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文学 > 诗词鉴赏 > 诗词名句 >

唐宋名家七言绝句-《赠别》

2021-01-03 08:55:39
|大吉2

  《赠别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组诗作品。第一首着重写扬州一位歌妓的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歌妓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赠别》的唐诗及鉴赏,可供大家欣赏和阅读。

  《赠别》

  唐代: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及注释

  韵译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

  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鉴赏

  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名家点评

  其一

  杨慎《升庵诗话》:杜牧之诗:“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刘孟熙谓:《本草》云:“豆蔻未开者,谓之含胎花。言少而娠也。”……牧之诗本咏娼女,言其美而且少,未经事人,如豆蔻花之未开耳。此为风情言,非为求嗣言也。若娼而娠,人方厌之,以为“绿叶成阴”矣,何事入咏乎?

  吴景旭《历代诗话》:嵇含《南方草木状》云:豆蔻花,其苗如芦,其叶似姜,其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花微红,穗头深色;叶渐舒,花渐出。……《本草》亦状其花之吐而尚含蕴于叶间,有如人之娠耳,孟熙正引此意,非直谓少女之娠也。升庵误会“少而娠”之语,添出“求嗣”一案,可笑。

  《因树屋书影》:杜牧之诗:“婷婷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此花无实,不与草豆蔻同种。每蕊心有两瓣相并,词人托兴曰比目、连理云(《桂海虞衡志》云),读此,始知诗人用“豆蔻”之目。

  其二

  张戒《岁寒堂诗话》:杜牧之云:“多情却似总无情……”意非不佳,然而词意浅露,略无馀蕴。元、白、张籍,其病正在此:只知道得人心中事,而不知道尽则又浅露也。

  黄叔灿《唐诗笺注》:曰“却似”,曰“唯觉”,形容妙矣。下却借蜡烛托寄,曰“有心”,曰“替人”,更妙。宋人评牧之诗:豪而艳,宕而丽,其绝句于晚唐中尤为出色。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不言人而言烛,衬笔绝佳。

相关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07
c
id
383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