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文学 > 诗词鉴赏 > 古诗词 >

苏轼《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译文及赏析答案

2020-01-10 17:54:49
|美玲2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是苏轼所创作的,全词即景抒情,如行云流水,“望”字是整首词的“词眼”。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宋代:苏轼

  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远林屋散尚啼鸦。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译文

  山色浸染着傍晚的霞光,湘江水风平浪静秋花正开放。远处的树林边散落着几户人家,乌鸦还在啼叫寻觅着栖息的地方。

  睡梦中曾走遍故乡的条条小路,酒醒后向南望才知有天涯隔阻。明月照耀着千里广衰的沙原。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沙”或作“纱”,亦作“浣纱溪”。双调42字,分平韵、仄韵两体。上片三句皆平韵,下片三句有两句平韵。

  横侵:纵横扩展。

  蘸(zhàn):原意为把物件浸入水中,引申为以液体沾染他物。

  晕霞:指太阳光线经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光象,这里指晚霞。

  湘川:不是指湖南湘水,这里指湖北古荆州地区。

  寒花:寒冷天气开的花,但在古代诗词中多指菊花。

  尚:尚有。

  南望:是词句的省略语,指苏轼从荆州遥望故乡四川眉山,其方向应在西南。

  平沙:广阔的沙原,当指荆州长江江岸的辽阔沙原。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赏析

  词的上片,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深秋的景色。那苍翠的山色纵横扩展,沾染着长空中的五彩晚霞,湘川的秋风寂静不动,茂盛的菊花正绽苞开放。远处的村舍散落在树林丛中,突然听到晚鸦的阵阵啼叫声,它们正在傍晚飞归故巢。这些秋景的描写,如唐代李白的“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赠卢司户》)及元曲家白朴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天净沙·秋》)的深秋意象,给人以萧瑟寂寥的艺术感受,这情景会勾起游子们的无限思乡情感。

  在此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的当口,下片立即转入了“梦到故园”的具体描写。苏轼喟叹着说:“离开故乡不知有多少路程了!”于是,苏轼喝醉了酒昏昏欲睡,却在梦中忆起了离别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在梦惊之后贪婪地遥望着西南方的远隔天涯的眉山“故园”,不禁一阵空虚寂寞。此情此景,触目伤神,全词便在那月亮正静静照着江岸千里沙原的怅惘中戛然而止。

  全词即景抒情,如行云流水,“望”字是整首词的“词眼”。先是远望山色,既而仰望空中晚霞,再是近望地上寒花,进而平望远林村舍,最后着眼于南望故园。层层递进,首尾相映。在时间安排上,起自傍晚,终至夜深,表示其思乡之念,悠悠绵长。故其情感自然质朴,又委婉曲折,含蕴丰富,可谓一唱三叹,真堪与杜甫名句“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秋野五首》)的韵味相媲美。此词的主旨是游子思乡的情感抒发,也是与苏轼的淡漠名利的观念相一致。这与苏轼《南行集》诗中的“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初发嘉州》),及“幽怀耿不寐,四顾独徬徨”。“却思旧游处,满陌沙尘黄”(《牛口见月》)的诗句情绪遥相呼应。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创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十一月,苏轼自故乡四川眉山沿长江返回朝堂,行舟至荆州之前,见长江两岸深秋季节的景色写下该词。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相关文章:

1.苏轼《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2.苏轼《 浣溪沙·咏橘》赏析 《浣溪沙·咏橘》译文及鉴赏 ...

3.宋词精选诗词鉴赏-《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4.苏轼《一丛花·初春病起》译文及赏析答案

5.苏轼《一斛珠·洛城春晚》赏析及译文答案

6.苏轼《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译文及赏析

7.僧皎然《寻陆鸿渐不遇》全诗译文及赏析答案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05
c
id
327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