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文学 > 诗词鉴赏 > 儿童诗 >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怎么样的?

2021-01-06 03:57:02
|大吉2

  韩愈称赞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然,自古至今,无人可抹灭杜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超然地位。杜诗不仅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其“诗史”的称号当之无愧。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谈谈对其中杜诗的主要风格,欢迎大家阅读!

  一、何为沉郁顿挫——沉郁顿挫的涵义

  1、“沉郁顿挫”一词的由来

  “沉郁”一词最早出于钟嵘的《诗品序》“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明。”而沉郁顿挫显于杜甫《进雕赋表》:“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由此可见,“沉郁顿挫”也是杜甫对于自己诗风的看法之一,这也是被后人以“沉郁顿挫”评杜诗的原因之一。

  2、沉郁顿挫小解

  何为“沉郁顿挫”?一时间,众说纷纭: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而陈延焯说曰:“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象外……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白雨斋词括》卷一)……自古至今,一代代大家对于“沉郁顿挫”的看法举不胜举,各有见解。

  而笔者则偏于中规中矩的看法,如《辞海》中释义: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古人对于诗句锤炼大多比较严谨,杜甫于斟字酌词更是如此。在《进雕赋表》中以“沉郁顿挫”评价自己诗文风格每字皆是其心血所化。所谓“沉”,可见于语言厚重朴实,虽不张扬,但思想情感低沉到极致为扬而先抑;对于“郁”,可见于诗句表达的真挚含蓄,强烈的感情浓郁到极致而不发;而“顿”者,从字面上看指语句的停顿,而在杜诗中则不尽然,“顿”既有诗句表达之中的缓和之势,又有结构上的承上启下之用,其暗含搭建厬而薄发的间歇的过渡桥梁之意;至于“挫”字,虽有挫折转折之意,但有在杜诗之中又另有天地。凡“挫”者,必有语势之上的跌宕起伏,之中的曲折迂回,语调上的韵律变化等。综上所述,“沉郁顿挫”指情感的大地般的厚重,层层郁积之下浓郁的种种情感,暗含欲喷薄而发发火山之势,却又隐忍不发,一抑一扬,厚重缠绵,玄机隐现,迂回往复。

  3、杜诗风格一评——多种风格兼备,“沉郁顿挫”为主

  现世杜诗一千四百多首,风格多样,既有优美诗句,也有浪漫主义诗风诗文,但更多的是以“沉郁顿挫”为主,杜甫一生经历丰富多变,从“壮游”时期到客死旅船。每个时期的心绪和情志略有不同,由感而发的诗风必定不会单一。35岁之前的多年的游历生活,使其诗文充满他的豪情壮志,带上了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此时的《望岳》可为其代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正如诗所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吟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

  但杜甫大多作品都在35至59岁之间完成,而这一时期诗文又大多带有“沉郁顿挫”的风格。首先用“沉郁顿挫”形容杜诗风格的是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评》:“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自明清以来,众普遍以“沉郁顿挫”来形容杜诗风格,如清代词学家陈迁焯《白雨斋词括》:“如杜少陵之诗,包括万有,空诸倚傍,纵横博大,千变万化之中,却极沉郁顿挫,忠厚和平。此自子美所以横绝古今,无与无敌也……”;《四库全书·王士祯提要》:“律以杜甫之忠厚缠绵,沉郁顿挫。则有浮声切响之异矣。”清贺贻孙《诗筏》云:“子美诗中沉郁顿挫,皆出于屈、宋……”

  二、“沉郁顿挫”为何——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缘由

  1、人生经历和其所在的特定历史背景,是其形成“沉郁顿挫”诗风的内在因素。

  杜甫的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杜甫一生可分为四大时期,特别是中后期的生活,事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生活经历上大致可分为:“壮游——失意——困苦——落魄”四个时期来形容。

  “壮游”时期(35岁以前),杜甫受祖辈福佑: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的经济善较好,是他一生最快意的时期。诗人从小好学,“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其创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从十十岁起,他开始了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游齐赵时,曾先后与苏源明、高适、李白等人结识。这丰富的情感经历,奠定了他诗文的丰富多彩、多种风格并存的局面。

  第一次比较大的失意是他在唐玄宗天宗五载(746)到达长安后第二年,参加考试,却被李林甫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皇帝:“野无遗贤”,杜甫也因此不幸落第。天宝十载,唐玄宗接连举行三次盛典,杜甫写了三篇《大礼赋》,唐玄宗十分赞赏,却在宰相考试了他的文章后,再无音信。杜甫又一次未能如愿入仕。且恰逢其父在这几年逝世,他也断了最大的经济来源,生活日益拮据、窘迫,过上了“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艰苦生活。一腔热血报效国家,却恰被泼了一头冷水,封建社会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对原来的豪情壮志、唯美情趣的诗风产生了猛烈冲击。此时诗文忆显“沉郁顿挫”的雏形。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就了杜甫现实主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正是这段时期的佳作。

  困苦时期(45-48岁)也是杜甫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诗人杜甫曾经和人民一直逃难。在沦陷了的长安,他曾亲眼看到胡人的屠杀焚掠,和人民一直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这里他的“沉郁顿挫”风格几近大成,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月夜》、《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传世名作。

  落魄时期,(49-59岁)也是杜甫,到处漂泊的时期,为第四时期。除六个月的幕府生活外,再无入仕的机会和想法。在严武逝世后,他到处漂泊、流离失所。这一时期,他生活大多困顿、举步维艰。55岁时又患风疾,病痛和生活的双重折磨,理想与仕途不得志常常刺痛这位老人的心。落魄的生活、种种不幸困扰诗人直至逝世。这一时期诗文更显“沉郁顿挫”,写下《蜀相》、《客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诸将五首》、《登岳阳楼》等抒怀名篇。

  纵观杜甫一生,青少年意气奋发到遭遇官场失意,中年仕途不得志而生活困顿,直到老年生活落魄、客死他乡。在现实中,杜甫的志向(忠君报国、济世忧民)受到了挫折,现实的无情与生活得不如意,让他情感深沉郁结,无法发泄,承以诗抒怀,以诗明志,以诗言情,体现在创作风格上即“沉郁顿挫”。

  2、独特的历史背景促成了“沉郁顿挫”的特色的定型

  杜甫一生正好生活在盛唐和中唐时期,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过渡时期,历经百年无战事的盛世,众到中年又遇“安史之乱”的战争。

  “安史之乱”(755-763)爆发后,打破了百余年的夹角,繁荣的盛世迷梦。人民流亡,君臣奔逃,兵荒马乱,烽火四起,社会开始了大动荡,现实诗人原本的理想以强烈的冲击。“安史之乱”中被困长安时的千头万绪、随难民逃亡凤翔之时的所见所闻,给诗人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他经受着帝国日渐衰败的打击。今昔对比,更让他深刻地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因此,希望破灭了,志向修正了,传动了豪迈、奔放,现出了“沉郁忧伤。他想挽救国家,拯救黎民,建功立业,而这一切双似乎都只是光景,只有以诗文表达自己的思绪,抒发自己的情感,正如他告诫自己的儿子一样“诗是吾家事”。

  无论盛世还是乱世,杜甫情感虽随时代而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他报国建功的思想。因此,他的诗虽沉郁而志不变,常有顿挫之感。

  三“沉郁顿挫”在杜甫诗中的表现

  1、音韵节奏的顿挫变化  情感的传达除了文字本身,还有文字的声韵。杜甫在诗歌声律上颇下功夫,他是“文律早周旋”(《哭韦大夫之晋》),“遣辞必中律”(《桥陵诗》),“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他追求诗律的目的,是希望能获得“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赠郑谏仪》)的审美效应。他的追求和努力,使他在诗律上获得了极高的成就,并对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1)自由变化的声韵促成顿挫诗风。

  杜甫现在存诗一千四百余首,其中约有半数属于古体诗,半数属于近体诗。就古体诗而言,作者是通过韵律和节奏的变化实现其顿挫诗风的。

  在用韵上,杜甫注意到,韵是情感的音符,不同的音符能传达不同的情感,因此他能够做到随情选韵。当他的感情平和时,他选用中性的声韵,当他的情绪高昂时,他选取响亮的声韵,但大多时候,他选用的是抑郁的声韵。在声调中,中古时的平上去入,根据平声柔而长,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短而促的发音规律,上去入三声,尤其是后两声,适合传达沉郁压抑的情感,所以杜甫的不少诗是选用的入声韵,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哀江头》、《羌村》等;在韵部中,开口大,声音高平的韵,适合传达较为开朗的情绪,而开口小,声音低沉的韵则适合于传达忧愁的情怀,像支、微、鱼、齐、灰、豪、歌、尤、侵、覃之类,属于后者,而杜甫的诗韵,用此颇多,如《兵车行》、《石壕吏》、《潼关吏》、《无家别》等。

  在节奏上,作者善于通过字词多寡的变化和内部情感的调整传达抑扬变化的情绪。像他的杂言体歌行诗如《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醉时歌》类,是通过字句的多寡变化实现变化不拘的情感表达的,而《新婚别》、《垂老别》之类,则是通过调整诗歌内部情感实现顿挫诗风的,比如《新婚别》,是以一新婚女子的口吻来反映人民对战争的认识的。诗中女子的丈夫与自己“暮婚晨告别”,这是巨大的不幸,因为唐代法律规定,新婚不满一载者不从兵役,可以与新婚妻子相厮相守。不该分别而不得不分别。此一悲。新婚的女主人公尚未拜见公婆,以何身份面对世人?此又一悲。但不得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此又一悲。愿随君去,此情真也。惧兵气不扬,爱国心也。与君永望,情之坚也。诗中新婚女子的情感几复几变,转出无限波澜,“几乎一声一泪”(5),令人感慨万千。

  (2)在格律中求变化。杜甫诗有一半是格律诗。按照唐代格律诗的要求,除排律外,其它几种形式(五律、五绝、七律、七绝)都有严格的字数限制,且最长的七律也只五十六个字。在这样短的篇幅里,怎样才能实现顿挫变化的诗风呢?一是在诗意上追求句转句新,如他的《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第一句,写管弦的热闹,第二句烘托气氛,第三句似有疑惑,第四句便用反讽,句句出新意,“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少伯,无以过之。”(6)又如他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首联,引起,概括力较强,从昔闻引至今上;颔联,写景,通过感觉写洞庭湖的水流急速、烟波浩渺、吞吐日月,暗传出时局的动荡与不安;颈联,写自己,独处江湘,孤穷老病,伤感不已;尾联,写国家,戎马关山,战事未绝,令人伤痛。全诗只四十字,一句一意,一句一转,既含蕴深刻,又有“境随心转,意到笔随”(7)之妙。  二是在格律上求变。

  杜甫的诗律,合于律者居多,是唐代格律诗的典范,但杜甫并不受格律的限制,他的律体诗多有创获,出现了不少律体变格。律诗的平仄规律原是读来自然流畅而逐渐定型的,但杜甫的一些作品打破了平仄规则,创为拗体,有意破坏平仄。因而他的有些诗读来并不流畅上口,但他的这种能律则律、当拗则拗的诗律使用法则,使他的作品在阅读时产生了奇崛涩滞的声律效果,恰到好处地传达了沉郁顿挫的情感。  要而言之,杜甫的诗,无论在情感内涵方面,还是情感表达和声律使用方面,都实现着"沉郁顿挫"的诗风。他的诗,因为“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而成千古大家,辉炳万代。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06
c
id
3890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