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教育 > 日记大全 > 心情日记 >

教师教学感悟心得体会:观课、执教者、似与不似

2018-01-05 17:00:13
|嘉馨

  编者按:观课议课是课程改革中对教学组织者评价的巨大改变。它可以促使自我反思,可以促进同伴互助,可以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观课、执教者、似与不似——对俞正强执教《体积与容积》的思考

▌  一、倒序点题,捕捉似与不似之间的顿悟

  齐白石说画画是:“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学画画与去学名师课堂的教学艺术存在相通点。我们对齐老的话慢慢品味,可以找到观名师课堂最重要“干货”。

  刚刚上课者是谁?他的拿手绝活是什么?你最欣赏他的哪点?

  上课的是小学数学教育界鼎鼎有名的光头强——俞正强,拿手绝活——一支粉笔走天下。最欣赏——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深入学习,听他的课是有种启思后醍醐灌顶之感。

▌  二、细思其人,聚焦变与不变之间的内涵

  一支粉笔走天下,俞特就有这本事,这只粉笔就这么有魔力?看完课后你认为这笔魔力在哪?小套娃、气球给这支笔的魔力带来怎样的互补之效?

  很有意思的是最新的一期人民教育2017年第21期,刊登《2017地平线报告:新技术驱动教学创新的趋势、挑战与策略》。照道理,俞特应该被贴上“跟不上时代”的标签。可为什么他反而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界圈粉量最多特级教师之一。俞特就具有2017地平线报告中所提到六项重要技术之一的分析技术,而且他的这一技术运用的特别厉害。

  不知道大家去思考俞正强老师的年龄特征,按数学的归类思想他肯定归到50后。从俞老师身上我们能不能找到并提炼出几条50后小学数学教师身上的共同特征。爱思考、善专研、教学非常严谨等,这就是我们应继承优秀的小学数学教育传统。俞正强是以哲人的思考方法来思怎么去给学生教小学数学,可以说他一直在自己教学中践行当学生学数学知识的助产士。他怎么去助产?他采用启发式教学。我们也经常进行启发教学,可效果不佳。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先来读两段话,读完后我们可以自己找到答案了。

  第一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

  第二段:

  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心态不同、认识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完全相反,但真正决定性作用的是自己思维的高度。

  俞正强老师执教《体积与容积》一课启发式教学,你看是否符合第一段话。从第二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俞特的高明之处就高在他的思维高度、深度。他的启发式教学是基于对数学知识与问题的本质思考,同时巧妙衔接到学生直接感知到的事实来不断进行追问。在师生闭路循环式追问中学生思考是呈弹簧式的螺旋上升。而我们当下许多年青的小学数学教师存着技术依赖症,上课跟着PPT走,缺乏深度地思考。从俞正强老师课堂教学中我们最要学的归纳一句话,就是史宁中在本次大会所说一句话:“一个问题只要反复认真的想,一定会想得非常透彻。”

▌  三、多维观课,寻找获与不获的痕迹

  对于数学学习者来说,知识可能遗忘,但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跟人一辈子的东西。所以一堂课听下来,你可以闭眼静坐3分钟,这堂课在你大脑留下多少痕迹。我听完俞特的课留下 关键词:空间——举例子——套娃活动(体积与容积概念理解与区别)——吹气球(理解体积与面的关系)。孩子对有趣的活动是记忆深刻,我们听课老师也一样。这些上了这节课的孩子对体积和容积的概念肯定理解到位。他们以后碰到解决体积的问题时,肯定会想起给他们展示玩套娃和吹气球的俞老师。这是俞老师设计时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思考、记忆。同时俞老师在学习活动设计上非常关注怎样提升问题有趣程度。俞特的风格就是幽默风趣,这是建立在他对心理学解读功底上,因为事物越有趣,越能调动孩子的兴趣,孩子保持注意力的时间会更长。

  体积是物体所在空间的大小,容积是物体所能容纳空间的大小。难点在于学生真正理解体积与容积的联系与区别。我们上课可能借助课件的直观性,也可能让学生对体积、容积概念读三、五次,学生真的触摸到体积与容积的概念本质,学生对体积和容积有真实的感觉吗?俞特的课注重孩子对概念的感觉,举例子是学生可以进行几何直观表述的最好表现手段。俞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个例子又一个例子举着举着,孩子随着举着举着的例子对问题的反复认真的想,到最后通过套娃活动让学生水到渠成完成体积与容积的概念得建构。这还得益于俞老师让学生对体积和容积通过有趣的活动进行充分的体验与感悟。

  再回头,看空间两字。语文老师教你们空间两字时,怎么来解释这个词——笼统的感知。但俞特抓牢了体积和容积的关键词空间。这样的导入符合 :“儿童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人类数学概念发生过程的浓缩和复演。”人类是什么时候,出于解决怎么样的问题来提出体积、容积概念的。这概念经历了怎么样的浓缩与提炼。俞特上这课肯定对这一概念的前因后果想透后才来设计本课。我们要学俞特这样通透思考与追问式功夫,才能从俞特身上学到似与不似之间的干货。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作者:杜煜,浙江衢州市衢江区横路乡中心小学(公众号 鲲鹏研修团队)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142
c
id
462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