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文学 > 诗词鉴赏 > 文言文 >

五人墓碑记文言文注解_翻译在线看(2)

2021-04-06 08:39:15
|崔莹莹2

  三、词类活用(17处)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墓,名词活用为动词,修墓

  2.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生病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先,形容词用为名词,先导、表率

  4.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声,名词用如动词,伸张

  5.缇骑按剑而前 前,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6.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仆,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抚,名词动用,出任……巡抚

  8.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函,名词动用,用盒子装

  9.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激昂,形容词用如动词,激动振奋

  10.不敢复有株治 株,动词用如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11.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形容词用如名词,远近的百姓

  12.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

  13.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尽,副词用如动词,享尽

  14.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名词作状语,象奴隶一样的

  15.安能屈豪杰之流 自动词的使动用法,屈,使……屈身

  16.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记,名词动用,作记

  17.亦以明死生之大 明,形容词用如动词,表明

  四、变式句

  (一)宾语前置(2句)

  1.谁为哀者?

  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按“为谁哀者?”顺序译

  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之”是提宾标志,按“捕钩党于天下遍”顺序译

  (二)定语后置(2句)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应按“能不易其志之缙绅”顺序翻译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四海之大

  (三)介词结构后置(11句) (特别注明:只有介词作状语时,方可后置)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3.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5.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6.不能容于远近

  7.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8.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9.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10.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1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五、判断句(7句)

  1.公之逮所由使也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4.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5.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非,否定判断

  6.斯固百世之遇也 固,副词表判断

  7.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六、被动句(5句)

  1.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3.不能容于远近

  4.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5.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七、省略句(4句)

  1.谁为哀者

  2.断头置城上

  3.激昂大义

  4.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全文翻译

  (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正义所激励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们向有关当局请求,就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啊,也算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

  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只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这十一个月当中,所有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激昂,得志的人,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多了;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声名显赫,为什么呢?

  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丙寅年三月十五日。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榜样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缇骑按着剑柄上前,问:“谁在为他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当时以大中丞职衔作应天府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毛一鹭,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这位大中丞藏在厕所里才得以逃脱。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

  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斥骂他,谈笑着死去了。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上的神情一点也没改变。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棺材收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所以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唉!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那么大的中国,能有几个呢?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托的皇帝的诏书纷纷传出,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抗击,使阉党不敢再将我们株连治罪;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夺帝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直到当今的皇上继位,(魏忠贤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说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由此看来,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人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百姓所容纳;也有的剪发毁容、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何处的,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享受到荣耀;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座大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机遇啊。不这样的话,假使让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尽享天年,人人都能够像对待奴仆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也用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几位有声望的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因之公,太史文文起公,姚孟长公。

  写作特色

  《五人墓碑记》描述了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与魏忠贤之流英勇斗争的事迹,歌颂了其中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揭示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主题思想。文章字数不多,但生动形象,感人肺腑;这除了内容真实、选材典型外,尤其体现在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上。

  一、成功地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三结合的表达方式古代的墓碑记属于杂体,常将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本文即具有这样的特色——既记录了有关五位义士的斗争史实,又在议论中抒发了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其中文章的第二部分记叙了苏州市民为蓼洲周公伸张正义与阉党斗争的始末。这一部分看似单纯记叙,但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作者对五位义士的敬慕热爱之情和对阉党的刻骨仇恨。如:文章的第三部分是论五人斗争及其牺牲的意义。在议论中兼有记叙和抒情。比如记缙绅的“易志”,写阉党的“不敢复有株治”,魏忠贤的畏罪自缢,身居高爵显位的阉党受惩治时表现的可耻行为等等。

  这样写既能把要记叙的人物事件交代清楚,让那些斗争的场面历历再目,使人受到感染,又能把这一事件所起的作用揭示出来,以达到表彰英烈、激励后人的目的。

  二、成功地运用了层层对比的手法,把人物的特点描绘得更为突出鲜明

  1.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病死,与“草野之无闻者”的就义进行对比——一个名字从此湮没,一个却如此光明显耀。2.以读诗书受古训的缙绅,与“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的五位义士进行对比——一个易志,一个高风亮节。3.用“高爵显位”之人不择手段苟全性命的卑劣行为,与五人从容就义进行对比——一个辱人贱行,一个仗义牺牲。运用这样的对比手法所起的作用:一是揭示了达官贵人的种种丑态,反衬出五人大义凛然、不畏强暴、临难不苟的高尚品格。二是为议论提供了生动有力的论据,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三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逻辑的力量。这三个对比,层层深入,由低层(五人与一般“富贵之子”)到中层(五人与缙绅),进而到高层(五人与高官显爵),五义士牺牲的价值、死后产生的巨大影响等深刻意义,以“义”为核心,示了“死生之大”。

  写作手法:

  这篇文章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加强艺术效果。第一、二两段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和“‘草野之无闻者”同五人“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族其所为”对比;第五段以缙绅的改变初志、趋炎附势同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不顾对比;第四、六段以高爵显位者一旦抵罪后的卑贱行径同五人的英勇就义,谈笑以死对比;第六段以五人“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同假若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人皆得以隶使之”对比,处处反衬出五义士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179
c
id
1357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