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学知识点教学设计5篇

徐球20分享

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生物学知识点教学设计范文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生物学知识点教学设计范文1

生物进化

一、考点内容全解

(一)本讲考点是什么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达尔文认为遗传和 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内因);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外因);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同时加剧了生存斗争;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其要点图示如下:

(2)评价

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

局限: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自然选择如何起作用等方面存在猜想和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基因学说的综合,也就是说用现代遗传学理论来补充和完善达尔文学说的不足,如通过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解决了达尔文不能解释的自然选择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 。其本观点是: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 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 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图示如右:

(二)考点例析

[例1]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

a.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方向变异

b.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c.抗菌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观点的理解情况。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观点,由于变异,病菌本身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有的无抗药性,抗菌素的使用对病菌起了自然选择作用,而不是人工选择(人工选择是指人类有目的地选择适合人类需要的生物品种) 。通过一代又一代地自然选择,病菌的抗药性会越来越强。

[答案]c、d

[解题警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生物主动的适应(变异能按生物意愿而发生有利的定向变异)”

[例2]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8%,aa的个体占4%。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

a.18%、82% b.36%、64% c.57%、43% d.92%、8%

[解析]不妨设该种群为100个个体,则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18、78和4个。就这对等位基因来说,每个个体可以看做含有2个基因。那么,这100个个体共有200个基因,其中,a基因有2×18+78=114个,a基因有2×4+78=86个。于是,在这个种群中,

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114÷200=57%

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86÷200=43%

[答案]c

[说明]可以先算出一对等位基因中任一个基因的频率,再用1减去该值即得另一个基因的频率。

[同类变式]据调查,某地人群基因型为xbxb的比例为42.32%、xbxb为7.36%、xbxb为0.32%、xby为46%、xby为4%,求在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解析]取100个个体,由于b和b这对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 y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故基因总数为150个,而xb和xb基因的个数xb、xb分别为42.32×2+7.36+46=138,7.36+0 .32×2+4=12,再计算百分比。xb、xb基因频率分别为138/150=92%,12/150=8%

[答案]92%, 8%

[例3]图为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回答:

(1)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因素是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原因是

(3)迁到乙岛的b物种进化为d物种的原因

[解析]a物种原是同一自然区域的生物类群,后来,同一物种的生物有的在甲岛生活,有的在乙岛生活,由于甲、乙两岛环境条件不同,使得同种物种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同的定向改变。再加上甲、乙两岛由于地理隔离而不能相互自由交配,使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同。所以,最后的进化结果是形成两个物种。甲岛上的b物种迁回乙岛后,由于各自种群的基因库已发生改变,加之二者的生殖隔离,因此物种b不会与c物种共同进化为一个相同的新物种,而是各自独立进化。因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再加上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不能与b自由交配,故d物种在b物种基础上进化而成。

[答案] (1)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2)b与c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3)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作用不同,再加上地理隔离使它们基因频率的差别得到累积而形成了生殖隔离。

二、方法技巧规律

近几年高考命题集中在三个方面:(1)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和运用;(2)基因频率的有关计算;(3)对生物进化一些新观点、新学说的评价;(4)生物进化的证据。未来高考考向预测:(1)与遗传基本定律相结合,以基因频率为知识切入点,解决进化中的相关计算问题;(2)研究生物大分子进化;(3)与生态学知识相结合,考查综合运用现代进化理论分析生物多样性。

1.运用遗传的基本定律,结合“哈代-温伯格”基因平衡定律解决有关基因频率的计算问题,加深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实质。

在一个种群中符合以下5个条件:①种群极大②种群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③无基因突变④无新基因加入⑤无自然选择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保持平衡。用数学方程式可表示为:(p+q)2=1,p2+2pq+q2=1,p+q=l。其中p代表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q代表另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运用此规律,已知基因型频率可求基因频率;反之,已知基因频率可求基因型频率。

2.生物进化历程和彼此间的亲缘关系是进化论的重要内容,能够提供生物进化和亲缘关系的证据有多方面,要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去寻找证据:

(1)古生物学研究提供的证据:化石。通过对地层中化石的研究表明:生物进化与自然条件的改变密切相关;生物的进化有许多中间过渡类型连接。

(2)胚胎学研究提供的证据:重演律——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重现其祖先的重要发育阶段。通过对动物胚胎发育的研究,可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各种生物的起源。(3)比较生理学研究的证据:如血清鉴别法,注射了异种动物血清后根据沉淀情况,测定各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若沉淀反应愈强,说明血清蛋白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近;反之,则越远。

(4)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证据:测定不同生物的同种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近;不同生物的核酸分子杂交,杂交程度越高,亲缘关系越近。

[例4]某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一白化病患者(aa),问该人群中带有a基因的杂合体概率是

[解析]已知基因型aa的频率为1/10000则基因a的频率q= =0.01,基因a的频率p=1-0.01=0.99,,则基因型aa的频率为2pq=2×0.99×0.01=0.0198

[答案]0.0198

[特别提示]熟练运用遗传的基本定律,结合“哈代-温伯格”基因平 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这是定量描述自然选择的基础。

[同类变式]人类的苯丙酮尿症是代谢疾病,由隐性基因控制。如果群体的发病率是1/10000,表现型正常的个体与苯丙酮尿症患者婚配,生出患苯丙酮尿症小孩的概率约为

[解析]本例是[例4]的拓展。依基因的平衡定律,杂合体基因频率为2×1/100×(1-1/100)≈1/50≈杂合体占表型正常个体的机率,故表型正常个体婚配子女患病机率为1/4×1/50=1/200

[答案]1/200

[例5]研究表明鱼和蝌蚪的排泄物主要是氨,两栖类的排泄物主要是尿素,飞行类和鸟类的排泄物主要是尿酸。经测定,在鸡胚的发育过程中,含氮化合物的排泄情况如图。

该图说明:

[解析]据图可知,第4天的鸡胚,氮排泄物主要是氨,其排泄功能与鱼类相似;第7天的鸡胚主要排泄尿素,与两栖类相当;第10天的鸡胚主要排泄尿素,与鸟类相当。由此可见,鸡胚发育简单而迅速地重演其祖先进化的历程,这是胚胎学为生物进化及生物间亲缘关系提供的证据。

[答案] (1) 动物的个体发育简单而迅速地重演其系统发育的过程 (2)进化历程:鱼类→两栖类→鸟类

[特别提示]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何种指标比较各种生物的亲缘关系:相似(近)程度越多则亲缘关系越近。

[例6]1977年,科学家在深海中的火山口周围发现热泉。热泉喷出的海水温度超过300℃,并且富含硫化氢和硫酸盐。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样的海水中,竟发现大量的硫细菌。这些细菌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二氧化碳来制造有机物,在热泉口周围还发现多种无脊椎动物,如大海蛤、蟹、管水母、没有口也没有消化道的管居环节动物等。近年来,人们不断在深海发现这样的热泉生态系统。有些科学家认为热泉口的环境与地球上早期生命所处的环境类拟。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1)上述硫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是

(2)与一般生态系统相比,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有哪些特殊之处?

(3)研究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有什么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物代谢、进化和生态的知识,旨在阐 明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更为重要的是引导考生解放思想,不要被传统观念所束缚,只有批判地继承,大胆创新,才能攀登科学的高峰,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1)根据题目材料信息:这些细菌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二氧化碳来制造有机物。以h2s为例,则:

h2s+o2 so2+能量(化学能)

co2+h2o (ch2o)

可见硫细菌为化能自养型生物。(2)深海热泉生态系的特殊之处可从无机环境、生产者类群和生态系的能源等三个方面进行描述。(3)阅读完题干,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超出我们的预料,进而对热泉生态系生物的抗高温、高压能力感到迷惑,还有“有些科学家认为热泉生态系的环境与地球上早期生命所处的环境类似”,这难道不是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鲜活材料吗?

[答案](1)化能自养型 (2)①能源是化学能,不是太阳能 ②生产者是化能自养细菌,不是绿色植物 ③无机环境是高温、高压、无光环境,不是常温、常压、有光环境 (3)①丰富人们对生物适应性或多样性的认识;②对研究生物抗高温、抗高压的机理有重要价值;③对研究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有一定意义。

三、基础能力测试

1.右图为某一群体基因频率变化图(樟坐标表示基因型,纵坐标表示频率),则与这一现象相符的事实是

a.克格伦岛上残翅昆虫和强翅昆虫的形成

b.人类新生儿体重过重或过轻死亡率较高

c.育种学家选育某抗病品种

d.工业(尺蛾)黑化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②生存斗争是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的 ③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④自然选择是适应的结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若让某杂合体连续自交,那么能表示自交代数和纯合体比例关系的是

4.在进化过程中,有关生物类型出现的几种描述,可能性的是

a.自养、厌氧异养、需氧异养 b.需氧异养、厌氧异养、自养

c.厌氧自养、需氧异养、光能自养 d.厌 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需氧异养

5.在1.5×108a前(用150mabp表示)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比都进行了测量。长宽的比值用s值表示。在下图中,p曲线表示150mabp时该动物s值的分布,在100mabp的沉积物中,在3个不同地点发现了3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

选项 a b c d

新种形成 b c c b

环境不变 a c a b

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那么,在a、b、d个群体中,哪一群体最可能出现了新种?在发现剑尾动物的3个地区中,哪一地区的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 请从下表a、b、c、d选项中选择正确的一项。6.对细胞中某些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可以作为鉴别真核生物的不同个体是否为同一物种的辅助手段,一般不采用的物质是

a.蛋白质 b.dna c.rna d.核苷酸

7.用现代生物技术能制造出新的生物品种,这主要是由于①现代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完成高频率的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②现代转基因技术可迅速改变生物的基因组成③现代生物技术可迅速使新品种形成种群④现代技术可使新品种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图表示最早生活在这个区域同种生物的群体由于屏障(水)的阻碍,已经分离为两个独立的群体。如果群体a经历了长期的生活环境剧烈的变化,而群体b的环境无大变化,则群体a的进化速度将可能是

a.比群体b快 b.比群体b慢 c.与群体b相同 d.停止进化

9.下图表示4种不同森林环境的树于样品,在一个大城市附近的森林环境中释放了1000只白色的和1000只黑色的飞蛾。三周后重新捕捉到778只白飞蛾和135只黑飞蛾。该城市附近的树干很可能类似于

a b c d

四、潜能挑战测试

10.假设一对等位基因a、a的频率为a=0.9,a =0.1,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 、 ;若环境的选择使用使a的率由0.9降为0.7,选择后第二代基因型知aa、aa的频率分别是 、 ;若选择作用保持变,后代基因型频率变化是

11.右图为人、猪、鼠、野山羊、鸭嘴兽的胰岛素分子同源性分析统计曲线(纵 标表示氨基酸序列相同的百分率)。回答:

⑴曲线中代表猪的点是

⑵分子进化速率为每改变1%氨基酸需p年, 若人和猪胰岛素同源序列,在总共m个氨基酸中有n个氨基酸不同,则可推知人和猪的祖先在距今年 前开始分道扬镳。

⑶请你运用鸭嘴兽作为材料,说明一种生物学观点。

12.所谓“杂种优势”,是指杂合体的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及产量和品质)高于亲本的平均值,甚至超出亲本范围的现象,杂种优势常见于种间杂种的子一代

(1)试运用“杂种优势”原理解释近亲繁殖的坏处

(2)生物进化实质是环境对不利基因的淘汰及对有利基因的保留和放大过程。为模拟自然选择过程,假定基因型为aa、aa个体全部能生存并繁殖后代,而基因型为aa的个体全部致死,若不考虑基因突变,试求基因型为aa个体自交,fn代各基因型的比例?先猜想,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五、参考答案与提示

1.a( 由图可知基因型频率向两个方向发展, 最终将导致两个不同物种或不同性状生物形成,这种现象称为分裂性选择)

2.d(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物种多样性、生物的适应性和实现生物进化)

3.a( 用“归纳法”得杂合体的比率为(1/2)n-1,故纯合体(aa和aa)比率值域亦为(0,1))

4.d( 原始生命结构非常简单,没有自养的结构基础,同时原始海洋有机营养十分丰富,异养条件充分;而且因环境中无氧,只能进行无氧呼吸。随后出现原始的光合自养型生物,同时生成o2,形成“第二代大气”。环境有o2后,生物经变异产生的有氧呼吸类生物能量利用效率高,经自然选择逐渐演变为需氧型)

5.c( c种群的s值有2个峰值,表明自然选择已造成种群分异,只要这种“过程”持续下去,就有可能形成在s值上有明显差异的新种。相反地,a种群中的s值近乎恒定,表明a种群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

6.d( 各种生物具有不同dna→不同mrna→不同蛋白质,因而各种生物的dna、mrna、蛋白质具有特异性)

7.a( “克隆技术”只用于“复制”)

8.a( 环境选择适应环境的生物物种。群体 b所处环境稳定,自然选择相对稳定)

9.a( 黑蛾重捕数少,表明环境选择白飞蛾)

10.选择前各基因型频率为aa=(0.9)2=0.81,aa=2× 0.9× 0.1=0.18,a a =(0.1) 2=0.01。选择后各基因型频率为aa(0.7) 2=0.49,aa=2× 0.7× 0.3=0.42,a a =(0.3) 2=0.09。由此可见若选择作用继续保,后代中aa将减少,aa将增加)

11.(1)①b ②(n/m)÷1/100×p÷2=50np/m ③鸭嘴兽是一种过渡型生物的“活化石”,可以作为生物进化的证据

12.⑴近亲繁殖,基因杂合率下降,杂种优势丧失;同时隐性致病基因的纯合率上升,患病几率增大

⑵f1:aa→1/4aa+2/4aa+1/4aa→1/3aa+2/3aa;f2:f1→1/3aa+2/3(1/4aa+2/4aa+1/4aa)→3/5aa+2/5aa……猜想fn:〔1-2/(2n+1)〕aa+2/(2n+1)aa

证明:①当n=1时,成立 ②假定当n=k时成立,即fk:〔1-2/(2k+1)〕aa+2/(2k+1)aa那么fk+1:〔1-2/(2k+1)〕aa+2/(2k+1)( 1/4aa+2/4aa+1/4aa)→〔1-2/(2k+1+1)〕aa+2/(2k+1+1)aa ③综合①②知原猜想成立

中学生物学知识点教学设计范文2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要达成这一目标,讲授过程中就应该以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为主线,首先联系初中知识引导学生说出蛋白质有哪些重要功能,再结合教材中蛋白质主要功能示例,进行这一部分的学习。在了解了蛋白质多种多样的功能后,重点学习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学习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运用刚获取的知识对人工合成蛋白质进行探讨,在探讨过程中理解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最后再次呼应“结构与功能的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发现实例中更深刻的知识,进而回归主题——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根据以上对教材编排的理解,将本节知识目标定为: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种类。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4. 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

本节能力目标为:

1. 尝试建立氨基酸结构通式的球棍模型(模仿水平)。

2. 使用球棍模型演示脱水缩合过程,肽链形成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独立操作水平)。

3. 能够利用多媒体搜集相关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本节情感目标为:

1.体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大致合成过程(感受水平)。

2.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3.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初步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特别是对连接各原子间的化学键感到尤为困惑),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模型模拟或图解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锻炼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引导回顾初中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交流归纳蛋白质的功能

播放一则洗发水广告

激发思考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

引入氨基酸及其种类的学习

学生活动:观察四种氨基酸的结构式

讨论、总结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尝试用球棍模型模拟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拓展思考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其他性质

引出氨基酸种类的学习

利用强烈的数据对比,过渡到氨基酸怎样形成蛋白质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并观察氨基酸脱水缩合示意图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尝试描述

启发引导完成旁栏思考, 并讨论肽链的空间结构

观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

分析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介绍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师生共同探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过程

导出蛋白质的多样性原因

总结、评价回归主题

三、教学实施过程

学习阶段

教师组织与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导学

主动获取知识

加工信息,主动探究,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

阐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促进理解

系统总结

教师投影一则洗发水的产品介绍。启发思考:在洗发水中都含有哪些成分?为什么氨基酸能有效修复发质?发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评价回答,总结蛋白质和氨基酸都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生命物质。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氨基酸有哪些特点呢?

展示四种氨基酸的结构式(甘氨酸、缬氨酸、丙氨酸、亮氨酸)



中学生物学知识点教学设计范文3

引导启发:

教师组织与引导

1.组成氨基酸的基本元素是什么?

2.四种氨基酸在结构上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差别之处?

教师给与必要的补充,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3.尝试写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教师巡查学生书写情况,启发学生依据书写情况与教材作对比来发现问题,强调结构通式的不同写法。

引导学生通过球棍模型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特别要形成其空间结构的认识:(通过对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的理解,为下一步的理解肽链的空间结构做铺垫 )

桔红色球:氢原子

黑色球:碳原子

绿色球:氧原子

蓝色球:氮原子

小铁棍:化学键

弹簧棍:碳氧双键

(要求)装配出一个甘氨酸或丙氨酸

深入探讨:

1. 我们插装的甘氨酸的侧链基团是什么?

2. r基的不同如何决定氨基酸种类的不同?尝试用模型变换(课下完成)

3. r基上能不能含有-nh2 或-cooh?

课件展示特殊氨基酸

赖氨酸(含-nh2)

天冬氨酸(含-cooh)

启发引导:

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而据估计,生物界的蛋白质种类多达1010~1012种。

氨基酸是怎样形成蛋白质的呢?

根据由部分到整体的认知规律,

先引导:两个相同或不同的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过程

讨论:

1.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2. 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生成一个二肽,失去几分子水?

3. 三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失去几分子水?

4. 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呢?

演示:

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两条链的过程

1. 拿一条两头系有不同颜色紧扣的绳子表示一条多肽链

2. 拿剪刀从中间剪开表示肽键的断裂

思考:肽键断裂后需要作出哪些修饰,使其形成两条完整的多肽链?

评价学生回答加以总结教师组织与引导

引导学生观察: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

完成“思考与讨论”

利用课前搜集的有关人工合成蛋白质材料,联系本书的科学家访谈:

1. 如果你是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科研领导小组的成员,你认为首先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以免少走弯路?

2. 设计一个怎样的方案,以期更科学、更合理?(方案要合理)

3.如果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你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分析?

评价学生回答,总结出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四大原因。

引导学生再次思考蛋白质功能实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的适应这一生物学观点。

讨论:

1.对于蛋白质的功能,你还能作出补充吗?

2.人类研究蛋白质的功能有什么意义?

教师组织与引导。

展示知识概念图。

本节课要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原因。

思考回答: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称为结构蛋白,如羽毛、肌肉、头发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

思考回答:c、h、o、n等。

观察对比, 尝试用语言描述。

倾听,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总结氨基酸在空间结构上的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1.甘氨酸的侧链基团是氢基

2.学生初步思考

3.r基上可以含有-nh2 或-cooh,进一步理解 “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nh2 和-cooh”

获取信息,主动思考,体会巨大的数字差别蕴含有哪些信息。

观察“氨基酸脱水缩合示意图”,阅读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的文字、图解,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尝试利用手中的模型模拟此过程。

根据模型作出描述。

思考作答。

总结得出公式:

形成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分子数-肽链条数。

主动参与交流表达,更深入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整合资料信息,能说出几个关键步骤。

2.方案要合乎生物学原理,合成后的牛胰岛素要验证其是否有活性。

3. 合成多肽链时少一个氨基酸分子。

合成多肽链时,氨基酸的连接顺序出现错误。

合成多肽链时,未严格按照规定的17种氨基酸进行合成。

未严格按照其肽链折叠方式进行合成(意思对即可)。

能够深层挖掘,作出相应描述。

回答问题,了解“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研究进展及成就。

学生能回答出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氨基酸分子的结合方式,蛋白质的结构层次,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及其与蛋白质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同时为知识点的切入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为讲述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做铺垫。

考虑到这里出现的“基本单位”一词,学生接受可能有些许困难,所以采取了直接讲授的方法。

这一环节的教学属于本节的重难点,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其主动感知知识的形成。

由于学生的化学知识有限,通过动手环节会更直观,突破学习难点,进而加深对各学科间相互关系的认识。

激发学生思维,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生吃透知识的能力。

通过强烈的数字对比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在实际动手操作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利用归纳演绎的方法由易到难,逐步推测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利用演示方法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体验角色变换的快乐,同时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

强调科学发展的过程,渗透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教育。

回归主题,阐明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激发学生对科技前沿研究工作的兴趣。

通过总结使学生获得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基本认识。

中学生物学知识点教学设计范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浓度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2、了解水蚤的分类地位、生活环境、结构特点等;

3、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到酗酒对人体的危害;

2、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强调“STS”教育思想,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尽可能多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遵循探究性学习的一般原则,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前进:

实验方案指导着实验的进行并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实验方案的设计。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将学生分组,选出小组长,分组讨论本组的实验方案,小组之间再互评,在教师的点拨下,最终设计出完善可行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探究目标逐步实现。

2、重点培养学生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多组实验数据取平均值来减小实验误差,采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连线等方法来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例如设计实验方案时必须遵循的原则,解决水蚤的心率高(200次至300次/每分钟)、难计数、易产生误差等。

实验结束后,及时引导学生认识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人们常说:酗酒有害健康,这句话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开门见山的引入,体现了关注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环节,教师稍作引导,突出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完善实验方案环节,师生互动,强调设计实验必须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设置对照原则等,体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实施实验方案:

选取实验材料环节,创建“材料自选超市”,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按需取材,充分体现学生开展实验的自主性。

实施实验方案阶段:注重实验细节,力求使得实验更加科学、准确:

①使用凹玻片,确保酒精能够充分影响水蚤;

②针对学生在计数水蚤心率过程中遇到的水蚤心率过快,难以准确计数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讨论。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了更为准确的“打点计数法”,大大提高了计数水蚤心率的准确度。

(四)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数据,师生互动,共同分析实验误差。同时,针对数据较多难以直接得出结论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折线图,化繁为简,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得出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准确、科学的实验结论。

四、教学反思:

本堂课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语言较为平淡,不够柔和;学生的讨论环节中教师的主导意识较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等等。

总之,我的这堂实验课只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领导、专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中学生物学知识点教学设计范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明肾单位的各部分组成及作用。

2、简述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对表格的讨论,提高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2、提高自学感知、动手探索、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树立爱护自身身体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肾单位的结构,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

尿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出示一病人与正常人尿液化验结果单,提出问题:他怎么了?学生比较思考,顺势导入新课:尿的形成。

(二)新课教学

1、肾的微观结构——肾单位的组成

课件展示:肾单位动画、血液循环动画。

教师启发:当血液由肾动脉流入肾时,肾将体内的一些代谢废物和多余的物质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尿液,使血液得到净化。肾静脉将净化后的血液运往身体各处。那么,肾中的什么结构担此重任?尿液在肾中的什么结构形成呢?这需要进一步探究肾的微观结构。组成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的结构如何呢?

(1)自学感知,探索交流

观察ppt上的肾单位结构图,思考如下问题:

①肾单位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特点?

②组成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分别位于肾的什么部位?

③标出肾单位各部分名称。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2)动手制作,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材料(橡皮泥、白色卡纸、红毛线、蓝毛线等),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肾单位模型,并作简要介绍和评价。

(3)模拟演示,深化理解

教师演示自制肾单位的结构模型,并配合讲解在黑板上黏贴。

2、尿的形成

课件展示:血液在肾单位流动的动画。

(1)分析数据,澄清问题。

ppt展示血液和尿液成分比较表,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思考:为什么血液从入球小动脉流入,从肾小静脉流出后,就会形成尿?血液中的哪些成分形成了尿液?

师生归纳总结。

(2)模拟活动:筛粮食

教师出示一包带杂质的粮食(有花生米、大豆、绿豆、黑米,也有石子、沙粒),启发学生:你怎么有效去除杂质呢?(筛子),请两名同学到讲台参与活动,动手将杂质的粮食筛干净。

师引导:筛出去的杂质能否直接丢掉呢?(不能,因为杂质中还有一些小粒的粮食),教师由此继续引导:应该把漏掉的小粒的粮食从杂质中重新捡回来。那么我们回顾下,刚才“筛粮食”的情境中,都包含了哪些过程?(筛出去和捡回来)

课件展示尿的形成动画。

师引导:“筛出去”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球,即将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筛出去;“捡回来”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管,即把筛出去的某些小分子物质重新捡回来。

(三)总结升华,知识拓展

1、课件展示

血液透析示意图。

师强调:人工肾是模拟肾脏滤过作用的原理,依靠体外循环装置净化血液,又称“血液透析”。

2、学以致用

上面那位病人怎么了?学生回答。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画概念图总结本节知识点。

作业:课后大家查阅资料当人体的肾脏功能出现问题时人体机能会出现什么变化?水对人体非常重要,而排尿时会失去大量水,那么为什么人体在缺少的情况下还是要排出尿液呢?

中学生物学知识点教学设计5篇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课程教案范文5篇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方案5篇

高中生物课教学设计模板5篇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5篇

中学生物科组教学计划范文5篇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5篇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设计5篇

中学生物课教学计划范文5篇

七年级初中生物教案5篇

七年级下册生物人教版教案5篇

    42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