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0抗洪救灾的人物事迹文章
在抗洪救灾现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娇弱、贤淑的女干部们,身穿迷彩服,头戴红帽子,小偏整理了关于2020抗洪救灾的人物事迹文章,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2020抗洪救灾的人物事迹文章一
“对我和我丈夫来说,武汉已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浙江省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陶丽圆说。
26岁的陶丽圆,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重症病房护士,和她同岁的丈夫麻利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武汉舰”副航空长。两人高中时期相识,并在去年8月喜结连理。2016年7月,丈夫麻利进入伍来到“武汉舰”服役,这对聚少离多的小夫妻与“武汉”的缘分就此结下……
“我们一直都很想去武汉旅游,但是始终没有时间。”陶丽圆从未想到,第一次踏上这座城市,竟是在新冠疫情疫情发生的危急时刻。2月13日凌晨,陶丽圆接到医院出征武汉的通知,她毫不犹豫地提交了请战书。
2月14日,陶丽圆随浙江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接手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隔离病房。在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的30个日夜,陶丽圆和同事们悉心照料患者,和大家建立了难舍的感情。
病房中一位94岁的病患李奶奶,有一天对陶丽圆说:“孩子,你们把我送出去吧。我年纪大了,不想浪费国家资源,不想治了……”陶丽圆鼻子一酸,差点就哭了,赶快安慰李奶奶:“奶奶,每一条生命都值得我们拼尽全力去努力挽救。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都来到了武汉,我们都在拼命,您千万不能自己放弃啊……”
李奶奶身边没有亲人陪伴,陶丽圆就送给她一台老年机,还教会她如何用手机和孙子聊天。慢慢地,李奶奶的病情明显好转了。“老人每次看见我们,眼里那种疼爱都快要溢出来了,把我们都当成自己的孙子孙女了。”提起李奶奶,陶丽圆语气里充满幸福。
在武汉1300公里外的广东湛江某军港,麻利进和战友们正在以另一种方式,为“武汉保卫战”作出自己的贡献:他们在“武汉舰”上自发组织捐款行动。虽然相隔千里,但两人每晚都会视频连线,互相加油打气。
3月14日,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隔离病区患者清零关闭,陶丽圆也随医疗队转战武汉肺科医院ICU,接手11张床位,承担起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任务。
“这两天看到有些医疗队胜利返回了,但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使命没有完成。只要战疫需要,我就会继续拼!”陶丽圆说。
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今年3月本应是这对“90后”新人在湛江拍摄婚纱照的时间。“为了在战疫一线更好地工作,我把自己的头发剪短了。”陶丽圆笑着说,“要等头发重新长起来,恐怕要到9、10月份了。”
3月20日凌晨,陶丽圆在武汉肺科医院的第一个夜班前,和丈夫打了电话。“做好防护,平安回来!”麻利进嘱咐她。
“我们的共同心愿,就是疫情可以尽快结束。”陶丽圆说,“我希望可以在明年春天,和爱人一起来武汉,好好地欣赏这里的春色美景。在这里奋斗过的每一天,我都会永远铭记。”
2020抗洪救灾的人物事迹文章二
在抗洪救灾现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娇弱、贤淑的女干部们,身穿迷彩服,头戴红帽子,或卖力地用盆子将居民房屋内和院落中的泥水泼洒到道路渠道里,或挥动着铁锹清除泥浆。她们的衣服上、头发上、眼睛上、手上全是泥浆,但她们却毫无察觉。饿了,就在路边吃点馕;渴了就喝点矿泉水;累了,就坐在路边枯树枝上休息一会;就连单位的几个孕妇也都加入了这个队伍中,成为了所有抗洪救灾一线后勤保障组的成员。她们,没有一个人,喊累嫌脏;她们,没有一个人,逃避退缩。不同年龄段的她们,平时都有一个共同爱好,那就是爱“臭美”,但此时,他们完全顾不得自己的形象了,昔日的“女神”们俨然变成了一个个“女汉子”;面对百姓家中尤其是孤寡老人家中50多公分深的积水、20多公分厚的淤泥,她们心里都有一个念头,就是早点把这些积水和淤泥清理干净,让叔叔阿姨们有个干净的地方睡觉、吃饭。
经过两天的奋战,她们终于将老人家中的积水和污泥全部清除干净!看着老人脸上感激的笑容,这些“女汉子”们觉得再脏再累都值了!在抗洪救灾行动中,女干部职工的表现尚且如此英勇,何况是男干部职工了
2020抗洪救灾的人物事迹文章三
在连续几日的“5·10”霍城县清水河光明路抗洪救灾现场,随处可见一群身穿迷彩服、头戴小红帽的人,他们扛着党旗,手拿盆子,挥动铁锹来回不停的忙碌在受灾群众的房屋、院落和巷道上,从早晨8、9点开始,一直到晚上凌晨11、12点钟,连续三天都是如此,没有半句怨言,问起他们累不累时,他们都说“老百姓的事最重要!
”他们—就是来自霍城县清水河开发区(镇)的领导和党员干部们!看着100多户群众房屋和院落内1米多深的积水、20多公分厚的淤泥;还有被洪水泡坏的洗衣机、冰箱、电视和潮湿凌乱的被褥.....“小红帽”们心急如焚,不敢停留片刻便趟进洪水中开始了战斗,他们深入居民家中,一方面配合武警官兵抢救被困人员,同时指导有劳动力的居民开展抢险自救;另一方面全力帮助五保户、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居民,排除家中积水和污泥,转移生活物资、家禽。有的领导干部出差一回来顾不得回家就奔赴救灾现场,挥动铁锹清除泥浆、手持编织袋装泥沙筑防洪墙……他们用实际行动带领着“小红帽”们全身心投入到抗洪救灾中。
印记在群众心中的好“城管”
接到汛情通知后,霍城县清水河城建监察大队立即安排队员在小西沟流域下游的干河子沿岸巡查险情,并分别安排队员留守在北京东路、新华路、上海南路和朝阳路的四座桥处,时刻关注桥下洪水流量,同时紧急调来挖掘机,对河道的树枝等杂物进行清理、疏通。待洪峰过后,又立刻组织所有环卫工人,和他们一起,清理路面淤泥。他们胳膊困了、手上磨起血泡,都不敢停下来休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多耽误一分钟,群众就晚一分钟走上干净的道路!
由于人员不足,城建监察大队的工作人员们只好“身兼数职”,他们凌晨5点多便开工,到晚上11点多才收工,每人每天的工作时间达到18小时,刚从垃圾清运车上下来,又跳上铲车,铲车停下来,又开动洒水车对路面进行喷洒清洗,中午也不休息,饿了就啃点馕……路边的商家和群众看到顶着烈日一直在路上忙碌的环卫工人和“城管”,纷纷送来茶水给他们解渴,甚至有的群众也拿起了铁锹加入了清淤泥的队伍。小小的举动,却让“城管”队员们有了久违的感动,往日里因管理乱摆摊而被群众殴打、因治理违建而被群众排斥……种种的委屈都被这一杯杯茶水融化了,不论群众是排斥也好,点赞也罢,这群可爱的“城管”们就这样一直守护着霍城县清水河这座全疆第一大镇。
2020抗洪救灾的人物事迹文章四
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忧,挺英雄之傲骨,迎凛冽之寒风,集全国之创力,谋中华之复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终会筑成坚不可摧的长城。
2019年的告别之际,歌舞升平,在繁荣之下,一场战争即将打响。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却也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从武汉,到长江,再如洪水般一发不可收拾地席卷全国。绵延千千万万里的战线,医院里的彻夜灯火通明,无不成为这场战争的见证。但是,你看到了吗?在这里,在那里,在每个地方,到处都有逆行的身影。他们是不是无儿无女,他们是不是穷途末路,他们是不是早已在死亡的边缘徘徊,已经不再害怕致死的病魔。不,都不是。他们只是平凡人,同千千万万的大众一样,但他们又不平凡,他们是战士,是英雄,不畏生死的傲骨。
有些人在死亡面前泰然自若,不是因为他们不害怕,而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到底是什么,支持着他们的精神支柱,是责任,是勇气,是理想,更是信念。他们前仆后继,只为对得起心中那份大爱天下的心。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在第一时间赶到抗疫最前线,17年前的那句“把重症患者都转移到我这里来”时至今日都是那么的震慑人心。无数的共产党员舍生忘死,从全国各地驰援武汉,政府审时度势,计划国家的发展,大到每一个省市,小到每一个家庭,无不发出“武汉加油”的壮语。
是啊,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我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民族,一个同仇敌忾,团结战斗的民族,一个充满希望,迅速崛起的国度,我大中华的复兴势不可挡。我看到的,一条巨龙,在世界的东方,在太平洋的海畔,正欲腾飞。
中华复兴的道路,并不一帆风顺,但五千年之悠久历史,无数次化解的灾难,足以给我们信心。我们携手,共渡这艰难困苦,然后,去奔跑,去拥抱,那2020年最美的春天。
2020抗洪救灾的人物事迹文章五
《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14科护士长李晓莉。从事临床护理专业26年,她曾远赴刚果(金)参加国际维和,也曾冲锋在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抢险中救治伤员。新冠疫情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了第一线。
一大早,护士长李晓莉像往常一样,赶在早班护理组接班前进入“红区”,每天掌握患者的第一手病情早已成为她的习惯。
看患者、问病情、查体征,进入病区的李晓莉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进入了快节奏,一刻也停不下来。所有发现的问题她都现场记录下来,有的粘到病房门上,有的贴在护士站最显眼的地方。
在这里,患者们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找风风火火的李晓莉。
风风火火却也细致入微。85岁的郑大爷前几天有些不舒服,生命体征却并无异常。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查房时,李晓莉暗暗地留了心。当天中午,郑大爷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氧急速下降,危及生命。李晓莉和医护人员迅速采取静脉补钾、高流量吸氧等措施急救,从死亡边缘把郑大爷拉了回来。
李晓莉所在的科室老年患者接近七成,对于这些老年患者,李晓莉为他们一人设计一套护理方案,细心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