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跳绳教案最新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员将所学内容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而编写教案并不是知识的罗列,而是设计好教法与学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一年级数学下册跳绳教案最新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数学下册跳绳教案最新范文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二)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过程设计
师:我们在二年级时学过了除数是一位,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简单口算.下面我们共同练习一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口算卡片)
30÷3 20÷2 36÷3
60÷3 600÷6 84÷4
80÷2 48÷4 900÷3
360÷3 240÷2 440÷4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36÷3的口算过程.(30÷3=10,6÷3=2,10+2=12)
2.填空.(投影出示)读题、口答.
(1)2是由( )个1组成的.
(2) 40是由( )个10组成的.
(3)42是由( )个 10和( )个 1组成的.
(4)420是由( )个 100和( )个 10组成的.
(二)学习新课
一位数除两位数
例1:口算 42÷3.(板书)
指名读算式:(42除以 3)(3除 42)
提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把4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师:请同学拿出自己的学具.(小棒4捆又 2根)想一想,自己动手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怎样分,也可以两个同学商量一下.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老师逐行巡视,个别指导,做到心中有数,一会儿请同学到投影仪给大家摆.
请一个同学在投影仪上给大家分分看,学生边分,老师边提问:先分哪部分?为什么先分3捆?而不把4捆一起分呢?
实际操作的同学回答:把3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得到1整捆.剩下的1捆平均分成3份,不能得到整捆.(怎么办呢?)要把这1整捆拆开和2根合在一起,(是12根)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到4根.
师:请发表不同意见,可以请不同分法的同学,也到投影仪上给大家演示.
同学们根据不同的分法,进行争论,各抒己见,最后统一到第一种为最佳分法.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种分法简单地用语言概括一下?
(把42根分两次,先分30根,再分12根)
师:现在我们来看口算42÷3,想一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请同学回答,老师写在黑板上:
42÷3=14 想:30÷3=10
12÷3=4
10+4=14
(三)巩固反馈
做一做:(投影出示)
32÷2= 48÷3= 60÷5=
学生独立完成,(给几个小黑板或投影胶片,订正时用)老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再说得数.
32÷2=16 48÷3=16 60÷5=12
请检查一下口算是否正确,用什么方法?
(可以用乘法进行验算)
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例2:口算:420÷3=
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做这道题,怎样想?可以和例1(42÷3)联系起来思考.(被除数420, 也就是 42个十,除以 3,商是 14个十,也就是140)
(板书:例2:口算 420÷3=140)
想:420是42个十
42÷3=14
14个十是140
做一做:
450÷3=150 560÷4=140 900÷6=150
说出口算过程,再说结果.
巩固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说一说口算过程.
38÷2=19 75÷5=15 54÷3=18
380÷2=190 750÷5=150 540÷3=180
2.投影出示,课本练习八,第2题.
请同学在书上填写,然后集体订正.
3.口算抢答:
口算卡片发给学生(小老师),由小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可以抢答(不必举手,得到允许).
81÷3 840÷7 780÷3 38÷2 96÷8
68÷4 65÷5 64÷4 87÷3 650÷5
640÷4 920÷2 96÷4 70÷5 960÷4
4.读题、列式、口答.(投影出示)
(1)被除数是84,除数是6,商是多少?
84÷6=14
(2)7除910等于多少?
910÷7=130
(3)把75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75÷5=15
(4)810里面有几个3?
810÷3=270
(5)一个数的4倍是520,这个数是多少?
520÷4=130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这些口算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同时又可以为后面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打下基础.加强这部分口算练习,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
作业:看书第36页.练习八第4,5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跳绳教案最新范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并理解求两个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引入: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对,春天来了,草绿了,花开了,蜜蜂们开始忙碌起来了,其实在蜜蜂的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蜜蜂们每天白天都忙碌的采花粉酿花蜜,但是,由于这个蜜蜂王国的日益壮大,蜜蜂们越来越多,每次大家同时采完蜜回来往往非常拥挤,这可怎么办呢?于是蜂王就想了一个办法。
[点评: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密切联系有趣的生活实例,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同时使本课的数学知识赋予一定的价值]
二、新授
1.(1)师:蜂王把它们分成了2组,1组每30分钟回来一次,1组每40分钟回来一次。它想这样可就解决问题了。同学们,你们说蜂王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①:解决了。
生②:没有解决,过一段时间,它们会一起回来的。
师: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办法可以,有的认为不行。请你们自己证明一下,在证明时,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
(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①:用纸条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每隔3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四次回来要120分钟,每隔4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三次回来也要120分钟,当120分钟时它们会同时回来,发生碰撞,所以不行。
师:这种方法形象直观,非常好,还有不同和方法吗?
生②:用数轴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
师:大家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简洁清楚。
师:有的小组用的是摆纸条的方法,有的小组用的是数轴表示的方法,都十分形象,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③:找倍数的方法证明。30的倍数有:30 60 90 120;40的倍数有:40 80 120 ,我发现它们有共同的倍数120,所以第120分钟它们会相撞。
板书:30的倍数:30 60 90 120
40的倍数:40 80 120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但都是先找出30和40的倍数,从而发现它们有公有的倍数120,看来是真的不行。
[点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体现了找法的多样性,并注意找法的优化,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优化方法。]
2.师:咱们换一个数试试。一组60分钟回来一次,一组90分钟回来一次。请同学们再来证明一下。
学生验证
学生汇报。
生:60的倍数有:60 120 180;90的倍数有:90 180。所以在180分钟时它们会相遇。
师:恩,还是不行,我们发现60和90也有公倍数。
3.师:那是不是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例如17和18的公倍数就是它们两个数的乘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看出:任意两个数都有公有的倍数,也就是公倍数。什么是公倍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
师: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①:举例:2、4和5的公倍数是20。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
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
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公倍数
一年级数学下册跳绳教案最新范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7页上的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练习十二的1~4题,数学教案-除法的验算。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
教具、学具准备:
复习用卡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算式,揭示规律
出示下列三组题。
42÷6= 72÷8= 72÷4= 7×6= 8×9= 18×4=自己任选一组进行解答。
通过做题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汇报发现的问题。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应用,内化新知
1. 出示例6:441÷7=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
2.教师反馈,小结。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在今后做题时,凡题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除法的验算》。3.初步练习: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做完后让学生汇报验算的方法。4.小组合作,学习例7。出示例7: 2463÷5=(1)小组合作,计算例7,有问题或有什么新发现可以提出。(2)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2469÷5=943……4(3)学生观察、比较两种验算方法,哪一种正确。(4)汇报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进行验算。(5)教师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5.提高练习。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说出验算的过程。三、练习与质疑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进行板演,集体订正。
2.做“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3.算算对不对。多媒体出示(或小黑板)。
小明家搬了新家买了一些东西,爸爸让小明算出每样东西的单价,请你帮小明检查一下他算的对不对?
6把椅子共1080元,一把椅子170元。3个电扇共453元, 一个电扇153元。……四、看书质疑,全课小结。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3、4题。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除法的验算的方法。
一、复习沟通,建立与新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开始首先出示三组题目,通过计算一是起到复习的目的,另外让学生初步感知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知道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可以验算除法。
二、自主探索,悟出方法。
学生知道怎样验算的方法后,其他的知识基本上是已学过的知识,比较容易掌握,所以例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特别是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这是这节课的难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教师重点强调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
三、应用练习,巩固提高。
在练习的设计上,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跳绳教案最新范文4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个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3、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认识除号,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情况,列出除法算式,并且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复习旧知。
1、谈话。
秋高气爽,正是秋游的好时节,今天我们一起到梅花山公园去游玩,好吗?
那我们去售票处买票吧。
今天我们来得可真巧,公园正在搞园庆活动呢,谁来读一读公告栏里的信息?(请学生读一读)
你想免费乘坐观光缆车吗?那还等什么,我们赶快去答题吧!
2、复习题。
(1)8块饼干,每4块放一盘,可以放( )盘。
(2)9只兔子,平均装在3只笼子里,每只笼子装( )只兔。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在桌面上摆学具。)
交流方法: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分法。
3、小结。
刚才我们用学具代替实物来分一分,可以每几个一份来分,也可以按平均分成几份来分一分,不管怎样分,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谈话: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乘观光缆车吧,看看我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结合平均分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出示例题主体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请学生说说: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再点击出示: 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 )辆。)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同桌合作学习,全班交流。(相机出示各种方法,并请学生上台分一分。)
(3)教学除法算式。
a、谈话: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除法。(板书:认识除法)
b、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3辆,算式可以这样写:6÷2=3
c、“÷”这个符号是除号,写除号时先写一短横,再在上下各点一个点。(请学生书空)
d、6÷2读作:6除以2,连起来读一读6除以2等于3。(请学生跟读)
e、6÷2=3这个除法算式中的“6”在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2”和“3”呢?6÷2=3这个除法算式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一说。)
小结:把一些物体几个一份、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除号是平均分的意思。
2、完成“试一试”。
(1)谈话:下了缆车,我们一路行来就到了小熊之家。(点击小熊之家)看,训练有素的小熊们正在分苹果呢!
(2)指导学生先看图,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小熊解决问题?(先用学具分一分,或直接在图上圈一圈,再完成填空。)
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读一读算式,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离开小熊之家,我们就要前往儿童游乐场了。(点击儿童游乐场)看,小朋友们在玩什么游戏?
经过三人的团体合作,他们套中了规定的个数,可以获得6枝铅笔作为奖励,你觉得怎么分才最公平?
1、教学例题。
(1)出示:分铅笔情景图(6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 )枝。)
(2)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同桌讨论、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写在括号里。
(3)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几枝,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2枝,可以列出除法算式6 ÷3=2。
读一读这个算式并说说6 ÷3=2这个算式在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
(4)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6 ÷3=2这个除法算式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特有的名称。请学生阅读书上第37页上的相关内容,看看6叫什么,3和2呢?(阅读完后指名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完成“试一试”。
谈话: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植物园,看看我们又会遇到什么新挑战?
(1)出示小朋友参加劳动的情景图并出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桌相互交流。
结合图意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3、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把复习题的两道题目分别列出2个除法算式。
小结:把一些物体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得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来分,只要是平均分,我们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四、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实际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游览,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把一些物体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得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来分,都是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你还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数学补充习题与同步探究上的相关练习。
一年级数学下册跳绳教案最新范文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游戏、实物的操作,学习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游戏的过程,激发儿童对轻重比较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或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
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猜物体的轻与重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带来了好多好玩的玩具,那让老师看看有哪些啊?
生:小汽车、变形金刚等。
师:那现在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玩具哪个重?哪个轻呢?(随机拿取学生手中的两样玩具)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轻与重的关系。
板书: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用观察(眼睛)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师:现在让我看一下,小巧和小胖在干什么?
生:玩跷跷板。
师:你们看一下,谁重谁轻呢?为什么?
生: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肯定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你们这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得出的?
生:看。
师:你们真聪明,有些物体可以仔细观察比较,用眼睛就可以观察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二)用手掂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出示小亚手拿气球和苹果的图片。
师:你现在能告诉我们小亚手中的物体,哪个重、哪个轻吗?
生:气球轻,苹果重。
师:好,现在老师拿来了这两样玩具,你们能告诉我哪个重,哪个轻吗?(从学生带的玩具中拿两样差不多大小的)
生:右手重,左手的轻。
师:到底是不是呢?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呢?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的方法。
师:好,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师:拿出两样不同大小的玩具,请学生猜一猜、试一试,哪个重、哪个轻?(注意老师拿的时候,大的轻、小的重)。
师:你们的答案和上面的小朋友答案一样吗? 师:现在,你想告诉我们一些有关比较轻重的知识了吗?
小结:比较物体的轻与重,有些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直接就可以得出,有些物体可以通过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得出,不能光看大小就来判断谁重谁轻。
三、巩固练习
(一)比一比
1. 请学生看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
2. 老师出示一些比较容易看得出轻与重的物体,例如一本书和一个骰子等。
(二)猜一猜
1. 请学生相互之间拿出自己的小玩具,交叉进行比较轻与重。
2. 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新知
(一)用橡皮筋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1. 出示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你们看一看,那样物体最重、最轻?
师:你们知道小丁丁是怎么比较的吗?出示课件。
小丁丁用同样的橡皮筋将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等挂起来。
师:你们说这个方法怎样啊?你们现在看着这幅图,能告诉我们谁最重谁最轻了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生:吸铁石最重,夹子最轻。因为物体越重,橡皮筋就会拉的越长,所以吸铁石最重。
师:请你们根据这幅图,把这些物体从最轻到最重排一下,填写表格。
2. 小结: 生活中,我们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一些物体,达到比较物体轻与重的目的。
(二)小练习
1. 师:请你们现在也学一学小丁丁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的玩具进行比较,看看这个方法怎样?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玩具也挂在橡皮筋上,进行比较。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