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预习数学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外,更应注重指导好学生的学习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指导学生预习数学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何正确的指导数学预习
一、正确的预习观
传统的预习观就是课前能把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教材看看,上课时能有效的`听老师讲课。这种传统的预习观虽说有很多的缺点,但也还是有值得提倡的地方,至少它能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新的预习观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例如:查看家里的水电记录;去超市购物时研究商品的折扣;计算银行的利率等等。这可以说是新课程理念支配下的预习观。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的,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能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它还能使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的更紧密,让学生不会只局限于教材。这样的预习不仅完成了预习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新的预习观实际上是让学生做好听课的思想上、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预习的目的
1.对于本课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
2.复习巩固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有机联系。
3.找出本课的重点、难点和易混的知识点、学生认知的盲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注意。
4.了解课后的习题,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做个记号,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
三、预习的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可以让学生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生活常识方面,教师可以大胆地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让学生尝试练习,自己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例如预习《身份证编码》时,学生搜集了身份证前两个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第3、4位上的两个数字表示所在的城市;第5、6位上的两个数字表示户籍所在的县(区)等等,还有学生提出了验证码如何计算的问题。学生通过预习对基本的常识就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就产生了问题,带着问题学生学习起来的兴趣要浓得多。同时通过预习老师也能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教学的目的更加明确,就做到真正的有的放失。
4.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课前预习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用底赘?”这个结论,这就给学生推导公式的形成提供了时间前提。在课堂上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从表面上看,好像为了一个公式的推导花费了一节课的时间。但实际上,学生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发现了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对学生学习下面的知识作了铺垫。
6.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还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是教师的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的设计是否明确、是否有可操作性;其次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甚至可以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后,自己设计预习问题。
如何指引学生预习好数学
一、加强预习指导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手、自己动脑、自己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会学”数学的前提。怎样才能指导学生预习呢?我提出了“读读、看看、想想、做做”八字预习法。引导学生课前阅读课文时,反复阅读,先粗后细,即先整节浏览,掌握概貌;后教师给出提纲,学生再细读,抓住重点,把握关键,研究难点,特别对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认真反复看,仔细想,对知识疑点、难点如果解决不了的,做好标记,等到上课时重点听老师解析,从而克服课堂做笔记的盲目性,增强了听课的针对性。
二、加强听课指导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听课,就能使机械的听课转化为自己的听课,边听边想,积极思考,在这个阶段要使学生由“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教师在上课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做到如下“五用”,即用眼看、用耳听、用口说、用手做、用脑想。
1、用眼看
就是看老师讲课的表情,手势所表达的意思,老师的演示和板书;看课本内容,与老师讲的知识联系起来。
2、用耳听
就是不仅要听老师讲解,也要听同学发言,看是否对自己有所启发,特别注意听预习时不懂的问题。
3、用口说
就是主动与老师、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相交流,反馈知识,碰撞思维,开拓思路。同时要敢于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
4、用手做
就是以听课为主,扼要地记下要点、思维方法等,同时重视动手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悟出规律。
5、用脑想
就是要动脑思考,注意理解新知识,对于新概念,应抓住关键字眼,变换角度去理解。
总之要让学生学会听课,做到“五用”,教师必须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就能自觉、主动地动起来,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三、加强温习指导
温习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新旧知识的纵向串联,横向比较。学生课后往往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作业等环节,以至造成课上会、作业忘,为做作业而做作业的习惯。在这个阶段要使学生由“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教师在课后要求学生按下面的“三步曲”去做:回顾记忆;看看教材;再做作业。解题时要善于分析题目,理清解题思路,认真思考,独立完成,规范书写,条理清楚,才能保证作业的质量,收到最佳学习效果。
总之,指导学生会学数学,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教学工作,在素质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更多地亲自尝试与探索,激发他们的心智活动和思维活动,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才能真正做到既“学会”,也“会学”。
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前数学的预习
一、要会读
很多学生由于没有阅读习惯,拿到课本尤其是数学课本就走神,于是,我要求大家在阅读课本时要默念或小声地读出声来,先通读一遍,再精读一遍。精读时拿起笔,边读边划出内容中出现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便对第二天所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对预习中没读明白的地方进行标注,带着问题去参加课上的小组讨论和学习,也有利于课上注意力的集中。
二、要会背
很多学生都认为数学没什么需要背诵的,其实不然。在数学学习中,最主要的就是概念学习。如果对一条概念本身的内容都不熟悉,那更谈不上理解甚至应用了,因此,在课前预习时,对主要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内容一定要进行准确记忆。对概念的记忆一定要抓住关键字词,对公式的`记忆一定要抓住公式的基本结构、运算顺序和成立条件,对定理的记忆要区分"题设"和"结论",有图表的一定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记忆,对法则的记忆最好整理成口诀来进行。
三、要会写
每节课的内容都会有例题解析,也是知识的应用。我要求学生要看清每一道例题的解题过程并进行仿写,既规范书写,又加深理解,同时注意每一道例题的区别,这其中就隐含了知识点的多方面应用。对于实际问题,要弄清每一个等量关系,不理解的地方在课堂小组合作中进行交流,或在课堂环节中展示出来,往往就会把学习中的疑难点抓出来,共同解决。另外,对于课本上的练习题,在预习时,要求先独立完成一遍,以便更好地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四、要会想
通过对一节新知识的预习,仿照例题完成练习之后,要思考这一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什么,有哪些重要的概念、公式、结论,自己的学习难点在哪儿,自己有什么想法,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这样,在课堂学习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通过这样的几个环节,学生便能很好地完成课前预习,并完成预学案上的练习,从而逐步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预习数学的方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