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案
教师的数学课件是很重要的。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案精选篇1
一、我会填。
1、1米=()厘米 7厘米+8厘米=()厘米
300厘米=()米 64厘米-7厘米=()厘米
1米-20厘米=()厘米 43米-40米=()米
40厘米+60厘米=()厘米=()米
2、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和()。
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 一棵大树高12()
新华字典厚3() 操场跑道长300()
黄瓜长22() 红领巾最长边是50()
床长2() 你的身高1()30()
二、我会选。选择合适的序号填在()里。
1、要量物体的长度,要把尺的()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
①1②0③10
2、生活中()的高度最接近于1米。
①写字台的高度②电视机的高度③台灯的高度
3、1米减去1厘米,等于()。
①0米②99厘米③99米
4、量一枝铅笔的长度,一般用()作单位。
①米②厘米
5、你的数学课本长()。
①1米②18厘米③21厘米
三、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
1、一枝粉笔长90厘米。()
2、一枚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3、一间教室长9厘米。()
4、一根旗杆高10厘米。()
5、量黑板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四、在○里填上“>”“<”或“=”。
3米○30厘米 2米10厘米○2米 5米○500厘米
98厘米○1米 15米+8米○23厘米 42厘米○24厘米
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案精选篇2
1、填空。
(1)1米=()厘米400厘米=()米150米=()米()厘米
(2)笔算加减法要注意:要把(),从()位()。
(3)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有()个直角,长方体一共有()个直角。
(4)每个三角板都有()个直角,其它的角都比直角()。
(5)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
2、笔算。
(1)37+24= 63-25= 67+33= 71-23-19= 39+14+38= 29+37-48=
(2)养殖场养了29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多18只,黑兔友多少只?
(3)华华每分钟能写9个大字,姐姐每分钟写的字是华华的3倍。姐弟俩每分钟能写多少个大字?
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案精选篇3
一、有空我来填。
1、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作单位。表示比较重的物品的'重量,常用()作单位。
2、5000克=()千克
6千克=()克
200克+800克=()克=()千克
3、一袋盐重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克,也就是()千克。
4、5只面包共重300克,一只面包重()克。
5、在○里填上“>”、“<”或“=”。
8000克○9千克 4千克○4000克
3千克○2990克 1千克○1010克
2千克○1200克 3000克○3千克
二、快乐三选一。
1、18个鸡蛋大约重1()。
A、克 B、米 C、千克
2、1千克沙子的重量()1000克棉花的重量。
A、> B、< C、=
3、1杯水重240克,10杯水重()克。
A、240 B、2400 C、24
三、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头猪重量是280克。()
2、一个排球重400克。()
3、1根跳绳长5千克。()
4、2900克大于3千克。()
5、小明体重30克,他一顿饭能吃50千克的包子。()
四、我会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
7000+600= 72÷9= 28÷4= 700-600=
12×3= 0×24= 65+40= 900+100=
1千克+2千克= 50千克-20千克=
2、列式计算。
(1)35里面有几个5?
(2)被除数是48,除数是8,商是几?
五、解决问题。
1、小冬用20元钱买8千克西瓜,找回4元,每千克西瓜多少元?
2、水果店运来葡萄和橘子,葡萄有9千克,橘子的重量是葡萄的3倍,葡萄和橘子一共有多少千克?
3、食堂原有大米1300千克,吃掉30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后来又买来1000千克,现在食堂有大米多少千克?
4、有两杯水,第一杯水重240克,第二杯水比它重200克,第二杯水重多少克?两杯水共有多少克?
5、妈妈买了一个大面包,重190克,还买了4个小面包,每个重50克,这些面包共重多少克?
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案精选篇4
一、我会填
1、钟面上有()个大格,1大格中有()个小格。
2、时针走一大格是(),走一圈是()。
3、分针指着8,时针走过5,这时是()。
4、100分=()时()分1时50分=()分。
5、分针走一小格是(),走一圈是()。
6、小明每天睡10(),上一节数学课时35()。
二、我会比大小
3刻○40分 1刻○15分 1时20分○90分
40分○1小时 100分○1小时 1时10分○70分
三、我会写时间(用两种写法)
8∶05,9∶45,11∶30
四、我会解决问题
(1)小红8:00坐车去学校,经过16分到达,她到学校是几点?
(2)现在时9:00,已经上课5分钟,你知道几点上课吗?
(3)小明5:30放学,它5:55到家,他在路上一共用了多少分钟?
(4)小兰从家到学校用25分,学校8:00上课,她7:45从家走会迟到吗?
五、小结
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认识时间时先看时针是几时或几时过一些,过了多少则要数分针走了多少格,分针走完一圈是60分,这时时针走完了一大格,1时=60分,1刻=15分,3刻=45分。
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案精选篇5
成功之处: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不足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案精选篇6
《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但通过前测学生对于角这个图形只有3个学生知道,有3个学生认为是直角,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玩一玩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首先我通过摆学过的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下角,再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角,在学生叙述找到的角时,由于自己没有规范的引导学生怎么来表述找到的角,学生在指角的时候有点云里雾里,指的都是一个点。
然后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小组合作找角的特征,通过练习判断角让学生巩固对角特征的认识。
在画角环节中,我先提醒学生画角用到的工具,还有是要画清哪些东西,其实没必要,只不过自己不放心,可以放开让学生同桌交流画角的方法后自主画角,在电脑演示画角的正规方法后,可以让学生去画和第一个方向不同的角。玩角意图是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指两边张开的大小而不是学生印象中的哪个角面大,角就大。然后再让学生理解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个知识点,自己在教材处理上超过了教材本身的难点,所以在设计中自己只要点到数学上角的大小指什么就可以,没必要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个空出来的时间可以通过练习让学生去感知角的大小。
如从正方形上剪下一个角,让学生去选择会是哪个角,在找的过程中学生体会角的大小。还可以安排学生创造角,让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感知角。
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案精选篇7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
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
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
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
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