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金缕曲·瀚海飘流燕》赏析及译文
《金缕曲·瀚海飘流燕》是由梁启超所创作的,此词名为咏燕,实质是作者爱国情怀和改良思想的写照,体现了清代咏物词重寄托的特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金缕曲·瀚海飘流燕》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金缕曲·瀚海飘流燕》
近现代:梁启超
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子。
瀚海飘流燕,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相对向、斜阳凄怨。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忍抛得,泪如线。
故巢似与人留恋。最多情、欲黏还坠,落泥片片。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又生恐、重帘不卷。十二曲阑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休更问,恨深浅。
《金缕曲·瀚海飘流燕》古诗简介
《金缕曲·瀚海飘流燕》是清代思想家梁启超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咏燕以寄托自己的愁思。词的上片写燕子飘流归来,对旧家有一种陌生之感,旧时友伴皆相对泣怨,象征词人的自国外归来,发现形势发生很大变化,而旧时志同道合的战友,却因形势不利而皆精神不振;下片写燕殷勤恋旧之情,象征着词人的“变法”等等一系列行为,希望能为故国补偏救弊。全词以燕自比,咏燕自托,情感凄恻,真挚动人。
《金缕曲·瀚海飘流燕》翻译/译文
丁未年五月回国,立刻东渡日本,又写给在上海的子女。
大海渺茫燕子飞来,忽然回来,依稀难认,哪是旧家庭院。只有旧时花间伴侣尚在,一行燕子毛羽参差燕尾如剪。互相面对,正夕阳西下凄凉哀怨。想倾诉那特异的忧愁又无处可诉,算起兴亡事,已是司空见惯。哪忍心抛却,眼泪如线流不断。
老巢好像最使人留恋。最多情,要含泥粘巢却又坠,落下片片含泥。我自愿辛勤劳苦衔泥来补,可又爱惜落花那新泥尚软。又担心,重帘不卷。十二曲栏杆尚在可春光寂寞,远隔那蓬莱山,到哪里去窥见人面?不要再问,那愁恨的深和浅。
《金缕曲·瀚海飘流燕》注释
1.金缕曲:词牌名。
2.丁未: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岁次丁未。
3.旋:立即,马上。东渡:指去日本。
4.却:又。沪上:指上海。诸子:指词人子女。
5.瀚海:大海。
6.乍:忽然,刚刚。
7.依依:依稀。
8.芳俦:指旧时的花间伴侣。
9.一例:一行。差池:形容燕子起飞时羽毛参差不齐的样子。出自《诗经·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双剪:指燕尾。燕尾分开,形似剪刀。
10.相对向:相互对面。
11.斜阳:夕阳。
12.奇愁:特异的忧愁。
13.惯司空见:即司空见惯。
14.珍重:爱惜。断红:落花。
15.生恐:生怕,担心。
16.重帘不卷:帘,用以遮隔内外者,重帘不卷则遮隔更深。词人以此自喻为被人遮隔,无从表现。
17.阑:栏杆。寂寂:寂寞。
18.蓬山:即蓬莱山,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
19.窥:看。
20.休:不要。更:再。
《金缕曲·瀚海飘流燕》创作背景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逃往日本。由于清廷追捕,不敢回国。海外流浪,著书撰文,仍念念不忘变法,念念不忘支持变法的光绪和参与变法的友人。九年之后,即1907年丁未年,梁启超曾回国。此时正是清廷灭亡前夕,局势愈加险恶。慈禧把持朝政,光绪幽禁宫中,反对清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起云涌。梁启超对光绪很是留恋,整个维新运动都企图依赖一个皇帝实行。现在事无可为,梁启超于次年,即1908年,又再东渡日本。这一首词,便是再东渡日本之后,写给上海的维新运动参加者的。
《金缕曲·瀚海飘流燕》赏析/鉴赏
这首词较易理解,关键在于全词都用比喻。燕子喻维新志士,流燕就是流亡在外的作者。故巢喻清王朝,主要指光绪持政的朝廷。斜阳喻时局,隔蓬山的人指被幽禁的光绪。这些比喻,都具象征性。但是,并不是常州派那种隐晦,而是借物言事,内容比较易于把握。
上片写归来的伤感。作者自喻为流燕,海外飘零已久。九年相别,回国与维新人士相见,“相对向、斜阳凄怨。”时局危艰,已无可挽回,如夕阳在山了。维新人士此时已没有多少力量,只能相对凄怨。作者以“算兴亡、已惯司空见”一句,表达他对清王朝必然覆亡的评价,又以“忍抛得,泪如线”的形象描述,表达他对清王朝,主要对光绪依恋之情。梁启超是一个较清醒的政治家。他流亡海外时,和康有为的分歧之一,便是康有为仍然效忠清王朝,保皇不变。梁启超审时度势,已观察到清王朝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光绪也是保不住的。所以,即便他对有知遇之恩的光绪还存在怀念、依恋,但他对清王朝已是断绝希望了。
下片集中写怀念被幽禁的光绪,表达关怀、哀伤的情怀。“故巢似与人留恋”,以故巢喻清王朝,使人留恋,但“落泥片片”,已经不能继续保存下去。燕子是候鸟,迁徒归来,依例居于旧巢。旧巢不可再居,连修补也为难,“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作者还以龚自珍当年对朝廷的态度来自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还是希望清王朝能振作起来,救亡图存的。“珍重”二字,出于希望之意。但是,现实社会的回答是“重帘不卷”,不为所用。当年唯一寄予希望的光绪,却是“十二曲阑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被幽禁至今,无由再相见。维新变法也被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粉碎。于是,对光绪的怀念变成无望的哀伤,对振兴祖国的壮志变成对顽固派的仇恨。最后两句“休更问,恨深浅”,仇恨深浅,不必问了,不回答已是回答。正是对慈禧深刻的仇恨,作者才再东渡日本的。
全词意思融通,处处体现了对故国、对维新人士、对光绪的怀念,对清廷顽固势力的仇恨。情重于辞,显得坦露诚挚,语多直率,便觉形象难具。虽然是维新思想倡导者真情实感,却未能在词史上有所发明,聊备一格而已。
《金缕曲·瀚海飘流燕》名家点评
清·叶恭绰《广箧中词》:“深心托豪素。”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孙文光《明清词举要》:下片的“故巢”象征着故国,燕之衔泥来补,象征着词人的“变法”等等一系列行为,希望能为故国补偏救弊,这有“女娲补天”的影子,而情感却更加缠绵,情调也更加低沉凄怨。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罗斯宁《历代词三百首》:此词名为咏燕,实质是作者爱国情怀和改良思想的写照,体现了清代咏物词重寄托的特点。
《金缕曲·瀚海飘流燕》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宋词《金缕曲·瀚海飘流燕》赏析及译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