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呢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不仅有天然地震,而且有人工地震,那么为什么会地震?以及引起地震的原因是什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呢,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呢?
1、学校蹲在课桌旁
强震来临时,正在教室上课的学生不要向教室外面跑,应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抱头、闭眼,躲在课桌旁,待地震过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在操场及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
2、户外别走过街天桥
较为完备的地震避难场所,无异于灾难发生后的一剂“镇静剂”。目前,北京、上海、昆明、深圳等地都相继建成多个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因此,我们应知道自家、工作单位、学校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
前往避难场所的途中,不走过街天桥,绕开高烟囱、水塔下;避开危险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避开狭窄的街道、围墙、雨篷下。途中应将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没拿东西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做好自我防御。
3、商场远离大玻璃
地震来时,或许你正在超市、商业街、商店里。此时最安全的地方是:商场里承重的柱子周围、低矮没有玻璃的货柜下。
最危险的地方是:户外的过街天桥、立交桥的上面和下方,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高大的广告牌下,街灯下,物料堆放处。超市、商场里的玻璃柜台,较为高大的货架周围,扶梯下面,吊灯、电扇等悬挂物下。
4、家里先往厕所跑
根据被称为世界上成功救援人数最多的救援队长———美国国际救援队库普队长的经验,能形成“生命三角空间”的地方才是最佳躲避地点。如承重墙墙角、大冰箱旁边、坚固的家具旁边、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危急中也可以选择桌子、床,在其旁边抱头屈膝,让头部低于床和桌子的高度,而且尽可能用枕头、椅垫保护住头部,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躲避垮塌物体对人体的伤害,等主震后再逃生。千万不能选择在阳台或靠近外墙的地方躲避,因为从地震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楼房最终都是外墙面垮塌,但主体留存。
5、汽车下车躲在两车间
地震时,待在车里最不安全。发生大地震时,汽车会像轮胎泄了气一样,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在车内躲地震是较危险的做法,汽车的钢板根本不足以承受高处跌落物体的任何一击,很多人都是在车内被活活压死的,因此地震时如果在车里,相对安全的地方是:
(1)车内一侧:行驶途中感到地震,要抓牢座位扶手,防止碰撞。其他乘客,要用双手抱头,躲在车体一侧,等待停车躲避。
(2)非十字路口处:将车靠路边停下来,并打开双闪应急灯。
(3)空旷处:驾车迅速躲开高速公路、立交桥、电线杆、堤坝、隧道等地方。
(4)两车之间:若在交通拥堵的路段行驶,要马上下车伏地于两车之间的间隙。如果在停车场,要赶紧下车,在两车之间的位置抱头蹲下或卧倒。这样即使有大物体掉下来,也不至于直接压到人身上。
地震应急物品清单
1、地震后可能会跟家人失去联系,而现在的很多通讯录都是基于电子设备的,有可能在地震中损坏,所以建议放一张手写的家人联系方式,包括工作地址和联系电话。
2、食品:准备可以够全家吃至少 72 个小时的罐头或者真空包装脱水食品、奶粉、罐头装果汁、脱水谷物、脱水水果、无盐干果。避免吃了会导致口渴的食物。避免需要冷藏、加热、加水、特殊处理才能食用的食物。如果家庭有婴儿或者有特殊身体情况,记得备好相应的食物。记得放一个开罐器。
3、水:为全家准备至少可以坚持 72 个小时的饮水,建议每人三加仑(11.35升)。如果有儿童、哺乳期妈妈、病人等,需要备更多的水。夏天也要准备更多水。最好是储备足够多的瓶装水。注意按保质期定期更换。水应该留在塑料瓶里,不要储备在玻璃容器里。保险起见,还可以储备一些净水片。
4、手电筒和电池:在卧室、工作地点、汽车里各备一个手电筒。在震后能够确认煤气没有泄漏之前,不要使用蜡烛。最好准备一个手摇式发电机。
5、急救包:注意急救包里应该包含相应的使用说明。
6、灭火器:至少家里和汽车里各准备一个。最好是通用型灭火器,可以应对各种火源。
7、特殊需求:针对家庭情况,做好足够的备份,以免震后短期内找不到这些重要物品。比如药品、眼镜、助听器、婴幼儿用品、卫生纸。
8、残疾人需求:如果家里有行动不便、需要使用轮椅的残疾人,最好规划好备份的疏散路线,以应对地震后主要出入口被阻断的情况。
9、重要文件和现金:准备一定的现金,应对地震后短时期内银行不能正常运行。备份一份各种重要文件的复印件。
为什么会地震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是一种极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所谓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
为什么会地震原因是什么引起的
其实直到现在科学都无法解释地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而科学可以给出的一个解释是,地震属于地表板块间运动所造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和打雷下雨没什么区别。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等级一共分为几级
1、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2、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3、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4、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震级的标度最初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于1935年研究加里福尼亚地方性地震时提出的,规定以震中距100km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水平向最大振幅的常用对数为该地震的震级。后来发展为远台及非标准地震仪记录经过换算也可用来确定震级。
震级分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近震震级(ML)等不同类别,彼此之间也可以换算。用里克特的测算办法计算,到2000年已知的最大地震没有超过8.9级的;最小的地震则已可用高倍率的微震仪测到-3级。按震级的大小又可划分为超微震、微震、弱震(或称小震)、强震(或称中震)和大地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