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文学 > 诗词鉴赏 > 元曲精选 >

《凭阑人·寄征衣》赏析 《凭阑人·寄征衣》译文及鉴赏

2020-03-19 16:38:22
|美玲2

  《凭阑人·寄征衣》是由姚燧所创作的,此篇属于元散曲中具有乐府风味的情歌佳作,形制短小,其妙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极简练的文字,为读者体会人物心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凭阑人·寄征衣》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凭阑人·寄征衣》

  元代:姚燧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凭阑人·寄征衣》译文

  想要给你寄御寒的冬衣,又怕你不再回家;不给你寄御寒的冬衣,又怕你过冬挨冻受寒。在寄与不寄之间徘徊不定,真是感到千难又万难。

  《凭阑人·寄征衣》注释

  越调:宫调名,元曲常用的宫调之一。

  凭阑人:曲牌名,属越调,小令兼用。全曲二十四字,四句四平韵。

  征衣:远行人御寒的衣服。

  君:指远行在外的征人。

  妾身:古代妇女自谦时的称谓。

  《凭阑人·寄征衣》赏析

  这首小令在构思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闺妇在寒冬到来时给远方征人寄军衣的矛盾心理的刻画,表现了思妇的纠结的微妙心理,寄与不寄都渗透了深挚的感情。

  “欲寄君衣君不还”这句写了思妇第一层感情矛盾:征夫远在边塞,久去不归,她迫切地想将亲手缝制的寒衣寄给亲人。“欲寄征衣”,正是她思念、关怀亲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但转念一想,远方的征夫得了寒衣如果不想着回家了,就会更增加了分离的痛苦。这又是她十分忧虑的。语意一正一反,一波一折,把思妇对征人思念和关切的心理表现得很细腻。

  “不寄君衣君又寒”这句则以反语倒说:既然寄了征衣,亲人不还,那就“不寄征衣”吧。这似乎可以消除“君不还”的忧虑了,但她旋即想到:自己的亲人又要忍受饥寒了。这是自己更不忍心,更为忧虑的。这两句语意上的反复,把人物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最后“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这两句是前两句矛盾心理的归结,又是女主人公情感的扩展,隐约表现出她时而欲寄,时而不寄,时而担心“君不还”,时而忧虑“君又寒”,每一踌躇,每一反复,都在思念、关切和痛苦的感情。

  其实远方征人的“不还”与寒衣的“寄与不寄”并没有必然联系。女主人公是基于“君不还”的现实才制作冬衣,目的是让远方的丈夫得以御寒。征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无论“寄与不寄”,女主人公实际上都面临着“君不还”的冷酷结局。她也明知这一点,故意在寄衣上生出波澜,是为了表现自己长期独守空房的一种怨恨。当然这种怨恨是基于团圆的愿望,本身仍意味着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又恨又爱,以恨示爱,这是闺妇的一种特有心态。这正是这支小曲情味的动人之处。

  此篇属于元散曲中具有乐府风味的情歌佳作,形制短小,其妙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极简练的文字,为读者体会人物心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全曲二十四字中,“寄”“君”“衣”“不”四字占了一半以上,用字寥寥而能包含如此丰富曲折的情节和意象,这也是此篇的不可及之处。

  《凭阑人·寄征衣》创作背景

  中国古代,战争频繁,徭役苛重。无数游子背井离乡,饱尝了分离的痛苦。在这种现实的土壤上,中国古代诗词中就产生了不少怨女思妇的作品。姚燧这首散曲,继承了前人作品中思妇怨女怀念征夫游子的题材,表现了相近的社会背景。

  《凭阑人·寄征衣》作者介绍

  姚燧(1238年~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元朝文学家。官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能文,与虞集并称。所作碑志甚多,大都为歌颂应酬之作。原有集,已散失,清人辑有《牧庵集》。


相关文章:

1.文英《醉桃源·芙蓉》译文及鉴赏答案

2.范成大《满庭芳·晓色云开》译文及鉴赏答案

3.文天祥《南安军》赏析 《南安军》译文及鉴赏

4.王维《辛夷坞》原文鉴赏 《辛夷坞》译文及赏析

5.王建《水夫谣》鉴赏答案 《水夫谣》赏析及译文

6.曾几《发宜兴》赏析 《发宜兴》译文及鉴赏

7.秦观《望海潮·秦峰苍翠》诗词鉴赏及译文答案

8.杨万里《舟过安仁》译文 《舟过安仁》鉴赏及赏析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6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