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文学 > 诗词鉴赏 > 古代诗人 >

清代刘墉的个人简介

2019-08-31 16:20:13
|莹莹

  刘墉,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山工书,尤长小楷,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清代刘墉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个人介绍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江苏徐州丰县。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刘统勋子。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之风。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工书,尤长小楷,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谥文清。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刘墉,祖籍安徽砀山,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东诸城,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其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初入仕途

  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因为父亲关系, 刘墉 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当年会试和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升迁为侍讲,成为其步入仕途的起点。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因为办理军务失宜被下狱,刘墉受牵连也被惩治。后来父子得到宽释,刘墉被降为翰林院编修。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起,刘墉被外放为地方官,此后20余年主要在地方为政,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职。为官期间,刘墉基本秉承了父亲刘统勋的正直干练与雷厉风行,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实事。同时积极贯彻皇帝意旨,查禁书、捉拿会党,得到皇帝赞许。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刘墉担任广西乡试正考官,十月被提拔为安徽学政。刘墉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还特意召见并赐诗,其中有“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之句,意思是希望刘墉能够不辱门楣、有所建树。刘墉在任期间针对当时贡生、监生管理混乱的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得到皇帝肯定。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刘墉调任江苏学政,赴任前乾隆皇帝仍有诗相赠,可见其对刘墉抱有厚望。刘墉也不辱使命,为政严肃认真,出任学政时按试扬州,因为把关严格,使得一些想以作弊蒙混过关者最后不敢入场。他还上书皇帝称:“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行政官员)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茸怠玩,讼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这一看法深刻又切中时弊,深受乾隆皇帝赏识,称赞其“知政体”。刘墉先后两次提督江苏学政,后期为官处事风格由峻厉刚急转为平和舒缓,但严肃认真是一以贯之的。

  宦海沉浮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刘墉被任命为山西太原知府。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冀宁道台。第二年,刘墉因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按律革职被判极刑。但乾隆皇帝爱其才,加恩诏免,仅发配军台效力赎罪,第二年被赦免后在修书处担任行走。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刘墉因父亲的缘故被重新起用,授予江宁知府。刘墉十分珍视这次机会,为政公正清廉,声名远播,百姓叹服刘墉的品行,将其比为宋朝的包拯。后来嘉庆初年的弹词《刘公案》,就是以刘墉在江宁知府任上决断疑案、为民做主的故事为蓝本改编而成。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刘墉调任陕西按察使。

  第二年父亲刘统勋病故,刘墉辞官回家服丧。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刘墉服丧期满还京,清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诏授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十月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总裁。次年七月,充江南乡试正考官,不久后复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刘墉曾劾举秦州举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惩办,年底因办事有功和督学政绩显著,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刘墉升任湖南巡抚。当时湖南多处受灾,一些无灾州县盗案迭起,贪官污吏猖獗。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情由,据实弹劾贪官污吏,建议严办。一面稽查库存,修筑城郭建仓储谷,赈济灾民。仅一年余,库银充实,民粮丰足,刘墉得到当地百姓爱戴。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刘墉升任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任职南书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馆总裁。此时,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刘墉奉旨偕同和珅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刘墉至山东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访,查明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征税时对无力缴纳者一律拿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人。刘墉如实报奏朝廷,奉旨开仓赈济百姓,捉拿国泰回京。此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也从旁附和,和珅亦有意袒护国泰。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后来民间曾据此事写成通俗小说《刘公案》,对这位“包公式”的刘大人大加颂扬。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在南书房行走。当时和珅炙手可热,刘墉也只能“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表现出其为人和为官的另一面:面对和珅专宠于乾隆,刘墉只好静默自守,滑稽模棱取容。

  官声渐晦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刘墉升任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兼理国子监事务。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职玉牒馆副总裁。但在此后数年里,刘墉不断犯错,官声渐不及从前,并多次受到皇帝责备。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刘墉因为漏泄与皇帝关于嵇璜、曹文埴的谈话内容而受到申饬,被罢免了大学士职务。八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却因没有按规定行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参劾。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夏,刘墉兼理国子监期间发生乡试考生馈送堂官的贿赂案,被御史祝德麟弹劾,刘墉受到处分。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上书房的师傅们久不到书房,刘墉做为总师傅而不予纠正,被降职为侍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刘墉担任当年会试主考官,却安排失当阅卷草率,导致违制与不合格的卷子很多。

  嘉庆元年(1796年),皇帝破格增补户部尚书董诰为大学士,而资历更深的刘墉却被排斥在外。皇帝向刘墉询问新选知府戴世仪可否胜任,结果刘墉说可以,实际上戴世仪十分庸劣难以胜任。

  嘉庆二年(1797年)四月,刘墉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但仍被皇帝指责向来不肯真心实意做事,干活懒散。并称是因为没有其他人了,所以才提拔刘墉。五月,刘墉奉旨偕同尚书庆桂到山东办案,察看黄河决口的情况,刘墉上书请求在决口处筑坝,下游疏导分流,朝廷采纳了意见。

  善始善终

  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刘墉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再次展现出不畏权势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报朝廷。嘉庆随即处死和珅。嘉庆四年(1800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嘉庆皇帝看后,深以为然。嘉庆六年(1801年),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嘉庆七年(1802年),皇帝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刘墉已八十有余,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05年1月),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5岁。去世当天,他还曾到南书房值班,晚上开宴会招待客人,当晚去世。而据《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语中善于解脱之意,可说是寿终正寝、功德圆满。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民间传说

  “刘罗锅”赋诗称赞古祝阿绣球灯舞

  与纪昀、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的刘墉,是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聪明绝顶,家喻户晓。事实上,清朝并无宰相一职,刘墉官位最高至体仁阁大学士。而他是否真的是个罗锅,也无确凿的史据可考,但他刚正不阿的清官形象却在民间深入人心。

  在齐河县,人们至今仍能准确地说出,刘墉的姥姥家位于齐河县城(老城)马家大院,就在距绣球灯舞的发源地齐河县祝阿镇官庄村不到十里的地方。传说有一年春节过后,刘墉来到马家大院姥姥家省亲,正月十五晚上,马家人邀请与马家有表亲关系的绣球灯舞队会首宋武烈,来到家中做表演。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大清官来到乡里,观看绣球灯舞的演出,宋武烈感到非常荣耀。乡人的表演中,当摆出“天下一品”、“天下太平”的字样时,刘墉十分喜悦,即兴赋诗一首:“故里乡人稠,烛灯似龙游。祝阿独一秀,官册村史留。”

  这段老艺人口口相传的乡间佳话是否真实,如今已无据可考。据史料记载,刘墉生于1719年,卒于1804年,而宋武烈用绣球灯队形摆字应发生在1793年之后,也就是说,刘墉看到绣球灯阵时,至少已经74岁了。年迈的刘墉还有体力千里迢迢来到齐河省亲吗?据史料的准确记载,1797年时,78岁的刘墉确实来过山东,当年他刚刚被授为体仁阁大学士,奉嘉庆旨偕同尚书庆桂到山东办案,并察看黄河决口的情况。察看黄河之后,他上疏请求于秋后在决口处“堵筑”,下游“宽浚”,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这是刘墉暮年体察民情的又一政绩。

  传说有一年的秋天,乾隆皇帝带着一帮子人到居庸关一带去行围射猎。随行人员除了亲王、驸马外,还有大学士刘墉。

  早晨路过清河的时候,但见河水缓缓地流着,水清见底,河底里的小石头子一粒一粒的看得清清楚楚。刘墉一边看着河水,一边想着主意。

  到沙河的时候,天快晌午,大队人马就在沙河岸上扎营休息。这沙河是清河与榆河会合后的河流,水势比清河湍急多了。就在御膳房的太监在河旁摆上琼浆玉液、熊掌、燕窝,准备用膳的时候,刘墉连忙上前跪奏道:“臣有一事不明,特向万岁求教。”乾隆正要用膳,随口说道:“有话请讲,何必行此君臣大礼?”刘墉站起来,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扔到河里。噗嗵,石头掉进了河底,只溅起一点小小的水花儿。

  “陛下,您看这水有多深?”刘墉问。

  乾隆摸了摸胡子,心里说:你个刘罗锅,这么点事你还想难我呀!就说:“一丈五,差不离。”

  “那清河呢?”刘墉又问。

  “清河吗?”乾隆又摸了摸胡子,“丈把深吧!”

  “这么说,是清河深呢还是沙河深?”

  “当然沙河深。”

  “真的?”

  “当然是真的!”乾隆想:你刘罗锅鬼主意多,想糊弄我?我不上你的当。他捻着胡须,洋洋得意地靠在御椅上。

  刘墉看了看正在兴头上的乾隆,转身叫过一个太监说:“你快回城传圣旨:杀和珅!”

  “这……这……”太监吓了一跳,“这陛下让杀吗?”

  “你刚才没听陛下说‘杀和珅’吗?你只管去好了,有事我担当。”

  那太监平日里也看不惯和珅对乾隆吹牛拍马,对下边的人奸诈刁恶那一套。反正万岁爷有话,这是大家都听见了的,管它是真是假?再说,真要有事,还有刘墉顶着呢!便说了声:“遵旨!”便跨马奔了京城。

  那天,乾隆玩得还挺痛快,獐子、野鸡什么的,打得也不老少。第二天,高高兴兴地回到城里,刚进宫就有太监来禀报说:“和珅已伏法。”

  乾隆一听,立刻拍桌子瞪眼地大叫:“这,这是谁叫杀的?”

  “是,是刘墉传——”太监一句话还没说完,刘墉就大模大样地走了进来。

  “你,你为什么叫杀和珅?”乾隆怒冲冲地奔到刘墉面前。

  “陛下息怒。您怎么那么健忘?杀和珅是您昨儿个去打猎时说的呀!我还钉问了一句:‘是真的吗?’你说:‘是真的!’”刘墉不慌不忙。

  “我,我——”乾隆气得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心里狠狠地骂着:“好你个刘罗锅呀,原来你装傻充愣是在这儿等着我。我算上了你的大当了!”但他也不敢对刘墉怎么着。一是不管怎么说,自己说过这样的话;二是他还真离不开刘罗锅,没有刘罗锅他就玩不转了。

  刘墉呢,心里暗自高兴,因为他到底替朝廷、替百姓除了这一大害。(此为民间轶事小段。和珅于嘉庆四年被嘉庆皇帝赐死)

  刘罗锅逸事

  刘墉就是家喻户晓的“刘罗锅儿”,因为他为官“忠君、爱民、清廉”,深得百姓喜爱。有关他的事迹广为流传。当代的影视剧作家也很了解民众这种渴盼清官的心理,于是,刘墉成了清代大臣中“上镜率”最高的大臣之一(其他两位是和珅和纪晓岚)。在剧作家的安排下,他和大贪官和珅成了死对头和欢喜冤家,和珅在他面前总是显得笨手笨脚,经常弄巧成拙,想算计人反遭算计。乾隆皇帝对他又爱又恨、又有点无可奈何。这个人物寄托了中国老百姓太多的理想和愿望,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正义的化身,甚至连他的罗锅儿也让人不惟不觉其丑陋,反成为他的标志性特征。其实,荧屏上的刘墉和历史上的刘墉并不完全重合,从形象到事迹有许多地方源自剧作家的想像。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清代的取士、选官标准。

  在封建社会,选官向来是以“身、言、书、判”作为首要条件的。所谓身,即形体,需要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所谓言,即口齿清楚,语言明晰,否则有碍治事。所谓书,即字要写得工整漂亮,利于上级看他的书面报告。所谓判,即思维敏捷,审判明断,不然便会误事害人。

  在这四条标准之中,“身”居首位,是最重要的。因为观瞻所系,不能不特别强调。

  刘墉系科甲出身,必在“身言书判”四方面合格,方可顺利过关。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刘墉不会是“罗锅儿”。姜纬堂先生早在1996年时,就曾在《北京晚报》上专门撰文《刘墉绰号“罗锅”考》,指出过这一点。

  还有一个旁证,可以从侧面说明一定的问题。按照当时制度,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者,还可以应“大挑”一科。这一科不考文章,只论相貌,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以字形喻体形、相貌。“同”指长方脸,“田”指四方脸,“贯”指人的头大而身体直长,“日”指身体端直而高矮肥瘦适中。以上这四个字是好字,符合者有中选的可能;“身”指身体不正,“甲”指头大身子小,“气”指一肩高耸,“由”指头小身子大。这四个字是不好的字,沾上一个就会落选。可见,清代选官很重视被选者的相貌,所以,刘墉即使算不上仪表堂堂,总也不至于体有残疾。

  当然,“刘罗锅”的称号,也事出有因。史书上记载,嘉庆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可见他确实有些驼背。不过,刘墉当时已经年届80岁,难免会驼背弯腰,这就很可以理解了。如果以此认定刘墉年轻时即为“罗锅”,那就不准确了。

  可见,从形象言之,历史上的刘墉与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中的刘墉并不一致。那么,从为官行事的角度看,历史上的刘墉并不是像剧作家描写的那样清廉干练,不畏权势,并不是真的能将大贪官和珅戏弄于股掌之中,并不是在乾隆皇帝面前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事实上,真正与和珅斗争的是钱沣。

  主要成就

  政治

  刘墉出身名门相府,祖上数辈都是进士出身。父亲刘统勋更是官居宰相,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因此刘墉走上仕途具备深厚的家族渊源。刘墉一生为官五十余载,宦海沉浮,几经起落,官职最高时做到体仁阁大学士,总体而言清正廉洁,继承了父亲刘统勋的衣钵,成为乾隆、嘉庆朝的重要大臣。

  书法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清朝徐珂称赞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其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刘墉还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

  收藏

  刘墉嗜好藏书,家中藏书既广且博,除经史子集四部之外,对于佛、道、类书、碑帖、字画、戏曲、小说、弹词、曲谱、平话之类无不收藏,此外收藏奇石、砚台、毛笔、古琴等也均称名一时。

  族谱

  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岁(公元1783年)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刘氏家谱集注》,审定源明公至广传公的客家世系共147世。


相关文章:

1.关于清朝刘墉的民间故事

2.中国历史故事-刘墉为什么会被叫做刘罗锅

3.刘罗锅巧对乾隆帝的故事

4.刘墉对不上乾隆的对联的故事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77
c
id
949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