计时动画和中国参加历届奥运会的统计图(出示),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竞猜。猜一猜,我国在2008年的奥运会可能会取得第几名?可能会取得多少枚金牌,哪些项目可能会取得金牌?… …再次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把竞猜的结果与今天所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数学日记,把这篇日记保存到2008年,见证北京奥运会。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在这一个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所练内容,质疑问难,归纳总结,提高本课知识的通过率和巩固率。最后,我布置第二个课后延伸的作业,要求搜集奥运或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数学综合应用。
四、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它即结合学习内容,又突出奥运的特色以五个吉祥物——“福娃”来进行小组评价,体现板书设计的美观、实用和特色。
五、说预期效果(教师激情结语)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奥运圣火,点燃了我们共同的梦想;激情奥运,释放着同学们对奥运的激情,更激发着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我相信同学们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课堂上欢快而丰富,紧张而充实,将真正感受到奥运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