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文学 > 诗词鉴赏 > 古诗词 >

小学生必读唐代古诗词作品赏析

2021-02-26 13:46:44
|思恩2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诗词作品,这些诗词是进行新的诗词赏析的基础。原有的归纳积累的知识是打开新的赏析大门的钥匙。因此,小学生一定要注重平时知识的归纳和积累。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小学生必读唐代古诗词作品赏析,供大家参考。

闺怨·赏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闺怨诗主要描写少妇登楼赏春时,见景而悲的心理变化过程。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这本是写闺中愁怨,但是诗人在开始却写少妇不知道愁,还 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精心打扮自己,盛装登翠楼赏春。这里没有一点闺怨的愁闷、抑郁气氛,反倒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妇形象,我们不禁想问,难道少妇真的不知道愁吗?不是的,诗人笔锋一转,在三四句写到少妇的愁。

“忽见陌头杨柳色”,这句是少妇感情变化的关键。“忽见”表现的是少妇情感变化。这个词生动地刻画了少妇情感变化那一瞬间。在古代,柳不仅是春季的象征,在亲朋离别时,人们经常折柳赠离人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所以,柳树在这首诗里就显得不再寻常,它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少妇看到柳树,突然就想到与丈夫的离别情形,想到曾经和丈夫在一起时恩爱幸福的日子,而现在无人和她共同欣赏大好春景,也可能会想到自己青春年华在孤寂中慢慢枯萎,想到征战丈夫在外的情况……总之,这普通的柳树,却勾起了少妇无限的愁绪,一发不可收拾。难道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柳树就使 少妇产生了这么多的离愁别绪吗?其实,这些离愁别绪已经积累了很长时间,一旦受到外界柳色的挑动,内心积怨就汹涌而出了,所以,少妇心情发生突然变化也就在情理之中。诗中的大好春光越发衬托少妇的孤寂,其中酸楚之情自然流露。最后少妇发出“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深深的叹息,体现了少妇内心的惆怅,表达了少妇幽怨的情怀,也回扣了“闺怨”这个题目。

这首七言绝句,诗人巧妙地运用透过一层的写法,不直写悲,而由喜急转写悲,心理上急剧变化,使 前后心情形成鲜明对比,产生极具震撼的效果,使 悲情更悲。此诗语言简洁明快,涵义丰富,韵味悠远。

【后人点评】

明朝唐汝询:伤离者莫甚于从军,故唐人闺怨,大抵皆征妇之词也。知愁,则不复能“凝妆”矣;“凝妆”上楼,明其“不知愁”也。然一见“柳色”而生悔心,功名之望遥、离索之情亟也。虫鸣思觏,南国之正音;萱草痗心,东迁之变调。闺中之作,近体之《二南》欤?(《唐诗解》卷二十六)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为王维在十七岁时所写的诗。诗中表达了诗人佳节之日怀念兄弟之情。

第一联诗人正面直接抒发自己在佳节时的怀乡之情,没有矫揉造作之态,感情自然真挚。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写到这里,诗人想要抒发的感情已经达到了高潮。接下来诗人寄情于景,将心中的怀乡情凝聚到了典型的事物中,表达委婉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两句诗人从反面着笔,没有说自己思念家乡而是说家乡亲人会怀念到自己。从对面着笔,亲人的思念和上文诗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烘托了绵绵不断的乡愁情绪,把思乡变得越发深沉。这两句没有前两句那样直接表达思乡的强烈感情,看似浅淡的两笔,却更加衬托了诗人深深的思乡情,感情比前两句更加深沉,更加强烈了。

这首七言绝句最妙的地方就是诗人灵活转换角度,从直抒胸臆,到委婉表达,寄情于他人。可见,诗人思路之开阔、用笔之娴熟。自然朴素中见真挚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后人点评】

明人顾璘:真意所发,切实故难。(《批点唐音》卷十三)

次北固山下·赏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是诗人游历楚吴时,途中船只停泊在北固山下时所作。诗中描写了诗人在北固山下看到的优美景色,抒发了诗人怀乡之情。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开头用一对偶句,主要叙述了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船行在碧水之间。“青山”即北固山,紧扣题目。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的羁旅征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江中潮涨,江面上升,放眼望去,江面好像和江岸相平了,这时,坐于船上的诗人视野也变得开阔了。“潮平”导致了诗人视野“阔”,诗人的心境也豁然开朗。这样开阔的江景,让诗人很是舒畅。接着诗人又写到了自己的行舟顺风顺水,这就更让诗人心情变得舒畅愉快了。“风正”中的一个“正”字表明不仅风顺,风力适度,这在“悬”字上也得到了印证,因为,能让帆很端正地高挂在桅杆上,那么,风力应该是适中的,如果风力过大,风帆就成了弧形。这一句诗人用字精练,生动地刻画了一帆的样子,虽然只写一处小景,但是,读者仿佛能看到风平浪静,视野开阔,船行江中的大景象。可见,诗人用笔非常传神。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话点出了诗人行舟的时间原来是在冬季将过的腊月。船行江中,潮涨而无浪,风顺且不猛,江水碧绿,两岸开阔,春天的气息透露无疑,诗人行舟江上,左右顾盼流离,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残夜 ,天色将亮的时候了,残夜 尚未消退,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升起,这让诗人不由得想到,这旧年还 没有过去,而江上所见之景,已经春意先露了。“生”、“入”用得非常形象,同时这两个字都有一种主动的动感,凸显生机和活力,给人一种积极、乐观的印象。这两句都突出了时序的更替匆忙,时间飞逝,而冬去秋来,季节更替,时间不待人,年华易逝,常常让身在异乡的游子心生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最后两句直接抒发思乡之情。诗人在行舟中看到一群大雁北归,雁儿正要经过洛阳,大雁能传书,那么就让它给家里捎个信,问候一下亲人吧。这两句紧承前三联,承接自然,并且和首句遥相呼应,浑然一体,将整首诗涂上了一层淡淡的乡愁。

这首五律景色、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和谐优美,充满美妙意趣。表达感情乐观积极,虽然最后写乡愁,但也是淡淡一笔带过。对偶工丽且不失灵动。

【后人点评】

清人沈德潜:江中日早,客冬立春,本寻常意,一经锤炼,便成奇绝。与少陵“无风云出塞,不夜 月临关”一种笔墨。(《唐诗别裁集》卷十)

长干行四首(其一其二)·赏析·崔颢

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前四句是《长干行》第一首,写的是一个女子询问男子。

开篇就是女子的问话,女子问男子在哪里住?紧接着女子没有等男子回答,就迫不及待地自报家门,“妾住在横塘”,生动地展现了她希望能见到家乡人的急切且喜悦之情。接下来诗文写到“或恐是同乡”,那么,男子还 没有开口,女子就判断可能是同乡,说明她在行舟时听到男子的说话声音了,于是才“停船暂借问”。而“停舟”暗示女子和男子是偶遇,在封建社会中,男女授受不亲,这个女子全不顾忌封建礼教束缚,停舟相问,也表现了女子的急切心情。因为爱家乡想亲人,所以女子这样心急,这充分表现了女子对家乡的怀恋。

后四句是《长干行》第二首,写男子的回答。

“家临九江水”,回答了女子“君家何处住”句。接着男子说到“来去九江侧”,表明他也是长期在江上漂游的人,这是两人能萍水相逢的原因,男子说到这句话,便使 漂泊在外的两人备感亲切了。“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这最后两句话虽然出自男子之口,但表达的却是两个人共同的心声,流露出他们长期流落外地,不能回家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深深热爱之情。

整首诗都是用白描的手法,第一首描绘了天真无邪的少女询问,第二首描绘了一个憨厚朴实的男子回答。形象生动鲜活,语言简洁凝练,感情淳朴真挚,富有生活情趣。

【后人点评】

清人管世铭:读崔颢《长干曲》,宛如舣舟江上,听儿女子问答,此之谓天籁。(《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黄鹤楼·赏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 人愁。

这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作,诗人登临黄鹤楼,放眼望景,触景生情,诗兴大发,于是,挥笔而就。

这首诗前四句主要是写诗人登楼怀古,前四句话的意思是:曾经的仙人已经驾鹤远去了,这里只留下了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悠悠白云始终飘荡在空中。在这四句中三次出现“黄鹤”二字,但诗文气势直下,让人读来没有重复之感,反倒很自然。诗人脱口而出,自然流畅,把读者带入了悠远的历史长河之中,一座空楼被笼罩上了一层深厚的文化韵味,意境空茫浩渺。

接下来四句,诗人思绪从邈远的历史又回到了现实,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时的感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川草树,远处汉阳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萋萋芳草如茵,满洲繁茂。现实中生机盎然的景色和历史空茫对比,不由得生出一种凄凉 之气,不禁勾起了诗人的乡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 人愁”,暮色苍茫,诗人感叹,登楼远望,何处是我的故乡呢?烟波笼罩的长江,在此时更添我的愁绪啊。暮色和乡愁交织在一起,相映生辉。同时,诗人又将读者带入了无限的“悠悠”遐想的氛围中,这和前四句连接,为整首诗涂上了悠远缥缈的意境。

这首诗突破了七律的格律束缚,不讲平仄对偶,甚至多次重复“黄鹤”,这本是用律的大忌,不过诗人处理得很好,诗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自然流畅,感情真挚,没有雕琢之色。结尾巧妙地将诗人的心境和环境融合一体,意蕴无穷。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但以滔滔莽莽有疏宕之气,故胜巧思。(《唐诗品汇》卷八十三)


小学生必读唐代古诗词作品赏析相关文章:

小学生必知的诗词名句赏析

大唐古诗词经典赏析

小学生古诗词唯美赏析

小学生必备古诗词及解释

小学生唐诗鉴赏-《琵琶行》

小学生诗词名句赏析大全

小学生最难忘的古诗词赏析

小学生唐诗鉴赏-《望岳》

小学生诗词名句赏析阅读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欣赏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05
c
id
4526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