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文学 > 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晚次鄂州》译文参考 《晚次鄂州》译文及鉴赏

2019-11-20 14:39:13
|美玲2

  《晚次鄂州》是由卢纶诉创作的,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所以尽管这些看惯了的舟行生活,似乎也在给他平增枯涩乏味的生活感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晚次鄂州》

  作者: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晚次鄂州》注解

  晚次:指晚上到达。

  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

  汉阳城:今湖北汉阳,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

  一日程:指一天的水路。

  估客:商人。

  舟人:船夫。

  夜语:晚上说话。

  舟人夜语觉潮生:因为潮生,故而船家相呼,众声杂作。

  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愁鬓逢秋色,是说愁鬓承受着秋色。这里的鬓发实已衰白,故也与秋意相应。

  征战:指安史之乱。

  江:指长江。

  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

  鼓鼙:本指军中所用大鼓与小鼓,后也指战事。

  《晚次鄂州》韵译

  云开雾散,可以望见远远的汉阳城;估计起来,这孤舟还须一日的路程。

  商贾们白日睡觉,是知道风平浪静;船夫们夜里呼喊,才发觉水涨潮生。

  鬓发衰白,与三湘的秋色交相辉映;离家万里,一片归心伴着明月前行。

  我想起家业,早已随战争荡然无存;那堪再在江上,听到频繁的军鼓声?

  《晚次鄂州》评析

  诗的前两句写景:云雾散开,可见到远处的汉阳城,但这孤独的航船,还要走一天的路程。商贾们惯于在江湖上行走,知道现在江上风平浪静;作者半夜里听到船夫讲话,明白江上要涨潮了。诗的三、四句写眼前所见所闻,细致曲折,历来为人称赞。诗的后四句抒情:双鬓本已愁白,又逢三湘凄凉的秋色,故乡在万里之外,我的一片归心只能对月浩叹。旧时的田园家业已随着战乱毁灭,我哪里受得了江上传来的阵阵鼓声啊!前人评此诗为“有情景,有声调,气势亦足”。

  《全唐诗》于本篇题下注“至德中作”,时当在安史之乱的前期。由于战乱,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不定。在南行途中,他写了这首诗。

  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浓云散开,江天晴明,举目远眺,汉阳城依稀可见,因为“远”,还不可及,船行尚须一天。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诗人由江西溯长江而上,必须经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直抵湖南。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诗人在战乱中风波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已厌倦,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怎能不喜。“犹是”两字,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这二句,看似平常叙事,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缠绵的琴弦,倾诉着孤凄苦闷的心曲,透纸贯耳,情韵不匮。

  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所以尽管这些看惯了的舟行生活,似乎也在给他平增枯涩乏味的生活感受。

  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而诗人的家乡则在万里之遥的蒲州(今山西永济)。秋风起,落叶纷下,秋霜落,青枫凋,诗人无赏异地的秋色之心,却有思久别的故乡之念。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垠。“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悲戚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真可谓愁肠百结,煞是动人肺腑。

  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为何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呢?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深入一层: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不是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本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诗人只不过截取了飘泊生涯中的一个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写得连环承转,意脉相连,而且迂徐从容,曲尽情致。在构思上,不用典故来支撑诗架;在语言上,不用艳藻来求其绮丽;在抒情上,不用泼墨来露出筋骨。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读来觉得舒畅自若,饶有韵味。

  《晚次鄂州》讲解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后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大历初,屡举进士不第,后经宰相元载推荐补阌(wèn)乡(旧县名,在河南)尉。历官集贤学士、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终检校户部郎中。“大历十才子”之一,早年即以“舟人夜语觉潮生”为人称道。直至垂暮之年,文学才华也未消歇,《塞下曲》成为诗歌史上的千古名作。他的诗多为赠答唱和、送别陪宴之作,因后长期居军幕,所作边塞诗多慷慨雄壮之音,颇有名作传世。在大历十才子中,他一生虽不得意,但去世最晚,所以对改变当时文体、诗风的影响也最大。有《卢户部诗集》,《全唐诗》存其诗五卷。

  安史之乱初期,诗人被迫流落他乡。在去湖南的途中,诗人由江西溯长江而上,经停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的时候,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含蓄隽永的七律——

  “天晴云散,汉阳城已遥遥在望;孤舟逆水,却还要一天的水程。白天风平浪静,商人都各自休憩;夜里暗潮涌生,船夫还窃窃私语。三湘秋色,鬓发如霜,更生出许多惆怅;明月独照,离家万里,更增添归乡忧伤。往日的田园家业,已在战乱中破坏殆尽;更那堪,江上仍传来战鼓声声……”

  诗人首联点题,交代“晚次鄂州”的原因:“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犹是”,还要。天晴云散,举目远眺,汉阳城已依稀可见。战乱连连,漂泊不定,前途正如江水与浓云一般,灰蒙一片,浪迹天涯的诗人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怎能不眼前一亮,豁然而喜。但是,因为“远”,还不可及,逆水行舟尚须一天。所以,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犹是”,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透露沉郁的心情。看似平常叙事,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缠绵的琴弦,倾诉着孤凄苦闷的心曲,语淡情遥,韵致无限。

  颔联描写“晚次鄂州”的景象:“估客”,商贾;“舟人”,船夫。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是夜半涨起江潮来了。诗人描写的是“船行不闻声,船静听出潮涨”的景象,一静一动,看似有悖常理,实则正是旅途中人的真切感受,表现出诗人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似乎这些看惯了的舟行生活,也在给他平增枯涩乏味的生活感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迂回曲折,怀感备至,不愧是诗人的成名之句!

  颈联抒发“晚次鄂州”的感喟:“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愁鬓”,因愁苦而斑白的双鬓。时值寒秋,万象萧索,国事家愁已使我两鬓斑白了,可我还得远离故土,前往三湘之地。悲凉的季节,悲凉的身世,悲凉的月色,不由得使诗人更加思念万里之遥的故乡蒲州。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愁情与秋色交融,妙合无垠;一个“对”字,将诗人万里不见家的悲戚、归心似箭的凄苦寄托于明月,情景交融,韵味深长。

  尾联以“晚次鄂州”的忧思深愁作结:“旧业”,过去的田园家业和事业功名;“堪”,忍受;“鼓鼙(pí)”,战鼓声。田园家业,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诗人把一己的思乡之情与对国家的战乱之忧结合起来,把人民背井离乡的困苦归结为战乱所致。厌恶战乱,忧国忧民的主旨随之而出,社会意义广大,境界高远。

  全诗截取了飘泊生涯中的一个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语言含蓄淡雅;情感丰富深沉;起承转合,意脉相连;情景交融,意蕴深远。它是卢纶杰出诗才的结晶,是历代羁旅诗中不可多得的经典。“才子佳作”,自当流传千古而天下共鸣矣!

  关于本诗的名句“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似乎也可以这样理解:此联不是上句写白天下句写夜晚,而是专写夜景。商贾白天觉得旅途无聊,所以“昼眠”;因为白天睡过了,晚上自然睡不着,因而“知”此时风平浪静;过了很久,舟人开始忙着加缆扣舷,边干活边闲话,所以“觉”出是潮生了。“知”和“觉”都表明是感觉而非视觉,因为夜里很难看清楚江水的具体情况。这两个字都突出了诗人夜不成寐的烦乱心绪,说明诗人一直在舟中枯坐,也为后面的“对月明”做了铺垫……余以为此解更符合“晚次”的特定情形,更能体现诗人独特的感受。聊备一说,供君参详……

  余试以诗解之曰:

  远见汉阳一日程,晚次鄂州意难平。

  三湘秋色繁霜鬓,江上鼓鼙添愁情。

  浪静估客不成眠,潮涨舟人夜语生。

  故园已随征战尽,明月万里寄归心。

  《晚次鄂州》作者介绍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卢纶祖上、近世官皆不显,曾祖父为永宁令,祖父为济州司马,父亲为临黄县尉,他的亲属也大多为县丞、县尉之类的小官。这种介于达官阶层和士民阶层之间的社会地位,使他既有依附达官贵人、以诗干进的一面,又有了解社会现实、创作优秀作品的一面。卢纶的诗,早年即以“舟人夜语觉潮生”为人称道。直至垂暮之年,文学才华也未消歇,《塞下曲》成为诗歌史上的千古名作。在大历十才子中,他一生虽不得意,但去世最晚,所以对改变当时文体、诗风的影响也就最大。

  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但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如《塞下曲》等,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他年轻时因避乱寓居各地,对现实有所接触,有些诗篇也反映了战乱后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萧条,如《村南逢病叟》。其他如前期所作七律《晚次鄂州》,写南行避安、史乱的旅途夜泊心情和体验,真实生动,感慨深长。七言歌行《腊日观咸宁王部曲擒虎歌》描绘壮士与猛虎搏斗,写得惊心动魄,虎虎有生气。清代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说:“大历诸子兼长七言古者,推卢纶、韩□,比之摩诘(王维)、东川(李颀),可称具体。”

  今存《卢户部诗集》10卷,收入《唐诗百名家全集》。又有明正德刊本《卢纶诗集》3卷,收有10卷本及《全唐诗》佚诗5首。《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旧唐书·卢简辞传》和《新唐书·文艺传》。

  唐代大历十大才子冠冕的卢纶,诗名远播,但却屡试不第,人生与仕途都极不顺利,但他广泛的交游使他成为一个活跃的社交家,并最终借此步入仕途。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74
c
id
10087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