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文学 > 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高适《封丘作》原文_译文_鉴赏

2021-04-06 08:39:15
|永亮2

  《封丘作》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作于封丘县县尉任上,是诗人发自肺腑的自白,揭示了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出仕之后又强烈希望归隐的衷曲。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吧。

高适《封丘作》原文_译文_鉴赏

  《封丘作》原文

  唐代:高适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本来是在孟渚的野外打渔砍柴的人,一生本是十分悠闲的。

  我这样的人只可在草莽之间狂放高歌,哪堪身居卑职,经受尘世扰攘之苦。

  只觉得小小城镇没有什么可做的,身在公门却什么事都有期限。

  那些下拜迎接大官长上的繁文缛节已经令我心力交瘁,奉命驱策百姓更让我感到悲哀。

  回到家中向家人征询意见,全家都苦笑着说,现在竟是这样。

  生计还是应该以耕田为主,世事人情都交付给那东流而去的江河之水吧。

  我梦中都在想念着的故乡在哪里呢,因为奉了君王之命暂时欲去又未去。

  我现在才知道梅福突然数次上书,又想起陶潜曾弃官而去,创作《归去来辞》。

  注释

  渔樵:打渔砍柴。孟诸:古大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

  悠悠:闲适貌。

  乍可:只可。草泽:草野,民间。

  宁堪:哪堪。风尘:尘世扰攘。

  小邑:小城。

  公门:国家机关。期:期限。

  碎:一作“破”。

  黎庶:黎民百姓。

  归:一作“悲”。妻子:妻子与儿女。

  举家:全家。

  生事:生计。南亩田:泛指田地。

  世情:世态人情。

  旧山:家山,故乡。

  衔:奉。且:一作“日”。迟回:徘徊。

  梅福:西汉末隐者。曾任南昌县尉,数次上书言事。后弃家隐遁,传说后来修道成仙而去。

  陶潜:即陶渊明,东晋诗人。归去来:指陶渊明赋《归去来兮辞》。

  赏析

  在封建社会方面县吏执行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责,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的参与压迫百姓。这首诗就写出了诗人任职期间在履行“拜迎官长”“鞭挞黎庶”等奉上欺下活动时内心的痛苦与矛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

  开头四句高亢激越,这是压抑已久的感情的迸发。县尉只不过是“从九品”的卑微之职,主管的无非是捕盗贼、察奸宄一类差使。对一个抱负不凡的才志之士来说,是不甘堕落风尘,做个卑微的小吏的。他不由怀念起当年在孟诸(古泽薮名,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北,这里泛指梁宋一带)“混迹渔樵”、自由自在的生活。“乍可”“宁堪”相对,突出表现了诗人醒悟追悔和愤激不平的心情。不需要烦琐的描绘,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形象便突兀地站立在读者面前了。

  “只言”以下四句,紧接“宁堪作吏风尘下”,加以申述发挥,感情转向深沉,音调亦随之低平。诗人素怀鸿鹄之志:“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别韦参军》)到封丘作县尉,乃是不得已而俯身降志。当初只以为邑小官闲,哪知道一进公门,便是自投罗网,种种令人厌烦的公事,都有规定的章程和期限,约束人不得自由。更受不了的还有“拜迎长官”“鞭挞黎庶”时的难堪,这对高适是莫大的屈辱,不能不“心欲碎”,“令人悲”。这两句诗可见诗人洁身自爱的操守,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朽黑暗,对仗工整,情感激烈。

  一腔悲愤实在难以自抑,那就回家向亲人诉说诉说吧。不料妻室儿女竟都不当一回事,反而责怪自己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自己严肃认真的态度倒反成了笑料,这更可悲。家人的“笑”,正反衬出诗人的迂阔真率,不谙世事。既然如此,只好弃此微官,遂我初服:“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还是抛弃世情,归隐躬耕去吧。然而,眼前还是思归而不得归:梦魂萦绕的旧山不可得见;受命为官,一时又还交卸不了。没有圣明的君主在位,一个小小的县尉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汉代的南昌尉梅福,竭诚效忠,屡次上书,结果还是徒劳,左思右念,倒又想起欣然而赋《归去来兮辞》的陶渊明了。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评高适的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也就是诗的情意真挚,并且气势充沛,造语挺拔。此诗很能体现这个特点。全诗运用质朴自然、毫无矫饰的语言,扣紧出仕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称心而言,一气贯注,肝胆照人,正是这诗感动读者的力量所在。全诗四段,不堪作吏是全篇的主意。开头四句,从高处落笔,自叙本来面目,说明不堪作吏的原由,愤慨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从客观现实申述不堪作吏的实情,与第一段形成强烈的对照,感情转为沉痛压抑。第三段拓展第二段的内容,表明摆脱这种不堪,提出弃官归隐的愿望。第四段就第三段的意思急转急收,因一时不能摆脱作吏的客观碍难,也就更加向往归隐,与第一段遥遥照应。结构严整而又有波澜起伏,感情奔泻而又有旋跌宕之姿。

  此外,这首诗结尾含蓄,扩大了诗歌的容量。诗以“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结束,既能使人想到西汉末年和东晋时期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从而与现实紧密相联系,又能令人想到梅、陶人格的高洁;既有历史的广度,又有现实的深度;耐人寻味。

  在句法上,全篇每段四句的一二句为散行,三四句是对偶。如此交互为用,经纬成文,既流动,又凝重;四段连结,造成反复回环的旋律。对偶的一联中,不仅字面对仗工整,而且都是一句一意或一句一事,没有意思重复的合掌,显得整饬精炼;更因虚词的承接照应,诗意联贯而下,语势生动自然,成为很好的流水对,读来便觉气势流转,绝无板滞之病。全诗每段一韵,依次为:仄声马韵、平声支韵、仄声纸韵、平声灰韵。这样平仄相间,抑扬鲜明,随着诗的感情变化,音韵也起落有势,增加了声调的美感。


相关文章:

1.《春泛若耶溪》译文注释及赏析

2.《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译文及赏析 

3.《塞上曲·其一》译文注释及赏析 

4.《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译文及赏析

5.杜甫《阁夜》原文注释欣赏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74
c
id
718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