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文学 > 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关于毛泽东的著名历史小故事有哪些

2021-01-04 02:44:10
|大吉2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的一生传奇,生平故事丰富多彩!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毛泽东的历史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毛泽东小故事:看戏

  根据毛泽东卫士长李银桥口述整理。

  1958年的一天,毛泽东同志来到上海。

  晚上,我随毛泽东来到干部俱乐部礼堂,准备看《白蛇传》。观众都已坐好,大家一见毛泽东走入,都起立鼓掌。毛泽东一边招呼,一边由工作人员引导走向前排。他径直走到自己的座位,然后又向后面的观众招了招手,便坐下了。

  毛泽东一坐下,锣鼓便敲响了。他稳稳坐在沙发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的演员,全身一动也不动,只有脸上的表情在不断变化。

  当金山寺那个老和尚法海一出场,毛泽东的脸色立刻阴沉下来,甚至浮现出一种紧张的恐慌。他嘴唇微微张开,下唇时而轻轻抽动一下,齿间磨响几声,似乎要将那老和尚咬两口。

  终于,许仙与白娘子开始了曲折痛苦的生离死别。我有经验,忙轻轻咳两声,想提醒毛泽东这是演戏。可是,这个时候提醒已失去意义。现实不存在了,毛泽东完全进入了那个古老感人的神话故事中,他的鼻翼开始翕动,泪水在眼圈里累积凝聚,变成大颗大颗的泪珠,转啊转,顺脸颊扑簌簌滚落在胸襟上。

  糟了,今天观众不少啊。我忧心地用目光朝两边看,身体却不敢有大动作,怕吸引别人更注意这里。还好,观众似乎都被戏吸引了,没有什么人注意台下的“戏”。

  可是,毛泽东的动静越来越大,泪水已经不是一颗一颗往下落,而是一道一道往下淌。鼻子堵塞了,呼吸受阻,嘶嘶有声。我有责任保护主席的“领袖风度”。我又轻咳一声。这下子更糟糕,咳声没唤醒毛泽东,却招惹来几道目光。我不敢作声了。

  毛泽东终于哭出了声,那是一种颤抖的抽泣声,并且毫无顾忌地擦泪水、擤鼻涕。到了这步田地,我也只好任其自然。我只盼戏快些完,事实上快完了,法海开始将白娘子镇压到雷峰塔下……

  就在镇压的那一刻,惊人之举发生了。

  毛泽然愤怒地拍“案”而起,他的大手拍在沙发扶手上,一下子立起身:“不革命行吗?”

  他沉浸在剧情中,大踏步向舞台走去。全场的鼓掌声终于将他唤醒。他稍一怔,也跟着鼓起了掌。我松了口气,主席回到现实中了。

  在我的记忆中,他是用两只手同“青蛇”握手,用一只手同“许仙”和“白蛇”握手,始终没有理睬倒霉的“法海”。

  毛泽东勤学故事

  毛泽东十六岁时,父亲要送他到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指望儿子继承家业,发家致富。但是,此时的毛泽东的志向并不在于刚地和金钱,他的眼界也不仅局限于小小的韶山冲了。他要继续深造,将来去干大事业。恰在这时,毛泽东从表兄嘴里得知,湘乡县有一所新式学校,叫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在那里可以学到新的知识。毛泽东十分高兴,决心前去求学。为了说服父亲,毛泽东求助母亲,最后他和母亲邀请舅舅、表兄和同族长辈以及私塾老师来家劝说,终于使父亲改变了主意。1910年秋,十六岁的毛泽东自己背着行李,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徒步跋涉,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临行前,毛泽东心潮翻滚,思绪万千,挥笔写了一首言志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气魄宏大;意蕴深刻,抒发了这个有志少年发愤图强的远大抱负和四海为家的广阔胸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故乡韶山的美好感情和对父老乡亲们的一片赤诚。毛泽东把诗夹在父亲的账簿里,就挑着担子上路了。

  掌灯时分,毛泽东挑着行李担子来到学校的大门口。他放下行李,轻轻叩响了大门上的铜环。看门人是一位老者。他斯斯文文地走出来,问明了毛泽东来意之后,非常遗憾地叹了口气,摇摇头摊开两手说:“孩子,你来晚了,入学考试已在两天前结束了。”

  毛泽东急忙说:“老先生,请你帮个忙想个办法,我是湘潭的,为了投考,走了五十多里路,请你无论如何给想个办法。”

  老先生答应回去禀报校长。过了一会儿,他又出,把把毛泽东领进了门房,说:“刚才给校长说了,答应让你补考。”说着又拿出文房四宝和试题,说:“你先看看,考虑考虑,我给你端个灯来。”说着,老先生就扭头走了。

  过了一会儿,老先生端着一盏灯回来,对毛泽东说:“灯端来了,你开始作题吧。”只见毛泽东拱了拱手,很有礼貌地说:“谢谢您!老先生,试题我已作完了。”

  老先生一听惊呆了,连忙拿起毛泽东的试卷,不住地赞汉:“奇才,奇才!”转身就直奔校长室去了。校长李元甫接过毛泽东的试卷,只见毛泽东在试题《言志》答作中,以宏伟的气魄和豪迈的语言,阐明了自己求学救国的志愿。李校长阅后,大加赞赏,高兴地说:“我们学校里录取了一名建国人才!”在学堂里,毛泽东学习刻苦认真,进步很快,学到不少中外文学、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毛泽东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博得了教员们的器重和赏识,但他还是觉得压抑。

  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抢板凳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伟人,绝不是什么天命,也不是什么机遇,而是他每天刻苦求学,发愤向上,六岁能撰联,八岁能吟诗,人人称奇。

  毛泽东长到两岁时,他的母亲怀上了毛泽东的大弟弟毛泽民。文七妹把他送到外婆家棠佳阁长住。毛泽东的儿童时代是在外婆家棠佳阁渡过的。他在这里的故事很多。

  毛泽东的舅舅文玉钦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文才不俗,附近农户家的婚丧喜庆、撰联写对,少不了他。他还在家里开了个启蒙馆,附近有10多个学生在这里启蒙。在这启蒙馆还发生过毛泽东抢板凳的故事。

  毛泽东3岁时,就喜欢认字,一字连认三遍,他就记住了。一天,舅舅开的启蒙馆开学了。他听到蒙馆里读书声,甩掉手里的小木锤直往教室里跑,他大舅母追都没有追上,他跑进教室,就去抢与一个比他高出一大截的学生的板凳。这学生只得向先生告状:“先生的外甥坐了我的板凳。”他舅母追到这里,双手去抱外甥,见外甥毛泽东双手抱着凳子不肯,大舅父去抢,差点把舅父的眼镜打掉。

  文玉钦见毛泽东小小年纪就想要读书,只得另找一条板凳放了一个简易桌子,让其旁听。从此,毛泽东成了启蒙馆里的旁听生,并养成了好学、好问、勤写、勤练的习惯。

  毛泽东的故事:两个红辣椒

  1929年3月11日,红四军三千多人以日行百里的速度,向闽西挺进。

  初春的夜晚,寒气袭人。战士们衣着单薄,又冷又饿。队伍翻过了武夷山的杉木岭,天就黑了。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崎岖山路上行军,不少人的脚碰坏了,腿摔伤了,可战士们一想到毛委员和朱军长与他们一起行军,心里就有一股暖流,浑身就有了力量。

  队伍摸黑走到下半夜,终于到了长汀县四都的楼子坝。为了不惊动老乡,战士们都露天宿营,有的在屋檐下靠着墙根睡觉,有的就背靠背坐在树下、路旁打盹。

  夜深人静,寒风呼啸。战士们都睡着了,只有哨兵放轻脚步在走动。这时候,村口忽然闪出一星灯火,在黑暗中熠熠发光,由远而近地游动。渐渐地走近了,哨兵才看清提灯巡逻的是一个高大魁梧的人。仔细一看,啊,是毛委员!

  哨兵心头一热,忙迎上前去,激动地叫了一声:“毛委员!”

  毛主席轻声地问:“没有惊动老乡吧?”

  “没有。”

  毛主席赞许地点点头,摸摸哨兵身上的单衣,问:“冷吗?”

  “……不,不冷。”哨兵看到毛主席同样穿着单衣,声音不由哽咽了。

  “哪能不冷,”毛主席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两个红辣椒,塞进哨兵的手心,说:“咬一口,挺管用呢!”

  “……”哨兵手心里攥着辣椒,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了。

  毛主席说:“我们刚到福建,老百姓对红军还不了解,更应该注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是!”哨兵连忙回答,“毛委员该休息了。”

  毛主席举起马灯,灯光照亮战士年轻而淳朴的脸庞。毛主席听出哨兵操着江西口音,就笑着问道:“是老表吗?”

  哨兵憨笑着点了点头。直到毛主席走了,他还站在那里凝望着毛委员高大的背影。

  天亮了,老乡们一开门,都愣住了:一支穿着老百姓衣服的队伍正驻扎在他们村里。他们有的在扫地,有的在修路,有的在刷写标语。老乡们议论纷纷:这么说,这支队伍竟在这寒冷的野地里过了一夜,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呀?

  战士们亲热地向老乡们打招呼:“老乡,我们是红军!毛委员、朱军长领导的工农红军!”

  “红军来了!朱毛红军来了!”

  老乡们奔走相告。笑声阵阵,炊烟袅袅。太阳出来了,僻静的山村沸腾了。可是还没等老乡们水开饭熟,红军又要开拔了。老乡们急忙从灶膛里拨出煨红薯,跑出门去,往红军手里塞。只见一群孩子紧紧地跟在一个小战士身旁,跑呀跳呀,原来小战士的枪筒上挂着两个鲜红的辣椒,在金灿灿的阳光下左右摆动,好像两颗闪光的红玛瑙,喜人极啦!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04
c
id
3850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