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伏会不会更热

欣敏0分享

入伏期间,气温一般会升高,天气变得更加闷热,湿度较大,同时也经常伴有雷雨等气象现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今年入伏会不会更热?,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今年入伏会不会更热

今年入伏会不会更热

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王伟跃表示,今年头伏期间,华北平原等地高温将先消减再发展,而南方部分地区将维持大范围高温闷热的天气格局,桑拿天超长待机。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新疆、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西、海南等地的部分地区热力值拉满,在部分时段极易出现中暑天气。

从中国天气网推出的全国头伏中暑指数地图中可以看出,今年头伏期间,比较容易中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一带、江南华南一带以及新疆地区。

“头伏期间,华北平原高温将经历先消减再发展的过程。”王伟跃表示,11日至12日,华北平原高温逐渐被雨水浇灭,14日起这一带高温再发展,且从干热转为闷热。其中,北京南部、天津、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和北部、河南、陕西关中地区最高气温普遍超过32℃,加上湿度较大,不时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现身,较易发生中暑。

尤其在天津西部、河北中部和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等局地最高气温可能超过37℃,白天体感闷热,午后又十分暴晒。同样是炎热,新疆中北部和南疆盆地、吐鲁番盆地一带头伏期间主打干热暴晒,局地最高气温或达40℃,上述地区极易发生中暑。

“江南、华南等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头伏期间气温较高、湿度较大,以闷热天气为主。”王伟跃表示,头伏期间,江南、江淮、华南等地多35℃以上高温天气,高温日数一般有7~9天,上述大部地区都较易出现中暑天气,其中长江中下游、江南大部以及华南中部和东部等地易发生中暑。湖北东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浙江中部和北部、福建西北部、广西西部、海南岛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普遍超过34℃,部分地区有37℃以上的高温天气出现,同时最低气温也多在26℃之上,加上相对湿度较大,极易发生中暑。

总体来看,上述地区头伏期间暑热扑面而来,大家尽量避免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这一气温较高时段进行长时间户外活动,如出现体温持续升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谨防中暑和热射病。

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西藏、贵州、云南等大片区域最高气温多在32℃以下,天气总体较舒适,不易发生中暑风险,属实令人羡慕。

什么叫入伏

入伏意思就是进入三伏天,“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因为庚日的日期是有变化的,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但一般是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间。

进入伏天后气候以温高、低压、湿度大、风速小为主,整个人仿佛置身巨大的蒸笼,闷热难耐。入伏后昼夜温差小,容易休息不好,所以活动量不要太大;饮食要清淡,不要增加肠胃工作量;注意夏季卫生,避免夏季传染病;伏天是食物霉变高发期,要注意食物保质、保鲜。

三伏天注意事项

静坐除烦

医学研究表明,夏天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的时候,人体情绪调节中枢就会受到明显影响,人也容易心烦意乱,而老人的夏季心烦指数会比年轻人更高。

缓解烦躁心情可以采用静坐的方式,如果配合做一些小动作,不但能迅速达到心气平和,还能够活血通络。端坐闭目吞津就是一个好方法。

方法是:两臂自然下垂,放在腿上,双目和口微闭,调匀呼吸;待口中津液较多时,将其吞咽,可连续吞咽3次;然后,上下牙叩动10——15次,可起到养心安神、固齿健脾的效果。

晚睡早起午补觉

晚睡并不是提倡大家在夏季熬夜,而是要求人们顺应夏季昼夜变化的特点按时作息,睡眠时间不要超过11点。中医认为“春生夏长”,到了夏天,人体阳气处于旺盛状态;

如果经常睡懒觉,就违背了人体阳气的季节变化规律,不仅得不到休息,反而觉得更疲乏。所以,夏季早上六七点起床比较好。

午睡有利于气血平衡,能补充体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午睡以30——60分钟为宜,超过1小时则适得其反,可能干扰晚上睡眠。

多吃清淡食物

在食物“补养”方面,因为三伏天天气炎热,出汗甚多,加上昼长夜短,睡眠时间相对较少,因此能量消耗甚大,需要有合理的饮食来支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补养”。

这时节不适合吃得过于荤腥油腻,对于一般的人,三分荤七分素比较合理。

三伏天“六大禁忌”

忌“不开窗通风”

通风差、空气质量差的室内最容易发生中暑现象,三伏天很多人嫌户外温度高,不愿意开窗通风,再加上长时间开空调导致空气质量变差,也会让人对温度的感知下降,建议每天开窗通风2次以上,每次15-30分钟。

忌“冷风对着吹”

上班族在办公室里经常对着空调冷风吹,使颈背部肌肉受寒,引发颈椎疼痛或者颈椎病。大部分人也习惯晚上睡觉时开一整晚空调。建议室内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6℃,肩背部不要直对着空调。

忌“冷饮不离手”

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快,血管处在扩张状态,突然食用冰饮会使胃粘膜下血管收缩,容易导致胃病的发生。所以入伏后冷饮、雪糕不能无节制地吃,如果一定要吃冷饮,最好选在饭后1小时。

忌“情绪不稳定”

燥热的气候,情绪和身体都容易“上火”,很容易与人发生争执或冲突,所以保持心情平和,注意控制情绪是三伏天需要做的功课之一。

忌“只吃水果”

每年一到三伏天,网上都开始说“三伏天是一年当中减肥黄金期”,很多女生为了快速减脂,每天只吃水果,或者因为天气炎热没胃口,就用水果代替正餐,这些都是错误的行为。

忌“直接冲冷水澡”

冷水的刺激容易导致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肌肉收缩、精神紧张等情况,一系列刺激反应,对心脏、血压产生不利影响。在炎热的三伏天更是如此,千万不能运动完一身大汗地马上冲凉水澡。建议洗澡水35-40度为宜,洗澡时间不宜过久。

三伏天饮食

1、中医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麦制品、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中医注重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因此,在夏季人们要多吃酸甘的食物外,尽量不吃辛辣温燥食物。还要避免生食冷饮过度导致伤及人体内的正气而诱发疾病。

2、在烹调方面,凉拌、清炒是夏季最佳吃法,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蔬菜的营养;再辅以适量的醋、酱、葱、姜、蒜和芥末,可促进食欲和消化外,还抑菌、降脂、调血压。西瓜、苦瓜、冬瓜、黄瓜、丝瓜、番茄等瓜茄类果蔬有利尿补水的作用,是首选祛暑食物。此外,入伏饮食还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

3、此外,夏天大量流汗会引起盐分大量流失,使血液中形成胃酸所必需的氯离子储备量减少,从而影响胃液中盐酸的生成,不利于铁和钙的吸收,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补水汤茶饮料是个不错选择。汤类含有大量的水分和钠、钾、镁等有机盐,而茶水可生津提神,减轻疲劳。不过,这些汤茶热着喝才最能起到解暑的功效,因为温热的茶饮能通过舒张汗腺将体表温度降低1~2℃,消暑效果远优于冷茶。


    834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