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

开鹏0分享

优秀的教学总结是很重要的。第一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向同学推荐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写这类作文,重在把这个地方的特点介绍清楚,写出它的特别之处,从而激发他人去实地探看的兴趣。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篇1】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P.145页口算(四)。

3.5+7.6  12-6.2-3.8  7÷0.25  5.6×1.01

1.7+0.4  3+3.3  5.4-2.5-1.47  2.8÷0.8

(1.25+0.36)×0.2  0.99+1.8  2.56-0.37

500×0.001  3.2÷1.6  3.9+2.03  7.5×2.5×4

0.36÷12  0.75×4  4.9÷3.5  1.2×0.4+1.3×0.4

2.14-0.9  6.25×0.8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 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 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 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 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 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 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卡片上记录了关于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的一些建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动开始

每个小组选择1—2个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全班交流总结:首先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其次每个小组发言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议。鼓励学生指出发言小组的不足与错误,并给予补充或更正。最后,教师针对全班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际测量的方法,我们要注意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实际测量问题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简单、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篇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画线段图或列表的方法解决有关行程的实际问题。题目通过场景图提供了两个小朋友分别从家出发去同一所学校上学的有关信息,包括各人行走的速度和从家到学校所需要的时间,要求学生求出他们两家的距离。教材启发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采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简单行程问题的一些知识和能力。在知识方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乘除法运算能力。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已经能够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直接的关系,能独立解答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行走路程的应用题。在能力方面,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具备提取信息的能力、质疑能力,和一定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信息、采用相应的策略解决问题。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新课标要求四年级的学生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根据课标要求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境,通过看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借助图形表格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掌握行程问题中求路程问题和相遇时间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迁移法。

迁移法是数学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在学习行程问题时要掌握基本的速度、时间与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以后遇到工程问题等类似情境的问题都可以运用。

2、题组法。

速度×时间=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经验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下周学校要进行跑步比赛,学校邀请你当小裁判评出一名赛跑的总冠军,总冠军从三年级的100米跑和六年级的400米跑的冠军中选出,你该怎么选呢?速度快那路程不一样,怎么算速度呢?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出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进而揭示:凡是涉及到这三个数量的问题我们把它称作是行程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寻找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

(二)讨论探究,感受相遇

(同时、相距、相对、相遇)教师通过学生的表达和演示感受这四个词的含义。同时就是两个人一起走(学生表演感受同时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相遇就是两位好朋友走到一起碰到了!(学生表演感受相遇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相对就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站在一起!(相向)相距是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学生表演感受相向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三)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亮亮每分钟走50米和芳芳每分钟走40米,他们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20分钟后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他两家相距多少米?

1、确定相遇位置提问: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进行整理?(得出用画图和列表两种方法)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所画的线段图,并让指名学生分析。展示学生整理的结果,并让学生介绍自己整理信息的方法,说说是怎样想的?教师进一步把画图的方法重点进行强调。

2、如何画线段图

(1)先确定两点表示亮亮和芳芳家,再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中间画学校,学校离芳芳家稍近一些。

(2)用括线和问号表示所求的问题。列表整理方法的介绍。

提问:根据整理的信息,想一想:“要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可以先算什么?学生独立做。请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3、质疑解决问题

(1)讨论第一个算式,算的是什么?(并在线段图中指出来)

教师追问:为什么小明的路程和小芳的路程加在一起就是两家相距的总路程了?(学生讨论回答并配以线段图讲解。)

(2)讨论第二个式子:为什么要用(50+40)?进而得出:亮亮的速度+芳芳的速度=速度和。让同学们比一比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总结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

①从条件入手分析方法

②从问题入手分析方法

(四)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让学生做试一试。(让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加强个别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提取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怎样的相遇问题?

生说:一起相向跑步、一起相向游泳、

3、补充练习:(培养学生仔细读题的能力)三个小组一起折纸,第一小组1分钟折60个纸鹤,第二小组1分钟折50朵纸鹤,第三小组1分钟折40朵红花,他们10分钟折多少多纸鹤?

(1)学生板演:第一种做法(60+50+40)×10

第二种做法:(60+50)×10

(2)说一说那一种做法正确?

(3)生说:第二钟正确因为第一组折的才是纸鹤而第二小组折的是红花。

(五)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们今天有怎样的收获?

1、时间、速度和路程的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

2、掌握行程问题的分析方法。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二)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两个单位间的关系。

(三)掌握亿以内数位顺序表,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数位顺序表,按数级读数。

难点:中间和末尾带零的数的读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数位顺序表及活动数字卡。

学具:算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2)10个一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读出下面各数:

3876  6025  7108   4003   4200

3.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

教师板书:

再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

(1)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2)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

(3)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

(4)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例如,首都北京市人口有一千二百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1.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1)让学生在算盘上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10要怎么样?

(10个一千是一万。)

板书“万”。(写在刚才板书的千位左边)

(2)让学生再在算盘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

提问:再加一万是多少?

教师明确:万位满10,向前一位进1,就是“十万”。

10个一万是十万。

板书“十万”。(写在万位的左边)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同时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钟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

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过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3)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也就是十进关系。)

2.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介绍数位。

一开始上课时,同学们读的万以内的数都是由几个数字排成一横行,也就是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各个数字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如3876,是由3个千,8个百,7个十和 6个一组成的。6个一是在右边第一位,就是个位;7个十在右边第二位,就是十位;8个百在右边第三位,就是百位;3个千是在右边第四位,就是千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都叫做数位。

(2)介绍数位顺序表。

老师把上面板书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分别加上“位”字,构成一个数位顺序表:

(3)计数单位和数位之间的关系。

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也就是说几个一就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就写在十位上,几个百就写在百位上,……几个千万就写在千万位上。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

(4)认识数位分级。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向左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接着板书“个级、万级”,制成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个级和万级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四个数位;从第二位起,都是十、百、千。

不同点:万级多一个万字;个级第一位是个位,万级第一位是万位。

练一练

(1)十万有( )个万,一百万有( )个万,一千万有( )个万。

(2)一百万有( )个十万,( )个一百万是一千万,一亿是( )个一千万。

(3)从低位到高位,按照数位顺序说出个级和万级的每一个数位。

(4)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5)万位的右面一位是( )位,左面一位是( )位。

3.教学例1。

(1)让学生在算盘上打出二十八万。

引导学生用个级数的读法来读万级数,但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2)让学生在算盘上打出三千零七十万,指定学生读数。

练一练

读出下面各数,再用文字写出来。

(3)提问:万级的数的读法和个级的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万级先按个级的读法来读。

不同点:读万级数时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4.教学例2。

(1)指导学生读例2各数。

(2)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提问:

①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先读哪一级?

②怎样读万级的数?

③在什么位置上的“0”不读?

④在什么位置上的'“0”应该读?读几个?

阅读课本第3页,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2)读出下面每组数,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3)先说出下面每一个数是几位数,位是什么位,再读出来。

2.灵活性练习。

出示活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上进行读数训练。

移动卡片上的数字,让学生读出各数。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的计数单位有: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了解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知道从右起每四位一级,分作个级和万级,还学会了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3.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5题,自制一张亿以内数位顺序表。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和正确读出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亿,并学习按级读亿以内的数。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然后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需要学习比万更大的数,引出新的课题。

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利用学生在算盘上拨珠,学习新的计数单位,并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亿以内数位顺序表和按四位分级。

第二部分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先学习只有万级的数,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后面加读一个“万”字,再学习含有两级的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并突出哪些0该读,哪些0不该读这一读数中的难点。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读数规则。

本节课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使学生在课内逐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69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