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简短
一年级数学教案如何写。教案的作用有很多,作为新的老师教案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 随着教案的完成,对于教材和知识点的把握更有力度,更有利于将来的讲课。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简短,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简短(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与后、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初步培养学生首先确立参照物,再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体会前后,左右的相对性,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准确的区分左和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猜一猜同学的位置。
教师说位置,学生做一做,找一找
二、新授:
(一)学习左右。
1、你能不能不转身,把你周围的同学介绍一下?
(1)出现两种情况:
说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介绍吗?)
说不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怎么介绍?)
(2)比较,两种说法哪种更好?
(3)原来我们可以用左右来介绍两边的同学,这样说真清楚,你也能这样介绍你两边的同学吗?
(4)我们刚才用了哪两个词介绍我们两边的同学的?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板书:左右。
你的哪边是左边?右边呢?
指指你左边是谁?右边呢?
2、做游戏。
跟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指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起立)伸右腿、左脚向前一步……
3、练习
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都在左边走呀?
组织学生讨论,像前后那样得到结果:面对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二)、学习前后
向你的朋友介绍你的前后都是谁?
(三)、观察课件,请你向大家介绍你看到景物
学生认识上、下
三、巩固练习
46页试一试。
1、看参照物。
2、说出相对应的前后左右的车。
47页练一练
1、左右的练习。
2、相对性的靠右行走(公共道德)
3、思考题: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综合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前上
左右
后下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平面内前、后掌握较快,对于左右掌握会很慢,在介绍自己的前后左右的同学时,先让他找到自己的右手(写字的手一直举着),学生很快分清左和右。上下是立体的通过楼上与楼下就分清。练习中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就会了。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简短(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6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6页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教学设计:
一、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师:小朋友们,你去过动物园吗?你们瞧,(课件演示)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老师和同学们来到了野生动物园。(课件出示14~15页主题图),这里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跟你的小伙伴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有几个?
[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情境野生动物园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 望。]
学生小组内交流,并且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按不同事物类型分类数数,并且进行有序观察。
[通过教师参与,渗透分类观察的方法。]
2、学生汇报。
3、老师根据汇报情况适时把卡片1~5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
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并摆在桌子上。
[通过小组交流、认读数字卡片以及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等活动,逐步抽象出数。]
二、馈实践
1、谈话: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本含义,使学生在丰富的操作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2、谈话: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
请告诉你的小伙伴你是用哪种方式来表示这个数的。
3、同桌之间考一考,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活动中。
三、感知数的顺序
逐次感知1~5的顺序。
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摆。
学生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怎么得来的?再摆1个得到几个?
依次感知3、4、5的来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简短(精选篇3)
[教学内容]准备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能力、认数能力,为教学新知识做准备。
2.通过观察图,初步学习分类。
3.初步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做一些学习数学的准备。如怎样听讲、看书、写字等,初步知道上、下、左、右等方位。
[教学过程]
1.教师谈话。
教师亲切地对学生讲述学习的重要性、学好数学的必要性,使学生知道生活离不开数学,鼓励学生好好学习,练好本领,长大了建设祖国;鼓励大家要天天向上,要求大家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等,并提出比一比,看谁学习最努力?
2.学习新知识。
(1)学习新学期开学的主题图。
教师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意:这幅图里都画了些什么?指名让学生说的时候,教师有意引导按数目顺序叙述:一面国旗、一位教师;两个同学在向教师行礼,两个同学浇花,3个同学踢球……也可以按方位叙述:左边画的是两个同学在向教师行礼,右边下方画的是两个同学在浇花;上方画的是……
(2)了解学生的数数能力。
①结合图,教师提问:数量是1的有什么?数量是2的有什么?数量是3的有什么?……(学生默数,然后回答。)
②数教室中的实物。
有几扇窗户?每扇窗户有几块玻璃?第四行有几个同学?第一排有几名__?……(注意数量不要超过10。)
(3)学习分类。
①出示实物图。(1支铅笔、两个大小不等的皮球的图画。)
教师问: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各是做什么用的?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大球、小球都是同学们玩的球,是同类的物品,我把它们圈起来(一边说,一边用粉笔画圈)。铅笔是用来写字、画画的,和球不是同类的物品,不能和球圈在一起。
②学生试着分类。
教师出示实物图(公鸡、母鸡、小鸡、书包、气球)。
让学生先看一看图,再想一想,然后全班动手试着分类,教师巡视。
教师问:图上哪些东西是同类的?你们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4)认1~10各数。
打开书,翻到印有10以内各数的图和数的那一页。
全班看书,数一数每个图内有几个实物,再认一认右边的数字。
教师在实物投影下手指图旁边的数字,指名让学生认数字。(从小到大指、从大到小指、跳着指、任意指等。)
(5)写字准备练习。
出示画有田字格的小黑板。
让学生认识田字格:左半格、右半格、上半格、下半格、左上格……
并说明在格内写横线要从左向右,画竖线要从上往下;教师先示范,然后让学生试着描红(用书上的),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意图:这是学生由学龄前儿童成为一年级小学生上的第一节数学课。这节课是否上得顺利、是否有趣对学生影响很大。课堂上力求多让学生参与(看一看、数一数、认一认、说一说……),以便教师了解学生入学前已有的基础,为新课做好准备。
3.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实物图。
全班学生动手分类。教师问:怎么分的?怎么想的?(教师归纳)
4.质疑与总结。
教学意图:先放手让学生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后教师有的放矢地讲解,体现主导作用。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简短(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整理3种水果学具,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认识符号“>”、“<”、“=”及其含义,会根据所出示的“>”、“<”、“=”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3.引导学生从事简单的初步的统计活动,用象形统计图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18页的教学内容,“做一做”第1题,练习二的第5、6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
1.小猴吃水果的课件。
2.投影仪。
3.4个梨、5个苹果、9朵花的磁性软件。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5个苹果、9朵花的图片;“>”、“<”、“=”3张符号卡片和“1”、“1”、“2”、“3”、“4”、“5”、“6”张数字卡片;小棒2根。
教学设计
创设童话情境,引入象形统计图
1.课件展示。
a.3只小猴在美丽的大森林里玩耍的情况。
b.3只小猴共进午餐。草地上凌乱地摆放着3种水果──梨、桃和香蕉。
2.画外音(小猴说):我还没看清楚每种水果各有几人,你怎么就开始吃了?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几个?怎样摆脱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够吃,哪种水果不够吃?
3.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4.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学生的摆法一般有以下两种。
5.课件展示: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课本第17页的象形图。
6.提问:观察摆放的图,数一数几只猴吃几个桃,几个梨和几根香蕉?
学生回答后,在象形图下面写“3”、“4”、“3”、“2”。
教学比较2、3、4的大小1.教学“3=3”。
a.画外音(小猴说):我可喜欢吃桃了,可我们每人能吃到一个桃吗?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
b.提问:每只猴能吃上一个桃,桃子一个没也多,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同、相等、同样多)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并在上图下面写上“3=3”。进而教读这个式子。
2.教学“3>2”。
方法和教学“3=3”相同。
告诉学生“3比2大”可以用符号“>”表示。学生说一说大于号的形状。可用语言表示,也可用手势表示。
3.教学“3<4”。
方法如前。
让学生说一说小于号“<”的形状是怎样的,与大于号的形状对比来说。
4.区分“>”、“<”和“=”。
a.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认识,记忆“>”、“<”、“=”的方法。学生可能会用“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等语言描述。教师都加以肯定。
b.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①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
②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小结
1.让小朋友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教师加以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比时仍然可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来比较。
巩固深化
1.基本练习:完成18页“做一做”第1题。
2.补充练习。
a.左边摆2个梨,右边摆1个苹果。填()>()
b.左边摆4朵花,右边摆3个梨。填()>()
c.左边摆3个苹果,右边摆5朵花。填()>()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
4.综合练习:完成练习二的第6题。
5.开放练习:这里有1、1、2、3、4、5、=、>、<一些数字和符号。用这些数字和符号组成各种不同的式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简短(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3.通过观察、操作、表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或圆片。
投__(主题图抽拉片),人物贴图,开放题材料(红花、绿叶、信封袋)。
教学设计
创新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主题图抽拉片:从美丽的大森林外景到草地内景,再到陆续飞落草地吃食的小鸟。)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组内小伙伴说一说。
△交流汇报:
生1:有4只小鸟在吃小米,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吃小米……
生2:我看到在大森林里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在一起就是5只,列式就是:4+1=5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1=5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勾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贾老师把静态的教材制成动态的投__,使情境活动化,让学生在眼看、脑想、口说的过程中,理解图意,激发学习积极性。]
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师:“4加1等于5,你是怎样算出的?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师参与讨论。)
3.全班交流,代表汇报。
生1:我是看图1、2、3、4、5数出来的。(数数法。)
(根据回答贴图板书)
生2:我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接着数。)
生3:我可以心算。
生4:我会数指头或小棒来算。
生5:先有4只小鸟,又飞来5只小鸟,4和1就组成5,所以4+1=5(师给予高度评价。)
4.师生评价。
a.师:一道题,就有这么多算法,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生评略。)
b.师介绍自己喜欢的方法,说明理由。
[此环节明显地体现出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不再是纯粹的知识灌输者,而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很好地体现了《标准》的基本理念。]
分层练习,辨析算理
1.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a.仔细观察、分析、说图意。
b.全班交流,汇报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5
2+3=5
c.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d.仔细观察这两道题,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集团和不变规律)
2.第24页的“做一做”第2题。
a.学生按要求摆一摆。
b.口头列算式。
c.打开书第24页填上书上。
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分组进行“红花配绿叶”活动。
a.要求:为“绿叶”上的算式,找到相应的“红花”答案。
b.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组找到的答案多,图案设计最美。
c.生生互评:给优胜小组奖励“团结协作星”、“智慧星”。
[贾老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习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计算、想象、拼摆,全面巩固了所学内容,又迁移默化地渗透了美育。]
专家评析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开放”二字。
1.教学时,思维方式的开放。在探讨“4+1=5”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时空结构,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开放情境。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采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贾老师尊重学生发现的想法和自己的选择。
2.教学评价趋于开放。师生互评计算方法,生生互评小组的使用评价形式的开放,有效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练习题的开放。由于绿叶即(条件)有多余,所以学生要给花蕊里5、4、3等红花配绿叶,就要经过观察,口算等思维过程,结合小组同学的审美观点,可以摆出多种多样的图案,同时,5以内加法的各种算术基本都口算一次。习题的开放,学生的开放,学生就有多种选择的可能,这样才能得到自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