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文学 > 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李自成的经典历史故事五则

2021-01-04 02:36:18
|大吉2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自成的经典历史故事五则,欢迎大家阅读!

  李自成:史上最牛的下岗工人

  提起后来成为短命大顺皇帝的李自成来,人们头脑里闪现出来的是一个农民英雄形象。其实,在发动起义前,李自成是个下岗驿卒。也就是说,在下岗前,他本是捧“铁饭碗”吃官家饭的“工人”。

  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陕西米脂人。童年家贫,曾为地主放过羊,吃尽了生活之苦。明末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21岁的李自成投米脂县银川驿当驿卒。驿卒的任务是传递公文,护送过往官员和重要宾客,运送重要物资。这是一种苦差事,报酬却很低,一天不过工银三分。明代,十里置铺,六十里置驿,但驿站这个公家设施却成为了官员谋利的工具,常常以此损公肥私。驿卒们本来就很低的工资,也常常被贪官们克扣得分文不剩。

  崇祯三年,朝廷为节省开支整顿驿站,裁撤数万驿卒,一年多共省下68万两左右的白银——事后证明,这区区68万两白银恰恰成为明王朝灭亡的代价——由于裁减驿卒,李自成下岗,愤而参加农民军,“奋臂大呼,九州幅裂”。关于李自成起义的真实缘由,博主刘继兴遍查史籍,发现康熙《米脂县志》明确记载:“明末李自成,银川驿之马夫耳。因裁驿站、饥荒,无所得食,奋臂一呼,卒至土崩,不可救!”

  李自成大旗一展,饥民齐集。由于在政府部门做过事,他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其起义队伍十来天内就发展到数千人。不屈不挠、战斗到底是李自成的鲜明个性。在好几次惨烈的战争中,他都几乎是全军覆没,一次只剩下刘宗敏、李过、高一功等18人,又一次只剩下50多人,换作别人早就玩完了。可李自成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竟一次次咸鱼翻身,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最后拥军百万,占领了北京,宣告了大明的灭亡。后世的研究者们尊他为世界500民族英雄之一、世界15位革命崛起者之一……

  由于没有正确认清形势,没有能很好地巩固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李自成的大顺皇帝昙花一现,功败垂成,以悲剧英雄结束了人生。但他却以其血的教训启迪和教育了后来的执政者和革命者,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工人出身的李自成,始终不忘本色,性格中有艰苦朴素、淡泊财色、宽以待人等许多优点,连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明史》都不得不如此记载他:“不贪财利,不好酒、色,脱粟粗粝,生活简朴,与其下共甘苦。很能礼贤下士,纳人善言。”

  壮哉李自成!下岗后一点都不气馁,反而以更大的激情挥洒生命,居然拥有了如此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人生,真为古代的所有下岗工人都争足了面子!

  用人得失

  李自成起用的知识分子,大都是些下层的失意文人。如牛金星,天启七年举人,“通天官风角诸书,亦颇讲孙吴兵法”,曾做过塾师。因儿媳之死,与姻翁王士俊反目兴讼,被官绅合谋诬陷,逮进大牢,革去功名。河南人宋献策,连个秀才都不是,但粗通文墨,“精于六壬奇门遁法及图谶诸数学”。崇祯十四年,经牛金星引荐加入起义队伍后,向李自成献上“十八子主神器”的谶语。

  还有一位流传很广的所谓李自成的“谋主”——河南杞县的李岩,自清代以来就有不少人考证其为“乌有先生”,就算实有其人,也不过是个举人。后来,随着起义势力的不断壮大,李自成还任用了其他谋士,但层次都不高。这些下层知识分子,长期生活在乡野或江湖之间,不仅缺乏带兵打仗、从政治国的经验,而且视野狭隘,不能准确把握全国形势及其走向。他们的出谋划策,也就不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与失误,从而埋下日后败亡的祸根。

  烹煮福王

  陕西流贼猖炽之时,河南又连年旱蝗大灾,人民相食,福王朱常洵不闻不问,仍旧收敛赋税,连基本的赈济样子也不表示一下。四方征兵队伍行过洛阳,军士兵纷纷怒言:“洛阳富于皇宫,神宗耗天下之财以肥福王,却让我们空肚子去打仗,命死贼手,何其不公!”当时退养在家的明朝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多次入王府劝福王,劝他说即使只为自己打算,也应该开府库拿出些钱财援饷济民。福王与其父明神宗一样,嗜财如命,不听。

  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李自成率军以大炮攻洛阳。巨胖福王与女眷躲入郊外僻静的迎恩寺,仍旧想活命。别人逃的了,福王很快就被农民军寻迹捕获,押回城内。福王见了李自成,立刻趴在地上,哀乞饶命。李自成看见堂下跪着哭喊饶命的三百斤肥王爷,他灵机一动,让手下人把他绑上,剥光洗净,又从后园弄出几头鹿宰了,与福王同在一条巨锅里共煮,名为“福禄宴”,与将士们共享。农民军把他放入大锅中慢炖,笑看他在白汤佐料间上下翻滚。事后,李自成手下搬运福王府中金银财宝以及粮食,数千人人拉车载,数日不绝。

  闯王刀法

  闯王刀(五十三刀),相传此刀术系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实用刀法,故名闯王刀。闯王刀以技击实践为中心,编排套路结构严紧,布局匀称,运动清晰,招术奇特,手法惊异,步法多变,美无花架,实而不华,马上步下均适用。攻如猛虎下山,具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防时稳如泰山,伺机相还。临阵应用,以攻为主,先发制人。其特点是猛、快、巧、准。

  关于李自成的闯王刀,还有这么一段故事。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大军三攻潼关,路经华州露泽院村,特将宝刀留在关帝庙内“保佑一方平安”。而另一种说法则为,李自成看到这里的香火旺盛,也想求关公助他一臂之力,所以把刀献到了关帝庙里。在《重修华县志稿》中确有记载,“‘闯王刀’系明末李自成监造,献于露泽院堡之关帝庙者,久不生锈,现匿存堡内。”

  惨遭鼠疫

  李自成军于农历三月进抵北京,有关文献记载崇祯十六年(1643年)秋鼠疫已在北京一带出现,只因冬天气温低,鼠疫传播变缓,三月春暖花开,桃红杏白,跳蚤、老鼠开始趋向活跃,大规模的鼠疫暴发。李自成大军进京后感染了鼠疫,自然战斗力也大减,当然打不过清兵——尽管其数量远低于自己。并且败兵因此成了鼠疫传染源——文献记载“贼过处皆大疫”。因此李自成虽然此时财雄天下,可以大规模招兵买马,但新兵入伍即染鼠疫失去战斗力,兵力再多也没用,始终无法抵挡清朝的虎狼之师。鼠疫蔓延军营,且长时间无法摆脱,李自成的精神遭受毁灭性打击。

  那么,为什么清兵就没患鼠疫呢?欧洲人在研究十四世纪欧洲鼠疫时从留下的壁画及文字中发现,在鼠疫大流行中只有骑兵幸免于鼠疫。于是得出结论:鼠疫经跳蚤传播,跳蚤讨厌马味,所以骑兵不易被鼠疫传染!众所周知,八旗铁骑威震四方,清兵主要由骑兵组成,所以是不会传染上鼠疫的。尽管只有十几万,但未患鼠疫的清军战斗力自然在深受鼠疫困扰的李自成大军之上。鼠疫是当时中国人不了解的新型烈性传染病,无人了解、无法救治,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李自成的失败不可避免。

  李自成的简介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

  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清军。

  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大顺军逼走南明将领左良玉,占领武昌,李自成计划乘舟东下,夺取东南作为抗清基地。但大顺军尚未准备充分,清军分水陆两路突然袭来,李自成仓促弃武昌向东南进发。顺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另有一说李自成死亡地点为湖北咸宁市通山县九宫山。)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04
c
id
385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