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析古诗词鉴赏中的形象鉴赏知识点梳理
全面讲解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答题得分技巧,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高考分析古诗词鉴赏中的形象鉴赏知识点梳理,有具体的诗词题目举例,欢迎大家阅读!
考点解析:
诗歌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高考考查重点放在景物形象(即意象)上。
对意象的考查是从三个角度进行的:一是辨析所用的意象,二是把握形象特征及思想感情,三是兼及意境的把握。
意境分析是诗歌鉴赏中的难点。
一、意象类知识梳理
意象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术语,也是一个重点。什么是意象?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而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具有意象的作品往往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一)鉴赏人物形象
知识梳理
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前者即诗中的诗人形象“我”,如《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陈子昂的形象;后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只有如此,才能对人物形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
其次要对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意义;再次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揭示作者情感。
练习体悟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注释]飐:zhǎn风吹颤动。赖:亏得,幸好。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解析1】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首句即展现出非常美妙的意境。水面上碧波荡漾,浮游水面之菱叶,上下左右摇摆,是为萦波;加上荷花迎风招展,与菱叶交相争艳,令人心旷神怡。而荷花深处,小舟翩翩,又增添了景物的动态感。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是上承“荷花深处小船通”而来,由写景转为写景中之人。荷花深处,遮天蔽日,凉风习习,是水乡少男少女在劳动之余私下相会的极佳场所。这里并没有说明他们是故意寻找还是无意撞见,也许是兼而有之吧。诗歌仅以欲语而止、搔头落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就活灵活现刻画出一个痴情、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恋人相遇,互诉衷肠,何止千言万语,而此时此地,这个娇羞的少女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低头含笑而已;而且情贯一心,甚至不小心将碧玉搔头落入水中,这些都是初恋少女在羞怯、微带紧张的状态上才会有的情态,被诗人细心地捕捉住并传神地再现出来。
这首诗表现了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全篇语言清新、明快,富有江南民歌的活泼、风趣,犹如一幅纯洁、质朴的爱情的画面。
【解析2】
早晨的江岸边红红的太阳当空朗照;傍晚时分,江面上空风起云涌,骤雨袭来。幸亏碰上了已经相识的邻家女子,两只莲舟并在一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解析:自六朝到唐代,描写采莲女的诗歌往往写得活泼清新,并多以男女之间的爱慕艳情为主。这首《采莲词》另辟蹊径,生动地塑造了一伙采莲女勤劳勇敢的形象,表现了她们为了采莲,朝出暮归,遇到险情,相互依靠,齐心协力地去战胜困难的独特风姿。
答案:
(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
(2)相同: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不同: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而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题型解析:第(1)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应重点关注这两首诗的三、四句。第(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都是先景后人、以景衬人,这一相同点不难看出;白诗采用了细节描写(“欲语低头笑”),也属显而易见,较难的是“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二)鉴赏景物形象
知识梳理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即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所谓“意象”主要指的是这类形象,因而也是高考重点。高考设题,一般考查景象(意象)的含义及表情达意的作用。
鉴赏景物形象,首先要感知景象特征,它的形、声、色、动、静,进而体会深层含义;其次要与感情结合分析。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练习体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注释】[1]春中(zhòng):即仲春,农历二月。
[2]鸠(jiū):鸟名,象鸽子,有斑鸠、山鸠等。
[3]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
[4]觇(chān):探测、察看。泉脉:地下的泉水。地层中的泉流象人体内血脉一样,故称之泉脉。觇(chan)泉脉:查看泉水的通路
[5]看新历:开始新的一年。
[6]觞(shāng):古代饮酒用的器皿,此指酒杯。御:进用,饮、喝的意思。临觞忽不御:(诗人)面对着杯中酒,忽然又停住了喝。
[7]惆怅远行客:即“远行客惆怅”。远行客:出远门的人。
【翻译】
屋上有一只春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题目】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案】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表现出浓郁的春天气息,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示下,满怀憧憬,追求美好的未来,透露出社会生活安定,人们精神面貌健康、饱满的景况。
【解析】诗人凭着他敏锐的感受,捕捉到春天较早发生的景象,从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成功地表现了浓郁的春天气息。先要整体感知基调,然后再具体到每一个意象。
(三)鉴赏事物形象
知识梳理
诗歌的事物形象,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鉴赏事物形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高考设题角度一是物象的特征,二是物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鉴赏物象先要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句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分析诗中的描写,再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深层分析。
做题的思路为: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练习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陈亮①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②正主张。
注:①陈亮:南宋爱国诗人。②东君:司春之神。
【解析】
翻译:稀疏的梅树枝条横斜着,洁白如玉,刚劲有力;花萼上点缀着颗颗雪珠,反射出晶莹的光彩。有一朵梅花竟然先开了,竞吐芳香的百花就都落在梅花的后面了。梅花呀,要把春天到来的信息传递,又哪怕那雪压冰欺!玉笛呀,不要再反复吹奏《梅花落》的曲子了,因为春神正在主宰着人间。萼:è花萼,包在花瓣外面的一圈绿色叶状薄片,花开时托着花瓣。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打击、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严冬阻挡不了春天到来的脚步,深雪又怎能埋藏梅花的芬芳气息?颂扬了梅花坚贞不屈的精神,诗人以颂赞梅花的口吻来寄托自己的爱国思想。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玉笛不要再吹奏那伤感的“梅花三弄”曲调了,春神就要来到人间,主宰大地。表达了诗人爱梅、惜梅之情,请东君为梅花作主,让玉笛不要再吹“三弄”了,留住春天,不要让梅花凋谢。
陈亮一生极力主张抗金,反对投降,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梅花》一诗,表达了他的爱国之志,对抗金的胜利、国家的前途,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诗是诗人情感发展的产物,既然玉笛演奏的《梅花落》曲子阻挡不了在春天阳光哺育下的梅花茁壮成长,那末,投降派的种种苟且的言论又怎能阻挡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进呢?进一步以颂赞梅花的挺然独立来表达对投降派的强烈谴责,寄托了自己一生力主抗战,反对投降的爱国主义思想。
【题目】
(1)这首诗着重表现了梅花的哪些特点?你认为诗中梅花的形象和作者本人有着怎样的联系?
(2)“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已成为千古名句。在本诗里,这一联写的是什么意思?后人引用这一联,可用来表达什么意思?
【答案】
(1)开花早,报春信,不畏严寒。作者以梅花自比,梅花的形象寄寓着作者坚强的性格、高洁的品质。
(2)梅开花早,竞吐芳香的百花都落在了梅花的后面。敢于首开风气,敢为天下先。
解析:(1)梅花的特点从二、三两联可以看出。
(2)这一联实际强调了梅花开花之早。至于后人引用之意,只要扣住“先”字,可表达的意思较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