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及模式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是教师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能力与世界观的方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中学生物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却没有一种是普遍适用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及模式,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生物教学方法
生物工程是本世纪的热点之一,对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加强生物科学教育,尤其是必须加强初中生物科学教育。中生物课是义务教育阶段每一位同学必须学习掌握的一门基础课。但有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说初中生物课比较难,成绩不理想。初中生物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重视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多种多样。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倡导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在新课程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教材中也设计了大量的有关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内容。要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到发展,就应摒弃过去那种由教师代替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尽量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为学生创设一种适于探究的情景或氛围,给学生以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的能力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不是学生要学的全部内容,也就是教师要用教材教,避免教材教的现象。
2、初中生物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生物教师要注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而要想真正做到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生物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知识状况,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生物教师还要精心设计一些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参与,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习惯。只有真正把自己与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与探讨,共同学习,共同探索,才能够真正实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初中生物教师要注重情感的调节,努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生物学习来说非常重要。由于生物学科涉及的内容往往比较枯燥、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具有重要的影响。而情感是影响认知水平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情感往往可以直接影响其认知水平。所以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感的调节,充分发挥情感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影响作用,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下,会更加容易地接受和理解新的知识与信息。生物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的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4、初中生物教师要善于创设实际情境,设计一些实验
初中生物教师要善于创设实际情境,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小实验,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利用一些别出心裁的小实验,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创新意识。而且,新课改后的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实验设计,如果教师能够解放思想,摆脱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用实验带动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体会到学习生物的乐趣。设计合理的小实验,教师要注意从创设情境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5、教学过程注意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生物课堂教学是不能脱离实际的,我们学校的条件又很有限,怎么办呢?我就联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给学生讲解问题,使学生一接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可以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解释,也就加深了要掌握的知识的印象。如,讲无籽西瓜时,先提示学生:我们吃西瓜时,讨厌的是它里面有种子。怎么办?想办法让西瓜不结种子,就是培养无籽西瓜。接着向学生讲述了无籽西瓜的培育方法,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样学生一见到西瓜,就会想起讲过有关无籽西瓜的培育、原理等一系列知识。学生对无籽西瓜的一些知识掌握得也就较扎实了。
总之,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实现课程目标。讲究教学策略,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不可缺少的措施。作为一个老师,应该从自身所处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采用的策略要恰当、贴切,并能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好奇心心理,而脱离教学要求。只要在教学实践中讲究教学策略,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生物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学科。
初中生物教学模式
一、兴趣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明知学习十分重要,但却不愿意进入学习状态,不愿去接受学习任务;强迫其学习,又会让其产生逆反心理。要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必须要求教师打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师要保持快乐的精神面貌,促使学生学习,从而能亲师、乐学。求知需求永远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学生求知欲的激发,离不开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在讲到种子植物时,可以引用这样一则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学生听了这则谜语,再联系到种子的结构,很轻易地说出了答案。
教师再进行追问:“麻屋子”指什么?“红帐子”指什么?“白胖子”指什么?它们合起来叫什么?经过这一过程,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并对生物学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催化剂”,当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后就会自主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要做的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有趣、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引出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就会愿意学,喜欢钻,自主地动脑筋探索知识奥妙,愉快地寻求知识归宿,从而焕发起更高的求知欲,这对于他们形成生物学概念,掌握生物学规律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在讲“血液”这一节时,教师形象生动地将血细胞的三种成分比喻为“搬运工”、“修补匠”、这样做,便可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授课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形象逼真,产生很强的感召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在轻松愉快中传授了知识。
二、探究式教学法
在生物学的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是探究式教学法。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因此,采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可以很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将学生从单纯地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将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加者和导航员。
按照这种师生组合,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探究的实例,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人的瞳孔大小的变化”、“测定反应速度”等。当然,除了探究式教学法外,还有其他教学方法,如例证法、类比法、角色扮演法等。
三、比较法教学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
(2)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
(4)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像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
(5)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四、在教学中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合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用生物知识创造经济价值的意识。比如,用“合理密植”、“混合放养”等教会学生如何用较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用“影响植物开花的因素”等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生物知识种植反季节的蔬菜、瓜果等,根据需要随时让各种植物的花朵开放等。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习动机是否强烈密切相关,作为一名普通生物教师,为了能使自己所讲的知识被学生乐于接受,应从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着手,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关系时,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需要,也不能为学习付出足够的努力。教学必须让学生明白现在的学习是为适应和改造未来的世界做准备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乐而为之,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动脑筋去思考,去探究新知识。
初中生物教学技巧
生物课堂的特点,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要想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符合生物科学的特点。因此如何在新课程下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
马卡连柯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每一堂课都应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条件和途径,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发言权,提出运用旧知识不能直接解决的新问题,按认识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演绎、推理、判断等方法,对每一章节知识进行归纳小结。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
案例一:在初一生物、初二物理已教过“听力”后,若在上课铃响后,初二班级学生仍十分吵闹,班干部和教师有时无需扯着嗓子大喊安静、批评学生,而可以选择“谁的分贝在伤害我们的耳朵?”。
案例二:有些学生表现欲很强,喜欢打断教师的讲课,加插自己的意见。为了把握好课堂进度,不放任这种行为,但为避免打击其积极性,可选择在讨论环节时,或专门腾出一小段时间,给这类同学集中提问、总结、提见解的机会,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课堂是大家的,将心比心,是否可以经常打断他人发言?”当师生心灵相通了,彼此就像有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思想的交流,知识的传递,就畅通无阻了,师生关系就会越来越密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和蔼的态度、亲切有神的目光,真诚的信任和鼓励,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平等、愉快的学习氛围。应该支持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个性化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获得一种自我满足,这种心理体验,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才能将个体的主体力量充分地释放。
二、有效讲授
要求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在传统的讲授中,教师只有讲到重难点内容时,才会提醒一下。但由于目前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可能会造成学生只关注形式的热闹和参与的开心,却抓不住核心内容,所以有必要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时,进行中和结束时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有效讲授要求保持一定的节奏。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
三、有效提问
要求问题保持大众性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求回答,课堂气氛可立即活跃,提问要向全体学生发问,抽答面要广,提问之后要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在适当的时候(如课堂气氛活跃时),可以适当增加提问的难度,但难度不可过高。教师可以相应到引导。有效提问要求避免“满堂问”。曾经的教学是“满堂灌”,新课程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满堂灌”的现象少了,但我们的课堂又遭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教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低级问题充斥课堂,这种课堂气氛可能是活跃了,但学生收益不多,虽然在形式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没变,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难点,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也限制了学生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希望学生学会倾听,那么也必须从教师的耐心倾听开始。教师在提问后,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回答,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在传统的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教师提问后马上就叫学生回答,而且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或错误时,教师马上打断,叫另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他要么没有机会说出完整的答案,要么就会意识到他的答案是错误的,以至于根本不值得听完。也许这种做法教师不是有意的,但挫伤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仅仅满足于听到了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在倾听时察言观色,了解学生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
四、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能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根除“灌输式”这一过分偏重讲授、偏重演绎的现象;要尽可能缩短课堂讲授时间,把握知识系统内部的关联和转化,促进知识、技能、思维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初二上册有“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这样一个探究实验,课本设计的是“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和“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两个,这两个探究材料准备时都很不容易,实验观察也不易观察,这时我们可给予学生引导与启发,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找容易观察的实验对象。这时有学生提出了用“狗(猫)、小鸭、小鸡等的游泳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来替代上面的实验对象。
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深化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任务,也是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教学要有效,教师必须要有心,在研究体会课程标准、备课执教等方面处处做有心人,真正做到学生学得主动、教学组织生动、师生有效互动,在单位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