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文学 > 诗词鉴赏 > 古诗词 >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译文及注释鉴赏

2020-05-12 12:48:33
|美玲2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是由纳兰性德所创作的,这首词运笔如行云流水,描写爱情真挚缠绵,低徊悠渺的情致渗透在字里行间,使人沉醉其中。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

清代:纳兰性德

莲漏三声烛半条,杏花微雨湿红绡。那将红豆记无聊。

春色已看浓似酒,归期安得信如潮。离魂入夜倩谁招。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译文

夜晚已深,默默地守候着流泪的蜡烛,春天的微雨一点一点地打湿红花,遥寄的南国红豆因为离别的愁苦招致埋怨。

春天已过了许多,那个心底的人未有像潮水一样守约归来,撩起在夜晚梦见他的小心思,却不能将其招入梦中。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注释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莲漏:即莲花漏。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的雨。红绡:代指红色花朵。

那(nèi):犹奈。红豆,红豆树、海红豆及相思子果实的统称。古诗词中常以之象征爱情或相思等。那将句:意谓愁极无奈之时便将红豆取出,记下这无聊的心绪。

信如潮:即如信潮,谓如定期到来的潮水一样准确无误。

倩:请。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创作背景

这首词具体创作年份不详,应写于寒食节将近的寂静春夜, 为表达对远方的爱人的思念而作的词。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赏析

这阕词,是以女子的口吻话离别之情。上阙景起,写夜深,杏花微雨,雨湿红花。下接以“那将红豆记无聊”,用一细小情节便把女子相思无聊的情态勾画得活灵活现。下阙抒情。一层写春已深而离人久久不归,盼他如期归来;一层是写盼望与他梦里相逢。但这些都成了无望之想,“安得”与“倩谁招”露出了这一失望的凄苦心情。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即景抒情。“莲漏三声”点明正处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在这个烛光微摇、略带寒意的夜间,寂寞的主人公打开小窗,任那略带寒意的几许杏花春雨轻打自己的脸庞。蓦然发现,寒食节已经近了。寒食节将近而相思却无计可消除——面对此情此景,刻骨的相思便如同春水一般袭来,紧紧萦绕在周围。古代的女子一般会采撷红豆遥寄思念,这里作者运用对写法,虽明写爱人采撷红豆遥寄无聊,实则是为了突出在思念远方的爱人,愈见思念之深。

词的下阙,从身旁的景物出发,即景抒情。在一派杏花春雨柔美的包裹之中,不禁感慨而今的春色已然如同美酒一般浓烈,一般让人沉醉。“已看”二字与“安得”相对比,春色愈浓,愈加体现出对于离家已久的爱人深切的思念,远方伊人归期不得的焦急与惆怅。期望在梦里与爱人相依却不可得,心念及此,不由得万般惆怅迷离的伤情涌上心头,唯有将这一腔无人可诉的思念寄托在寂寞的夜里。

这首词运笔如行云流水,描写爱情真挚缠绵,低徊悠渺的情致渗透在字里行间,使人沉醉其中。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译文及注释鉴赏相关文章:

1.《长命女·春日宴》译文注释及鉴赏答案

2.《苏幕遮·怀旧》译文及注释赏析

3.纳兰性德《浣溪沙·寄严荪友》译文及鉴赏

4.《筑城行》译文及注释-《筑城行》赏析及鉴赏

5.《满江红·忧喜相寻》原文注释及译文鉴赏

6.苏轼《 浣溪沙·咏橘》赏析 《浣溪沙·咏橘》译文及鉴赏

7.《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译文及鉴赏答案

8.《宫中词》译文及注释、鉴赏

9.《谒荆公不遇》译文及注释-《谒荆公不遇》鉴赏

10.诗经《国风·郑风·风雨》译文及原文注释鉴赏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05
c
id
9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