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成果生物教学设计
为保证教学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收藏转发。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生物教学设计篇1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是实践生物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生物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动用探究模式组织教学活动,能较大程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果。
一、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施瓦布倡导的,他主张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探索性学习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的“主体性教学原则”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学生物新课程突出“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体验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
探究式教学过程基本上分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阶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及其价值。因为,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习惯于去思考、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因而也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与我们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不相符。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尝试对一个问题进行识别和解说,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的不足或不协调的过程,它是诱发探究思维的动力和方向。解决问题则是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其实质是重新构建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使其更加充实和协调。据此具体说来,课堂上学生从事的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大致分为:问题、假设、推断、检验、结论、交流、评价等基本环节。但在实际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须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不要墨守成规,照搬硬套,否则只有造成教学的公式化,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的兴趣和欲望。
1.探究性讨论活动; 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生物学原理等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例如“探究生长激素的功能”,教师在学生已经具备了“新陈代谢”和“神经调节”知识的基础上,介绍有关的背景材料,设置一定的情境:用含有生长激素的饲料来饲养动物,其结果的不同;广受青少年欢迎的我国蓝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之理由;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的挂图和病症介绍等。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激发,产生疑问:这些病症是不是与生长激素分泌异常有关?生长激素与生长发育有何关系?巨人姚明是巨人症还是正常的发育所致,这其中的原因何在?……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类比、归纳出生长激素的功能。最后,通过侏儒症、巨人症、等生长激素分泌失调的病症来验证结论,澄清疑问。
2.探究性实验; 生物科学和其它自然科学一样,本质上是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有很多活动也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生物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已知结论的基础上,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步骤。而探究性实验则是学生不知道结论,没有现成的实验设计,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去探求结论。因此,探究性实验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于一体。例如“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实验由教师出示日常生活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明确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从而提出问题——骨为何具有这两重特性,与什么有关系?之后教师稍微复习初一生物中植物种子成分的鉴定实验,从而引导启发学生假设:骨含有无机物有机物。接着,通过骨的锻烧及其在盐酸中的浸泡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观察、记录;最后,全班交流,得出实验结论,并据此结论让学生畅谈青少年在进行体育锻练应注意的事项。
三.探究性学习与能力培养
探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努力倡导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观察、再观察”,前人之言已经明确了观察的重要性。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探究始于问题的发现,而问题的发现又多源于观察。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首先,教师要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激起学生观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观察、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其二,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详尽的计划。同时,在观察时,要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最后,观察时,要伴于积极的思考,要求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各观地加以分析。
2.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对学习生物学和从事生物学研究无疑是很重要的。生物新课程中安排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给出了实验设计方案,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有的探究活动,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只给学生提出问题,其他部分如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等都要靠学生独立完成,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探究能力。
倡导探究性学习有诸多益处。当然,探究性学习活动并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采用多种多样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课程目标。
总之,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并且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例如,我可以通过演讲比赛、写保护动物的倡议书、办手抄报、知识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一些创新,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生物教学设计篇2
一、教材与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教学可以说是本章的一个小结,第一、二节学习的内容都能用于解决本节所涉及的问题。因此,本节的教学可以较好的体现出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
本节教材的引入也很有特色,它改变了传统的文字叙述,而是利用报纸上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的重视。教师可以提前组织学生收集当地近期各种宣传媒体中有关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以便用于课堂教学。总之,本节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感情。
初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具有了分析、解决、总结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了调查的基本方法,并且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这个时期的学生也处于一个比较叛逆的阶段,很多同学与父母的沟通是比较少的,所以这节课的设计不仅锻炼了同学们多方面的能力,也是学生与家长进行情感沟通的一次好机会,因而本节课的设计是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心理特点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
2、知道什么是食品安全。
能力目标:
1、能为长辈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并亲自下厨烹饪。
2、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分析、解决、总结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亲自为长辈烹饪可口的饭菜,关心长辈的饮食和健康。
2、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
2、通过分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难点:
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四、课前准备:
学生:
1、准备小品《不吃早餐的坏处》;
2、学生早餐和正餐情况的调查报告;
3、为长辈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拍相片、整理评价意见;
4、收集有关食品安全的资料;
5、制作有关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的手抄报;
6、收集若干食品包装袋和包装盒。
教师:
1、收集若干食品包装袋和包装盒,以备教学需要;
2、课前培训学生,指导小组长如何开展调查和收集、整理资料;
3、电视报刊中有关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的信息;
4、指导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并将收集到的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或录相带;
5、指导学生制作手抄报;
6、让学生明确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
五、教学媒体运用: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主要运用电脑平台和实物投影。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生物教学设计篇3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 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 构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物理模型---能量金字塔。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2)通过分析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迁移能力;
(3)应用“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自主性学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培训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2) 通过学习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形成合理利用资源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点。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数学计算能力、独立思维能力,他们渴望对事物本质的探究,但思维的系统全面还有待提高。
3重点难点
1.重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重点落实方案:
(1)引导学生复习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为学习本课作好准备。
(2)运用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向,进而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 (3)联系实际,用实例分析运用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以验证和巩固其特点。
2.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难点突破策略:
(1)引导学生围绕思考题讨论,并对具体实例作详细分析。
(2)通过“能量金字塔”模型图形象说明能量流动特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引入
激趣设疑,引入新课
由“神奇的生态球”短片引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学习。
1.多媒体展示教学情境:播放“神奇的生态球”,问:
(1) 生态系统应有哪些成分?上述生态球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是什么?
(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什么? 请说出上述生态球中的食物链,并写出通用的食物链。
(3)要使小生态球长时期保持原状,需要把它放到有适宜阳光的地方。为什么?
2.引入:从以上可知,生态系统中的各营养级都需要能量的供给。那么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如何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活动2【讲授】新课目标达成
一、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
主动构建,生成概念
1.问: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让学生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出。
2.多媒体展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并强调重点:
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 散失 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提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包括三部分:无机环境到群落,群落内,群落到无机环境。
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自学提炼,梳理要点
1.学生自主性学习:
学生自学89页能量流动的过程,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递进式问题:
(1)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2)能量主要以哪种形式和方式输入到生态系统内的?
(3)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哪些去路?
(4)每个营养级获得和传递能量的方式是否相同?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以什么形式散失?
2.借助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师生共同归纳能量流动过程:
(1)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在单位时间内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是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在单位时间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能量输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主要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3)能量传递: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能量以太阳光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散失的形式变化。能量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中以有机物(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流动。
(4)能量散失: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本身的细胞呼吸及分解者的细胞呼吸,主要以热量的形式散失。
三、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剖析实例,合作探究
1.介绍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及赛达伯格湖,引出能量流动图解。
2.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要求学生据图合作分析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过程,列出以下讨论题:
(1)请以任一营养级为例,分析其能量的“流入”与“流出”数值。
(2)分析每一营养级上能量的“流入”和“流出”是否平衡?
(3)请根据图中营养级之间能量流动的数据计算能量传递的效率。
(4)能量传递效率为什么比较低(或高)?
(5)通过以上分析,你能总结什么规律?
3.小组讨论并交流后,师生共同梳理:
(1)赛达伯格湖中生产者的总能量为464.6 J/(cm2﹒a),植食性动物的总能量为 62.8 J/(cm2﹒a),肉食性动物的总能量为12.6 J/(cm2﹒a)。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3.5%,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0%。
(2)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其余80%~90%能量的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一部分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
通过以上实例分析可得出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过渡:我们能否将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用一个图形表示出来呢?
4. 展示能量金字塔的构建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图形的意义,再由能量金字塔迁移至生物数量金字塔等。
提示: “能量金字塔”一般呈正金字塔,而数量金字塔可能会出现倒置现象。
活动3【练习】教学目标巩固
1.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源于( )D
A.光合作用 B.高能化学键 C.绿色植物 D.太阳光能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B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B.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C.各营养级从低到高能量呈金字塔形
D.食物链越短,可供养的消费者越多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4.根据右图所表示的食物网,结合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行计算:
如果牧草固定了1000焦耳的能量, 则猫头鹰最少能获得____焦耳能量, 最多能获得____焦耳能量.(1、40)
5.假设你流落在荒凉的孤岛上,只有少量玉米和鸡可以食用,那么使你自己活得最长的办法是( )A
A.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B.先吃玉米,然后吃鸡?
C.用玉米喂鸡,然后吃鸡? D.用玉米喂鸡,先吃鸡蛋,然后再吃鸡
活动4【活动】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我们知道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的流动维持各个营养级的生命和繁衍,使得一个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 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
过程: 能量的源头是阳光; 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食物链 (网)是能量流动的总渠道
特点: 单向流动: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活动5【作业】课后巩固拓展
1.自学内容: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意义。
2.作业本作业:课本课后复习题二。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生物教学设计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种类。
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能根据教材中“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设计完成实验,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二)能力:
1、初次进实验室,养成良好实验操作规范。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初步学会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
2、并学着用这一方法去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养成认真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并学会与小组同学合作和交流。
二、教学重点分析:
1、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2、学生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做探究活动,要在讨论的基础上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不仅知道探究实验包括哪些环节,还应该知道每一环节要怎样做。
三、教学难点分析:
由于初次接触探究实验,探究实验的设计是难点,尤其是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要在实验室完成,针对教学难点,应以提问和引导的方式解决,实验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过程的积极性,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在实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处理,找到本组和全班平均值的差异、分析原因。最后总结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其他问题的探究欲望,并使学生理解不只鼠妇,所有生物的生活都受环境的影响。
五、本节课需时:
2课时。
六、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捕捉鼠妇,提醒学生在带鼠妇来学校时应放在瓶子中,瓶子要留通风孔径,底层最好铺土,土要有一定湿度,但不能看出水来,课上要鼓励捉的多的同学。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1分钟)
我们知道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而这些条件也恰恰成为了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那么,生物会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二)思考。(13分钟)
1、讨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制定计划几个环节:
(1)这节课我们通过对鼠妇生活的研究来探讨这个问题。鼠妇通常被我们大家叫做潮虫。
(2)同学们都把自己捉到的鼠妇带来了,有的同学贡献了很多只,咱们来问问他在哪捉到这么多鼠妇的呢?当你搬动花盆或石块捉鼠妇的时候,你观察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吗?
(3)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发出了声响吗?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4)当我们观察到这种现象的时候,很自然头脑中会闪现出这样一个问题:鼠妇很怕光吗?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这就是我们进行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提出问题。
(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我们似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但好像又缺乏证据,那我们不妨先做一个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2)现在我们想证明提出的假设对不对,该怎么做呢?
(3)你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
3、对学生的方案给予评价。
(1)大家在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都不自觉地用到了一种方法——把光亮处和阴暗处两个环境的鼠妇进行对比,这种方法和只观察光亮处鼠妇活动或者只观察阴暗处鼠妇活动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更科学?
(2)请大家看书上15页方框里的内容:光照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我们所进行的除了这个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3)接下来请大家看看书上介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对等会儿要进行的实验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花盆下,石块下等等。
搬开石块鼠妇会跑。
(4)学生思考给出答案:鼠妇不愿意被光照到,鼠妇可能怕光。
(5)做实验可以证明,看看鼠妇是不是真的怕光。
(6)学生讨论,之后说出讨论方案。
学生很容易就说出光亮处和阴暗处对比的实验设计。
4、思考回答,得出结论。
5、读书,明确变量和对照实验两个概念。(15分钟)
(三)实验过程:
1、我们分成两个人一组,每组会用到10只鼠妇,1只行吗?
2、大家先把这个铁盒子里面平铺上湿土,然后将铁盒子的一侧盖上纸板,再将鼠妇分成两份分别放入盒中黑暗和明亮的两侧,静止两分钟。又为什么静止一会儿呢?
3、开始计时,每分钟后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认真记录,并填表(表见教科书16页)
4、教师不断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5、不行,太少了
6、因为要给鼠妇适应环境的时间
7、学生观察鼠妇的活动,并记录实验数据。(10分钟)
(四)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请小组内的同学们一起分析数据、得出结果,看看实验结果是否和我们作出的假设一致。
2、收集全班各组实验中第10次数据,计算平均值。
3、指导学生分析结果相差多的组与全班平均值间出现差异的原因。
4、提出新问题:这个实验中哪一组是实验组?哪一组是对照组?
(五)学生统计分析实验数据。
1、汇报第10次数据。
2、分析原因,如纸板没有盖严,漏缝导致光照进去了等思考并回答。(4分钟)
3、讲解探究过程。
其实以上我们完成了一次探究活动,请同学们回忆并总结探究的过程。
(六)板书: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探究过程:(2分钟)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也可不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除了光以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我们做完实验了,这些鼠妇怎么办?
思考回答: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温度、水分等。
放回到适合于鼠妇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因鼠妇也是生物圈中的一员。
二、总结:
我们通过“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知道了探究实验是解决生物学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尝试了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知道了环境中的因素如光等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不仅鼠妇,所有的生物都会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第2课时:
(一)复习提问。(5分钟)
1、上节课我们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到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探究实验包括哪些环节呢?
2、思考回答。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1、除了光对鼠妇的生活产生影响,环境中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2、其实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如果这些生存条件发生变化了,对生物会有影响吗?谁能举一个我们生活中简简单单的例子啊?
3、我们如果把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分为两类,能维持鱼儿生活的水和空气、光、温度等是非生物因素,而另一类是生物因素比如喂养小鸡的虫子等等。
(三)巩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2、生物因素——其他生物。
(1)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如:光会影响植物的生活和分布,还会影响动物的体色、生长发育等。温度与植物分布有密切关系,对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也有影响等。
(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合作关系、竞争关系。如:蚂蚁、蜜蜂的合作关系。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捕食。水稻和杂草的竞争关系等。
(3)空气、土壤湿度等会有影响。比如说池塘里的鱼,要是干旱,池塘里的水很浅,鱼就会死去。还有如果我没有喂养我家养的小鸡,它们也会长的很慢。冬天我家种的小苗要在大棚中才能生长,要是在外面就会冻死了。
3、进一步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4、能判断生物之间属于何种关系。
(四)复习巩固。(10分钟)
1、一起做书后练习题。
2、做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也可不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生物因素-其他生物
八、课后反思:
学生对生物圈中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有一定了解,要帮助他们将其分类,包括非生物的和生物的。在实验前,对实验步骤的讲解尤为关键,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理解实验意图,就会在实验中出现不知为何计数,又为何要避免将遮光板打开,所以要使学生在实验前明确实验要求和目的。实验中,督促学生记录数据,整理数据会让他们既体会到实验的乐趣,又养成做记录的好习惯。探究的过程在实验后总结会有利于学生理解,不会太生硬。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生物教学设计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
1.探究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2.概述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方法与过程目标 :
1.通过对草履虫的观察学习,进一步强化显微镜的操作技能。
2.通过对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扩散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二、教材分析:
单细胞生物非常的微小,仅凭肉眼根本无法观察。而且虽然单细胞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但是学生所知道的却非常少,知道的最多的是细菌。但是学生虽然对细菌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却很难清楚地知道细菌能有哪些生命活动,而且细菌的生命活动也无法利用显微镜进行直接的观察。所以教材选择了很常见,又具有丰富生命活动的草履虫。
单细胞生物的定义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虽然陈述的话很简单,但是其内涵却很深。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出草履虫是一个细胞?如何使学生体会到草履虫具有丰富的生命活动呢?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过了观察法,所以本节课引导学生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地对草履虫进行观察和学习:第一步:引导他们观察草履虫的外形,从而介绍草履虫,并使学生明白草履虫是如何命名的。为了加深他们的印象,教师利用鞋垫作为道具,让他们兴趣高涨的同时也记忆常留。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草履虫的运动,这是最直接最容易观察的一种生命活动,这个难度不大,学生很容易完成。第三步: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入手,草履虫能够进行运动,就说明有相应的结构。纤毛用我们的普通低倍显微镜较难观察到。所以结合教材68页的图来引导学生对草履虫内部的结构和相应的功能进行观察和学习,再通过连线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使学生明确草履虫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同时又有丰富的生命活动,再总结提出单细胞生物的定义。通过一步一步地分步骤引导学生观察,慢慢加深难度,由此既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较好地锻炼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也实现了对教材重点、难点的突破。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是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基于学生对于单细胞生物的了解较少,所以先让学生通过幻灯片了解多种多样的'单细胞生物及他们与人类的关系,再引导他们进行简单的总结。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难点:1、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
四、课前准备:
草履虫培养液、普通光学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棉花、镊子、鞋垫、草履虫模型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课前约定
1分钟
1、实验时要按教师要求做,令行禁止,不得乱动实验材料。在使用显微镜时要按照已经学过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 2、实验结束后,教师数“1、2、3”,学生一起鼓掌,进入知识讲授阶段。
教师数“1、2、3”,进行演练
认真倾听教师的约定,听到“1、2、3”后,一齐鼓掌,并迅速坐好。
约定实验要求,确保实验有序进行。
新课导入
5分钟
播放各种单细胞生物的显微图片和配乐,设问:这些图片里的生物大家平时见过吗?是借助什么仪器看到的呢?
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微生物的世界!
板书课题:第四节 单细胞生物
1、新课导入:牛和蚊子的对话。牛:讨厌的蚊子你别碰我,我刚用清澈的河水洗得干干净净的。蚊子:哼,你以为河里的清水就真的干净吗?那里面有很多比我还小的生物呢!
2、质疑:牛和蚊子谁说得对呢?水中有没有微小的生物呢?
3、在你们实验桌上的盘子中的载玻片上也有一滴水,这是我们取自清澈的河水,再经过培养后得到的水。请问它干净吗?
学生可能什么也没看到,说明肉眼的观察是有限的,可以借助显微镜来进一步观察。
认真观看图片。预设答案:没见过,借助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
聆听教师讲话。
观看图片,倾听教师,对实验桌盘子中载玻片上的水进行观察,仔细观看水滴并回答问题。(生:一部分学生没有观察到草履虫 ,回答干净,一部分学生观察到了草履虫,回答不干净。)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从随处可见的清水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让他们对准备的材料进行肉眼的观察。
学生活动1:制作装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13分钟
1、制作装片:在水滴中加入几滴棉花丝,然后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观察你所看到的生物的外形
3、思考并讨论:为什么制作装片前要添加棉花纤维?
4、教师利用投影适时地播放实验注意事项,投影出示我们要观察的生物在显微镜下是怎样的。如果一开始只看到了棉花纤维,要怎么样做才能找到我们要观察的生物?
1、按照老师指导制作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其外形
3、思考与讨论(预设答案:适当限制草履虫运动,以便于观察)
4、学生观看并学习移动装片来寻找要观察的目标
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了解草履虫的外形特征,并注意草履虫具有运动这一生物的生命活动
学生活动2:草履虫的结构与功能
10分钟
1、自主阅读P68图2-20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
2、投影出示草履虫的内部结构图,学生填写各部分名称及讲述功能。
3、自学检测:学生在一体机上完成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填图及连线题。
自主阅读教材,自学草履虫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及功能,并通过自学检测。
认识草履虫的基本结构。明确相关结构所具有的功能。
单细胞生物的概念
3分钟
1、投影展示: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动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对比这两幅图,思考:动物细胞的结构与草履虫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得出结论:草履虫是一个细胞构成的,同时草履虫又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我们把这样的生物叫做单细胞生物。
板书:一:单细胞生物
3、学生回忆刚开课时看过的单细胞生物的图片并举例。
1、学生观察并思考
(预设答案: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认真倾听,思考和理解。
3、仔细回忆并举例。
学生通过与以前学过的动物细胞的结构进行对比,明确草履虫就是一个细胞,从而明确和理解单细胞生物的概念。
学生活动4:拓展探究
5分钟
1、草履虫已经具备生物的几大特征了,能运动,取食,消化,排泄,繁殖……
那么它能对外界刺激及时作出反应吗?
2、展示实验的视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结果。并且填写课本69页课后练习题第3题。
3、学生思考:为什么草履虫会躲避食盐?如果换成肉汁呢,草履虫会怎么样运动?你的结论是什么?
1、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预设答案:
应该能。
2、认真观看视频。
3、讨论与思考。预设答案: 食盐对于草履虫是不利的刺激。换成肉汁,草履虫会主动往肉汁处运动。结论:草履虫可对外界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
应激性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较复杂的生命活动。通过这个拓展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单细胞生物概念中: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活动5:资料分析: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5分钟
1、投影展示:各种介绍单细胞生物与人类关系的图片和文字。
2、学生观看后讨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二、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阅读并思考
2、预设答案: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既有利,又有弊
通过现实情境展示,让学生体验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构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概念,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结课与练习
3分钟
1、结课设问: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投影出示本节所学知识框架,并布置作业:自己制作一个草履虫结构模型。
2、完成上的课堂练习。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参与完成练习。
结束本节课并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
六、 板书设计
第四节单细胞生物
一、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能完成全部的生命活动
二、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有弊
七、课后反思:
优点:1、导入环节简单明了,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随处可见的清澈河水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紧接着就让他们对准备的材料进行肉眼的观察,从质疑到科学的观察法的运用水到渠成,不落痕迹。
2、本堂课教学环节流畅,引导学生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地对草履虫进行观察和学习,学生在进行活动的同时,就完成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二者相辅相成。由于难度是有梯度的,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学生都能通过一步步地实验直观了解草履虫。
3、实验前的约定,让课堂实验有序进行,避免了实验过程中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维持课堂秩序。
4、讲桌上的演示装片使学生明白要看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以及学会通过移动装片来寻找要观察的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使用显微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存在的问题:用棉花丝阻挡草履虫,学生容易放置较多的棉花丝在培养液中,导致很多学生看不到草履虫,而是一堆黑呼呼的棉花丝,要想在显微镜下找到全身透明的草履虫,增加了更大的难度,实验效果很不理想。
改进材料:在载玻片的草履虫培养液中滴一滴蛋清液,以增加培养液的粘稠度,使草履虫的运动速度减慢,又不影响显微镜的观察。或在制作装片时,在盖上盖玻片后,用吸水纸将多余的水从盖玻片的边缘吸走,使草履虫的活动变得困难,速度变缓;以上操作均利于在显微镜下充分观察到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运动状况。还可以在临时装片的盖玻片一侧滴少许稀释的红墨水,几分钟后可将草履虫的食物泡着色,更有利于观察时看清草履虫的结构。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生物教学设计篇6
教学设计思路:
主要从两方面着手来设计这节课。一方面是从我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我所任教的高06级3个班为年级的中差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掌握不牢,自主学习的能力差,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有限,再加上这节内容概念性知识多,难度较大,所以整个课的复习内容以书本知识为线索,用网络式的表、图等对比,归纳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梳理知识,知识点内容罗列得较详细,配合相关高考题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能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根据高考考纲对这节课内容的要求及近几年高考题对这一内容的考查形式和层次的体现来设计了此课。
考点分析:
06年高考大纲《免疫》的考试范围是:(略)。分析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可发现免疫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每年都有出现。如03年的理综新课程卷、全国卷、江苏卷、上海卷有考查;04年的全国卷Ⅰ全国卷Ⅲ、全国卷Ⅳ、天津卷、江苏卷、广东广西卷都有考查;05年的全国卷Ⅱ、全国卷Ⅲ、上海卷、广东卷、江苏卷也有考查。
从历年高考试题及各类复习题中,常见的有关免疫的问题,从试题的形式上,多以选择题、图解形式出现,或与生活实际中的病例相结合,从多种角度命题,考查学生的审题、识图、分析、综合、文字及图形的表达能力。此外,有关免疫的问题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与世隔绝类生活健康密切相关,这都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重难点:
本部分复习的重点要点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理解抗原和抗体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全过程。仔细区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点,结合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有关知识理解抗体的产生和排出细胞外的过程。
知识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理解抗原和抗体的知识,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全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知道免疫失调引起的疫病。
2、能力目标:利用免疫特别是特异性免疫的有关原理来解释与免疫有关疾病的特病机制、症状及防治方法等问题。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归纳、综合、总结。
教学反思:
我通过本堂课复习课的教学,收获还是颇多的。
首先我感到多媒体教学的方便、快捷、容量大,使复习内容能及时、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并且通过课件中动画及不同颜色字体的设计来突出相关重点知识。
其次,对这堂课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认真学习并熟悉了大纲和考纲对这一内容的要求,认真分析了近三年的有关高考题,有争对性地选择了几个高考题用于课堂上的巩固练习。并且在设计的课件中将考纲对这节内容的要求首先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这一节的复习目标更明确。
第三,复习中能准确把握重难点知识,通过图形展示、图解归纳,再配合高考题的分析,练习强化,基本上突出并突破了重难点知识。通过练题及时反馈知识。
第四,复习中对前后知识有一定联系,
如通过抗体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的练习,将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生物膜等知识联系起来。
第五,整堂课课堂气氛较活跃,能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但是,这节课也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本堂课内容可不必设计这样多,像“免疫类调引起的疫病”就可放在第二节课来复习。虽然复习内容设计细,但像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内容可不必打在幻灯片上,直接让学生回答,再配以实例练习能区别即可。由于将作息时间搞错,使复习中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速度太快,使学生回忆、思考的时间不足,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肯定不足。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在整个复习中,由于时间把握不准,练习多采用了集体回答的形式来检查反馈知识,使学生的过手练习不足。如果能单独让学生回答问题,而且能让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来回答有关问题,就能更好地反映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
精选出来的练习题最好注明是哪一年的高考题,这样更能引起学生重视,又能让学生清楚高考题的题型的呈现方式是怎样的,对抗原、抗体、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还可多举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由于这部分知识难度较大,而且与人类生活健康密切相关,又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所以在复习中最好设计出与此知识相联系的内容:如单克隆抗体、禽流感等。这样使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生物教学设计篇7
教学过程
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或不能满足时,生物是不可能很好地生存的。同学们认同这一观点吗?请举例说明。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生:
同学1:鱼儿离开水就会死亡。
同学2:南方的植物移到北方就容易死亡。
同学3:需要光的植物如果放到阴暗处长势就不好。
师:很好,那同学们能分析出你们举的例子是受环境中的哪一因素的影响吗?
生:水、温度和光
师:不错,同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但注意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开写,这样便于学生在后面归纳。(多数班级的学生举的都是非生物因素的例子,教师也可参与举生物因素的例子)例如,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响,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举例分析。
生:
同学1:它们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对!也就是捕食关系。
同学2:农田里的小麦都在争夺阳光和地下水,是竞争关系。同学3:蜜蜂采蜜,是合作关系。
师:教师利用板书和同学们共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师:上课前我看到各小组同学都收集了很多的鼠妇,你们是在哪里找到这么多鼠妇的?
生:
同学1:在校园外的花盆下面。
同学2:在校园的下水道口处。
同学3:在班级的拖布下面。
同学4:在学校围墙处的石头下面。
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地方有鼠妇呢?
生:甲:因为开学时班级扫除,我在拖布下面发现了鼠妇。
乙:那天我在班级花盆下也看到鼠妇了。
丙:……
师:不错,由于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了解到鼠妇适于生活的环境,所以同学们很快找到了鼠妇,是吗?(这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及时将这8个字写在黑板上)那你们能说说当时发现鼠妇的情景吗?
生:当我拿起拖布时,鼠妇四处乱窜,马上就跑掉了。
师:同学们知道鼠妇为什么会这样吗?
生:甲:因为它们受了惊吓。
乙:因为它们怕光……
师:对,我认为你们说的都有可能,这就叫假设。那我们如何来证明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呢?
生:通过实验来证明呀!
师:对呀!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问题,作出假设,但有些有心人就会把这些事放在心上,并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他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这样的人后来也就成了发明家或科学家。这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通过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也就成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师要把这些内容及时写在黑板上)今天,就让我们当一回科学工作者,来验证一下:光对鼠妇的生活是否有影响?我们如何来验证呀?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三、制定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生:
A组:我们用一个矿泉水瓶,把一半用深色纸包上,一半透明,然后把鼠妇从口放入,过一会看哪面的鼠妇多,从而可以证明鼠妇是否喜欢光。
B组:我们用一个纸盒,把底弄湿些,然后把一半用不透明的本夹遮住,另一半不遮,让其透明,然后把鼠妇放入,过一会看哪面的鼠妇多,就可以证明。
师:非常好!同学们在无意识中都确定了变量——就是“光”,同时也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即:一部分见光,一部分不见光,而其他条件都相同。同学们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以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明确地比较出光对鼠妇生活究竟有没有影响。
师:说得对,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大家一定要牢记。那大家认为哪个方案比较好呢?
生:(说哪个好的都有。)
师:其实都很好,也都有不足,请同学们打开书15~16页,看一下书上是如何设计的,你们又会有哪些发现呢?
生:阅读,讨论。提出补充意见。
甲:如果在装置中放些潮湿的土则会更好。
乙: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最好画一个表格。
丙:鼠妇最好从中间放入……
师:这样一来同学们的计划可能会更好。但是作为科学探究,来不了半点虚假,所以必须进行周密计划,通过反复实践,可能会有失败,但一定要及时总结经验,最后才能成功。最后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个计划比较科学呢?
生:书上的计划不但具体而且科学。
师:好!由于是第一次探究实验,我们各小组就按书上的计划来进行,但各小组同学不要盲目从事,一定要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实事求是,注意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下面就开始你们的科学实验吧!
四、实验探究与结果交流
生:情绪高涨。各组开始分工,并拿出自带物品,整理装置,进行实验。
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注意帮助实验能力较弱的小组。教师留下15分钟左右给各小组学生进行实验。
生: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报告交流,其他同学自由参与。选一名同学记录各组数据,算出平均值。
师: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到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光以外,还有温度、水等,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鼠妇生活的呢?课后各小组可以再设计其他的实验方案来证明。(但一定要想好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最后老师有个问题想问:我们上完课的鼠妇该怎么处理呀!
生:
甲说:弄死,扔掉。
乙说:放回大自然。
师:你们赞同哪个同学的说法呀?
生:乙说得对。
师:对!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爱护我们身边的小生物,因为它们也是我们生物圈中的一份子呀!
生:将鼠妇放回大自然。
五、布置课下内容
师:课后,有兴趣的小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探究影响鼠妇生存的其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