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是2023的几月几日
入伏是2023的几月几日?许多人都在询问!入伏吃羊肉有什么好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入伏是2023的几月几日,欢迎大家的分享收藏哟!
入伏是2023的几月几日?
2023初伏开始与结束的时间:2023年7月11日~2023年7月20日,一共是10天;中伏开始与结束的时间:2023年7月21日~2023年8月9日,一共是20天;末伏开始与结束的时间:2023年8月11日~2023年8月19日,一共是10天。
入伏吃羊肉有什么好处?
一般情况下,入伏吃羊肉可以起到暖胃祛湿、壮阳补肾、排毒等功效。
1、暖胃祛湿:羊肉通常属于暖性食物,羊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磷等营养元素,一般在入伏时吃羊肉可以起到暖胃祛湿等功效。但是要避免过量食用,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2、壮阳补肾:羊肉还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通常也具有壮阳补肾的功效,一般适用于体弱、阳虚患者,所以在入伏时吃羊肉也可以起到壮阳补肾的功效。
3、排毒:通常在入伏天时天气比较闷热,气温较高,吃羊肉后容易发汗,所以也可以起到排汗排毒等功效。但是要避免过量吃羊肉,以免出现上火、口舌生疮的情况。
入伏时间是怎么算的?
每年入伏的时间是不固定的,三伏天的长短也不尽相同。确定入伏时间需要根据历书计算,较简单的方法是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意思是说,从夏至这一天后的第3个“庚”日开始进入伏天,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中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即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作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时则为20天。所以,会出现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开始变短夜开始变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
入伏要注意怎样养生?
入伏可以通过注意避暑、注意避湿、忌夜食生冷、忌冷水洗浴、忌夜卧贪凉等方式调理身体。
1.注意避暑:
入伏高温环境下,人容易发生体温调节机制紊乱而引起“中暑”,若不及时处理,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如意识混浊、狂躁不安、昏迷等症状。
2.注意避湿:
入伏是使人中暑的主要因素,但在一定条件下空气中的湿度也与中暑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在夏季不仅要注意避暑,还要注意避湿。
3.忌夜食生冷:
入伏夜短,年事稍长之人,或体质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饮食,生菜、瓜类等,本为夏季忌食之品,夜间尤其要注意食用此类食物。夜间亦要注意不要吃肉、面、生冷、粘腻之物,否则可见腹胀、吐泻交作等病。
4.忌冷水洗浴:
入伏天气炎热,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因此,寒气极易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如手足发冷,小腿转筋,双目视物不清,甚则变生原因不明的发热证。同时,即使是热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后避风,对小儿尤其如此。
5.忌夜卧贪凉:
晚上睡觉不可整夜开空调冷气,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对身体的损伤是严重的。对小儿甚至不要在其睡着之后用扇子扇风,否则,易于罹患手足抽搐、口噤不开、风痹等病。
“三伏天”养生注意什么?
1、起居调整
夏季夏属火,其性热,通于心,主长养,暑邪当令。夏月,昼长夜短,阳气旺盛,养生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以养阳气生长。故夜卧早起,午时小憩,以养心气。睡觉时不宜扇类对着头部、脚部送风,不宜夜晚长时间露宿,不宜久卧于空调房内。
2、饮食调整
三伏天的饮食总原则是以苦、辛、酸、少甜为主。夏日暑湿重,易湿气困脾,过食冷饮冰糕,肥甘厚味 易寒湿困脾,影响脾胃功能。可食红豆薏仁汤以利水、消肿、健脾益胃;百合莲子心汤以清心助眠消暑热;适当的绿豆汤消暑解毒;莲藕排骨汤以清热生津,补充营养。“夏日吃苦,胜似进补。”适当进食苦味食物可解毒、明目、抗菌消炎、解热祛暑、提神除烦,适当进食还可刺激脾胃的消化能力。需格外注意少吃寒凉之物,夏天是阳气最盛的季节,多吃些温性食物可助阳升发。
3、运动调整
伏天推荐大家在室内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传统功法锻炼。户外运动除游泳外,其他应选在气温相对较低的清晨和黄昏后进行。夏季运动注意防暑,不可汗出过多,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否则易影响心脏功能。且运动后不可立饮凉水,冲冷水澡,不可以带汗直吹空调,否则易致寒湿内侵。
4、日常调养
中医讲,“寒从足下生,病从寒中来。”夏季也要保持泡脚习惯,以鼻头微汗为度。夏季暑热邪盛,按摩脚底有利于助长阳气,日常需注意脚部保暖。同时入伏后可贴三伏贴调理治疗疾病。即“冬病夏治”,这一原理指导人们在夏天治疗冬季的疾病,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贴敷,治疗调理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如鼻炎、气管炎、咽炎、哮喘、畏寒等,有效控制或者缓解患者痛苦。
入伏注意事项有哪些?
1、少吃冷饮
入伏后,天气越来越炎热,人体内阳气处于旺盛状态。有些人认为在夏天吃冷饮、喝冰冻饮料、多吹空调,就能把暑气压下去。而实际上这种习惯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小的伤害,夏季人体毛孔开泄,易受风寒而诱发感冒。这时湿气也容易入体,造成身体湿气重,引起一些疾病。
2、睡眠要注意
中医认为“春生夏长”,到了夏天,人体阳气处于旺盛状态,如果经常睡懒觉,就违背了人体阳气的季节变化规律,不仅得不到休息,反而觉得更疲乏。所以,夏季早上六七点起床比较好,晚睡的睡眠时间也不要超过11点。午睡有利于气血平衡,能补充体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午睡以30——60分钟为宜,超过1小时则适得其反,可能干扰晚上睡眠。
3、三伏贴并不是人人合适
中医所指的虚寒性疾病都可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疗,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感冒、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腹泻与痢疾、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腰腿痛以及脾胃虚寒类疾病等。三伏贴药性虽然温和,但有些情形下是不适用的。糖尿病、结核病、感染性疾病患者,3岁以下儿童、孕妇以及皮肤病、过敏体质患者要慎用。