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文学 > 诗词鉴赏 > 古诗词 >

李白《登新平楼》译文及鉴赏答案

2020-05-07 16:01:49
|美玲2

  《登新平楼》是由李白所创作的,全诗语言精练,不失迅猛阔大的气势,极富韵味,寥寥数笔,却情意深长,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处境困窘的忧伤之情。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登新平楼》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登新平楼》

  唐代:李白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登新平楼》译文

  离开国都登上这新平城楼,面对寥落暮秋怀归却不得归使我心伤。

  天空辽阔,夕阳在远方落下;寒波微澜,河水在静静流淌。

  云朵从山岭的树林上升起,北来的大雁飞落在沙洲。

  茫茫苍苍的几万里大地,极目远望使我忧愁。

  《登新平楼》注释

  新平:唐朝郡名,即邠州,治新平县(今陕西彬县)。

  “去国”二句:谓思归终南隐居之处,即所谓“松龙旧隐”。去国:离开国都。兹楼:指新平楼。兹:此。

  寒波流:指泾水。

  秦云:秦地的云。新平等地先秦时属秦国。秦,见《横江词》注。

  胡雁:北方的大雁。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北方地区。

  洲:水中可居之地。

  苍苍:一片深青色,这里指旷远迷茫的样子。

  目极:指放眼远望。

  《登新平楼》鉴赏

  李白怀着愤懑、失望的心情离开了长安。当他登上新平城楼,远望着深秋景象,时值暮秋,天高气爽,落日时分,登楼西望,目极之处,但见落日似比平日遥远;溪水清净,水波起伏,寒意袭人。此情此景,让李白不禁引起了怀归之情。他虽然壮志未遂,但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么想重返长安,干一番事业。然而,希望是渺茫的。他望着那“苍苍几万里”的祖国大地,联想起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下,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正在到来,他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深深忧虑。因此,诗人发出了“极目使人愁”的感叹。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写诗人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情感,用铺叙手法描绘一幅离开长安登新平城楼、时值暮秋想念长安的伤感景致,以“怀”、“归”、“伤”、“暮秋”等诗词烘托气氛,能起到点明题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写诗人登新平城楼时所见所闻的叙述,借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如“天”、“日”、“水”、“云”、“落”、“寒”、“流”、“起”、“飞”等,觥筹交错中,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又不失唯美伤感的气势。而“落日”、“寒流”、“秦云”、“胡雁”则勾画出一副凄凉的暮秋景色,这正是诗人怀归忧国,但又无可奈何的渺茫心情的反映。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写诗人登新平城楼眺望中所见后的感受,借景抒情,情含景中,既暗寓自己极度思念帝都长安的心情,又突显诗人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产生“愁”绪,抒发自己的感叹,把情与景关联得十分紧密。结尾的“令人愁”和第二句的“伤暮秋”,遥相呼应,构成了全诗的统一情调。

  诗体在律古之间,李白虽能律,却不是律之所能律。其诗是从古乐府古风一路行来,自成体势,不一定只限于律古。全诗语言精练,不失迅猛阔大的气势,极富韵味,寥寥数笔,却情意深长,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处境困窘的忧伤之情。

  《登新平楼》创作背景

  诗约作于开元十八年(730)秋,李白刚离开长安,西游邠州时所作。

  《登新平楼》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相关文章:

1.段克己《满江红·雨后荒园》译文及鉴赏

2.杜审言《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鉴赏及译文答案

3.李白《赠闾丘处士》译文及鉴赏

4.李白《观胡人吹笛》鉴赏-《观胡人吹笛》译文及赏析

5.柳恽《捣衣诗》鉴赏 《捣衣诗》译文及赏析

6.白居易《秋雨夜眠》译文及鉴赏

7.杜牧《日齐山登高 / 九日齐安登高》鉴赏及译文答案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05
c
id
87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