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
三年级数学课件很有意思的。教学设计是老师对每一课时做的特定教学方式的规划, 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非常看重的一个表现,不是只照着课本去念去学,它包含了老师的心血和希望在里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精选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 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2、P5页 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1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毫米 1分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教学后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精选篇2
教学内容:练习一的第3-7题。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
2.能力目标: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
3.思教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难点:不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单位不相邻的两个数的换算。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请你按从大到小的顺序
排列。
2、填空
1米=( )分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你们是怎么想的?
二、导学阶段:
1、教师发7厘米的纸条。注意提醒学生量的方法。这张纸条长多少?如果改用毫米做单位,该怎样表示呢?
先讨论,再各抒己见。
学生想的方法可能不同,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有的用数的方法,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应该这样想:
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是7个10毫米,所以
7厘米=7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2、量一量课桌高度。
提问:
这个课桌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用迁移类推的方式就可推出80厘米=8分米。
自己做,订正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
长度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3、4 题。
(1)第3题
(2)第4题
重点观察第1小题:
1米-2分米=( )分米
师:长度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1米变换成10分米再计算。
2、小测试:
5分米=( )厘米
43毫米+17毫米=( )毫米
4分米=( )厘米=( )毫米
60米=( )厘米
22分米+8分米=( )分米=( )米
30厘米=( )毫米
90毫米=( )厘米
45分米-36分米=( )分米=( )厘米
86厘米-46厘米=( )厘米=( )分米
3、第5-7题练习。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7厘米=(70)毫米
80厘米=(8)分米
1米-2分米=10分米-2分米=8分米
教学后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精选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P7千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习二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2.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2.难点: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卷尺。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师: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二、导学阶段:
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比米大的长度单位,那就是"千米",千米也叫公里。比如,我们说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
从某地到某地的路程是100千米等等,这些都是用千米做单位的。
1、 出示P7第一幅图
说明:公路上路牌上的"21千米"指的是从这里到叶镇的路程是21千米。“23千米”指的是从这里到灵山还有23千米。
2、出示第二幅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体育吗?谁知道通常体育场的跑道1圈是多少米吗?2圈呢?
那2圈半是多少米呢?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板书:1000米=1千米)
那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教师带学生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
分组以人或树为起点量出100的距离,并仔细观察一下。
按一般的步行速度走一走,并计时。
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
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3、教科书P8"做一做"
组织学生尽量实际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的第1-2题
第1题连线。
说说这些交通工具每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
第2题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又叫1公里
1千米=1000米
教学后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精选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P8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中的第3-6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2.难点:长度单位间简单的计算。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准备:
1、填空
1千米=( )米
1000米=( )千米
4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6厘米=( )毫米
500毫米=( )分米
二、导学阶段;
1、教学例5:
出示例5:
3千米=( )米
出示问题:
1千米是多少米?
3千米是几个1000米?
谁知道例5的空格里应填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 5000米=( )千米
问:多少米是1千米?5000米是几个1000米?空格里填几?
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师:题里给出的两个条件单位名称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中的第3-6`题。
1、第3题 独立完成。
2、第4题
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推理过程。
3、第5题
说说图意再独立做。
5、第6题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板书设计:
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教学后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精选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的内容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将书上大米袋示意图制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我们都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让学生描述一下1克和1千克具体有多重。
2.5000米=( )千米 4千米=( )米
1000克=( )千克 8千克=( )克
二、新课
1.教学吨的认识。
教师:我们以前学过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比如,一袋糖重500克,一袋盐重1千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重量单位(引出新课)。
出示书上第一个直观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教师指出: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教师:谁能说一说还有什么物品用吨作计量单位?1 吨到底有多重呢?
教师直接引出:1000千克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教师: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
教师:你还能说出哪些东西大约重1吨?
2. 教学千克和吨的换算。
4吨=( )千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算,不用写出推理过程,启发学生想出:1吨是1000千克,5吨是5个1000千克,5个1000千克是5000千克。所以5吨是5000千克。
3.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给有困难的学生一定提示。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三、小结
四、课堂作业
教师还可以再给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说出合适的单位名称。
教学后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精选篇6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板书:实际问题)
师:为了准备乒乓球比赛,老师去商店买乒乓球了。
课件:出示乒乓球和价格。
提问:看了屏幕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你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呢?
问题: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
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问:哪个问题以前没有学过?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可以自己先想办法解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汇报(板书):
方法一:5×2=10(元)
10×6=6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电脑闪烁表示图意。
提问:5表示什么?2呢?“每袋5个”和“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5×2=10)知道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就可以求出什么?(买6袋要多少元:10×6=60)
提问:谁能说说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再算买6袋要多少元)
方法二:6×5=30(个)
30×2=6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电脑闪烁表示图意。
提问:6表示什么?5呢?“每袋5个”和“买了6袋”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就可以求出什么?(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6×5=30)知道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就可以求出什么?(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30×2=60)
提问: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再算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
如果学生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2×6=12(元)
12×5=60(元)
教师应让学生说明理由。
理由可以是:如果每袋只有一个乒乓球,买6袋一共要12元,实际每袋有5个,所以再乘5,就是买6袋乒乓球所需的价钱。如果学生说不出理由,可以告诉学生:这样算出正确的得数,但道理比较难理解,你们可以继续研究。在想不通理由的情况下不用这种方法。
师:方法一先算什么?方法二呢?
讲述: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互相检验。
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刚才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特征吗?(板书:两步连乘)
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要怎样观察和思考?(要仔细看图,认真阅读文字,找到已知的信息,然后找直接关系的两个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三、练习巩固,体会解题思路及方法。
谈话:下面,我们就到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小动物们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1、出示第1题的情景图,指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你找到了几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
指名把这题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叙述一遍。
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说说自己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汇报,集体评议,说说解题思路。
2、课件出示。
师:小茄子告诉我们什么?大家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交流核对。
3、课件出示。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列式计算,交流核对。
4、完成第5题
(1)出示第5题的情景图,指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你找到了几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
指名把这题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叙述一遍。
(2)让学生各自独立列式解答。
(3)教师组织交流:
指名说说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的口述画出线段图:
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苹果树是桃树的6倍,掌握这题的两种解法。
5、对比练习。
(1)商店在运进水果,每辆汽车一次可以运4吨,6辆汽车8次能运多少吨水果?
(2)商店在运进水果,每辆汽车可以运4吨,第一次来了6辆汽车,第二次来了8辆汽车,两次次一共运进多少吨水果?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评议,辨析两道应用题的异同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第(2)题的两种解法:
方法一:6+8=14(辆);14×4=56(吨)。
方法二:4×6=24(吨);4×8=32(吨);32+24=56(吨)。
6、第6题。
(1)观察插图,你读懂了什么?
(2)要求8次一共运煤多少吨,一定要先知道什么?
(3)请你把你的想法告诉我们。
7、第7题。
(1)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2)告诉我们“每人每天组装8台电脑”,现在要求几人几天?
(3)你打算怎么做?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小结:这是连乘问题的又一种类型,也有两种不同的解答。
四、回顾反思,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两步连乘应用题,你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现在谈谈你的收获,好吗?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精选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电__的座位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3.在自主探索简便算法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
在自主探索简便算法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把电__的2个问题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由学生最近看过什么电影,在哪个电__看的,电__每排有多少个座位,有多少排,引出电__座位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看电影,哪个同学说一说你最近看过什么电影?是在哪个电__看的?
请几个同学介绍。
师:谁仔细观察过,你去的电__每排大约有多少个座位?有多少排?
生发言,教师对注意观察电__座位的学生给予表扬。
师:__同学真不错,到电__不光是看电影,还特别注意观察电__的座位情况。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一个电__的座位问题。
用小黑板出示问题(1)。
2.用小黑板出示问题(1),让学生读题,了解其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说说从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说电__原来的座位情况和问题。
二、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1),师生共同列出算式,鼓励学生自主计算。
师: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36×30=
师:36×30,这个算式你们都会计算,用自己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吧!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大胆介绍自己的想法和计算过程。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计算的?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1)先算10排共有多少个座位。
36×10=360(个)
360×3=1080(个)
(2)把30看成3个十,36乘3个十等于108个十,也就是1080。所以,36×3=1080(个)
(3)用竖式计算。
第(2)种方法如果没有出现,教师可以交流,并接着列出竖式的简便算法。
如果出现,教师就结合学生的算法介绍简便算法。
3.介绍竖式计算的简便算法。
师:36乘30,可以把30看成3个十,这样写竖式。
边说边板书
师:计算时,先算36乘3,得108,也就是108个十,在108的前面添上一个0。
边说边完成板书
师: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简便算法,说简单点就是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积的后面添0。你们觉得这样写怎么样?
生:这样写很简便。
师:刚才我们一起求出了原来这个电__的座位数。现在这个电__为了方便更多的小朋友同时看电影,增加了一些座位,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现在这个电__一共有多少个位?
用小黑板出示问题(2)。
4.教师谈话,并说明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用小黑板出示问题(2),让学生列出算式,用口算,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谁来说一说现在这个电__的座位情况?
生:这个电__现在每排有40个座位,还是有30排。
师:谁来说一说怎么列式?
生:40×30。
师:口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结果1200。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
把40看成4个十,4个十乘30等于120个十,就是1200。
先算4乘3等于12,再在12的后面添两个0,就是1200。
教师重点指导口算方法。
5.教师介绍竖式计算,边说边写出竖式。
师:整十数乘整十数,可以直接利用口诀计算。先把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两个0。用竖式可以这样算。
教师介绍竖式的简便算法。
三、尝试练习
1.教师在黑板上写。
出试一试中的6道题,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进行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电__的座位问题,而且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现在,请同学们计算一下黑板上的几道题,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自主计算,请两个人到黑板上板演。64×30和99×99
10×10不要求有竖式。
全班交流。
2.提出议一议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三道题的乘数和积回答问题。
师:观察这几道题中乘数和积,想一想,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多是几位数,最少是几位数?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学生可能回答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多是四位数。因为99是的两位数,99×99=9801,所以两位数乘两位,积最多是四位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小是三位数。因为10是最小的两位数,10×10=100,100是个三位数。所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最小是三位数。
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启发或参与交流。
四、课堂巩固
1.练一练第1题。
(1)师生一起估计积是几位数。要给学生充分地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
师:看来同学们不但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又知道积最多是几位数,最少是几位数。下面看练一练第1题,我们一起估计一下积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说法。
如
26×40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积最多是三位数,因为十位上的两个数2乘4等于8,不进位;
积最多是四位数。把26看成25,40看成4个十,25乘4个十等于100个十,就是1000,所以积一定是四位数。
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74×36,也可以有两种算法。
因为十位上的两个数7乘3等于21,要进位,所以积一定是四位数;
因为70×30=2100,所以,70×36的积一定是比2100大的四位数。
(2)鼓励学生自己计算,检验估算的结果。
使学生了解判断积是几位数的一般方法:先看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两个数相乘超过或等于10,积一定是四位数。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计算一下,看看估计的结果对不对。
学生计算后,再总结估计积是几位数的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十位上的两个数相乘进位,积一定是四位数。
2.练一练第2题,口算比赛。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棒,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口算竞赛,看谁是咱们班的“口算能手”!
3.练一练第3题,先读题明确图意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解答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师:下面让我们运用新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吧!请看练一练第3题。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自己列式计算,然后交流。
4.练一练第4题让学生先读题,弄懂题意,再计算。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