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文学 > 诗词鉴赏 > 诗歌大全 >

关于诗词中的端午风物

2019-07-30 09:18:17
|莹莹

  端午风物,五月初五,仲夏映日,龙舟争渡,蒲艾驱疫,糯粽飘香。读古人之诗,寻端午之风物。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诗词中的端午风物,欢迎大家阅读!

  【粽子】

  乙卯重五

  [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南歌子 游赏

  [宋]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风物说

  粽子,古称“角黍(shǔ)”“菰黍(gūshǔ)”“筒粽”等。传说中与纪念战国时楚大夫屈原有关,一般认为至晋代成为端午节食物。

  最初以黍米为材。晋时添中药材“益智仁”,美其名曰“益智粽”。

  南北朝又增肉、板栗、红枣、赤豆等馅料。

  唐时用米已“白莹如玉”。

  宋时可见“蜜饯粽”,苏东坡诗中尝记“时于粽里见杨梅”。

  元、明时期始以箬叶、芦苇叶包裹馅料,又添豆沙、松子、枣、胡桃等多种附料。

  清代可见“火腿粽”。

  【龙舟】

  ↑绘图:@Jazzy原

  减字木兰花 竞渡

  [宋]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喜迁莺 端午泛湖

  [宋]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风物说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帝王,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

  《东京梦华录》卷七,记北宋皇帝于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其中有彩船、乐船、小船、画舱、小龙船,虎头船等供观赏、奏乐,还有长之四十丈的大龙船。除大龙船外,其他船列队布阵,争标竞渡,作为娱乐。

  ↑清中期《红漆描金龙舟长方匣》

  【挂艾草】

  端午即事

  [宋]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小重山·端午

  [元] 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风物说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艾草、菖蒲可驱蚊蝇虫蚁、提神通窍。古人相信,端午时在家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人们将艾草绑成一束,插在门楣之上,或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

  晋代《风土志》中则有载:“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五彩长命缕】

  澡兰香 淮安重午

  [宋] 吴文英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浣溪沙 端午

  [宋]苏轼

  轻汁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风物说

  五彩丝,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古人以青、赤、黄、白、黑五色丝线编结成缕,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于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形制、功用大体可分: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色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等。

  《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椹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

  【斗百草】

  ↑清 金廷标《群婴斗草图轴》

  观儿戏

  [唐] 白居易

  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

  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

  堂上长年客,鬓间新有丝。

  一看竹马戏,每忆童騃时。

  童騃饶戏乐,老大多忧悲。

  静念彼与此,不知谁是痴。

  风物说

  每年端午,人们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

  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

  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

  ↑闲将斗草过时光

  【石榴花】

  贺新郎·深院榴花吐

  [宋] 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宋]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戌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风物说

  石榴花红在端午,是端午节的时令之花、祥瑞之花。

  在江西、安徽、河南、广东的部分地区,端午时节人们习惯在门前悬挂石榴花,而非艾草、菖蒲。

  又,明朝以后女子多以榴花饰发以辟邪。《帝京景物略》:“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清顾禄记《清嘉录》:“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簪艾叶、榴花,号为‘端五景’”。清代《大兴县志》载:“是日(五月初五)少女需配灵符,簪榴花。”

  【雄黄酒 菖蒲酒】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端午日

  [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风物说

  端午饮蒲酒、雄黄、朱砂酒的习俗也流传甚广。

  《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

  明谢肇淛《五杂咀》载:“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

  除饮用外,这些酒水还有他用。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载:“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相关文章:

1.古诗词配画端午节儿童画图片大全

2.端午节手抄报、诗词、范文有哪些

3.端午节主题活动方案怎么写

4.苏轼《浣溪沙·端午》译文注释欣赏

5.唐宋诗词中的古代南京清明风俗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215
c
id
919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